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包括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崇左共六个市级行政区域,是西部唯一沿海的地区。它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中越"两廊一圈"、泛珠三角经济区、西南六省协作等多个区域合作交汇点,既是我国通向东盟的水、陆要道,又是促进中国-东盟全面合作的重要门户和基地,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  相似文献   

2.
阚兴龙  周永章  李辉 《热带地理》2012,32(6):658-663
以流域ESRE(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理论为指导,构建华南南流江流域各子系统协调发展度测评指标体系,优化传统区域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测度模型,对南流江流域上游玉林、中游博白、下游北海3个地区的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发展协调度进行测算.结果显示:近年来南流江流域整体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水平基本稳定,上游、中游处于良好协调状态,下游地区达到优质协调状态.随着流域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流域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也在增大.  相似文献   

3.
旅游竞争力评价是推进北部湾区域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基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相关理论,构建了包括3个层次、5大要素、24个指标的北部湾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北部湾城市群旅游综合竞争力及要素竞争力进行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南宁、湛江、茂名、海口和玉林为区域内旅游竞争力较强城市,阳江、北海、崇左、钦州和防城港是旅游竞争力中等城市,儋州、东方、澄迈、临高和昌江属于竞争力较弱城市。在定量评价和分类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三类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广西壮族自治区网络空间结构特征,采用手机信令数据分别从亚区域、地级市、市区―市区、市区―县(市)和县(市)―县(市) 5个尺度测度了其网络关联强度和中心性。结果表明:1)在水平联系上,亚区中桂南中心性最高,其次是桂西和桂北,桂东中心性最低;4个亚区间的联系表现为桂南与桂西间联系最密切,桂南与桂东、桂北间的联系相对较强,桂北与桂东、桂西间的联系相对较弱,桂西与桂东间联系最弱。地级市间南宁中心性最高,其次是来宾;关联网络以南宁为核心向外辐射,有2条突出的联系,分别为南宁―河池和南宁―来宾。市区联系网络中,桂林市区的中心性最高,其次是柳州市区和玉林市区,河池市区中心性最低;有5条联系较为突出,分别为防城港―钦州、贵港―来宾、钦州―南宁、来宾―柳州、崇左―南宁。县(市)之间的关联强度总体水平较低,关联强度较高的联系主要分布在北部湾城市群、西江经济带、324国道沿线以及桂林漓江风景区周边。2)在垂直联系上,亚区内部城市间联系表现为桂北最强,桂东、桂南其次,桂西最弱。受行政管辖的影响,市区与县(市)间的联系符合一般的距离衰减规律,部分市区和与县(市)之间的联系超出行政管辖的范围;基于各市区的...  相似文献   

5.
在Arc GIS技术和建模技术支撑下,建立国土开发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三维魔方风险评估模型,研究北部湾经济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土开发动力和国土开发潜力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和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国土开发风险评估,提出相关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马山县、隆安县、陆川县、北流市、容县、大新县等地区有一定的低风险国土可以开发,应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国土开发较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钦州市、横县、隆安县、扶绥县以及玉林的东部和南部边界,应进行有计划的逐步开发;国土开发中等风险区在各个区县均有分布,集中分布在南宁市市区、玉林市中北部地区、崇左市南部地区、钦南区、钦北区、防城区以及合浦县,应将提高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国土开发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良庆区、邑宁区、宾阳县、武鸣县、港口区、江州区、宁明县、博白县以及北海市的沿海地区,应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资源集约开发、点状布局发展的开发原则;天等县、大新县、上林县、江州区、武鸣县、宾阳县等区县的极高风险区域面积比例高达60%以上,包括南宁边缘发展区、六万大山生态保护区、十万大山生态保护区、边境开发与生态保育区等地区,不宜进行进一步的开发。三维风险矩阵评价法是基于多个国土开发系统指标的综合评价,可以弥补其他评价方法的不足,用于区域国土开发风险综合评价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2009年可以说是香港中学教育最重要的一年,因为从九月开始,教育局将推行中学及大学的学制改革。由过去的五年中学、两年预科、三年大学,改为334学制,即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和四年大学。学制的改变是在2005年决定的。去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为配合学制的改变,于2009年开始提供12年免费教育。这是在1978年推行九年强迫义务教育后的一大跃进。  相似文献   

7.
都军  高军凯 《中国沙漠》2017,37(4):770-774
选取张掖气象站1961-2014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 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张掖市年降水量、年最大降水量、冬季降水量和其他季节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4年张掖市年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1982-1984、1995-1996、2007-2013年降水量增加趋势显著。年最大降水量和冬季降水量增加趋势明显,分别发生了6次和1次突变,其中年最大降水量突变点分别发生在1963年、1980年、1982年、1984年、1987年和1991年;冬季降水量1964年后呈显著增加趋势,1969年降水量突变增加。而其他季节降水量呈波动增加趋势,突变增加分别在1963年、1967年和1969年发生。  相似文献   

8.
嘉陵江流域年径流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许炯心  孙季 《山地学报》2007,25(2):153-159
以嘉陵江的资料为基础,探讨了年径流量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了水土保持措施减少径流的效应。以1956-1980年作为人类活动较弱的“基准期”,而以1981-2000年为人类活动较强的“措施期”,分别给出了回归方程。计算表明,降水减少导致的年减水量占年平均总减水量的84.3%,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导致的年减水量占年平均总减水量的15.7%。人类活动对年径流的影响是依赖于年降水量的,降水偏少年减水量较大,降水偏多年减水量较小,超过某一临界值之后,年径流量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计算表明,这一临界年降水量为1 000 mm。年径流系数的变化和年径流量的变化相似,1980年以前无趋势性变化,1980年后有减小的趋势。人类活动对年径流系数的影响同样是依赖于年降水量的,降水偏少年径流系数的减小较显著,降水偏多年径流系数的减小不明显,甚至还可能增大。  相似文献   

9.
利用树轮资料重建通天河流域 518年径流量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长江源区曲麻莱、治多的树木年轮宽度资料,通过分析树木生长与流量变化的关系,重建了长江源区通天河流域直门达水文站1485年以来年径流量的变化,并进行了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重建的518年中,直门达水文站年径流量最显著的丰水期发生在19世纪前半叶,最显著的枯水期发生在17世纪的后半叶。特丰水年有96年,偏丰水年有117年,特枯水年有86年,偏枯水年有81年,正常水年有138年。重建序列存在43年、37年、32年、5年和2年左右的显著周期。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名》2012,(4):13-13
独树镇位于河南省方城县境内,汉代中叶,独树称为龙泉店。明朝正统四年(1439年)设诸阳驿,独树正处在驿道上,称为龙泉店铺,后称龙泉镇。明嘉靖三十二年(1476年)。洪水淹没冲毁龙泉古镇,仅龙泉寺前一老槐树得以幸存,后人因此将该地易名为独树。1950年成立独树区,1958年‘月,成立独树革命委员会,1971年9月成立独树人民公社,1978年改独树人民公社为独树乡政府,1986年4月撤乡建镇。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5年深圳市0.3 m分辨率的航片与梧桐山8个林地样方数据,通过ArcView软件平台,利用CITYgreen生态价值评估模型,计算2005年梧桐山林地削减径流的生态效益。并以2005年为初始年,以10年为周期,预测2015—2055年林地生长趋势与生态效益。结果表明:2015年、2025年、2035年、2045年与2055年梧桐山林地增长率分别为14.23%、12.27%、12.09%、11.68%、12.85%;2005年削减径流的生态效益为3.74亿元,2015年、2025年、2035年、2045年与2055年预测值分别为3.89亿元、4.03亿元、4.19亿元、4.35亿元与4.52亿元。林地生长与生态效益增长态势不均衡与不同树木的生命周期及其特性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一、扬帆奋进、铸就辉煌的30年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纪念年!改革开放30年,中国实现了近30年的高速发展,令世界瞩目。 改革开放30年,也是我国地理教学改革研究快速发展,扬帆奋进、取得辉煌成就的30年。  相似文献   

13.
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杭州地域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春秋时,初属越。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属吴,周敬王三十年复属越,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属楚。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秦灭楚,于今杭州地置钱唐县,同时置余杭县,同属会稽郡。据《史记.秦始皇  相似文献   

14.
郾城,位于河南省漯河市境内,现为区级建制。郾城,西周初为郾子国,汉置郾县。隋开皇五年(585年)置郾城县。1960年8月并入漯河市(县级市),1961年10月复置郾城县,仍属许昌地区。1986年改属漯河市(地级市)。2004年9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郾城县,设立漯河市郾城区、召陵区。  相似文献   

15.
以1981-2010 年柴达木盆地及其周边气象站点逐月气温和降水量资料为基础, 通过气候趋势分析、气候突变分析等方法, 研究了柴达木盆地气候要素的变化特征, 并结合Landsat TM/ETM+影像、NOAA/AVHRR-NDVI和EOS/MODIS-NDVI 数据, 研究了近30 年来柴达木盆地湖泊面积和植被生长的动态变化及其对气候要素的响应。结果表明:① 1981-2010 年, 柴达木盆地气温整体升高, 秋冬增幅最为明显, 年平均气温在1997 年发生暖突变, 1998 年以后升温趋势显著。② 1981-2010 年, 柴达木盆地年可利用降水量经历了“减少—增加—减少—增加”的变化, 但整体呈增加趋势, 1980-1985 年、1990-2001 年, 年可利用降水量呈减少趋势;1985-1990 年、2001-2010 年, 年可利用降水量呈增加趋势。③ 柴达木盆地湖泊面积受夏季可利用降水量影响显著, 1985-2010 年, 托素和冬给措纳湖泊面积呈“扩张—萎缩—扩张”变化;1985-1990 年, 湖面轻微扩张;1990-2001 年, 湖面明显萎缩;2001 年以后, 湖面显著扩张。④ 柴达木盆地植被生长受生长季可利用降水量影响显著, 1982-2010 年柴达木盆地植被生长呈“退化—改善—退化—改善”变化, 但整体呈改善趋势;1982-1985 年植被轻微退化, 1985-1990 年植被轻微改善, 1990-2001 年植被显著退化, 2001 年以后植被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6.
基于线性趋势、累积距平、M-K突变检验和小波变换方法,统计昆明太华山近66年气温和降水的气候特征,归纳气候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昆明太华山近66年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1999~2004年之间发生了突变。年平均气温显著偏冷的年份集中在1980年前,显著偏暖的年份集中在2010年后。分析出年平均气温有16年左右的周期,还有7~8年和3~4年的小尺度准周期变化。年降水量线性倾向率为-3.1349 mm/年,呈递减趋势。1954~2019年年降水量累计距平曲线总体呈双峰波动状态。年降水量存在14年的周期最显著,还存在6~7年和3年的小尺度准周期变化。2017~2019年的年降水量震荡周期等值线在6~7年和3年为负值,而且均未闭合,因此,可大概预测未来2年内昆明年降水量持续偏小。  相似文献   

17.
闻同宇 《中国地名》2013,(11):52-55
焉耆回族自治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天山中段焉耆盆地中央。东南与博湖县毗邻,北与和静县接壤,东北与和硕县相连,南与库尔勒市相望,西南与轮台县为界。焉耆,古为西域焉耆国。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设焉耆府。民国二年(1913年)始设焉耆县。1954年设立焉者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称自治县,隶属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相似文献   

18.
400年来北极巴罗角的温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国  张青松 《极地研究》1998,10(1):14-19
近400年湖泊岩芯温度记录揭示,巴罗地区总的变化趋势是升温,平均升温速率为每百年0.4℃,但近200年呈降温趋势。熵谱分析表明,近代巴罗地区温度波动存在33年、40年、29年周期和90年左右的世纪周期;1921~1994年巴罗气象台逐月温度资料统计分析和熵谱分析表明,现代巴罗温度变化有4个月、半年、14个月、16个月、3年、4年、7年和10年周期。  相似文献   

19.
利用清代雨雪分寸记录和现代器测资料,重建了成都1796—2015年分辨率为年的雨季降水量序列。结果表明,过去220 a间成都的平均雨季降水量为838 mm,19世纪20~40年代、80年代到20世纪10年代、20世纪30~40年代降水偏多,19世纪初到20年代、50~70年代、20世纪20年代、50年代到21世纪初降水偏少,并在1879—1880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的明显突变;降水最多的10 a为1832年、1896年、1898年、1899年、1903年、1907年、1915年、1921年、1937年和1947年,最少的10 a为1814年、1838年、1865年、1868年、1869年、1872年、1930年、1939年、1970年和2002年。成都雨季降水量存在显著的50~75 a周期,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指数在50~70 a信号上存在较强的负相关,且与上一年冬季至当年秋季北印度洋的全球海表温度(SST)及当年夏秋季赤道太平洋的SST也存在较强的负相关,SST偏暖(冷)时,雨季降水量往往偏少(多)。  相似文献   

20.
阿克苏地区近45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根据阿克苏地区8个气象站近45年(1961-2005)逐月日照时数资料,建立阿克苏地区年日照时数序列,利用3年滑动平均、一元线性回归、Mann-Kendall、灰色预测等方法,全面分析阿克苏地区近45年来日照时数变化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年日照时数呈现增加趋势,其变化的倾向率为3.9 h/10 a;年日照时数近45年来极低值出现在1985年,最高值出现在2005年;春季和夏季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但是夏季变化趋势不明显,未能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秋季、冬季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其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4 h/10 a和-11.0 h/10 a,秋季未能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年日照时数在1974年发生了突变,日照时数逐渐减少。建立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阿克苏地区2006-2010年的年日照数进行预测,发现在今后几年阿克苏地区的年日照时数将会有所增加,年日照时数在2010年达到2 923.2小时,但未能超过近45年来的极大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