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山东蓝宝石的呈色机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丁振华 《矿物学报》1993,13(1):46-51
本文采用电子探针、顺磁共振、吸收光谱等手段,着重研究了山东蓝宝石的吸收光谱特征,讨论了它的呈色机制,并简单论述了其改色的可能性。20000~10000cm~(-1)范围内的电荷转移跃迁是造成蓝宝石不同色调和颜色的主要原因,Fe~(2+)-Ti~(4+)、Fe~(2+)-Fe~(3+)、Fe~(3+)及O~(2-)-Fe~(3+)等吸收峰(带)的强弱和相对强弱决定了蓝宝石的具体颜色。如何协调这几个吸收峰的吸收强度是蓝宝石改色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季金华 《江苏地质》1999,23(3):162-166
对山东及江苏的蓝宝石进行改色试验,通过高温热处理方法可改善其透明度和颜色鲜艳度,提高蓝宝石的级别。探讨了蓝宝石的呈色机理,认为蓝宝石为电荷转移致色,可用分子轨道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3.
雷威  林锦富 《矿产与地质》2001,15(3):212-215
明溪蓝宝石呈色是铁,钛,铬等杂质过渡金属离子电子跃迁和电荷转移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蓝色的深浅与铁的含量不呈简单的正相关关系,而更多地与铁,钛间含量的配比相关,Al2O3中OH的振动应成为人们关注的蓝宝石呈色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作者通过矿物谱学研究弄清了蓝宝石成份和结构的特点,说明蓝宝石的颜色是由于过渡金属离子取代铝离子进入畸变八面体位置引起晶体场跃迁,以及三种形式的电荷转移跃迁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元江红宝石的呈色机理和改色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云葵 《云南地质》2004,23(3):337-342
元江红宝石属区域变质成因大理岩型,与著名的缅甸抹谷红宝石矿床的成因类型几乎完全一致。该矿红宝石的颜色中,浅红、浅玫瑰红、及无色刚玉占总量的50%,提高该矿的潜在经济价值,增加红宝石的色调饱合度和消除色调不正的现象,必须研究红宝石呈色机理。电子探针分析结果为改色工艺提供依据。通过实验表明,浅玫瑰红的红宝石改色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山东蓝色蓝宝石的着色是由Ti4+离子与Fe2+离子合理配比而成,一般控制在Ti4+/Fe2+=1的配比范围内。多余的Fe2+和其它Fe3+离子存在都不利于蓝色蓝宝石正常呈色。通过穆斯堡尔谱和电子顺磁共振谱分析,测定了山东蓝宝石中铁离子的不同价态和浓度。对Fe2+和Fe3+离子所引起的吸收光谱特征作了研究,查明只有Fe3+浓度很高时才产生477nm吸收峰,是致使山东蓝宝石表观上呈深蓝带黑色调的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蓝色刚玉的致色改色理论分析常晓涛郑辙郑海飞(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北京100871)关键词蓝宝石致色机理改色实验本文立足于原有蓝宝石的致色改色理论,通过实验及计算,对蓝宝石改色致色进行了基础性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杂质离子缺陷致色新认识,并以这一认识为原理,...  相似文献   

8.
已知金刚石中能产生颜色的点缺陷(即色心)主要有氮、硼、空穴、填隙子以及各种形式的氮与空穴的复合体。随着各种现代微束与谱学分析技术以及量子化学计算的应用,对金刚石晶格中氮、硼以外的杂质—氢与过渡金属离子的赋存状态的研究,我们发现了新的致色点缺陷:成键氢,镍、钴离子,及其与氮的复合体,从而形成了氢致色与过渡金属离子致色的金刚石呈色机制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9.
对山东昌乐锆石进行了一系列不同温度、不同气氛的热处理实验,并通过紫外-分光吸收光谱对锆石的颜色及其变化进行分析,探讨了昌乐锆石的呈色机理。结果显示,锆石在氧化条件下变成无色、黄色或橙色,在还原条件下产生无色,且所有样品都在400℃时颜色发生明显改变。研究表明,锆石的红色、红褐色是由空穴色心所致,锆石的黄色是由于样品中Fe3+造成的染色;锆石无色效果的改色所需温度较低,效果较好,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0.
近期广东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来自缅甸的蓝色翡翠样品,该样品目前未见相关报道。为了确定其定名,通过常规宝石学测试、红外光谱和X射线粉末衍射测试对样品进行分析,表明样品的主要矿物组成为硬玉,质量分数约97.1%,检测鉴定结论为翡翠。为了对蓝色翡翠呈色机制进行研究,通过紫外一可见吸收光谱测试,表明可见光区480nm以后逐渐增强的吸收带是其产生蓝色的原因;采用电子探针进行化学成分测试,表明蓝色的成因与钒离子有关。根据3d过渡金属离子的晶体场理论和翡翠晶体场理论的研究,可以推测:由于翡翠结构中M1位的Al3+被过渡金属离子钒(V4+)替代,目l起八面体结构畸变而导致蓝色的产生,因此,蓝色是过渡金属离子钒(v4+)产生的原生色。  相似文献   

11.
山东昌乐是蓝宝石的主要产地之一.本文介绍了山东星光蓝宝石的特点,阐述了蓝宝石呈现星光与呈现光斑的机理,列举了使蓝宝石产生星光的针状包体的种类,论述了山东星光蓝宝石的性质特征、新发现致色离子类别、发光性、黄色变色蓝宝石及引起蓝宝石变色的元素以及星光蓝宝石分类、分级、评价原则.  相似文献   

12.
采用常规宝石学鉴定方法、反光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仪(EPMA)、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等测试方法,对山东昌乐蓝宝石砂矿中的一种副矿物样品进行了常规的宝石学、矿物学、谱学特征研究。肉眼观察,这种副矿物样品呈黑色、不透明,具有强磁性,摩氏硬度大于小刀。在反光显微镜下,该样品为钢灰色,呈现不透明的四边形颗粒状。X射线粉末衍射及电子探针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该副矿物样品为富含Ti的磁铁矿,其晶体结构中类质同象替代广泛,但未见对人体有害的微量元素。该样品的红外光谱与磁铁矿的标准红外光谱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红蓝宝石的矿物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黑龙江红蓝宝石物理性质、光学性质和化学成分研究基础上 ,对红蓝宝石致色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 ,认为黑龙江红蓝宝石按颜色可以划分为红色、蓝色两个系列共 12种颜色 ,其物理性质、光学性质和化学成分具有明显区别。波谱分析表明 ,红色宝石的颜色由铬、镍、铁致色元素引起 ,蓝色宝石的颜色由铁、钛致色元素引起 ,其颜色浓淡和色调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铁的含量和Fe3 /Fe2 比值  相似文献   

14.
山东蓝宝石(刚玉)热处理改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良锋 《地球学报》1998,19(1):68-76
本文采用高温热处理法,对山东蓝宝石进行改善实验,其内容主要涉及消除色斑,消除丝状包裹体,减轻蓝宝石发黑(色太深)现象。在此基础上对蓝宝石高温热处理改善机理进行探讨,研究认为:(1)高温环境下通过缺陷传递使晶格中Fe2+变为Fe3+;(2)恒温时间的变化率为粒径变化率的两倍;(3)降温速率极限为:φ=RSf(T)r2;(4)改善后蓝宝石总带灰色色调的主要原因是Fe2+-Fe3+荷移加强和纳米级包裹体数量增加所致。  相似文献   

15.
山东栖霞香夼矿床深部地球化学成矿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文姬 《地质与勘探》2016,52(6):1095-1106
山东栖霞香夼铜多金属硫化物矿床深部铜矿化延伸至-1200m以下,但该矿化体的形态分散且品位明显偏低。本研究利用电子显微技术、ICP-MS、X射线荧光光谱、AAS、ICP-AES等分析测试方法系统分析了矿床深部沿纵向与横向两个方向上定向采集的岩石样品。研究结果表明,香夼矿床矿化具有水平分带和垂直分带特征,具体表现为:在水平方向上,由西向东以铅-锌为主过渡到以铜为主的侧向分带;在垂直方向上,从上而下表现为铅-锌矿带-铜矿带、铜(钼)矿带的正向分带。花岗斑岩体和板岩内部均存在矿化体,矿化作用主要位于构造破碎蚀变带内,其中破碎带蚀变程度与矿化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矿化岩石矿物微形貌、微结构、成分及组合特征综合表明,尽管矿区板岩内部也存在大量的矿化体,但该矿床的矿化体与花岗斑岩紧密接触并呈现出密切的联系。地球化学和流体包裹体的研究结果显示,该矿化作用的成矿物质具有深源特征,成矿温度大致为230℃~350℃。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并表现出壳幔流体相互混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何雪梅  吕林素 《地学前缘》2007,14(5):246-253
钙铬榴石是石榴石族中的稀有品种,文中对近年新发现的西藏东部钙铬榴石样品进行了矿物学特征分析和呈色机理探讨。采用扫描电镜观察钙铬榴石样品的显微结构并进行能谱分析,结果表明其内部含有颗粒很小的铬铁矿和石英包裹体,以及裂隙中充填的方解石和与钙铬榴石为类质同象连续关系的钙铝榴石,从而为该钙铬榴石的夕卡岩成因和产状提供了佐证。采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对样品进行吸收光谱测试,对其颜色指数进行了定量分析,所得样品颜色的主波长为530~540nm,饱和度为80%左右,进而分析了钙铬榴石的颜色主要由Cr3+引起,其呈色机理归因于Cr3+的d轨道电子跃迁。  相似文献   

17.
通过收集前人资料和野外地质调查及地球化学分析,对中国东部发育红、蓝宝石矿的不同地区进行了对比研究,进而从寄主岩类型、寄主岩形成时代和火山机构四周发育的第四系沉积物特征角度,提出了吉林省应将伊舒带、敦密带、东宁—宽甸带作为首选的红、蓝宝石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8.
从光致发光光谱角度探讨了海南蓬莱蓝宝石的呈色机理.结果发现:与蓝宝石吸收光谱的500~700 nm吸收宽带相比,在500~720 nm发光波段内存在566.8 nm锐峰、600 nm左右肩峰和Cr~(3+)的694.2 nm特征峰.600 nm肩峰与其吸收峰镜像对称,566.8 nm处锐峰的产生原因复杂.600 nm肩峰可能与Fe~(2+)-Fe~(2+)离子对的电子跃迁有关;566.8 nm锐峰因532 nm激光激发Fe~(2+)-Ti~(4+)或Fe~(2+)-Fe~(3+)间的电荷迁移带,通过晶格造成Si~(4+)、Mg~(2+)等微量杂质离子敏化而产生.光致发光谱中呈现更多谱峰,能呈现离子跃迁时不同离子间发生的相互作用,为500~700 nm吸收宽带由不同致色机制的叠加给出了直接证明,是一种能全面地研究宝石矿物中致色元素能级结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The composition of quartz inclusions and trace elements in ore indicate that gold-bearing fluid in the Xiadian gold deposit,Shandong Province,stemmed from both mantle and magma,belonging to a composite origin.Based on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 experimental studies,gold-bearing fluid initiative localization mechanism and the forming environment of ore-host rocks are discussed in the present paper.The composite fluid extracted gold from rocks because of its expanding and injecting forces and injecting forces and flew through ore-conducive structures,leading to the breakup of rocks.The generation of ore-host faults and the precipitation of gold-bearing fluid occurred almost simultaneously.This study provides fur-ther information abou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gold ore veins and basic-ultrabasic vein rocks and intermediate vein rocks,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old ore veins and the rules governing the migration of ore flui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