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预警等级预报--一种新的地震预报发布形式和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回顾了我国地震预报发布形式的演变过程,分析了目前发布地震预报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在分析了其他一些灾害的预警等级预报发布形式后,对地震预警等级预报发布的可行性和应当采取的对策进行了讨论,认为地震预警等级预报的发布,是实现真正意义上地震减灾的一种可行方法。最后提出了一些实施地震预警等级预报前仍需认真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地球》2011,(7):57-57
在此次土地调查中,宁夏回族自治区完成了全区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建立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开展了汛期地质灾害调查与预警预报工作,建立可视化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会商系统,成功预测地质灾害14次。  相似文献   

3.
2003年民乐—山丹6.1级地震前,甘肃省地震局于9月20日提出了祁连山中东段地区6级左右地震短期预报意见,并采取了多种行之有效的短临跟踪措施,得到了中国地震局、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评价和表彰奖励。根据本次成功震例预报实践中积累的不同阶段预报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祁连山地震带震情指标预警模型。依据预警模型及震情预警指标分层结果,将各类定量和定性指标转化为无量纲的以1~4表示的指标值,按成对比较法比较下层各指标两两之间对上层某指标的重要程度,计算权重向量,并对模型的整体层次进行一致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震前祁连山地震带震情预警值为3.1389,依据预警等级判定标准,震情预警级别为红色。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江西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模型的建立、计算方法,以及预警预报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获得的成功,对类似条件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2015年镇江市建成地震预警系统,但自该系统建成后,镇江地区未发生过中强震,使用方对该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不明确。地震部门对预警终端的增补也缺少相应的依据。通过计算台点间距及预警盲区的相互关系,认为目前该系统的布点是合理的。根据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烈度衰减关系,镇江地区不同地点布设的地震预警终端最多可在地震动到来前2.5—13.1s发出有效预警信号。地震预警系统对本地区Ms5.0级以上的地震有效,对Ms6.0级以上地震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日本地震预警系统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预警(EEW)或实时地震预警系统是指,几秒内检测到临近区域可能发生的强烈地震后,对本地提供预警信息的系统。地震预警的目标是,通过相应决策让人们能够在多种环境中保护自己,并减轻与地震相关的次生灾害。本文详细介绍了地震预警系统在日本的发展历程,指出预警信息已不再局限于向高级用户和公众用户进行发布,私人定制用户已成为预警信息发布的重要需求。未来地震预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实时断层源成像识别技术,对改善预警系统并快速识别震源参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预警地震在地震预测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筱荣 《内陆地震》2004,18(2):106-112
对新疆1970-2002年地震资料以不同范围、不同震级进行全时空扫描。结果表明,新疆台网监测能力较好地区绝大多数6级以上地震前地震活动关联图较为清晰。提出了预警地震的概念,认为预警地震在短临预报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地震预警系统(EEW)中时间延迟制约着地震预警的时效性,缩短地震预警延迟时间能显著提高地震预报效能和应急反应能力。通过分析地震预警系统的延迟因素,分解从地震发生到预警信息发布过程的各个环节,计算出每个环节的时间延迟值,并对原地、异地和混合地震预警模式的地震预警水平、预警盲区半径进行对比,分析三种地震预警模式的时间延迟效应。结果显示,预警系统的时间延迟主要包含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两方面,实验室理论最少延迟时间为Δt=3.9s;主流预警系统平均延迟时间为Δt=14.3s;最先进的预警系统延迟只有Δt=8.7s。时间延迟同样影响着浅源地震(0~60km)的预警盲区半径,二者呈正相关性,当Δt=8.7s时,盲区半径最高达52.2km;当Δt=3.9s时,盲区半径最大只有23.4km。分析认为,有效缩短地震预警系统中的延迟时间,不仅能提高地震预警的时效性,同时能降低预警的盲区范围,对整个监测预报、预警和防灾减灾事业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我国地震工作要为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既要搞好预测预报,也应搞好防震抗震,才能实现预防为主。不仅预测预报要有群众参加,就是预报成果的最终实现,也要通过群众的实践来体现。开展地震科普教育,使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懂得为什么会发生地震?怎样预测?地震发生时会遇到那些问题和情况?同时该采取怎样的措施?使其危害降到最低限度,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这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0.
关于地震预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震预警是建立在高密度地震台网基础上的新技术,本文就地震预警的一些基本概念、关键技术、预警效果、预警部署及其在防震减灾方面的作用等进行了讨论,指出了地震预警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研究的方向,并首次提出了预警能力、预警无效区、预警受益区、预警反应时间的概念.地震预警能力受预警系统的制约,实际地震预警能力除与台网密度、预警模式、自动处理系统、数据传输模式、发布系统等因素有关外,还与地震破裂性质有关.同时强调地震预警部署是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1.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青海省玛多县发生M7.4地震。四川地震预警台网成功地处理并产出了本次地震预警结果。本文针对四川地震预警系统产出的8次地震预警处理结果及预警减灾效能进行了分析。此次地震震中距四川地震预警网55km,首台触发后12.19s发布首次预警处理结果,前5次预警处理结果用时距离首台触发时间均小于35s。与正式地震目录对比,第1次预警处理结果震中位置偏差为17.1km,震级偏差为-1.8,盲区半径为121km。随着参与计算台站数量增多,震中位置偏差和震级偏差不断减小,盲区半径不断增大。由于地震破裂时间长和台站限幅等原因,8次预警震级均偏小。本次地震预警的有效获益区为震中距121~324km的环形区域,此区域内减灾效能显著。本次地震预警结果表明,四川地震预警系统在本次地震中预警产出效果较好,对于网外大地震预警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关于地震预警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介绍了地震预警的含义、地震预警的类型、增加地震宣传透明度和缩短地震报道时间的重要性。其中预警的科学内涵包括:对地震和地震灾害可能性的预测、对可能发生的地震和地震灾害的社会公众警戒。地震预警类型包括:地震中长期预测与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确定、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预测和危险性警戒、短期地震预测与警戒、震时警戒系统、震时应急系统和地震动模型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13.
甘东南地区震情预警指标模型及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甘东南地区中强以上地震活动及前兆异常特征,分别确定了判定时间、地点和强度的预测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的预测效能进行了评估,据此建立了甘东南地区5~6级地震的中短期预报方案。在此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甘东南地区5级地震的震情指标预警模型。依据预警模型及指标分层结果,将各类定量和定性指标转化为以无量纲的1~4表示的指标值,按成对比较法比较下层各指标两两之间对上层某指标的重要程度,计算权重向量,并对模型的整体层次进行一致性检验。研究结果显示,甘东南地区5级地震的预警值为3.11,依据预警等级划分标准,若满足各项预测指标,则震情预警级别为红色。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地震预警技术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发展起来的,到2022年底将在全国重点地区实现秒级地震预警。本文以2022年9月5日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MS6.8地震为例,介绍了地震预警技术的原理和有效性,浅析了地震预警的局限性:盲区、大震震级偏低、准确度与速度矛盾,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最后展望了未来地震预警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发生MS 6.8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JEEW预警处理系统有效处理并产出本次地震的预警信息。本次地震发生在四川地震预警区内,震后6.4s发布首次预警处理结果,使用7个台站数据,与统一编目结果相比,震中位置偏差3.7km,震级偏差-0.8,盲区半径15km。随着参与定位台站的数量增多,震中位置及震级偏差逐渐减小,但盲区半径不断增大,预警效益随之减小。震后39 s,使用337个台站数据后,预警震级稳定在6.4。预警震级整体偏小主要原因是,震后短期内有效波形数据较少,较短时间窗内的波形振幅不能反映震级的实际大小。另外,部分近场基准站地震波形限幅,且ML震级存在饱和,也导致震级被低估。本次地震预警效果较好,但震级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升。为提高预警系统的减灾效能,在不断改进震级算法的同时,也需完善预警信息发布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在回顾了地震预报历史沿革的基础上,认为虽然地震预报的难度比较大,但成功地预报地震不是不可能的.地震预警系统已被实践证明是一套有效的避震措施,将在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巨大作用,但地震预警并不能代替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17.
王筱荣 《华南地震》2003,23(4):8-17
对新疆1970~2002年的地震资料根据不同范围不同震级进行全时空扫描,认为新疆台网监测能力较好地区在绝大多数6级以上地震前,地震活动关联图较为清晰。提出了预警地震的概念,认为预警地震在短临预报方面有一定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地震预警是国内外应用地震学的热点,也是近期公众关心的热门话题.本文就地震预警的一些基本问题、概念、关键技术及其在防震减灾方面的作用等问题做了简要概述,指出了地震预警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研究的方向.首次提出了地震预警系统的确认和解除及地震预警社会容忍度的概念.同时强调地震预警是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9.
谢宗英 《高原地震》2011,23(3):60-62
玉树7.1级地震不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造成岩体松动,并引发了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通过监测获取了崩滑体变形信息,掌握了崩滑体演变过程和泥石流危险信息,为地质灾害分析评价、预测预报及工程治理等提供可靠的资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地球》2015,(4)
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各类地质灾害,不仅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还给广大人民群众的人身及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对引发地质灾害出现的主要因素"降水"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及如何高效运用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成为国土与气象等部门的首要任务。因此,本文将对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中降雨致灾营力的处理及应用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