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结合地震科技文献的工作实际,着重介绍了地震科技文献统计分析的主要内容指标,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  相似文献   

2.
高树心  宋利萍 《地震学报》1994,16(2):268-270
对中国地震科技文献数据库(英文版)做了全面的描述, 包括数据库检索系统、数据库特征、文献标引及文献记录格式等。给出了检索系统的方框图和文献标引加工处理的流程图。  相似文献   

3.
李晶 《高原地震》2014,26(4):62-65
简述了英文科技论文的特点尤其是英文地震科技论文的独特性.以英文地震科技论文的独特性为基础,从用词风格的解读与诠释、专业地震词汇的识别与表述、繁杂的符号、公式、图表的处理以及长句、结构复杂句的阐明四个方面对其汉语翻译的技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陆地震成组活动特征统计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1971年后中国大陆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进行了时空成组特征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997~2001年我国大陆5级以上地震时空成组数所占比例较高;在空间分布上,1997年后我国大陆105°以西地区5级以上地震的时空成组性较好。以上研究结果有助对于我国西部5级以上地震的中短期预测。  相似文献   

5.
依据全国公开发行的17种地震学期刊,运用1990年至于1999年10a的资料,对1989年10月18日山西大同--阳高6.1级地震以来发表的有关这次地震的科技论文,从各种期刊登载论文数量、年发表论文数量、名单位发表论文数量、个人著者发表论文数量及各学科的论文数量5个方面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得出,《山西地震》发表的有关论文最多,山西省地震局作者发表论文最多种宏观前兆有关地震前兆论文最多和1994年发表  相似文献   

6.
根据新疆地区本世纪的地震记载,分别取5.5、6.0、6.5、63/4、7.0、7.2为震级下限,视各组资料为更新过程的样本、分析地震发生的统计特征。经统计检验,不同震级下限的地震发生皆可认为是泊松过程;本世纪初中强地震在记载中可能有遗漏,为避免由此引出的干扰,使用Ms≥6.5的资料不应早于1914年,使用Ms≥5.5与Ms≥6.0的资料均应从1931年开始;在地震发生大体上为泊松过程的情况下,地震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陆及周缘地震目录完整性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目录资料是进行地震预测、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活动性研究等地震学研究的基础资料.对地震目录资料的完整性可靠性分析是地震学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近几十年来我国积累的大量的仪器地震记录,历史地震也在不断更新,为地震活动性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样本,因此有必要对新的地震目录进行完整性分析.本文采用了新的统计方法对我国仪器记录地震目录和历史破坏性地震目录进行了完整性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仪器记录地震目录(M≥3.0)我国东部地区1975年后基本完整,西部地区1980年后基本完整.对于历史地震目录(M≥5.0),东部地区1500年后基本完整,西部地区1950年后基本完整.考虑到华北地震区历史破坏性地震(M≥43/4)活动的时间非平稳性,我们采用突变点分析法研究了华北地震区历史破坏性地震目录的时间特征,得到了华北地震区地震活动周期性变化的突变点位置,并揭示了华北地震区历史破坏性地震目录完整起始时间约为公元1500年前后.  相似文献   

8.
吴琼 《华南地震》2014,(1):108-112
以《中国地震》已录用稿件中的3个表格为实例,对其在编排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了不符合三线表规范的错误,并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方法,以期对地震科研工作者正确编排设计论文表格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王霞  宋美琴  陈慧 《地震》2019,39(3):187-195
对华北地区1970—2017年出现的地震空区采用统一的识别标准进行全时空清理研究, 结果表明, 华北地区M≥5地震前出现空区的比例为36.7%, 且华北地区ML≥3.0地震空区的持续时间与主震震级存在一定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但长轴尺度、 起始震级与主震震级的线性关系不明显; 报准率为0.76, 虚报率为0.24, 漏报率为0.60, R值为0.32, 高于具有97.5%置信水平的R0值, 表明地震空区这种预测方法在华北地区具有较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10.
强地震影响年降水量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我国大陆1951—1988年的7级以上地震及降水资料发现,从上年10月至当年8月之间发生的7级以上强震会使本地区当年的降水增多,且在震中附近有正降水距平中心。本文还分析了“地震群”与降水的关系,发现绝大部分“群震区”当年是多雨区。最后从地热通量的变化,初步分析了地震引起降水偏多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1.
通过十多年来《中国地震科技文献(英文版)的建设实践,认为:文献数据库是信息服务的基础,应加强数据库建设在计算机检索系统中的主导地位;对文献数据库建设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有充分的认识;要克服目前在数据库建设中存在的重“路”轻“车”,竽网轻库的倾向。建议设立地震科技文献数据库建设基金,改善文献数据库的条件,使地震科技文献数据库建设有长期稳定的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2.
13.
陈贤瑛 《湖泊科学》1996,8(4):378-382
应用文献计量方法,对《湖泊科学》1989 ̄1995年出版的20期所刊243篇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包括论文分类统计、作者分析、基金论文统计分析等。在分析基础上阐述湖泊科学发展现状以及为期刊编辑、文献工作者提供一个量化的衡量工作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1993年地震学期刊发文统计及引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统计了全国地震系统1993年度9种期刊发文量,对9种期刊的论文引文做了初步分析,内容包括;发表论文分布、引文数量、引文语种、引文类型、被引作者,论文多年产作者、引文年代及论文专题分类。  相似文献   

15.
郭寅  聂晓红 《内陆地震》2014,(2):156-165
介绍了2013年1月29日哈萨克斯坦MS6.1地震基本参数、地震序列特征、震源机制解,分析地震前震源区周围的地震活动结果表明该地震序列是主余型、余震活动呈间隙式,衰减迅速,震源断错性质为走滑型。震前震源区存在4级地震围空、地震平静、中等地震增强和小震群等中短期异常。  相似文献   

16.
工程地震学在中国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对一般工程结构抗震设防的地震区划研究及重大工程结构进行的专门的地震作用研究为主线,对工程地震学在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作了回顾和前瞻.  相似文献   

17.
1988年底在华南地区连县—港口近400km的测线上,首次使用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人工爆炸地震野外数据处理装置.该装置由AT型微机及必要的接口板和外围装置组成,能在野外条件下把模拟或数字记录仪记录结果以数字数据形式输入计算机,并进行显示、打印、存储等操作.由于成功地解决了诸如磁带信号直接屏幕扫描搜寻,时间信号自动识别、解码,钟差和零时信号屏幕光点比测,采样率随磁带速度自动调节,多通道长时间信号连续存储,数字滤波和再采样,用普通打印机快速打印高分辨率图形等技术问题,我们在野外记录后2—3天内即能绘出全测线120道记录的剖面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度.  相似文献   

18.
人工爆炸地震野外数据处理装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底在华南地区连县-港口近400km的测线上,首次使用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人工爆炸地震野外数据处理装置.该装置由AT型微机及必要的接口板和外围装置组成,能在野外条件下把模拟或数字记录仪记录结果以数字数据形式输入计算机,并进行显示、打印、存储等操作.由于成功地解决了诸如磁带信号直接屏幕扫描搜寻,时间信号自动识别、解码,钟差和零时信号屏幕光点比测,采样率随磁带速度自动调节,多通道长时间信号连续存储,数字滤波和再采样,用普通打印机快速打印高分辨率图形等技术问题,我们在野外记录后2-3天内即能绘出全测线120道记录的剖面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全面地描述了中国地震科技文献数据库(英文版)。该库在VAX 11/750小型计算机上,使用VAX数据检索、VAX公共数据字典软件进行设计。是一个联机检索系统。文献库收集五十余种中国编辑出版的科技期刊中,有关地震预报研究的论文。参考国內外文献著录准则,使文献记录格式标准化,通用化。一条记录长1898字节,其中文摘长1020字节。每年文献量约800余条。文献库磁带和软盘拷贝在国内外交换与出售。  相似文献   

20.
我国早期的现代地震学研究,曾孕育于现代地质学中。用现代科学观点,最早调查研究现场大地震的年代,可追溯到1913年云南峨山7级地震考察。地震台站监测工作,是从1923年地质调查所派李善邦先生前去日本东京学习测震,并于1930年在北京西山郊区建造鹫峰地震观测台开始。最早的地震目录是1913年由上海黄司铎编的“法文中国地震表”。1921年翁文灏先生发表的“甘肃地震考”,首次将史料中的地震情形描述与罗西一福来氏烈度表加以对照,来确定地震烈度,从而提供了更详细、确切的“甘肃地震表”。1922年翁文灏在布鲁塞尔国际地质大会上宣读的“中国地质构造对于产生地震的影响”论文,曾引起与会者极大兴趣与关注,是最早论述我国地震地质和地震区域划分的文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