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7.
8.
9.
1979年3月31日夜间到4月1日白天,在苏州地区和上海西部郊县下了一场区域性暴雨,其中昆山、太仓达大暴雨,昆山站雨量最大,为113.1毫米。春季这样大的暴雨是建站二十年来所没有过的。 这次大暴雨有两个特点:(1)范围广,整个暴雨区呈东西向分布(图1)。苏州、无锡、常熟、吴县、吴 相似文献
10.
1980年7月24日19时的测风中,我站出现了一次罕见的风速切变。如附表所示,风速从3分半的4米/秒突然增大到4分半的34米/秒。时间相差1分钟,高度仅相差290米,风速却增大了30米/秒。这也使得1000米和1500米这两个高度差不大的规定层风速相差了6.2倍。因此,这一记录是反映了真实情况还是读数有误,就很值得检查了。 首先检查仰角读数有无问题。看来第5分钟的38.8是无可置疑的,因为它不可能小于38.6,更不可能小于34.0。然后检查方位角读数有无问题。假如把第4分钟的方位读数改为198.0或188.0或178.0,则与其相应的第4投影点必将分别落在附图中的A、B、C位置上。如果将第5点的方位分别改为154.2 相似文献
11.
12.
13.
1987年3月6日嘉善县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35.5m/s的暴风,夜间20时30分铺天盖地而来,伴随着冰雹、雷雨,影响波及半个县以上的面积,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九万余亩油菜,四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利用常规观测、地面加密自动站以及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0年2月28日山东省罕见“雷打雪”天气的发生发展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在高空槽、切变线低涡、强低空西南急流及冷锋等天气系统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强对流天气发生前,对流层整层出现持续异常增温,为“雷打雪”提供了充足的能量积累;低空急流的建立为强降水区提供了充分的水汽供应;强对流天气发生在大气层结不稳定、冷锋携带冷空气南下的过程中;MCC是造成“雷打雪”过程的直接原因,冰雹、雷暴等天气出现在TBB低值中心及云团移动前沿TBB等值线密集区;雷达基本反射率因子图上出现“人”字形回波及强回波中心,地面形成中小尺度风速风向辐合区,对强对流天气落区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利用NCEP/NCAR 1°×1°的6 h再分析资料和WRFV3.6模式对2015年5月19—20日两广地区一次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利用模拟结果对其成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主要受500 hPa上两槽一脊、副热带高压的共同作用以及850 hPa上稳定存在的切变线及低涡的影响而成;WRF3.6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此次过程雨强及雨带分布;利用模拟结果诊断分析表明,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暖湿气流和高空大尺度西风槽的干冷气流的交汇,为本次暴雨的产生提供水汽条件;850 hPa的低空切变线稳定存在于两广地区,并且低层强盛的急流建立起的水汽通道,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本次暴雨过程的上升运动强盛且深厚,有助于低层暖湿空气向上输送,利于暴雨的发生、发展;螺旋度的中低层正中心、高层负中心的结构配置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