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万仁虎 《地质与资源》2004,13(3):143-147
大巩山金矿床在大地构造上处于中朝地块东南缘的蚌埠隆起东段,郯庐断裂带的两条次级断裂——朱顶-石门山断裂和五河-红心铺断裂所夹持的部位.矿区内出露五河群最下部的西堆组,并构成蚌埠复背斜的核部,断裂有北北东向、南北向、北西西向和北东向4组.南北向断裂在宏观上控制金矿体的产状和规模.向西缓倾的南北向断裂控制石英脉型金矿体的发育和产出,而向东陡倾的南北向断裂控制构造蚀变岩型金矿体的产出,这是与不同时期南北向断裂成生演化和岩浆活动作用密切相关的,也与该区及邻区成矿年代学研究成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安徽大巩山—荣渡地区金矿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大巩山—荣渡地区金矿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孟宪刚,陈洪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关键词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金矿,大巩山—荣渡地区安徽五河县大巩山—荣渡地区位于郯庐断裂带与阜阳—蚌埠断裂带交汇部位,并夹持于郯庐断裂带中的朱顶...  相似文献   

3.
川西龙门山褶皱—冲断带构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
宁夏中部牛首山地区构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宁夏中部牛首山地区的古生代地层发育了许多具有逆冲构造特征的的变形构造,断层相关褶皱非常发育。通过分析这些构造及其相互关系,恢复了该地区中奥陶统米钵山组的变形过程,表明该套地层经历了(1)岩层受到水平挤压,顺层缩短阶段,(2)褶皱变形阶段,(3)逆冲变形阶段等三个阶段;这些构造是逆冲推覆构造发育不同阶段的产物。牛首山以及宁夏南部的大、小罗山是古逆冲构造带的前缘部分,宁夏中南部地区在中奥陶世至泥盆纪是作为北祁连造山带北侧的弧后前陆盆地靠大陆一侧而存在随着该弧后盆地的关闭,牛首山前缘构造带形成。而现今的牛首山以及宁夏中南部的奥陶系很可能都是无根的。  相似文献   

5.
为了弄清褶皱构造形成过程中应力场的分布及动态演化状况,运用弹性力学理论对褶皱构造形成过程中的应力场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动态演化进行了探索。通过分析给出了单一岩层褶皱启动时应力场的解析式;根据解析式求出了褶皱波长与岩层厚度、刚度模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了褶皱等距性的成因;同时研究了褶皱驱动应力与岩层厚度、刚度模量以及褶皱波长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出褶皱作为"古地应力记录仪"用以测量古地应力的可能性。通过对不同结合状态复合岩层的分析,揭示了平行褶皱、相似褶皱、不协调褶皱的成因;在单一岩层褶皱启动时应力场解析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能体现褶皱应力场演化状况的解析式并做了部分求证,进而对褶皱应力场的演化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南天山晚新生代褶皱冲断带构造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天山晚新生代褶皱冲断带位于南天山南麓,是南天山陆内造山作用过程中,南天山造山楔向塔里木盆地推进的结果.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以挤压冲断构造为主,伴生有挤压走滑构造和盐相关构造.以盖层滑脱冲断为特征,伴生有基底卷入型冲断构造.褶皱冲断带的主滑脱冲断层由造山带向盆地方向逐渐抬升,而且,厚皮构造向造山带方向越来越发育,薄皮构造向盆地方向越来越发育.整个褶皱冲断带从东到西冲断作用发生的时间基本一致,起始于中新世中-晚期并一直持续到现今;冲断高峰发生于新近纪晚期-第四纪.褶皱冲断带的形成过程为前展式,由南天山向塔里木盆地推进.受地层剖面结构、沉积建造、基底起伏、所处的构造部位等因素控制,南天山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特征沿走向具有明显的分段性,从东到西划分出4个次级褶皱冲断带:库车、乌什、柯坪和喀什北褶皱冲断带.每个次级褶皱冲断带在共性的基础上,都有自己独特的构造变形特点.  相似文献   

7.
龙门山飞仙关断层传播褶皱磁组构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沿龙门山南段冲断前锋带飞仙关断层传播褶铍剖面钻取了270个磁组构定向岩芯样品,对其进行了磁性矿物与磁组构分析。通过等温剩磁和三轴热退磁实验确定了样品中的主要载磁矿物为赤铁矿。磁组构测试结果显示27个采样点的磁组构为中间组构与构造组构两种类型。通过对各点磁组构特征及各项磁组构参数进行详细分析,再结合断层传播褶皱运动学模型,得出断层传播褶皱形成过程中岩石应变及磁组构演化:断层扩展前的平行层缩短作用把原始的沉积组构改造成为中问组构;在断层扩展过程中,两翼地层的旋转抬升产生的简单剪切作用对地层磁化率各向异性产生影响,使得校正的磁化率各向异性度Pj值局部升高,以及在剪切变形强烈的区域形成构造磁组构。  相似文献   

8.
孟加拉湾若开褶皱带晚新生代构造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加拉湾若开褶皱带位于印度-缅甸山脉西部山前,由NNW—SSE向带状分布的多排背斜构成,其构造特征研究仍然十分薄弱。本文通过钻井资料和二维地震反射剖面精细构造解析,尝试分析若开褶皱带晚新生代构造特征,重点关注若开褶皱带的滑脱层发育特征及背斜几何学及运动学特征,结果表明若开褶皱带发育多个滑脱层:①底部滑脱层,位于约6.5s(双程走时)处;②中部滑脱层,层位存在变化,可能位于第四系底部或上中新统下方约2.5s处。在区域挤压作用下,若开褶皱带发育与底部滑脱层和中部滑脱层相关的滑脱褶皱,构造变形主要受控于底部滑脱层,而中部滑脱层影响了局部构造变形。生长地层记录显示若开褶皱带构造变形自东往西迁移,变形前缘形成于第四纪。基于构造分析结果提出了若开褶皱带褶皱变形的两种运动学端元模型:模型1中不发育中部滑脱层,滑脱褶皱发育于底部滑脱层之上;模型2中发育中部滑脱层,滑脱褶皱发育于中部滑脱层和底部滑脱层之上,形成上、下两套构造层。若开褶皱带背斜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受下伏滑脱层控制,背斜在走向上叠置、分叉可能暗示着背斜下伏滑脱层在走向上发生了改变。流体超压可能是影响若开褶皱带构造变形的重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9.
荥巩煤田位于豫西强变形区的嵩山背斜北翼,区内断块组合特征明显,聚煤期后构造变形对二1煤层的改造强烈。通过分析煤田构造、二1煤层及煤岩特征对煤层瓦斯赋存的影响,认为层间滑动断层是煤田中普遍发育的一种构造样式,印支期嵩山地区存在着区域性的顺二1煤层发育的层间滑动断层,层间滑动引起的煤层流变造成了"三软"构造煤的发育和煤层厚度的剧烈变化,煤厚的变化及煤体结构的破坏是煤层瓦斯赋存不均衡和突出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对于朝鲜平南盆地沉积盖层内发育的倒转褶皱,过去一般认为是直立褶皱的次级从属褶皱。通过对平南盆地内倒转褶皱发育区详细的地质调查,结合煤炭开发过程中获得的地质及钻探资料,提出平南盆地内叠加褶皱的主要识别标志为:地质平面图上呈现不同类型的两组褶皱脊线的交叉;倒转褶皱的轴面被直立褶皱改造弯曲;直立褶皱的两翼发育的倒转褶皱表现为两组牵引褶皱。查明了平南盆地存在3个阶段的褶皱构造:第一阶段为东西向的倒转褶皱,形成于印支期;第二阶段褶皱为东西向的直立褶皱,形成于早燕山期;第三阶段褶皱为北北东向的直立褶皱,形成于晚燕山期。  相似文献   

11.
张忠义 《地学前缘》2019,26(2):1-15
在大巴山西北侧镇巴县简池地区开展1∶10 000的地质填图和构造解析工作,重点研究露头和区域尺度上叠加褶皱变形的时空变化、成因,确定褶皱的构造属性及变形时限。研究表明未拆离的中上三叠统-中侏罗统沉积岩系中发育两组褶皱:(1)北东近东西向褶皱(F1),成组、分区断续相连,线性展布发育,代表了区域米仓山主背斜较陡倾南翼上的次级大型褶皱的枢纽带;(2)北西北北西向褶皱(F2),区域呈弧形展布,发育隔挡式褶皱组合型式,构成大巴山前陆坳陷带东部边缘的复式向斜。北西北北西向褶皱向西横跨在北东近东西向褶皱之上,形成露头尺度上的2类4种基本样式,发育大角度叠加交切的两组褶皱弯滑擦痕。北东近东西向褶皱减弱消失在同造山的上三叠统-中侏罗统(Ts1Ts4岩性段)中,上被中侏罗世晚期Ts5与Ts6岩性段包络覆盖,属中生代南秦岭碰撞造山相关的前陆生长褶皱,时限约为213~178 Ma,与米仓山构造形成晚期阶段的指向南的非共轴剪切变形有关。北西北北西向褶皱将研究区的中生代及之前岩系普遍卷入了变形,属晚中生代大巴山陆内造山带的前陆构造褶皱,时限约为160~120 Ma,区域褶皱变形长期保持稳定的总体近似纯剪的应变状态。尽管两期挤压收缩褶皱事件的时间间隔不长,但两组褶皱的样式、形成时间、构造属性与形成机制都存在巨大差异,表明区域构造环境和地壳变形机制的重大变动和转换。  相似文献   

12.
The occurrence,minera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eclogites in the Mt.Dabie area show that they were subjected to a 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together with the country rocks,but their petrochemistry and REE geochemistry show some difference from those of the country rocks.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clogites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bot continental tholeiitic basalt and oceanic tholeiitic basalt.The rocks probably subducted to the upper mantle with the Dabie metamorphic complex.When elevated to the surface,they were subjected to different staes of retrogressive metamorphism.  相似文献   

13.
大别山地区是滑坡频发的地区,通过对大别山区滑坡地质资料的广泛收集和野外实地调查,分析研究了大别山区滑坡的基本类型和形成条件,着重调查了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并从点、面、体等方面深入剖析了大别山区滑坡的机理。  相似文献   

14.
大平沟地区位于北东向阿尔金走滑断裂北侧与东西向阿尔金北缘断裂所夹持的区域。区内出露卓阿布拉克组火山-沉积岩系,其中以灰黑色粉砂质泥岩为代表的沉积岩系出露宽度3~5km,是相邻20km的东侧喀腊大湾地区出露厚度(约1km)的3~5倍。通过野外详细的地质调查,特别是运用小褶皱分析方法、褶皱层理与轴面劈(片)理关系判别分析方法,首次对阿尔金山东段大平沟地区的卓阿布拉克组火山-沉积岩系中的沉积岩夹层沿剖面开展追索研究,恢复了大平沟地区褶皱构造的轮廓,并对其成因进行初步探讨。认为南侧喀腊达坂-阿克达坂断裂以南的元古宇碳酸盐岩系较强硬的岩层、北侧阿尔金北缘断裂以北的太古宇结晶基底的刚性岩块、以灰黑色粉砂质泥岩为代表的细碎屑岩的柔性特点、冰沟岩体隆升造成其东侧盖层向东收缩是基础,而北北东向区域挤压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北东东向卓阿布拉克断裂的左行走滑造成的卓阿布拉克组沉积岩系西端的侧向挤压是褶皱形成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5.
青海东昆仑山四角羊地区铁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四角羊铁多金属矿床产在上石炭统缔傲苏组碳酸盐岩与岩体的接触部位,含矿岩系为热接触变质形成的矽卡岩。矿区内圈出45条铁多金属隐伏矿体,矿石类型复杂,且具有2期成矿的特征,早期以磁铁矿、磁黄铁矿、黄铁矿和黄铜矿为主,晚期以闪锌矿、方铅矿和黄铁矿组合为主。  相似文献   

16.
大别山区榴辉岩带中浅变质火山一碎屑岩层组合,及其中相当于震旦晚期孢粉组合的发现,为确定大别山区表壳岩的时代,及其与邻区的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对区内标志岩层组合的系统追索,所确定的构造变形特征,对正确认识该造山带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南迦巴瓦峰西北坡末次冰期以来的冰川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区自晚更新世以来的冰川变化可分为距今25000—10000年的末次冰期、距今3500—1000年的新冰期和距今400—200年的小冰期,冰川面积逐次减小,雪线上升,与气候变化具同步性。  相似文献   

18.
李永铁 《沉积学报》1995,13(1):110-116
新疆中天山西段的博罗霍洛山地区,在早古生代具有裂陷带性质。上志留统博罗霍洛山组形成于该裂陷带的最后闭合阶段,具有其特殊的形成时间和沉积特征。通过对该组地层的沉积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分析,本文较深入地讨论了其沉积环境及其沉积构造背景。认为该组岩石为浊流沉积物,其形成与活动性较强的大陆边缘区有着密切的关系,其陆源物质来源以当时存在于裂陷带以南的具有一定陆壳厚度和中等成熟度的“伊宁古陆”区为主。  相似文献   

19.
广西元宝山区的层状基性-超基性岩带是桂北花岗-绿岩带的超镁铁质熔岩,其岩石化学特征与科马提岩相似,与之有成因关系的矿产,不仅有铂钯矿,还有具很大经济价值的锡矿。后者是一种新型锡矿床,与产于花岗岩内外接触带的锡矿完全不同,它产于基性-超基性杂岩之内,呈层状产出,随地层褶曲而褶曲。矿物组合、地球化学特征均与超基性岩有密切关系,但受到后期热液(含花岗岩事件所产生的热液)的叠加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处于扬子与华夏古板块加里东期拼贴带的武功山热穹隆,以造山期变形花岗岩为中心,南华一寒武系遭受绿片岩相一低角闪岩相变质并形成变质矿物分带,环绕岩体分布,与中生代以来伸展形成的脆性断裂系统构成外环,共同组合形成屹立于晚古生代地层分布区的穹隆状构造。在区域递增变质带基础上,造山早期,深部初始重熔岩浆与深埋的变质岩发生交代形成原地型英云闪长质“混染岩浆”,岩浆上浸过程中,活动组分不断作用于围岩,致使围岩的成分、结构构造产生重新调整,形成岩体边缘混合岩。同时,由于硅铝质围岩组分加入,酸度增加,而渐变过渡为花岗闪长质岩浆。造山晚期,进一步演化为岩浆型正常花岗岩,并呈套叠状侵入于早期岩体之中。从早到晚构成同源岩浆演化系列,并发育明显构造应力变形。热穹隆区加里东期形成递进渐增变质一岩体边缘混合一变形花岗岩“三位一体”分布格局。中生代伸展一岩浆作用的复合叠加,进一步强化了热穹隆的构造背景。大致在旱白垩世末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