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海域立体开发能够使海域开发利用利益最大化,减少对海洋资源的损耗。目前我国对于海域立体开发缺乏相关法律依据。文章梳理国内外关于海域立体开发的研究重点,指出我国可借鉴的研究成果;提出我国现阶段海域立体开发存在的法律问题,包括缺乏法律法规依据、相关规定较宽泛、缺乏海域分层开发利用时序统筹以及缺乏海洋基础数据调查等,并提出加速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具体化相关规定、明确海域立体开发时序和明确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建议,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快速进步,我国对海域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从二维平面转向三维立体空间开发,但随之也对我国海域空间范围界定和权属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从海域立体空间分层特性出发,对我国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确权的内涵、基本原则、考虑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对我国海域三维立体开发利用中面临的困境和管理配套制度的设计进行了综合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海域空间可以分为水面上方、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5个部分,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确权则是在同一海域多层次利用中,对基于特定功能用途所占用的特定海域空间开展使用权确权的过程,在海域使用权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构建和完善海域空间三维产权法律制度体系,以确保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确权的实施。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开发利用规模的持续增长,不同项目重叠用海的问题开始凸显,海域立体分层使用模式得到广泛关注。海域立体分层使用以海域的立体性、多宜性等自然属性为基础,以协调竖向空间的用海活动为目的,是未来海洋空间管理制度体系变革的方向之一。现行的海域空间“平面化”管理思路,使海域立体分层使用面临竖向空间边界不清、二维海籍管理模式不适用、缺少立体空间规划及利益相关者协调难度大等问题。通过借鉴土地立体分层使用的经验,结合海域空间自然特征与开发利用特点,分别从海域分层方法、三维海籍信息表达方式、海域立体空间规划、设立海域役权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海域空间立体分层使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权是国家鼓励探索的一种用海新模式,海域空间的立体化开发利用已成必然趋势,但海域管理领域真正涉及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管理机制的系统性研究几乎没有。研究表明:国家是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设立的唯一主体;同一宗海区块空间已设定水体用海使用权可开发利用的海域空间边际外部分为客体范围;无偿划拨和有偿出让是两种常见设立方式;迭代升级行政审批程序应增加海域立体空间规划、创新空间管理体系,同时要考虑线性用海动态性;从登记客体、观测技术、登记制度、登记方法和登记内容5个维度改革创新权属登记模式;可通过研制海域使用权立体分层开发规划,赋予已设定海域使用权人优先权,支持相邻海域使用权人设立海域役权等方式协调与已设定海域使用权人权益。  相似文献   

5.
赵梦  岳奇  徐伟  曹东 《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33(7):70-73,117
海域是三维立体空间,包括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多数海域使用是使用海域垂直方向的部分范围,对海域进行立体化确权管理是集约利用海域资源的必然趋势。文章从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及资源权利角度研究海域立体确权的意义,基于我国海域立体确权的现状,从海域权利特性、法律依据、海洋经济及海域管理等方面分析海域立体确权的可行性,并提出政策管理、技术体系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海域空间是各类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载体,掌握真实有效、系统完整的海域权属数据,是科学配置海域资源及强化海域综合管理的最基本要求。文章通过对2015年全国重点海域权属核查工作的介绍和分析,总结了我国海域权属核查工作中存在历史遗留问题有待解决、技术单位未严格按要求开展工作、部分地区依法用海意识薄弱3个主要问题,并从明确核查成果应用、完善动态监测系统、推进填海竣工验收、开展全国范围核查等4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填海造地的需求日益旺盛,海域空间资源利用步入大规模填海开发阶段,填海造地活动引起广泛的关注,为了科学地引导填海造地开发活动,避免盲目的填海活动破坏重要的海洋生态敏感区和生态安全区。文章收集并分析大连市社会经济、海洋资源、海洋环境质量和海洋灾害等方面的现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大连市海域空间资源的填海开发适宜性进行分区评价。最后,文章指出填海造地活动不宜在海洋资源环境敏感区进行,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维护海洋本底资源环境的生产和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8.
以海域物权视角探讨海砂开采海域使用权价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海砂开采海域使用权价格评估中,因对海域使用权与采矿权权利边界认识模糊,不同评估人员对采矿权价款采取不同的计算处理,导致评估结果相差甚大。文章从海域物权的视角分析海域使用权和采矿权的法律属性,研究两者权利标的物的不同法律性质,从而明确海域使用权的海域是由三维空间(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地貌、水深地形、地质条件、潮流、波浪、生态环境、景观等不可分割的固有自然条件要素组成的立体空间,本质上为海域空间资源,是海砂等其他海洋自然资源的载体;海域使用权和采矿权之间的相互独立性,决定了海域使用权价格与采矿权价款间的非包含关系;因此,采用收益法评估海砂开采海域使用权价格时,采矿权价款宜以成本列入计算。  相似文献   

9.
10.
对海域使用管理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域使用管理是各级海洋行政管理部门代表国家对使用海域实施的依法行政行为,是海洋综合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沿海地方各级海洋行政管理机构的建立和完善,海域使用管理已成为地厅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能和主要任务。与此同时,各地对海域使用管理的有关问题和要求也逐渐反映出来。不久前,笔者就此进行了专题调查;现就反映比较集中的几个问题提出并加以探时。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海域使用管理中遇到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包括海洋功能区划符合性判别、海域使用论证及用海确权、岸线认定、填海项目竣工海域使用验收等方面内容,以期为海域使用精细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海岸带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如果偏重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海岸带其实也就是濒海经济带。而目前国际上通常的说法,主要是偏重于地理和资源的角度。在这一视角下的海岸带是指以海岸线为轴线,分别向海陆两侧延伸一定距离的带状区域。其向海一侧的宽度一般扩展至依靠和依托...  相似文献   

13.
国家海洋局近年来启动重点区域海域使用权属核查工作,浙江省平阳县是全国首批4个海域使用权属核查试点区域之一。文章就平阳县海域使用权属核查实践中遇到的关键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并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为开展全国海域使用权属核查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们对开发利用海洋及其资源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各项海洋开发活动日益发展,各行业竞相开发利用海岸线、滩涂和浅海水域,某些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已引发了海洋的报复,给国家和人民的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关于近岸海域的开发与管理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岸海域”是一个动态空间,它既具有海岸带资源的多样性和海陆相互作用的自然地理的共同特征,更具有鲜明的社会经济特征。之所以提出近岸海域的开发与管理问题,不仅因为这一海域在海岸带中居有重要地位,而且它对于促进濒海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合理配置海洋国土资源,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近岸海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自古尽然 人类自古以来就和海打交道,从海洋中索  相似文献   

16.
江苏沿海开发已进入深入推进阶段,在服务沿海开发、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连云港市海域管理工作遇到了各种新矛盾、新问题。文章通过对新形势下连云港市海域管理工作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从社会认知、制度管理、能力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7.
海域属于资源性资产,海域评估主要是将海域使用权作为一种特殊商品,采用合适的评估模式,达到合理体现资源价值的目的。目前,我国海域评估市场才刚起步,由于市场经济体系不够成熟,配套制度不够完善,海域评估工作实施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以海域评估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为基础着重分析了海域评估不同于土地评估的特点,进而分析了海域评估目前存在的不够完善的地方,并提出完善海域评估工作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舟山市海域使用管理中海域使用权证书存在着"图实不符"的现状进行分析,对海域使用权证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引入"建设期海域使用权证书"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9.
美国拥有22 680 km以上的海岸线和长约17 500 km的湖岸线.领海海域面积880.6万km^2.美国全国共有39个州属沿海州,沿海地区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0%.1983年美国建立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其资源蕴藏量比陆地资源还要多70%,不仅美国东西海岸200海里范围内属于其专属经济区,墨西哥湾大部分、阿拉斯加州周围一大片海域、太平洋内中途岛到夏威夷直到马里亚纳岛共计8个范围均属美国管辖.  相似文献   

20.
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开发利用海洋及其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迅猛,到1998年,海洋经济国民生产总值已达3000多亿元人民币。 但是,由于我国海域管理工作相对比较滞后,海洋法律制度不完善,特别是缺少一部综合性的管理法规,因此海域使用活动长期处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