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8 毫秒
1.
重新厘定后的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从下至上包括上太古界蚌埠群、下元古界五河群、中元古界凤阳群。它们之中发育了三期褶皱。由蚌埠群、五河群组成的东西向线状紧闭等斜褶皱与其间变形较弱的中岳期混合花岗岩穹窿共同组成区域基本构造格架。区内还发育了东西向右旋韧性平移剪切带,以及南北向韧性逆冲剪切带。  相似文献   

2.
冀东太古宙高级区主要由两个构造单元组成,以三屯营-洒河-金厂峪一线为界,北西侧为线性构造区,南东侧为卵形构造区。卵形构造是由紫苏花岗岩固态气球膨胀侵位形成的,之后又受到深部构造相韧性变形带的叠加,使卵形构造由东到西受改造的程度逐渐增大。线性构造则是中部构造相韧性变形带对深部构造相和卵形构造叠加的结果。尽管冀东地区南东、北西分异早于3563Ma,但卵形构造区和线性构造区出现相对较晚(2500Ma)。  相似文献   

3.
冀东太古宙高级变质区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东太古宙高级区主要由两个构造单元组成,以三屯营-洒河-全厂峪一线为界,北西侧为线性构造区,南东侧为卵形构造区,卵形构造是由紫苏花岗岩固态气球膨胀侵位形成的,之后又受到深部构造相韧性变形带的叠加,使卵形构造由东到西受改造的程度逐渐增大,线性构造则是中部构造相韧性变形带对深部构造相和卵形构造叠加的结果,尽管冀东地区南东,北西分异早于3563Ma,但卵形构造区和线性构造出现相对较晚。  相似文献   

4.
扬子地台北缘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构造样式及变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南江地区出露的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中存在有晚太古—元古代时期形成的多期面理及面理置换叠加;断裂构造以韧性剪切带占主导地位;褶皱构造则随时代的演化依次发育等轴卵形穹盆构造、短轴卵状背、向形构造、线状同斜倾竖褶皱。  相似文献   

5.
盖县岩组是解决辽河群构造样式的重要层位。通过对盖县岩组内构造样式的解析,发现它与其它岩组一样,于吕梁运动期间经历了三幕构造运动。第一幕发生于拉伸作用阶段,形成了独特的早期伸展构造组合;第二、三幕发生于收缩阶段,其中第二幕构造线走向为NE,褶皱样式总貌为“两背叁向”,第三幕构造运动形成了本区的大构造格局,构造线走向为NW~NWW。在研究区内,三幕构造叠加明显,尤其是后两幕褶皱叠加,于区内西南部表现为穹隆状—新月形—蘑菇状型式,而区内北东部表现为穹隆—盆地叠加型式。文中对其它构造形迹亦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吉南早元古代集安群构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国巍 《吉林地质》1994,13(3):39-45
早元古代集安群经历了三期构造变形,分别形成了三个特征各异的构造形迹组合。Ⅰ世代为层理褶皱组合,由平卧褶皱、轴面片理和韧性剪切变形带组成;Ⅱ和Ⅲ世代为片理褶皱组合,分别由各种位态的片理褶皱和轴面褶劈理、膝折面理组成;Ⅰ、Ⅱ世代的原始构造线方位均为近南北向,为近共轴叠加,但因Ⅲ世代构造的强烈改造,现今多变位为东西向。Ⅰ世代构造形迹组合的特征显示集安群的早期构造环境具有构造层次较深、以近水平韧性剪切变形作用为主导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吕梁山区晚期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在收缩构造体制下形成一系列线状同斜倒转褶皱及逆冲推覆型韧性断层及韧性剪切带,并伴随有壳源型花岗岩浆活动。韧性剪切带主要发育在近周营—罗家岔一带的吕梁群两侧边界上,为区内规模大、影响广的区域性构造。由北至南,主剪切带走向由近南北向过渡为向东西向延伸,剪切带内构造岩石类型主要有变余糜棱岩、构造片岩。剪切带内矿物拉伸线理及各类旋转应变标志指示上盘相对下盘逆冲推覆;从剪切带所涉及的地质体及与周围构造的相互关系确定,主体形成于新太古代五台运动末期的造山过程。  相似文献   

8.
胶南造山带西段区域构造格局及变形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胶南造山带西段显示了以韧性剪切带为主,穹隆构造、弧形构造及复杂的叠加褶皱共存的构造格局。主要的剪切系统有近水平拆离型、平行造山带走向的高角度走滑型、呈弧形展面上的推覆型和造山带边缘隆-滑型韧性剪切带。  相似文献   

9.
东祁连兴隆山岩群划分及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林  邓颖晖 《甘肃地质》1997,(Z1):9-11,13,14
重新厘定的中元古界兴隆山岩群,总体走向呈北东-南西向,从下至上包括3个非正式岩组和高家湾岩组。在区域岩石上留下深刻痕迹的构造变形主要有3期:早加里东期或更早,近水平顺层韧性剪切带及顺层掩卧褶皱的横向置换构造;加里东晚期由东南向西北推覆的褶皱-逆冲推覆构造;印支期北东-南西向挤压的褶皱逆断构造。3期构造叠加组成兴隆山岩群的区域基本构造格架。  相似文献   

10.
安徽江淮地区北部韧性剪切带与金矿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内发育有东西向、南北向两类韧性剪切带,前者为韧性平移剪切带,后者为韧性逆冲剪切带,它们分别形成于早、中元古代末。南北向韧性剪切带是区内金矿的主要控矿构造,控制了区域的矿化分带及矿田、矿床、矿体的分布。金矿主要形成在地洼期,与叠加在早期韧性剪切带上的脆-韧性变形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怀安地区构造变形强烈,是研究华北克拉通形成和演化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该区基底变质岩系构造形迹进行研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同位素年龄数据,将该区早前寒武纪构造变形序列划分为4期: 新太古代阜平晚期(D1),桑干岩群韧性变形,形成片麻理、无根褶皱和韧性剪切带; 新太古代五台晚期(D2),在新太古代TTG/花岗岩中形成区域性片麻理和条带状构造,并在桑干岩群中形成近EW向的复式背形和向形构造; 古元古代吕梁中期(D3),集宁岩群沙渠村岩组形成区域性片麻理,并形成与片麻理一致的NE向韧性剪切带,在新太古代地质体中叠加近SN向的开阔复式背形和向形构造; 古元古代吕梁晚期(D4),红旗营子岩群太平庄岩组形成片理和片麻理,尚义—平泉断裂形成。建立了该区早前寒武纪构造演化模式,并将其划分为新太古代陆壳增生阶段和古元古代碰撞造山阶段,对理解华北克拉通的形成及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固阳地区太古宙乌拉山群构造变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拉山群的变质-变形问题一直有不同的认识^「1~3」。该文以固阳地区3幅1∶5万区调资料为基础,结合90年代以来周边地区1∶5万区调成果,提出晚太古宙乌拉山群经历了两期主要的构造变形。第一期为伸展体制下近水平分层剪切形成的固态流变褶皱和高温顺层韧性剪切带,属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形时间为太古代末;第二期构造变形为地壳抬升之后的剂压体制下,中、浅层次的紧闭同斜相似褶皱--主期褶皱和低温韧性剪切带,  相似文献   

13.
高德臻  魏荣珠 《地球科学》2000,25(3):247-252
通过区调填图对内蒙古固阳一带渣尔泰山群褶皱构造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地质演化过程中, 渣尔泰山群主要经历了3期褶皱变形, 即早期的层内褶皱, 主期同斜倒转褶皱与晚期叠加褶皱.早期褶皱形成于中元古代, 系由层间的剪切滑动所至, 主要发育于阿古鲁沟组; 主期褶皱形成于中元古代, 晚期褶皱形成于早古生代; 主期与晚期褶皱均形成于纵弯褶皱机制.由于晚期褶皱对主期褶皱的改造, 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叠加构造网络.   相似文献   

14.
柴北缘锡铁山韧性剪切带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时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柴北缘锡铁山地区元古宇达肯大坂群与奥陶系滩涧山群之间发育一条呈NW向展布的基底韧性剪切带。本文对该韧性剪切带中的宏观构造(鞘褶皱、不对称褶皱、塑性流变组构、S-C组构、旋转碎斑系、构造透镜体、粘滞型石香肠构造)和糜棱岩微观构造(云母鱼构造、压力影构造、动态重结晶、雪球状旋转构造、波状消光和云母扭折)特征作了详细的研究。对锡铁山基底韧性剪切带中花岗质糜棱岩进行白云母Ar-Ar同位素测年,获得坪年龄为398±4 Ma,等时线年龄为399±4 Ma,二者基本一致,代表了锡铁山基底韧性剪切带的形成时间。综合上述特征判断,锡铁山韧性剪切带是一条由元古宇达肯大坂群向SW斜向逆冲所形成的右行逆冲韧性剪切带,该韧性剪切带与早古生代柴达木地块向NE斜向俯冲碰撞造山作用有关,并可能导致了超高压变质体折返到浅部地壳层次。同样,该韧性剪切带的存在,也对锡铁山铅锌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后期构造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早元古代老岭群经历了三期构造变形,分别形成了三个特征各异的构造形迹组合。Ⅰ世代为层理榴皱组合,由斜卧诏皱、轴面片理和韧性剪切变形带组成;Ⅱ和Ⅲ世代为片理相皱组合,分别由各种位态的片理诏皱和轴面招劈理、膝折面理组合。Ⅰ、Ⅱ世代的原始构造线方位均为近南北向,为近共轴叠加,但固Ⅲ世代构造的改造,现今多变位为北东东向。Ⅰ世代构造形迹组合的特征显示老岭群的早期构造环境具有构造层次较深、以近水平韧性剪切变形作用为主导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依据糜棱面理产状、剪切褶皱(鞘褶皱)形态、拉伸线理空间位志、构造岩及剪切变质作用等特征的对比研究,确定陇县深变质岩区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韧性剪切带,即韧性推覆剪切带和韧性平移剪切带。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的研究,认为韧性推覆剪切带形成于加里东晚期,与这一时期碰撞造山作用有关,而韧性平移剪切带则是印支期造山带内右行走滑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治岭头金银矿基底发育八都群变质系,盖层为晚侏罗世火山岩系,金银矿体赋存于变质岩系中,金银矿体受控于变质基底的韧性共轭剪切带。研究认为,NW方向的韧性剪切带具有右行平移性质,NE方向的韧性剪切带具有左行平移性质,EW方向剪切带未见剪切动向,主要为含变质岩角砾的石英脉。NE和NW两个方向的韧性剪切带具有共轭性质,EW方向剪切带位于共轭剪切带交汇部位,受到相向挤压造成的尖端钝化,SN向的脆性断裂对矿体起到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8.
辽宁弓长岭铁矿二矿区构造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宁弓长岭铁矿不仅发现较早、规模较大、开采历史较长,而且向下延深较大且富铁矿增多。针对弓长岭二矿区的构造解剖研究表明,二矿区至少经历了4期构造变形:第一期为小型塑性流变褶皱,第二期为区域规模的倒转同斜褶皱,第三期属于横跨叠加褶皱,第四期为区域规模的隆升。伴随着四期褶皱作用的断裂构造,从早到晚,则表现为韧性剪切带-脆韧性剪切带-韧脆性剪切带-脆性破裂。构造变形对铁矿的形成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哈达门沟金矿构造演化及成矿控矿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达门沟金矿是内蒙古迄今最大的金矿床,具有超大型金矿床规模。金的成矿作用对岩性没有明确的选择性,而主要是受褶皱断裂构造的控制。成矿流体主要来自深源,在有利的构造扩容带中聚积成矿。研究表明,该区的构造变形从早到晚,力学性质往往从塑性到脆性,构造规模从小到大,构造类型则是褶皱与剪切带同时形成,或相间发育。该区主要经历了4个期次的强烈褶皱剪切作用,并形成了主要的成矿控矿构造。第一期构造变形时岩石的流变性较强,褶皱幅度较小,一般多表现为小规模的塑性流变褶皱,并产生了小规模韧性剪切带;第二期(主期)褶皱以乌拉山主峰为主的东西向区域规模的复式背、向斜(形),并在主期褶皱的倒转翼发育了一系列与褶皱同向延伸的脆韧性剪切带,它们构成了区域性构造薄弱带;第三期为横跨叠加褶皱,使近东西向褶皱发生了南北向蛇形弯曲,伴随该期褶皱作用形成了低绿片岩相韧脆性剪切带,为深源成矿流体的贯入与集聚成矿提供了很好的赋存空间,是主要的成矿控矿构造;第四期构造变形则以区域性隆升作用为主,使早期褶皱发生横弯褶皱的同时,还将深部形成的金矿体抬升至浅部。文中在成矿控矿构造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矿床成矿规律,提出了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20.
In the Singhbhum Shear Zone of eastern India successive generations of folds grew in response to a progressive ductile shearing. During this deformation a mylonitic foliation was initiated and was repeatedly transposed. The majority of fold hinges were formed in an arcuate manner at low angles to the Y-axis in an E-W trending subhorizontal position and major segments of the fold hinges were then rotated towards the down-dip northerly plunging X-axis. The striping and intersection lineations were rotated in the same manner. The down-dip mylonitic lineation is a composite structure represented by rotated early lineations and newly superimposed stretching lineations. The consistent asymmetry of the folds, the angular relations between C and S surfaces and the evidence of two-dimensional boudinage indicate that the deformation was non-coaxial, but with a flattening type of strain with λ1λ2. The degree of non-coaxiality varied both in space and time. From the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mesoscopic structure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2–3 km wide belt of ductile shear gave rise to successive anastomosing shear zones of mesoscopic scale. When a new set of shear lenses was superimposed on already sheared rocks, the preexisting foliation generally lay at a low angle to the lenses. No new folds developed where the acute angle was sympathetic to the sense of shear displacements. Where the acute angle was counter to the sense of shear, the pre-existing foliation, lying in the instantaneous shortening field, was deformed into a set of asymmetric fol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