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氨氮对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的急性毒性及不同浓度的氨氮溶液(22、47.5、102和220 mg/L)对其体内六种免疫酶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氨氮浓度越大,其毒性作用越强,方斑东风螺死亡率越高;500mg/L氨氮处理组于24h便出现(20.3±2.1)%死亡率,并且96h后存活率降为0。而相同条件下,随试验时间的延长,方斑东风螺死亡率也越高。氨氮浓度和处理时间均对方斑东风螺免疫酶活力有显著的影响(P 0.05)。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CAT和AKP活性均表现出"诱导-抑制"的趋势, ACP和T-SOD活性表现出"抑制-诱导"的趋势, CSH-PX活性呈现"诱导-抑制-诱导"的趋势,而氨氮对处理个体POD活性的影响整体表现为抑制作用。可见,养殖水体中的氨氮会对方斑东风螺免疫酶活性产生较大的影响。本研究从生态现象和生理指标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氨氮对方斑东风螺个体的致毒特性,将对方斑东风螺的养殖具有实用意义,同时丰富了氨氮对贝类毒理实验免疫性能层面的基础数据,并为其他贝类氨氮胁迫实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氨氮对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的急性毒性及不同浓度的氨氮溶液(22、47.5、102和220 mg/L)对其体内六种免疫酶(CAT、ACP、AKP、T-SOD、GSH-PX和POD)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氨氮浓度越大,其毒性作用越强,方斑东风螺死亡率越高;500 mg/L氨氮处理组于24 h便出现(20.3±2.1)%死亡率,并且96 h后存活率降为0。而相同条件下,随试验时间的延长,方斑东风螺死亡率也越高。氨氮浓度和处理时间均对方斑东风螺免疫酶活力有显著的影响(P < 0.05)。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CAT和AKP活性均表现出“诱导—抑制”的趋势,ACP和T-SOD活性表现出“抑制—诱导”的趋势,CSH-PX活性呈现“诱导—抑制—诱导”的趋势,而氨氮对处理个体POD活性的影响整体表现为抑制作用。可见,养殖水体中的氨氮会对方斑东风螺免疫酶活性产生较大的影响。本研究从生态现象和生理指标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氨氮对方斑东风螺个体的致毒特性,将对方斑东风螺的养殖具有实用意义,充实了氨氮对贝类毒理实验免疫性能层面的基础数据,可为其他贝类氨氮胁迫实验提供数据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两种东风螺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方斑东风螺和波部东风螺自身营养成分进行分析,测定其中的含肉率和腹足肌含有的基本营养成分,分析氨基酸种类及组成和脂肪酸种类及组成,对方斑东风螺和波部东风螺的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定以及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方斑东风螺和波部东风螺含肉率分别为48.94%±2.01%和45.12%±2.29%,腹足肌中都含有高达70%左右的蛋白含量和5%左右低含量的脂肪,糖类含量接近10%,氨基酸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相对含量高,必需氨基酸指数在43以上,肉味鲜美,方斑东风螺的EPA和DHA相对含量总和为7.1%,波部东风螺为10.5%,方斑东风螺和波部东风螺的n-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分别高达6.4%和7.5%,n-6系列分别为13.4%和15.0%,属名贵滋补的海产品.  相似文献   

4.
方斑东风螺养殖方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2003年5~11月,水温24.5~32℃,pH8.1~8.3,盐度21.2~32.0时,在湛江市东海岛分别利用室内水泥池、对虾高位池、自然海区砂滩以及水泥沉箱进行了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e Larnarck)人工养殖方式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方斑东风螺养殖的合适密度为:室内水泥池300~400个/m^2高位池和天然海区砂滩100~200个/m^2,水泥沉箱0.63m^3 200~250个/箱;方斑东风螺最佳饵料为蟹类,其次为虾类,然后是鱼类。经过3个月的人工养殖,生长最快的方斑东风螺由平均壳高0.7cm长至4.8cm。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盐度和氨氮对方斑东风螺生理代谢的影响,本文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盐度和氨氮浓度条件下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的存活以及能量收支变化。结果显示,方斑东风螺的存活率随着盐度上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盐度为25和30时,方斑东风螺的存活率为100%,低盐96hLC50为10.14,高盐为44.36;方斑东风螺存活率随氨氮浓度上升逐渐下降,当氨氮质量浓度为0~20 mg/L时,存活率均为100%;氨氮96 h LC50为253.83 mg/L。盐度和氨氮对方斑东风螺的摄食率、排粪率、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盐度实验中,方斑东风螺的摄食率、排粪率和排氨率在盐度30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0.50、8.62和0.07 mg/(g·h),耗氧率在盐度35时达到最大值,为1.84 mg/(g·h)。氨氮实验中,摄食率和排粪率在10 mg/L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3.58和10.42 mg/(g·h),耗氧率和排氨率在20 mg/L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49和0.13 mg/(g·h)。通过能量收支方程发现,随着盐度和氨氮浓度的上...  相似文献   

6.
刺参体壁脂肪酸组成的季节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菲  杨红生  许强 《海洋科学》2009,33(4):14-19
对不同季节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壁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刺参体壁的脂肪酸组成和相对质量分数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秋季和冬季,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相对质量分数最高,其次是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饱和脂肪酸(SFA)的相对质量分数最低;春季MUFA的相对质量分数最高,其次是PUFA和SFA;夏季MUFA的相对质量分数最高,其次是SFA,PUFA的相对质量分数最低.在所有季节,相对质量分数最高的SFA和MUFA分别是16:0和16:1n-7,相对质量分数较高的PUFA是20:5n-3,20:4n-6和22:6n-3.n-3PUFA与n-6PUFA相对质量分数比值在1.87~2.42之间,冬季和春季显著高于夏季和秋季(P<0.05).  相似文献   

7.
盐度对方斑东风螺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盐度对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根据方斑东风螺个体大小设立A、B、C(壳高分别为6.86±0.24、4.75±0.37、3.15±0.12cm,软体部干重分别为11.064±0.361、4.245±0.690、2.015±0.122 g)3组,盐度设13、18、23、28、33等5个梯度,实验水温为27—28℃。结果表明:(1)盐度、个体大小对方斑东风螺的耗氧率有显著的影响(p<0.01)。盐度在13—28之间时,3组方斑东风螺的耗氧率都随盐度的升高而增加;当盐度升至33时,耗氧率下降。方斑东风螺的软体部干重(W)与单位体重耗氧率(O)之间的关系符合幂函数方程O=aWb,其中a值的范围为1.365 5—3.072 2,平均值是2.236 8,b值的范围为-0.195 2—-0.093 6,平均值为-0.130 6。(2)盐度、个体大小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均对方斑东风螺的排氨率有显著的影响(p<0.01)。盐度在13—28之间时,3组方斑东风螺的排氨率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增加;当盐度升至33时,排氨率下降。方斑东风螺的软体部干重(W)与单位体重排氨率(N)之间的关系也符合幂函数方程N=c Wd,其中c值的范围为261.769 4—360.427 9,平均值为320.643 4,d值的范围是-0.325 3—-0.189 0,平均值是-0.248 5。(3)单位体重耗氧率和排氨率与盐度(S)、软体部干重(W)的二元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O=1.208-0.039W+0.039S(R=0.578,F=10.517,显著性概率=0.000)、N=-210.442-9.255W+2.965S(R=0.813,F=40.834,显著性概率=0.000)。  相似文献   

8.
方斑东风螺早期发育过程中几种消化酶的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Link)的早期发育从早期面盘幼体到变态后15d的稚贝分成6个阶段,分别测定各阶段蛋白酶(P)、脂肪酶(L)、淀粉酶(A)和纤维素酶(C)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幼体发育的推进,蛋白酶比活力逐渐减小,脂肪酶比活力逐渐增加,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比活力则在变态前逐渐增加,而变态后逐渐减小。比较A/P和(A C)/(P L)两种指标指示方斑东风螺幼体发育过程中的食性变化,提出(A C)/(P L)用于指示方斑东风螺食性变化更合理、准确。综合比较幼体发育各阶段4种消化酶活性,发现在面盘幼体向稚贝变态期间,幼体消化能力最弱,原因与幼体的变态过程有关。实验结果也验证了贝类具有分泌纤维素酶的能力,该酶在东风螺对纤维素分解中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该文用 7株富含 EPA、DHA的海洋微藻对褶皱臂尾轮虫 (Brachionus plicatilis)进行强化 ,通过检测轮虫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来研究这几种微藻对轮虫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 :轮虫中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与所用饵料密切相关 ,尤其是 EPA、DH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 (PUFA)主要取决于这些脂肪酸在藻中的含量 ;强化 12 h后 ,轮虫中的 n- 3PUFA含量一般为饵料中含量的 75 %左右 ,强化 2 4 h达 80 %以上 ,强化 7d的轮虫可达 90 %以上。  相似文献   

10.
南海野生斑节对虾亲虾卵巢发育过程中的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学和生理生化方法研究我国南海北部野生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亲虾在卵巢发育不同阶段的卵巢、肝胰腺和肌肉的脂肪酸(fatty acid,FA)组成及变化规律.结果发现,亲体肝胰腺、卵巢和肌肉的脂肪酸中棕榈酸(16:0,17.61%-33.6%)、棕榈油酸(16:1n-7,8.08%-14.36%)、18:0(6.46%-17.15%)、油酸(18:1n-9,9.64%-18.81%)、花生烯酸(20:4n-6,arachidonic acid,ARA,4.8%-10.83%)、二十碳五烯酸(20:5n-3,eicosapntemacniocacid,EPA,4.64%-11.98%)及二十二碳六烯酸(22:6n-3,docosahexaenoic acid,DHA,2.23%-9.3%)占主要比例.在卵巢发育不同阶段,卵巢中的12:0、14:0、16:0、18:0、20:0及总的饱和脂肪酸(saturation fatty acid,∑SFA)的含量逐渐上升,成熟期达到最高,产卵后下降;肝胰腺16:0和饱和脂肪酸(∑SFA)呈波动上升趋势;肌肉中的14:0、16:0、18:0、20:0及∑SFA呈现出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在接近成熟期(Ⅳ-Ⅴ)降到最低,产卵后回升到最高.在肝胰腺、卵巢、肌肉组织发育过程中,16:1、18:1n-7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 unsaturation fatty acid,∑MUFA)的含量均呈现波浪式上升,成熟期(Ⅴ)达到最高.18:2n-6、ARA及n-6 FA含量起伏波动,先升后降,成熟前期(Ⅲ-Ⅳ)达到最大值,在成熟期达到最小值.卵巢中EPA、n-3 FA呈现出下降趋势,成熟期(Ⅴ)接近最低,EPA、DHA及总的n-3 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 unsaturation fatty acid,∑PUFA)含量在卵黄囊发生期(Ⅲ)波动上升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步下降,Ⅵ期(产卵后)最低或回落到未成熟期水平.DHA/EPA、∑n-3/n-6及∑PUFA/SFA的比值波动变化,在卵黄囊发生期(Ⅲ)或成熟期(Ⅳ-Ⅴ)上升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步下降,Ⅵ期(产卵后)最低或恢复到未成熟期(Ⅰ)水平.在自然海区性成熟的斑节对虾亲体组织中,∑SFA:∑MUFA:∑PUFA比例近似为35%:30%:35%:n-3与n-6、∑PUFA与∑SFA及DHA与EPA达到近似的平衡状态.研究结果为斑节对虾亲虾人工配合饲料的配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The development of embryos and larvae of Babyloniaformosae habei living along the southeast coast of China is observed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The egg masses are laid by females on hard substrate at night and each capsule contains 100-500 eggs. Each egg is 250-280 mm in diameter. The fast two cleavages of the embryo are meridional and equal, and a polar lobe is produced. Larval kidney, which only consists of a single cell, appears during the gastrula stage on each side of the embryo. The right tentacle develops prior to the left one. At 25-27 ℃, an intracapsulate veliger stage is reached about 4.5 d after deposition. The larvae hatch on the fifth day as swimming veligers with a shell length of 360 -500 mm. The newly hatched larva can ingest suspended algal cells from the water column and remains in the pelagic stage for 8-10 d. The newly settled juveniles are 900-1 200 mm in shell length.  相似文献   

12.
红树林因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意义。中华乌塘鳢(Bostrychus sinensis)是我国优良的养殖品种。为提高红树林的生态与经济效益,对红树林下中华乌塘鳢铁笼养殖技术进行研究探讨,并分析比较红树林下养殖鱼、光滩笼养鱼与野生鱼肌肉的营养成分。结果显示:以上各组鱼体的粗蛋白含量均较高(74.65%~83.08%),粗脂肪含量较低(0.89%~1.63%),其中红树林下养殖鱼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分别高于光滩养殖鱼;各组实验鱼的氨基酸总量(71.72%~79.27%)、鲜味氨基酸总量(29.03%~30.92%)、必需氨基酸总量(27.47%~31.57%)、非必需氨基酸总量(44.25%~47.69%)均以野生鱼为最高,光滩投饵组最低,红树林下养殖组高于光滩养殖组;各组实验鱼肌肉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均较高(66.83~74.90),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异亮氨酸和(蛋+胱)氨酸,支链氨基酸总量/芳香族氨基酸总量(F值)为2.17~2.22;红树林下养殖鱼肌肉中的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EPA+DHA)含量均分别高于光滩养殖鱼,红树林下养殖的中华乌塘鳢肌肉脂肪酸组成比光滩养殖鱼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方斑东风螺性畸变现象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秀娟  朱四喜  沈金辉  陈旭明  黄长江 《台湾海峡》2004,23(4):444-448,i003
以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研究了方斑东风螺未成熟和成熟的正常雌、雄个体以及性畸变个体的生殖系统结构.性畸变个体除具有正常的雌性器官外,还有输精管或阴茎.在正常雄性输精管的个体发育过程中再现了系统发育的过程,而且在性畸变个体输精管的形成过程和发育过程中组织学结构特征的变化与正常雄性输精管的个体发育过程的相似.性畸变雌体的性腺发育受阻.目前,性畸变现象仅存在于成熟个体,但这并不表明未成熟个体中不会发生性畸变现象.具有较高食用价值的方斑东风螺因有机锡污染可能会对人类健康不利,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比较了自然沙、棕色陶粒、白色陶粒、70%棕色陶粒+30%贝壳砂、贝壳砂等5种底质材料及空白对照组(无底质),对体质量为0.193 g±0.03 g的方斑东风螺生长、存活、摄食以及培育过程中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色陶粒组的存活率为80%,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棕色陶粒组的体质量特定生长率最高(4.31%/d),且显著优于白色陶粒组和对照组(P0.05);棕色陶粒处理组方斑东风螺的饵料转化效率显著高于白色陶粒组和空白对照组;水质中总氨氮、亚硝酸氮和COD均呈上升趋势,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调查了三种东风螺的性畸变现象和关联海域的有机锡污染现状,确定分布广泛、性畸变特征明显和畸变变化幅度较大的波部东风螺(Babylonia formosae habei)为指示种,探讨了以其性畸变现象监测我国海洋有机锡污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野生对虾与养殖对虾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野生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脂肪酸的组成类似于其他的海洋动物,即雌、雄虾的肝胰脏和肌肉中,棕榈酸(16:0)和n-3族高不饱和脂肪酸(如20:5n-3和22:6n-3)占优势。野生虾体内含有的脂肪酸种类,尤其是高不饱和脂肪酸的种类多于养殖虾。野生虾肝胰脏中主要脂肪酸为16:0(20.0~22.5%),18:0(2.5~2.9%),18:1 n-9(12.3~14.0%),18:2 n-6(2.4~2.6%),20:5 n-3(6.1~6.6%)和22:6 n-3(7.1~7.5%)。肌肉中的主要脂肪酸种类大致与肝胰脏中相同。养殖虾中除了18:2 n-6(6.3~13.0%)高于和16:l(3.6~4.2%)低于野生虾外,其余的基本类似。野生虾比养殖虾有较高水平的n-3族和较低水平的n-6族不饱和脂肪酸,且野生虾n-3/n-6族脂肪酸的比率同样大于养殖虾。  相似文献   

17.
方斑东风螺样品采自福建省南部诏安海域.其卵囊无色透明,叶片状,每个卵囊内有受精卵500~1 600个,卵径为280~308μm.方斑东风螺胚胎发育在卵囊内进行,第一次和第二次卵裂分别为经裂,分裂中有极叶出现.随后其卵裂以螺旋式不等裂方式进行,在胚胎的动物极形成帽状胚盘.其囊胚期胚体开始缓慢转动.在水温为29.0~29.5℃的条件下,产卵后60~63 h其成为早期面盘幼虫.此期以面盘、足、壳的出现为标志.中期面盘幼虫阶段包括囊内的面盘幼虫至出囊后且卵黄尚未消失的浮游幼虫初期阶段.出囊后的幼虫浮游1~2 d后,卵黄囊完全消失成为后期面盘幼虫,心脏搏动频率加快,足变大并伸长.在水温为27.5~28.5℃的条件下,经10~12 d的浮游,后期面盘幼虫转为底栖生活,随后面盘退化、萎缩并完成变态,营爬行生活,贝壳上出现棕褐色斑纹,成为稚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