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唐代泾河流域洪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对唐代泾河流域洪涝灾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唐代泾河流域洪涝灾害共发生82次,平均每3.52年发生一次;在唐中期的703—840年间,共有洪涝灾害51次,平均2.69年发生一次,占洪涝灾害次数的62.2%;在唐代早期的618—702年间和唐代晚期的841—907年间洪涝灾害平均分别为每5.60年和4.13年发生一次,分别占18.3%和19.5%。唐代泾河流域洪涝灾害可分为3个时期,中期为洪涝灾害多发期,早期和晚期为洪涝灾害较少发生期。唐代泾河流域一级轻度涝灾共发生37次,占洪涝灾害发生次数的45.1%;发生二级洪涝灾害34次,占41.5%;发生三级大洪涝灾害8次,占9.6%;发生四级特大洪涝灾害5次,占6.1%。唐代泾河流域持续时间长的大涝灾和特大涝灾的发生主要是当年降水量的明显增加造成的,是当年降水量增加或气候短暂变湿润的结果;持续时间短的轻度和中度涝灾的发生主要是降水量的集中和暴雨引起的,一般不代表年降水量的增加。初步认为,唐代中期降水量较多,气候较早期和晚期湿润。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典型海洋灾害时空分布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是受海洋灾害影响较重的省份,风暴潮、海浪及赤潮等灾害频发,针对单一灾种特定灾害动力过程的研究较多,但针对各主要灾种灾损特性的研究尚不够全面和深入。在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整合了《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福建省海洋灾害公报》、《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等相关资料,对近6年福建省3种典型海洋灾害分别进行了深入分析,明确了福建省海洋灾害时空分布特性。结果表明:造成福建省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主要是风暴潮灾害,占全部损失的84%,赤潮灾害次之;人员死亡(失踪)完全由海浪灾害造成。风暴潮损失年际变化幅度较大,8、9月损失占全年76.4%,福建沿海南北部地区受灾较严重,中部地区受灾较轻;海浪灾害人员死亡(失踪)出现2个高峰期,分别是冷暖交替的1-3月份及9-10月份,损失共占到84.6%,空间分布上与风暴潮有相似性;受气象条件影响,4-6月为赤潮灾害频发期,发生起数占总数的95.9%。分析结果为沿海各区市组织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唐锋 《海洋世界》2005,(9):34-36
60%土地属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年均降水量300毫米,近半地区不足150毫米;年人均可用水资源300立方米,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1/30,约为我国平均水平的1/8;降水主要集中在11月至次年4月,其他季节少雨乃至无雨。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以色列自1948年建国以来,仅一代人就建成了现代农业,甚至赢得欧洲“冬季厨房”的美名,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世界奇迹。  相似文献   

4.
利用1949—2019年中国台风网资料,对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进行统计,分析了其主要气候特征及灾害成因。结果表明:近71年来在西北太平洋地区共生成热带气旋2 333个,其中登陆我国的有636个,占生成总数的27.3%;平均每年生成热带气旋33个,在我国登陆的有9个,登陆数量的年际差异明显,最多年份达15个,最少的年份仅为4个,近71年来登陆热带气旋呈逐年减少趋势;按年代统计分析,20世纪50、60年代最多,均为97个; 90年代以后陆续减少,2010年以来达到最低,仅80个; 21世纪以来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数量虽然下降趋势明显,但活跃时间段在延长:近71年来最早登陆和最晚登陆热带气旋均出现在21世纪;登陆时段趋于集中,高频期出现在7—9月,其中8月份最多,约占全年总数的28.5%;登陆地点趋于集中,首次登陆点集中在广东、海南、台湾地区,其中广东最多,占登陆总数的34.6%;大风、暴雨、风暴潮是热带气旋灾害的主要因子,若遇天文大潮,则潮灾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该文利用临城县国家气象站1960~2016年气象资料,分析该地核桃冻害发生主要时段、频率及最低气温变化规律及特征。结果表明:1核桃春季冻害发生主要时段为3月20日~4月20日,轻微冻害发生集中在3月下旬,轻度、中度冻害发生集中在4月上中旬。21960~2016年达到冻害气象指标日数21d,其中轻微冻害、轻度冻害、中度冻害分别占57.1%、33.3%、9.7%。31960~2016年3月下旬最低气温<-2℃日数共计37d,年均0.63d,1960~2016年4月上中旬<0℃日数共计14d,年均0.28d。43月下旬最低气温呈明显升高趋势,上升速率为0.4℃/10a,3月下旬最低气温2000年前后发生突变,核桃冻害发生风险降低。  相似文献   

6.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生态脆弱, 地面沉降使得海水入侵和风暴潮灾害加剧。弄清该区域地面沉降驱动因素, 对油田安全生产和湿地生态保护都有积极的意义。以20 m 地层为界, 将地面沉降驱动因素分为浅地层和深地层因素。分析了地表荷载增加、地下水和油气开采、沉积物固结压实、新构造运动等对该区地面沉降的驱动作用。此外, 探讨了海平面上升和地震灾害对该区地面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 该区地面沉降驱动因素主要为沉积物固结和地下水开采, 但控制范围存在区域性差异;1969 年地震使该区产生明显地面沉降, 海平面上升使该区地面沉降形势更加严峻。  相似文献   

7.
活动于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地区的热带气旋称为气旋性风暴,约占全球热带气旋年均生成总数的10%,其中活跃于孟加拉湾的气旋性风暴是造成中国西南地区强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本文简要回顾了过去几十年来国内外在孟加拉湾风暴生成源地、发生频数、移动路径和生命史等方面的活动特征以及结构特征、活动机理,及其对中国天气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孟湾风暴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粤西博贺沙坝潟湖海岸体系形成发育与现代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粤西博贺湾地区发育一典型的沙坝潟湖海岸体系。通过对比分析,1932~2000年,博贺潟湖面积减少45.3%,人类活动已成为影响该区海岸演变的主导因素;滩涂围垦、海岸采沙与水产养殖等人类活动加剧了沙坝海岸的侵蚀后退,且使得潟湖面积迅速减少,不断淤浅萎缩,大大加快了海岸体系的演化进程。根据钻孔地层剖面和14C测年资料分析,对该区沉积环境演变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自晚更新世中期以来,博贺沙坝潟湖海岸体系经历了初步形成、遭受破坏、再次形成、发育、现代演变等5个主要阶段。  相似文献   

9.
对虾养殖前期5种类型水体中细菌的组成和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天津和河北沧州地区的5种类型养虾水体(淡水、盐碱地水、浅层盐碱水、海水、高盐海水)养殖前期的细菌数量及组成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为:(1)5种水体中异养细菌、弧菌、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硫酸还原菌数量差异明显,异养细菌总数高低的顺序为:海水高盐海水浅层盐碱水盐碱地水淡水;弧菌总数:高盐海水海水浅层盐碱水盐碱地水淡水;氨化细菌总数:海水浅层盐碱水盐碱地水淡水高盐海水;反硝化细菌总数:盐碱地水淡水海水浅层盐碱水高盐海水;硫酸还原菌总数:浅层盐碱水=淡水海水盐碱地水高盐海水。(2)不同水体中细菌种类及相对数量存在差异,淡水中气单胞菌属、邻单胞菌属、肠杆菌科为主要菌群,分别占总数的21.34%,18.57%,17.14%;盐碱地水中产碱菌属、弧菌属、肠杆菌科、棒杆菌属为主要菌群,分别占总数的29.27%,19.51%,14.63%,14.63%;浅层盐碱水中弧菌属、气单胞菌属为主要菌群,分别占总数的23.08%,15.38%;海水中弧菌属、肠杆菌科为主要菌群,分别占总数的19.35%,16.13%;高盐海水中弧菌属、假单胞菌属为主要菌群,分别占总数的38.71%,12.90%。研究表明,养殖前期,5种类型养虾群体中的细菌组成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1989—2013年河北省近海有害藻华灾害分级、时空分布和优势肇事生物变化特征,对河北省近海累计58次有害藻华记录的发生时间、位置与范围、面积和优势有害藻华生物种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小型(面积0~100 km2)、中型(100~1 000 km2)、大型(≥1 000 km2)和面积不详的有害藻华中,小型藻华为多发性藻华,发生次数占全省海域累计发生次数的60.35%;5-8月份是藻华多发期,发生次数占累计发生次数的86.21%;2000年后藻华发生频率大增,由原来年均发生1次演变为年均发生4次;秦皇岛海域发生藻华次数最多,占全省海域累计发生次数的57.14%,沧州海域次之,唐山海域最少;秦皇岛海域发生藻华累计面积最大,占全省海域累计发生面积的64.25%,沧州海域次之,唐山海域最小。河北省优势海洋有害藻华生物共计15种,易发性藻华生物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引发藻华次数最多,占全省海域累计发生次数的44.83%,2009年前是河北省近海最主要的藻华肇事生物;高发性藻华生物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引发有害藻华累计面积最大,占全省海域累计发生面积的55.57%,2009年后该藻和夜光藻共同成为河北省近海优势藻华肇事生物。  相似文献   

11.
近十年来的海洋灾害与减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0年来,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尤其海岸带(沿海带)经济和海洋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社会财富积累量迅速攀升,使承灾体在量上讯速增大,同时也使海洋及海岸灾害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急速增长,海洋灾害成为中国自然灾害中损失增长最快的。但由于在沿海实施了正确的减灾战略,加大了防灾减灾能力的建设,不但较好地保证了沿海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使我国的海洋灾害经济损失系数(灾害经济损失/GDP)保持在1.23%的较好水平,这仅为同期全国自然灾害经济损失系数的1/3,接近于世界减轻自然灾害较先进的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海洋灾害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绪良 《海洋通报》2004,23(3):66-72
根据主要致灾因子,将山东省沿海发生的海洋灾害分为海洋气象灾害、海洋水文灾害、海洋地质灾害和海洋生态灾害4类,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山东省沿海各类海洋灾害发生的时空规律,将山东沿海分为3个海洋灾害区:黄河三角洲-莱州湾沿岸风暴潮、赤潮和海水内侵海洋灾害区,龙口-成山头海岸侵蚀、海水内侵和海雾海洋灾害区,半岛南部-鲁南台风、暴浪和海岸侵蚀海洋灾害区。提出了山东省沿海各海洋灾害区防御海洋灾害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3.
明代洛河流域洪涝灾害序列分形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和统计分析,对明代1368—1644年的277年间洛河流域的洪涝灾害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出,洛河流域在这一时段内共发生了56次洪涝灾害,平均约4.95年出现1次;其中特大涝灾3次,大涝灾12次,中度涝灾16次,轻度涝灾25次。洛河流域明代洪涝灾害可分为4个大的阶段,其中1368—1429年和1490—1539年两个阶段是洪涝灾害少发阶段,1430—1489年和1540—1644年两个阶段是洪涝灾害多发阶段。洪涝灾害的自相似特征揭示了灾害的分形性质。研究发现,明代洛河流域的各级洪涝灾害的分堆值都低于0.2,且无标度区相同,这表明了此时段洪涝灾害的长周期分量较强,且存在灾害的集中性。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沿海防潮减灾研究概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经广 《海洋预报》2003,20(2):34-40
广东濒临南海,海岸线长,热带气旋活动频繁,历史风暴潮灾害严重。例如1969年7月28日的6903号风暴潮在粤东造成严重的灾害;1980年7月22日的8007号台风造成粤西的南渡站最高风暴潮达594cm,是我国有验潮记录以来的最大值(也是西太平洋沿岸国家的最大值),居世界第5位。针对广东沿海风暴潮灾的主要特点,本文就其防潮减灾提出以下3个观点:(1)深入了解和研究广东省沿海潮灾史,对做好防潮减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防潮减灾规划的制定与沿海防潮工程的设计也具有不可代估的参考价值:(2)做好广东省沿海防潮减灾的工程措施有着同样重要性,一般的防潮工程,甚至高标准防潮堤,在灾难性风暴潮袭击下也会产生一定的风暴潮灾害;(3)加强广东省的非工程防潮措施方面工作和研究,准确及时的风暴潮预报是预防和减轻灾害的主要非工程措施:要求作业人员对经验预报能熟练运用及掌握;普遍推广风暴潮数值预报;开展业务化高分辨率风暴潮漫滩数值预报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5.
灾害链是在时间上有先后、空间上彼此相依、成因上相互关联,破坏性极强的呈链式结构的多种灾害。由于灾害链的形成与演化具有叠加、放大和链式效应,已经成为灾害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海岸带地区成为地球上最活跃、最脆弱的区域。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成为海岸带地区面临的主要地质灾害,威胁生态安全和人类生存环境,这2种灾害相继发生、相互关联,构成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灾害链。归纳总结了灾害链研究进展,阐述了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灾害链的演化特征和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展望了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灾害链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6.
利用NCAR/NCEP再分析资料和福建省47个站的降水资料,分析福建后汛期典型旱涝年份的大气环流和海温场特征,探讨福建后汛期降水异常的可能机理。结果表明:福建典型旱涝年份大气环流和北太平洋海温距平场存在明显差异;福建夏季降水的丰欠,主要取决于西太平洋副高的强度、分布以及南侧热带辐合带活动情况;赤道附近海温距平差异以及邻近海域黑潮区的海温距平差异,也是造成福建后汛期降水异常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设施种植的主要气象灾害有低温(冷冻害)、寡照、风灾、雪灾及其复合灾害等,从国内设施种植气象灾害指标、灾害监测预警、灾害风险及灾害影响等方面对前人研究成果和进展进行归纳总结。灾害指标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人工控制试验或对历年实际发生的灾害样本进行分析总结;灾害监测预警方法一般是用设施内小气候或设施外气象条件作为灾害指标,将灾害指标植入计算机系统,对灾害进行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多是从灾害的危险性角度去研究,确定灾害的风险概率、风险指数等;灾害影响的研究多集中在对作物生理生态反应等方面。同时从设施种植气象灾害研究存在的薄弱环节出发,提出设施种植气象灾害指标、灾害监测预警评估方法及灾害的影响等方面仍是今后一段时间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相似文献   

18.
青岛近百年的旱涝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00~2002年青岛月降水资料,利用Z指标方法确定了青岛的旱涝年份,并从季节上进行了旱涝分析。结果表明青岛年降水旱年有20a,涝年有17a,出现旱或涝的概率为37.4%,至少有一个季节出现旱或涝的年份占84.5%。年降水量以10.6mm/10a的速度下降,各季节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夏、秋季是下降趋势,而春季和冬季则呈现出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9.
1996年第15号台风于9月9日在湛江市吴川沿海地区登陆,造成我省珠江口以西沿海地区的湛江、茂名、阳江市损失惨重。由于台风的破坏力超过了设施的防御标准和人们的认识水平,造成严重的灾害损失,为历史罕见。比较历次灾情,这是建国以来台风灾害最大的一次。对9615号台风灾害,总结经验教训,对今后的抗洪抢险工作有所裨益。纵观损失原因,客观因素是主要的,主观因素也存在一定问题。本文对台风灾害损失的原因,作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灾措施。  相似文献   

20.
新疆干旱区地质灾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尽叙述了新疆干旱区突发性较强的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以及具牵延性特点的土地沙漠化、盐渍化、水土流失等为主要类型地质灾害的活动规律和时空分布特征;根据灾害强度,进行了灾害等级区域划分;结合新疆干旱区特点,提出了减轻新疆地质灾害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