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以旅韩中国游客为研究对象,以韩国旅游目的地空间意象为研究内容,以手绘认知地图方法为实现途径,通过机场跟团和散客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获取有效草图游前263份、游后259份。依托问卷中所提取和统计的认知地图的相关数据,分析韩国旅游目的地空间意象形成的认知要素和认知结构。研究发现:空间认知的五大要素出现频率游后远大于游前,其中标志物要素比重最大;单体型结构成为旅韩中国游客在韩停留期间最主要的认知地图类型,游前游后都占最大比例;国家目的地认知地图构成要素超越城市的一般物质形态;国家目的地意象空间认知符号化。根据手绘草图呈现的内容,讨论了国家作为旅游目的地其空间意象与居民城市意象的共性和个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女性赴韩旅游动机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动机与游客满意度是旅游研究的核心问题,但较少有将二者纳入一个模型中系统地探讨女性出境旅游动机与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以中国大陆赴韩女性旅游者为例,从行为心理学视角,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分析赴韩女性旅游动机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女性具有多种维度的赴韩旅游动机,且各维度动机间存在强度差异,不同维度的旅游动机强度与体验满意度呈倒"U"型曲线关系,当旅游动机强度过高或过低时,女性旅游体验满意度均较低,只有当动机强度适中时,才能使旅游者表现出比较理性的旅游心态与行为,获得较高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2001-2015年中国出境旅游流位序规模演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蒋依依  温晓金  刘焱序 《地理学报》2018,73(12):2468-2480
中国出境旅游规模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迅速扩大,并在不同目的地间表现出显著的不均衡分布特征。通过构建2001-2015年中国出境游客与目的地入境游客规模数据库,验证中国出境旅游流服从位序规模理论的假设,并将目的地吸纳中国游客规模与目的地接待游客总量的关系划分为5种耦合类型。结果表明:中国出境旅游流位序规模关系符合幂函数规律,并且向高位序目的地聚集程度不断增强;从2001年到2015年,绝对领先与绝对落后型的目的地占比均超过45%,亚太地区接待中国游客普遍处于领先地位,而欧美和中东地区接待中国游客大多处于落后地位;对于游客总规模较大的目的地,绝对落后型数量大于绝对领先型,而对于游客总规模较小的目的地,绝对领先型数量大于绝对落后型。本研究为分析出境旅游流量流向提供新的分析视角,进而为国家旅游业发展中的市场政策制定与旅游产业国际化布局等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搜集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中国大陆游客赴欧洲旅游游记,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讨并刻画中国游客安全感知事件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1)中国游客赴欧洲旅游安全感知事件数量分布差距明显,气候多变、被宰受骗和文化习俗差异为高频游客安全感知事件内容。(2)游客安全感知事件区域分布呈现空间集聚性特征,乌克兰、法国和希腊是游客安全感知事件高重灾区,匈牙利、比利时则为游客安全感知事件的相对沉寂区。(3)旅游目的地游客安全感知事件的发生频次和类型数量存在正相关趋势,各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旅游安全感知事件趋同性与异质性并存,遭遇抢劫、被宰受骗为普遍性游客安全感知事件。建议政府加强事件的事前预警与事后管控;企业为游客提供安全保障;游客自身应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技能。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陆居民赴日旅游呈迅速增长的态势。2015年中国大陆成为日本最大的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根据日本国土交通省观光厅的统计资料,利用Excel和ArcGIS软件对日本都道府县中国大陆游客住宿人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中国大陆游客访日形成了"中部辐散、两翼齐飞"的空间分布模式,各都道府县相对于中国大陆游客明显地分化成热点区、温点区和冰点区;利用均值坐标散点图的方法,综合分析各都道府县中国大陆游客接待量和年均增速,可将日本各都道府县划分为:中国大陆游客的增长型重要目的地、稳定型重要目的地、增长型潜在目的地和待开拓的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6.
孙晓东  侯雅婷 《地理科学》2017,37(5):756-765
自2006年开始,中国邮轮业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时期。目前,上海拥有中国大陆硬件最优良的邮轮母港,游客接待量已经跃居全球前列。然而在港区功能配备、游客在港服务等方面,上海与国际著名邮轮母港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构建了邮轮母港的游客满意度指标体系,并对上海出发的母港游客进行了满意度测评,从而识别出了单项指标的期望满意差距,进而提出了上海母港满意度提升的对策和措施。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应着重在网络与信息服务、港区免税购物、儿童设施配备、通关安检效率、停车与人车分流、港区安全保障等方面提升游客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基于市场抽样调查的结果数据,按照客源地的地域、文化特征将来华外国游客主要分为4个文化群体:欧洲文化群(主要包括英、法、荷、德、意、西)、东亚文化群(日、韩)、北美文化群(美国、加拿大)和澳洲文化群(澳大利亚、新西兰),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运用EXCEL和SPSS统计软件,归纳分析各个文化群体游客的文化表象以及特征,对来华游客的旅游认知评价行为的一般模式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分析了旅游认知评价行为的规律,探讨来华不同文化群体游客的认知评价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曲晓清 《中国地名》2011,(11):35-36
在观光学中,观光的经济效益是很重要的研究领域。观光客的支出,对于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多种形态的影响。观光者的消费不仅在食宿方面,而且表现在购物方面。近年来,因赴韩游客的购物消费额呈上升趋势,游客的消费行为渐渐受到目的地国家旅游部门的关注,成为吸引外汇,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的又一动力。为了刺激购物,  相似文献   

9.
基于拥挤感知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游客心理容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区,以拥挤感知为游客心理容量的衡量指标,通过建立游客拥挤感知程度与游客不同接受程度的回归方程和构建游客拥挤规范两种方法,测量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瞬时游客心理容量。研究结果表明,以回归方程方法测量,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瞬时游客心理容量人数为729人、6个旅游团;以构建拥挤规范方式测算,瞬时游客心理容量人数为500~800人、6~10个旅游团;基于拥挤感知的两种方法的测量数据具有相对一致性,测量的瞬时心理容量落于拥挤规范数值区段;游客心理容量取决于游客数量、游客之间的相互影响、园区休息设施的设置和其他方面的负面评价。  相似文献   

10.
孙根年  周瑞娜  马丽君  王泰然 《地理科学》2011,31(12):1437-1446
依据旅游本底趋势线理论和月指数距平方法,对2008年五大事件对中国入境旅游的影响进行了高分辨率的定量分析,结果发现:①在五大事件的影响下,2008年中国24个省区入境旅游出现了负增长,其中,广东、四川等省区损失游客67.6~294.5万人,山东、海南等省区损失量小于5万人次;四川、西藏等省区损失率在50.0%~76.7%,安徽、吉林等省区损失率为1.6%~4.6%。②由于事件的性质、发生的时间和持续期不同,对各省区入境旅游影响差异较大,金融海啸共损失游客1 254.86万人次,汶川地震损失游客178.47万人次,奥运入境限制及"奥运抽水"损失入境游客215.02万人次,藏独事件损失游客115.55万人次,南方雪灾损失游客42.41万人次。③五大事件对入境旅游的影响,存在着较大空间差异。南方雪灾的影响集中在南方受灾省区;藏独事件对西藏及北京、上海旅游影响较大;汶川地震影响范围遍及全国,但对四川及其周边省区影响最大;北京奥运会期间,全国大部分省区入境客流量减少;金融海啸影响的时间长范围广,全国31个省区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入境客流量损失较大。在本底趋势线模型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  相似文献   

11.
旅游业消费水平高,环境污染严重。随着五台山旅游业不断发展,环境压力持续增加。本研究旨在探讨2005–2019年五台山游客接待量、五台山国内游客门票收入、中国旅客周转量、能源强度、五台县人均GDP和中国人均GDP对五台山旅游生态足迹的影响。采用主成分回归构建了扩展的STIRPAT(Stochastic Impacts by Regression on Population, Affluence and Technology)模型。结果表明:(1)五台山旅游生态足迹呈现增长趋势,2005年为27798.07 gha,到2019年则增至67467.36 gha。(2)五台山游客接待量、五台山国内游客门票收入、中国旅客周转量、五台山人均GDP、中国人均GDP均呈现增长趋势,而能源强度则呈现下降趋势。(3)扩展的STIRPAT模型表明五台山游客接待量、五台山国内游客门票收入和中国旅客周转量弹性系数分别为0.086%、0.075%和0.164%,说明它们每增加1%,五台山旅游生态足迹分别增加0.086%、0.075%和0.164%;五台县人均GDP和中国人均GDP的弹性系数呈上升趋势,在研究期间环...  相似文献   

12.
日本是中国游客重要的出境旅游目的地。以中国游客的赴日旅游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发展演变,并以县域为研究单元,结合集中指数、竞争态,分析中国游客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发现:①出入境门槛的降低极大地促动着中国公民赴日旅游的快步发展,中国业已成为日本最大的入境旅游市场;②赴日中国大陆游客的旅游活动空间特征看,广域化和聚集化兼具,即分布广泛,但区域差异显著且日趋扩大,导致“富益富,贫益贫”的局面;③不同竞争态类型的目的地在空间上类聚,造成增长区和落后区的空间分异,东京-大阪连线区域显示绝对优势。这种格局的形成是由目的地区域旅游供给能力的区域差异、中国游客需求的初级性特点、旅行社产品供给等各方利益诉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陈霄  陈婉欣 《热带地理》2018,38(5):717-725
以大型购物中心的地方性为研究对象,以宁波市天一广场为案例地,在游客地方感的概念框架下,采用观察法、访谈法等数据获取方法,运用定性与定量等分析方法,探讨了欧美游客对中国城市购物中心地方性的感知。结果:验证了中国城市购物中心同样是国际游客的主要旅游目的地之一;中国购物中心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无地方性的;游客购物的过程中,不仅体验中国的购物中心,而且感受了中国快速发展的城市本身;地方历史是地方性的重要形成机制,而全球化作为特定时间的产物通过参与当地历史成为了地方性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近10年以来中国出境旅游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运用年际变动指数、增长率、地理集中指数、变异系数和旅游偏好等指标分析了2004年~2014年中国出境旅游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年际变动指数分析表明,中国出境韩国、泰国、柬埔寨、美国和印尼客流的年际变动较大。增长率分析表明,中国出境旅游的整体呈波动式增长态势,根据各国增长率的历时性变化可将其分为稳定型增长型、快速增长型、波动型和衰退型四大类,其中,印尼、韩国增长率均值排前两位,马来西亚、蒙古排后两位。地理集中指数和变异系数分析表明中国出境旅游空间分布经历了"大分散—小集中"并逐步趋于分散化的特征。旅游偏好指数分析表明,中国出境游客偏爱港澳,出国旅游对新、马、泰、日、韩、美的偏好较高(其中,泰、新、日排名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水平及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依据2005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2005年<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的相关数据,建立统计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水平有其复杂性,经济收入的高低,对游客人均花费和旅游购买力有一定影响,对出游率影响不大.依据各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把中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水平划分为三个等级,加权平均求得各地农村居民出游率、游客人均花费、旅游购买力的平均值.各地分布特征显示,三个层次农村居民出游率无显著差别;旅游中消费和旅游低消费地区三项旅游消费指标均无显著差别;旅游高消费地区与其它两个地区在游客人均花费、旅游购买力方面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6.
陈霄 《热带地理》2014,34(1):58-65
随着全球流动的迅速加快,移动性理论成为解释全球化与地方化冲突的一个有用视角。在第三世界不断蔓延的酒吧消费空间可以看作是移动性的一个重要表征。然而游客带来了旅游目的地变迁,以及西方游客在第三世界国家创立文化飞地的移动性研究结论却无法解释酒吧在中国的古镇不仅成为重要的休闲场所,而且成为了古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现象。文章以湖南凤凰古镇为例,运用观察、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探讨酒吧是如何与古镇的地方性相结合的。得出结论如下:1)酒吧起初完全是由游客生产,游客消费的空间是游客在古镇中创造出来的文化飞地;2)由于游客的某些文化行为(绘画、音乐、阅读等)使得古镇叠加了现代文化的地方性,从而与同是现代文化的酒吧相得益彰;3)随着大众游客、组团游客的不断增多,原来的游客关注凤凰古城展现传统文化的习惯已经被打破,组团游客更多地只是对古城匆匆一瞥,更关心的是听觉、嗅觉等身体感觉以及喝醉的放纵感;4)由于漫步的停步与放纵同时汇聚于酒吧,使得游客透过酒吧更好地将身体安放在古镇中,这使得酒吧融入进了古镇中的地方性。综上所述,人与地方的连接是复杂的过程,带有文化与身体2种属性,因为有身体属性的存在,游客对于旅游目的地并不仅仅是审美需求,而酒吧则是在双重属性下连接人与古镇的重要中介。  相似文献   

17.
鼎湖山生物圈保护区生态旅游客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游客的数量动态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鼎湖山年游客数量从 1996~ 2 0 0 0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增幅增大 ;公众假期是影响鼎湖山月客流量的主要原因 ;周末客流量占总客流量的一半以上 ,加权平均日客流量为 2 5 90人次 ,工作日加权平均日客流量为 76 6人次 ;汽车尾气排放量与游客总量存在显著直线相关关系 ;自费的游客仍占大部分 ,学生游客是不容忽视的消费群体。  相似文献   

18.
以泰国媒体舆论的文本分析为基础,解析了东道国社会对中国出境游客形象的塑造、认知和应对策略,探讨游客形象塑造的行为―媒介―形象路径,理解微观的游客形象与宏观的国家形象间的互动关系。筛选了泰叻网146条新闻以及10条评论进行文本挖掘,借鉴旅游形象研究中认知―情感形象的分析结构,对泰国媒体的新闻和评论里中国游客的海外形象进行梳理。研究发现:中国游客的形象包括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2部分,泰国媒体对中国游客的认知形象侧重对游客的行为形象、文化形象、经济形象的展现,其中泰国社会对中国游客的经济购买力的认知形象具有主导地位。中国游客的市场价值和消费能力使其对泰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力上升,媒体舆论引导社会建立对中国游客整体的积极情感形象,并影响了泰国旅游业界对中国游客形象的应对策略。游客的微观行为与宏观的大国形象之间的认知差异形成了泰国社会对中国游客理解的张力与冲突,这为中国出境游客形象的塑造和优化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基于汶川“5.12”大地震前后(2008和2011年)分别进行的2次九寨沟景区实地问卷调研,将这2年的游客群作为2个样本组,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合感知可进入性测量模型,从组内、组间2个角度研究突发危机事件对游客感知可进入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08年“5.12”大地震前的感知可进入性要好于2011年地震后;②游客出游后对于感知可进入性的评分都出现下降,说明当地实际感知可进入性较好,与游客出游前的感知可进入性存在较大偏差;③突发危机事件前,游客对于“人身安全”最为担心;突发危机事件后,游客对于“交通通畅”最为担心;④“5.12”大地震造成游客的感知可进入性明显下降,对于当地旅游业游客人数和门票收入造成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5年为一个周期,系统收集2015年-2050年中国人口数量和年龄结构变动预测的相关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对一些有关温泉旅游文献的整理,得出老年游客群体在温泉旅游发展方面具有的巨大优势。进而从3方面对老年游客群体的现状特征进行分析。分析表明:老年游客群体在推动温泉旅游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最后根据温泉旅游发展现状提出以老年游客为目标群体的温泉旅游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