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7700多万人长期饮用高氟水。医学研究表明:长期饮用高氟水会导致氟中毒,严重的氟中毒病人将丧失劳动能力,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本主要研究利用活性氧化铝对含氟5.0mg/L的高氟水进行除氟。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高密地区高氟地下水的成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氟中毒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发生的一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其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高密市地势南高北低,最高点海拔92 m,最低点海拔7.5 m;地下水主要以大气降水为补给源,水位标高由南向北逐渐降低,随着浅层地下水的大量蒸发,致使地下水中氟含量不断增高,最后形成高氟地下水。高密市氟中毒是由饮用高氟地下水引起的。高密市北部6镇地下水氟含量一般为5 mg/L,极值达到18.00 mg/L,当地居民长期饮用高氟水,致使部分人群发生氟中毒,对其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  相似文献   

3.
在山东省北部(鲁北)地区,当地群众由于长期饮用高氟深层地下水,极易导致地氟病,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的身体健康。根据取样分析,研究区深层地下水氟离子含量大致呈现由南向北、由东向西依次增大的趋势,并且同一地段不同深度、不同岩性的氟离子含量也不尽相同,粘土中氟离子含量普遍大于粉砂层中的含量,高氟地下水多为弱碱性水,高氟地下水Na/Ca比高,高氟水与Na/Ca呈对数相关,相关性较好;高氟水水化学类型一般为HCO_3·Cl-Na型。从地质环境、水文地质环境、水文地球化学角度初探了鲁北平原深层高氟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成因,认为鲁北深层高氟水的形成及分布规律主要受沉积环境、径流条件以及开采量的影响。由于沉积物来源的不同、水化学特征的迥异以及深层地下水的大量开采,粘土层压密释水过多补给,同时由于粘土层由南向北厚度逐渐增大,地下水径流进一步变缓,造成氟离子含量逐步增高,形成了南北部相差较大的氟离子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4.
高氟地下水是一种典型劣质水源,长期饮用可致人体患地方性高氟病。本次研究以禹城—平原地区为研究对象,对区内地下水进行氟含量、水化学类型和氟离子的影响因子等研究。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氟离子含量大部分不超过1.0mg/L,其水化学类型主要有HCO3-Na和Cl·SO4-Na型,深层地下水氟离子含量大部分均超过1.0mg/L,其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Na和HCO3·Cl-Na型。通过对pH和地下水水化学演化因素的研究,认为碱性环境一定程度能够促使氟离子聚集,但并不是唯一决定因子,高氟水的形成机制主要是水-岩相互作用和蒸发浓缩作用。  相似文献   

5.
高密市北部大范围内地下水含氟量较高,为典型的高氟区,生活在区内的居民长期饮用地下水,均有不同程度地发病。该文对此进行了含氟量分区划分,研究了中-新生代不同地层中氟向水中的转化量,探讨了高氟区的形成机制和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正在河南省地矿局,有位人称打井找水找热"火眼金睛"的传奇人物——他就是该局副总工程师赵云章。凭着对地质事业的满腔热忱和对找水打井的敬业专注,他在这个领域里一干就是35年。不畏艰辛忙找水1982年,赵云章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该局水文一队,负责1:20万的鹤壁水文地质普查工作,这期间还承担了南水北调工程地质测绘和豫北高氟地下水取样及调查任务。在普查中,针对内黄、滑县等地由于居民长期饮用高氟水造成氟骨症,他研究了高氟水、老窖水的成因、分布,并提出了"浅找古河道、深采第三系淡水"等改善水质的方法。省地矿局在豫  相似文献   

7.
我国规定饮用水含氟量不得超过0.5~1.0毫克/升,超过这个标准就称为高氟水。鹤壁地区因高氟水致病的氟中毒症在内黄、滑县、浚县、汤阴一带广泛流行,分布面积约一千平方公里。据安阳地委地方病办公室防疫站资料,已查出氟斑牙病患者近二十万人,氟骨症患者1169人,患病率达47.6%.在鹤壁市等地因水中含氟量过低,又流行龋齿病。上述地方性氟病的成因,与岩石、地貌、水文地质、地球化学等环境地质特征有关,现根据调查资料作简要的叙述、  相似文献   

8.
地方性氟中毒(氟病)是由于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人体通过饮水或食物长期摄入超过生理需要量的氟而引起的全身性慢性中毒性病变,主要可以分为饮水型和燃煤型。其分布十分广泛,在全球目前有50个国家存在地方性氟中毒疾病流行。  相似文献   

9.
鲁西北地区是饮水型氟中毒较为突出的地区。选取鲁西北阳谷地区为研究对象,以水文地质调查和取样分析为工作基础,对浅层地下水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法、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法及Piper三线图探究了高氟地下水化学特征和赋存特征,结合饱和指数、Gibbs图和氯碱指数以及氟在土壤与地下水的相关关系,从溶解与沉淀平衡、蒸发浓缩和离子交替吸附作用方面分析了氟的来源和高氟地下水成因。结果表明:阳谷地区F~-浓度大于或等于2 mg·L~(-1)的高氟水分布于地形较高的古河床高地;地下水F~-浓度由低到高,阳离子则由Ca~(2+)、Mg~(2+)向Na~+转变,阴离子则由SO■和Cl~-向HCO~-_3转变;阴、阳离子浓度随F~-浓度变化显示不同的规律性,且在F~-浓度大于或等于4 mg·L~(-1)的高氟水中,这种规律性变化更为明显;土壤和地下水呈碱性、高HCO~-_3的化学特征以及区域地下水受蒸发浓缩作用影响是高氟水形成的水文地球化学背景条件;方解石、萤石和石膏的溶解与沉淀平衡以及阴、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是高氟水形成和分布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0.
山东黄河冲积平原区地氟病与地球化学环境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黄河冲积平原区是山东省地氟病的重病区,危害严重。选择其中的郓城、嘉祥、博兴3县进行土壤氟含量、饮水氟含量、儿童尿氟、儿童氟斑牙检出率、氟斑牙指数、成人尿氟、成人氟骨症检出率等指标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区内土壤、饮水氟含量和群体的尿氟含量普遍较高,高氟的危害和地方性氟中毒病情十分严重。在分析氟元素在土壤、饮水中的分布及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开展地方性氟中毒病与生态地球化学环境相关性研究,认为地方性氟中毒病与土壤中氟含量、饮水氟含量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山西东山调水工程调入区高氟地下水的区域分布规律,并对高氟水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研究区高氟水的主要水化学特征为HCO-3和Na+浓度高、pH值高,且多为HCO3-Na型水。认为该区高氟水形成的主导性地球化学过程包括含氟矿物溶解、地下水中OH-与氟代羟基云母矿物的离子交换等。另外,排泄区的蒸发浓缩过程和含氟工业废水排放也是研究区部分地区出现高氟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通过建立和求解一个地区饮水水溶液模型可获得标准致病水与非致病水的各种化学组份活度。使用以所有水溶组份活度为变量的多元逐步判别分析,确定出临界致病因子,能有效地进行水质判别。通过对某氟中毒地区饮水实例研究表明,临界致病因子分析法是成功的,并经对水中总氟浓度按照临界致病因子的分解,发现总氟浓度在一定区间内无法用来判别水质。这一区间的存在说明,为什么制定适宜的饮水总氟浓度标准是困难的。  相似文献   

13.
氟元素是组成人体的微量元素之一.它参与人体中钙和磷的新陈代谢.缺氟可致龋齿病;过量的氟将造成慢性氟中毒,氟中毒患者轻则出现氟斑牙和非气候性的腰腿酸疼;重则关节强直、活动受限、驼背蜷缩乃至瘫痪。地方性氟病是一种地球化学病,根据地质、地理及气候因素,可以划分为原生型和次生型两大类。原生型主要分布在基岩裸露的山区,和湿润、畅流而不利于氟化物浓集的南方.次生型主要分布在闭流盆地.淤积平原和盐渍化地区,以及干旱、强烈蒸发而有利于氟化物浓集的北方。  相似文献   

14.
为查明控制大同盆地高氟地下水形成的主要地球化学过程,对大同盆地地下水高氟区31个水样进行了水化学特征及
因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中均检测出氟,且氟含量高,最大ρ(F)达10.37mg/L。该区高氟地下水以
Na-HCO3 型水为主,具有典型的富Na特征。PHREEQC饱和指数计算结果表明,地下水中萤石为不饱和状态,地下水中ρ(F)主
要受到萤石溶解影响。因子分析研究表明,水-岩相互作用、碳酸盐矿物溶解沉淀及Na-Ca离子交换作用是控制大同盆地地下
水氟富集的主要水化学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黑山县地下水中氟离子含量的变化规律,结合黑山县的水文地质条件,探讨了高氟水的成因,并提出了防氟改水的途径。结果表明,仅在浅层地下水中,氟离子含量达1-5毫克/升;黑山县的深层地下水中的氟离子含量皆小于1毫克/升。本文建议,取得好水的途径主要是开采10-40米深度以下的深层地下水。  相似文献   

16.
根据山东省胶莱盆地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特征以及地方性氟中毒的分布特征等的相关性分析,为胶莱盆地地方性氟中毒在地质环境方面的预防提出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17.
金屋塘5个钻井地下水均为花岗岩裂隙水,水化学类型HCO_3-Na·Ca型水,水质清澈,口感好,水温20-25℃,平均流量1.305L/S,偏硅酸含量53.4-63.91mg/L,PH值7.18-7.40,矿化度90.0-143.0mg/L,且含Sr、Li、I、Br、Zn等多种对人体有益元素,附近居民长期饮用,部分适宜作饮用天然矿泉水的开发。  相似文献   

18.
核心提示 高氟区村民打了几口井,水还是不能喝,怎么回事,怎么办?类似问题困扰着河南省许多农村地区的群众. 近年来,河南省为饮水安全投入大量资金、人力、物力,进展有目共睹,但饮水安全问题仍未完全解决.  相似文献   

19.
水土界面氟的迁移对高氟地下水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以大同盆地典型氟中毒区为例,分析了不同岩性沉积物中的氟质量分数和形态分布特征,并通过室内静态实验,探究了水溶液的pH值、Ca2+、HCO-3以及H2PO-4质量浓度对水土界面氟迁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氟按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残余态氟≥铁锰氧化态氟>水溶态氟>有机束缚态氟>离子交换态氟;各形态氟在不同岩性沉积物中含量大小均表现为:黏土>粉质黏土>粉砂;在沉积物中,黏土矿物和方解石是主要的固氟矿物成分。溶液的pH值、Ca2+、HCO-3以及H2PO-4质量浓度与氟在沉积物表面的吸附-解吸和沉淀-溶解平衡密切相关,沉积物对氟的吸附量随溶液pH值和HCO-3质量浓度增大而降低,随Ca2+和H2PO-4质量浓度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20.
华北平原浅层含氟地下水演化特点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中氟为研究对象,在收集历史资料、实地水文地质调查、取样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水化学图解、统计分析、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对比分析了历史阶段(1980~1985年)和现阶段(2005~2010年)F-质量浓度空间分布,探讨了现阶段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中F-的空间分布特征、演化特点及成因。结果表明:现阶段高氟水的区域范围相比历史阶段明显增加;从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补给区(Ⅰ区),到中部冲积湖积平原缓慢径流区(Ⅱ区),最后到东部冲积海积滨海平原排泄区(Ⅲ区),浅层地下水中F-质量浓度呈低→高→低的变化;高氟水的水化学类型较为复杂,HCO3-和Na+富集的苏打型碱性水化学环境有利于F-的富集,而Ca2+、Mg2+则会抑制F-的富集;高氟水的形成与其迁移、赋存的环境条件有关,在Ⅰ区地下水中F-质量浓度主要受萤石溶解作用、F-解吸作用控制,在Ⅱ区地下水中F-质量浓度受蒸发浓缩作用、萤石溶解作用、方解石-白云石沉淀作用、F-解吸作用等控制,而在Ⅲ区高氟水主要受方解石-白云石的沉淀作用、F-解吸作用、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等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