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埕岛油田水淹层测井响应原理及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油层导电原理和阿尔奇公式建立了埕岛油田水淹层解释的理论基础。在对埕岛油田注入水水性分析后,确定了水淹层的电性变化特征;进行水淹层解释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测井曲线特征分别建立了自然电位基线偏移法、自然电位与电阻率对应分析法、交汇图版法和综合分析法等水淹层解释方法,并在埕岛油田水淹层解释中得到了成功应用,为埕岛油田剩余油饱和度解释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水淹层地球化学资料的分析,总结出了不同程度水淹层的地球化学特征,提出了利用地球化学资料从定性识别到定量评价的水淹层评价思路,建立了水淹层水淹程度定性识别方法、剩余油饱和度和含水率定量评价模型.对储层物理性质、岩性、流体性质、水淹程度不同的108口井529层水淹层进行了评价,剩余油饱和度与经校正后的密闭取芯井岩芯分析剩余油饱和度非常接近,水淹级别、含水率与单层试油结果一致.证明利用地球化学资料评价水淹层方法是可行的,结果是可靠的,该方法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海上河流相油田中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十分复杂,如何准确预测剩余油分布规律是油田后期高效开发的基础和前提。基于渤海PL油田河流相砂体的储层特征和水淹特征,通过数模机理研究落实了油田水淹厚度系数与注入孔隙体积倍数、渗透率级差之间的量化关系,并以该量化关系为指导,预测出井点水淹厚度系数和水淹厚度,进而根据各井点水淹厚度进行了等值线图绘制,利用水淹厚度图对小层平面、层内剩余油进行了定量预测。经过10口新钻调整井的验证,剩余油厚度预测误差一般小于30%,具有较高的吻合率。  相似文献   

4.
水淹层解释系统是集测井数据库管理、解释结果图形显示和人机交互为一体的测井分析解释系统。该系统为解释方法研究提供灵活方便的研究平台。利用小波变换和人工智能技术判断储层类型,并按岩相分别建立了水淹层解释参数模型。测井数据库为方法研究和测井数据处理提供数据支持。解释成果表的自动生成、解释结果的图形显示和人机交互修改功能,有利于提高测井解释速度和精度。  相似文献   

5.
过套管脉冲中子—中子(PNN)测井技术通过测量未被地层俘获的热中子数量来识别流体性质,解决了水淹层电性测井响应不明显以及中子寿命测井受伽马本底影响的问题。本文引入自适应遗传算法,通过选择、交叉、变异概率的设定以及在标准层中选取初始种群的方法,有效消除了多种非地质因素的影响,得到解释参数最优解;针对研究区块清污混注导致混合地层水矿化度变化大的特点,提出变参数PNN解释方法,分小层计算混合地层水宏观俘获截面,达到准确识别水淹层、大幅度提高剩余油饱和度计算精度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针对常规测井在低渗透油藏的水淹层解释中符合率低的问题,改变以往单纯用含油层段测井资料笼统计算含水饱和度来判断水淹层的方法,采用以流动单元为基础的新方法对水淹层进行了定量识别.首先从修正的Kozeny-Carman方程出发,将宝浪油田宝北区块的储层定量划分为5类流动单元;在此基础上将中子寿命测井结果与常规测井资料相结合,建立了不同流动单元下淡水水淹层和地层水水淹层的解释模型.用新井样点的含水饱和度数据进行了检验,运用模型计算出的含水饱和度与中子寿命测井获得的含水饱和度相比平均值只差3%.同时,对6口生产井的11个小层进行了生产测试验证,符合率达82%.  相似文献   

7.
针对DH1油田大部份油层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水淹,为了了解各小层水淹情况,为后期勘探开发提供依据。这里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建立神经网络识别模型来预测油层是否被水淹,然后针对识别出的水淹层,定量计算剩余油饱和度S_o、含水率F_w、驱油效率η等参数,最后结合实际情况,给出研究区水淹程度划分标准。通过对DH1油田七口新井的水淹层进行水淹级别划分表明,正确率可达80%以上,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水淹层测井评价关键技术之一就是精确计算水淹层混合液电阻率,目前精确计算水淹层混合液电阻率的方法精度亟需提高。为此,本文提出精确计算地层混合液电阻率的微元动态物质平衡法。该方法将水驱油过程微元化,并考虑到水驱油过程中地层原生水与注入水离子有效交换比例这个变量,理论上该变量随水淹程度的增强从0逐渐变为1。对比结果表明,一阶导电法、变倍数物质平衡法和改进的微元动态物质平衡法模拟计算岩石电阻率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192、0.169和0.124,改进的微元动态物质平衡法精度有了较大的提高,并且得到的混合液电阻率在不同水淹类型测井评价中可以更精确地计算剩余油饱和度。该方法已推广应用到各大油田不同水淹类型测井评价中,计算的水淹层含水饱和度与密闭取心的饱和度数据最为接近,水淹层测井综合解释符合率达到87%以上。  相似文献   

9.
渤海BZ油田明下段储层内发育呈窄条带状分布的鸟足状浅水三角洲前缘指状砂坝,并由分流河道、河口坝及天然堤砂体组成,其强储层非均质性导致剩余油分布复杂。利用地质分析及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研究区指状砂坝储层非均质性特征及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发现:①宽条带状或近连片状的叠置指状砂坝内部多发育稳定的泥质隔层,在合层开采时,相对低渗储层剩余油富集,在注水井钻遇局部切叠部位时,上部砂体剩余油富集;②指状砂坝的宽度为100~1 000 m,宽度小于600 m的窄条带状指状砂坝内剩余油富集;③指状砂坝边部的物性最差,剩余油富集;中部的相对高渗砂体呈孤立透镜状分布,导致剩余油区易呈离散状分布;④指状砂坝内以底部水淹为主,正韵律砂体水淹厚度最小,反韵律砂体的水淹厚度最大,复合反正韵律砂体的水淹厚度与分流河道所占厚度呈负相关关系,总体上,指状砂坝的水淹厚度随着渗透率非均质性的增强具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大庆油田北部河流相储层沉积微相与水淹特征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大庆油田北部发育砂质辫状河道、曲流河道、高弯度分流河道和低弯度分流河道等砂体类型。以井间可对比的单一河流沉积物为研究单元 ,从河流相储层成因特征入手 ,应用油田开发后期密井网资料开展各类河流砂体细分微相研究。重点阐述了各类砂体的规模、宽厚比、发育的主要微相、物性特征及层内非均质特点。应用不同时期密闭取心检查井资料、测井水淹解释、生产动态测试资料 ,结合不同砂体和微相的非均质特点研究了不同微相的水淹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阶段各类砂体层内及平面水淹变化特征不同 ,高含水后期剩余油主要分布于河间薄层砂、部分决口水道和废弃河道微相中 ,低弯度分流河道砂体中剩余油相对发育  相似文献   

11.
应用模糊统计和灰色识别评价水淹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卢颖忠  黄智辉 《现代地质》1999,13(3):345-349
在评价水淹层的系统方法还未建立起来的情况下, 研究如何充分利用油田现有的资料来评价水淹级别将是很有意义的。本文提出了一种测井解释系统, 该系统先应用普通多维模糊统计方法从油层、水层和水淹层中识别出水淹层; 然后用灰色识别方法对水淹级别进行评价。应用结果表明, 模糊统计方法能可靠地识别出水淹层, 灰色识别方法对评价水淹级别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哈南油田水淹层测井响应特征及解释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立足于二连地区哈南油田的实际地质情况,把该区油层水淹分为低压未水淹层、低压弱水淹层、低压中等水淹层、低压强水淹层、高压未水淹层、高压水淹层等六种类型。结合油层水淹后储层性质的变化,从地球物理测井参数响应入手,通过哈南油田200多口测井资料的综合解释,分析和总结了哈南油田各类水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及其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该区水淹层解释的基本方法和规则。  相似文献   

13.
针对国内注水开发油田水淹层测井解释中地层混合液电阻率(Rz)难以确定的问题,提出了一套动静结合确定Rz的新技术。该技术以开发井投产初期含水率资料为基础,结合静态研究成果,反演投产层的地层混合液电阻率(Rz),进而标定井筒中泥浆滤液电阻率(Rmf),在此基础上,应用自然电位测井的基本原理,可以计算垂向上各层的地层混合液电阻率(Rz)。对于初期投产层为单层和多层两种情况,提出了一种迭代算法,均能实现Rz的反演和Rmf的准确标定。以该技术为基础,针对已经进入高含水阶段的扶余油田泉四段油层开展水淹层测井资料的二次解释。通过与密闭取心检查井岩心分析数据对比,剩余油饱和度误差平均为6%。  相似文献   

14.
低弯度分流河道储层是杏北油田的重要储层类型,深入研究其储层构型特征对于油田调整挖潜意义重大。综合密井网岩心、测井和生产动态等资料,采用“层次分析和模式指导”的方法,分“复合河道和溢岸砂体、单期河道及其相互接触关系”两个主要层次开展储层构型精细解剖,构建了三维储层构型模型。基于密闭取心井、水淹层测井解释资料和生产动态数据分析了不同时期的水淹特征和剩余油分布,并通过基于三维构型模型的油藏数值模拟对剩余油分布模式进行验证,最终总结出不同储层构型控制下的剩余油富集模式。结果表明,在河道内,剩余油在顶部、边部、河道间夹层控制部位以下以及仅与低渗溢岸砂连通造成注采不完善的河道内部富集;在河道外,剩余油在河间物性较差的溢岸砂内、注采不完善的溢岸砂末端和孤立砂体内富集。  相似文献   

15.
利用神经网络方法确定薄差层剩余油的分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根据密闭取芯检查并资料和地质分析方法,通过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式预测,即利用ANN方法可以确定薄差储层可动剩余油,首先输入形成剩余油的主要参数,然后通过网络的不断学习,最后输出判别精度较高的含油饱和度,含水率或水淹级别等参数,该方法的技术关键是输入参数类型的确定,它涉及剩余油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等问题,在深入探讨高含水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成因类型的同时,还在诸多的剩余油影响因素中,确定了利用神经网络判别单井,单层剩余油的参数,即井点砂体类型,井点所处位置,注水井砂体类型,注水井距和注水时间,将研究方法应用在大庆长垣萨尔图油田北二区东部三次加试验区,预测薄差层的水淹分布状况,对解决三次加密调整井区存在的问题很有成效,同时指出了该识别方法产生影响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水淹层混合地层水电阻率是水淹层剩余油饱和度评价必须确定的参数.在开发中后期,注入水会与原始地层水发生离子交换作用,因此不能简单地利用并联导电模型计算混合地层水电阻率,从而增加了计算的困难.首先根据注入水和原始地层水未进行离子交换和离子交换完全两种情况确定出不同的混合地层水电阻率计算方法;再考虑实际注水过程,确定动态的混合地层水电阻率计算模型,在动态模型中利用离子交换率表示不同阶段混合地层水电阻率的变化规律,并提出利用岩电实验和阿尔奇公式确定离子交换率的方法;最后给出混合地层水电阻率在饱和度计算时的应用方法,为定量测井解释的大批量数据处理提供编程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以开发测井、钻井取心、试油及油工发动脉资料及标准,提出了灰色系统理论高含水期油田水淹层测井解释价标准,权系数、自动处理方法及分极准则,建立了一套高含水期油田水淹层评价解释的软件系统,通过中原油田文33块沙二下亚段20多口井的水淹层测井解释,结合沉积微相及储层研究,对油藏水淹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前前生产的主力层位及综合治理的挖潜对象,为便理选择区开发决策和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供了相应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8.
汪深 《矿物岩石》1998,18(3):63-66
国内外研究剩余油分布的方法很多,本研究主要是基于油藏自身特点,结合现有资料状况,从剩余可采储量、水洗程度、目前剩余油饱和度、平面非均质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进行综合判断、论证剩余油区的分布,并建议利用水淹程度较高的井打小孔眼侧钻,以达到完善开发井网,提高采收率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密闭取心是高含水油田认识剩余油分布的重要手段。文章以扶余油田泉四段高含水期密闭取心井资料为例,系统提出了判别密闭取心井水淹状况的定性、定量结合的分析方法,定性方法包括岩心肉眼观察、镜下观察以及滴水试验等,定量方法包括岩心密闭情况判别、岩心分析油水饱和度校正、原始含饱和度计算、驱油效率及其与产水率关系确定以及水淹程度的分类及判别标准。应用上述方法实际分析了5口近期密闭取心检查井资料,统计了单井及总体的水淹特征,并结合密闭取心井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性以及所在位置的注采井位关系,提出了水淹状况及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为进一步挖掘剩余油潜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微观驱油试验表明,交联聚合物驱后剩余油进一步减少,主要以斑块状、小油滴状等形态分布于微孔隙中;数值模拟显示,下二门油田H2Ⅲ油组交联聚合物驱后80.8%的面积已为中强水淹,纵向上79.7%的剩余油分布于主力油层.受构造、储层物性及井网因素控制,未淹、弱水淹剩余油平面上主要分布在断层附近、断层破碎带、微构造高点和砂体上倾尖灭区等部位;纵向上主要分布于低渗透层段.针对剩余油分布特征,通过完善注采关系、优化注采结构,单元含水量的上升速度和产量递减幅度得到控制,采收率在交联聚合物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2.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