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基于空间句法理论,以湖南浦市古镇为研究对象,采用轴线分析法对2020年整体镇区的空间形态与明清古镇进行对比研究.通过整合度、选择度以及可理解度等变量数据的定量分析,评估古镇空间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现状镇区与明清古镇整合度核心不重合,新中心的转移造成传统特色商业的没落;选择度高的道路与主要游览路线及历史遗迹的分布不一致,从而降低游客游览的积极性;新功能区与古镇区域之间形态差异较大,造成空间认同感降低.本研究成果可为浦市古镇保护与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停车场是高密度城区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口、道路、建筑等具有一定空间依赖,并形成其特定的分布规律。本文以广州市海珠区为例,运用Voronoi图对高密度城区停车场空间布局特征和空间聚集度与其影响因子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了GIS系统分析。通过研究区内及各街道区域内建立停车场Voronoi多边形,计算CV值、聚类指数及停车场聚集度。分析表明:(1)在高密度城区内,全区范围及各街道区域内停车场有集聚布局的趋势。集聚核出现在西北面江南大道商业圈和北面广州新中轴线贯穿的海珠区中心区段,高密度城区停车场有围绕商圈、中心发展区等高密度城区特征,突出区域集聚的趋势。(2)人口密度、道路密度、建筑密度等因子在全局及局部上影响着停车场的空间布局,而人口密度的影响最明显。(3)高密度城市化发展水平越高,各影响因子对停车场的密度与集聚程度影响越显著。  相似文献   

3.
可达性是城市规划、土地开发、房地产投资、交通管理等领域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论文结合乘坐北京市地铁更关心转换次数的特点,采用空间句法中平均深度值的形态分析变量,对2008年北京市各地铁线路、各起始站、各换乘站的可达性做了数量化的评价。评价结果表明,(1)空间句法是一种适于按线路单一票价计费的地铁评价方法;(2)基于空间句法的北京各地铁线路的可达性评价较为宏观、粗糙,而空间句法的北京各地铁起始站、换乘站的可达性评价则较为微观、精细;(3)2008年北京地铁的规划充分考虑了中关村地区、亚奥地带、西单、东单等地区旺盛的交通需求;(4)与市内其他地铁线相比,8号、9号地铁线的可达性较差,使用率可能会较低,建议结合OD流调整班次或车长,以降低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土地利用的多样化指数、集中化指数以及土地利用组合类型3种方法分析东港区土地利用结构,运用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作为衡量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指数,对东港区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进行定量分析,得出该区土地利用集中化程度较低,土地利用总体功能不高。为全区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提供基础依据,对优化土地利用提供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针对贫困区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中出现的教育资源空间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以连片特困区——武陵山片区的重庆市黔江区为例,以自然村尺度进行测算,重点研究并解决了贫困区教育资源空间布局现状的评估技术,以及两步移动搜寻法在农村贫困山区的关键技术改进和实现,并从供给和需求角度出发评价了教育资源的空间可达性。结果表明两步移动搜寻法适用于评估贫困山区教育资源的空间配置状况和分布情况;研究区教育可达性较高的地区不及需求总数的30%,分布在地形相对平坦,海拔较低的地区,服务范围内的学校多为中心校和实验小学,师资和占地面积优势大,但整体可达性并不理想。为相关部门有效配置教育资源,提出了"跑教"提升师资力量和恢复原有教学点等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市空间格局变化监测能够反映城市建设空间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为城镇体系发展规划、优化以及城市空间开发集约利用等提供重要基础。该文选取山东省作为研究区域,以全省17个地级以上城市城区为研究对象和统计分析单元,以2000-2017年7个时期高分辨率正射影像提取其城区边界和部分时期内部结构数据,采用城市扩展面积、城市扩展速度、城市扩展强度及紧凑度等指标,对山东省17个地级市城市空间格局发展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对城市扩展、城市用地等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地级以上城市空间格局演变整体呈现出以济南青岛为中心的东西两极发展格局,整体发展较为均衡,但东西部差距依然较大。城市紧凑度较低,以粗放型土地增长模式扩展,面积扩张过快,占用耕地比例较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够。研究成果可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镇高效、集约、节约、绿色发展等提供了合理的建议以及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基于语义知识的空间关系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自然语言文本(新闻报道、博客、论坛、社交网络等)中识别空间关系是大数据时代获取空间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现有方法只考虑字词特征,识别过程容易产生匹配歧义的局限,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融入词法、句法等语义知识的空间关系识别方法。本方法设计了一个树形结构的抽取模式:树结点代表空间词汇类型,结点之间的关系代表词汇间的依存关系。其中,抽取模式可从标注语料中自主学习得到。模式匹配过程以空间词汇类型和句法依存关系作为硬性约束条件、以词汇语义相似度作为软性约束条件,将模式从树形结构转换成依存序列后,根据有限自动机原理实现匹配。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的识别精度和召回率分别为86.67%和63.11%,与现有其他基于规则的方法相比,有2个优点:(1)模式学习过程无需人工干预;(2)融入了句法依存关系,可消除匹配歧义,提高了识别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在供需信息化对接、交通运输能力提升、城市多中心开发的背景下,城市住宿业选址决策对交通路网便捷程度和服务设施临近程度等空间因素的关注度逐渐提升。本文运用空间句法和协同区位商理论,选取2021年香港Airbnb活跃房源、星级酒店、城市路网和POI数据,构建“住宿单元-交通轴线-功能空间”的“点-线-面”研究框架,分析共享住宿和传统酒店的空间布局模式,以及与城市路网形态和功能空间的结构关联特征。结果表明,共享住宿在市中心呈现“带状+团块状”分布,在新市镇、交通枢纽和旅游名胜岛屿形成分布次核心。相较于传统酒店,共享住宿受路网形态影响更大,对交通穿行能力和到访社区的邻里交互空间要求较高。在全局尺度上,共享住宿在选址时更倾向于考虑集聚效应和积极的溢出效应。在局域尺度上,共享住宿和城市功能空间主要形成了3种关联模式:簇状关联、组团状关联和散点状关联模式。本文对精准理解现代城市多元消费需求下共享住宿的多尺度空间分布模式,推动城市住宿业多元可持续发展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作为感知旅游地物质空间的新型地理大数据,以使用者的视角描绘了旅游地的客观环境,是探索旅游目的地感知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的旅游研究对旅行摄影照片处理能力有限,深度学习图像语义分割技术的发展,为挖掘旅游者视觉行为模式,探索旅游地环境感知提供了有力支持。本研究提出了整合在线旅行照片大数据与问卷调查小数据的旅游者视觉行为模式与感知评估框架,并将其应用于鼓浪屿案例。首先将744条旅游轨迹,聚类为6类视觉行为模式,并可视化与时空分析;其次基于全卷积网络算法,量化22 507张旅行照片语义,探索不同视觉模式的旅游者关注要素的空间分异;最后通过照片语义与场景感知问卷调查的相关性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模型,评估旅游地整体视觉感知满意度,并提出相应的空间优化建议。研究表明:① 鼓浪屿旅游者视觉行为模式聚类为单点游、海岛风光游、环岛游、街巷空间游、遗产建筑游和全岛游6类;② 不同视觉行为模式的旅游者视觉兴趣区存在空间集聚现象,视觉空间转移遵循地理邻近效应;③ 相关性分析与模型结果表明,旅游者偏好空间开敞度较高的区域,感知满意度越低的区域摄影行为越少,是环境提升的重点;④ 出行时间和成本效率最大化、建成环境、心理环境与社会环境是影响旅游者视觉感知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延伸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旅游者视觉感知研究中的应用,为旅游地空间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农村可达指数(RAI)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重要评估指标(SDG 9.1.1),用于衡量享受道路交通服务的农村人口比例,但是目前存在指标不全、范围有限、数据有偏和解释不足等问题。因此,本文基于1:25万道路数据、1:100万行政区划数据、100 m分辨率人口数据、城市建成区数据、高程数据和GDP数据六种全球或区域开放的地理空间数据,评估了全国2852个区县单元的RAI和NSRP(难以享受道路交通服务的农村人口)指标,并引入社会经济变量和地形变量理解这2个指标的空间格局。研究发现:(1)虽然我国仍有485.3万难以享受道路交通服务的农村人口;但是享受道路交通服务的农村人口比例为99.5%,且该值远高于世界银行给出的评估结果(71.8%);(2) RAI和NSRP的空间格局均沿“胡焕庸线”呈两极化分布:“胡焕庸线”以东地区的RAI值较高、NSRP值较低;而“胡焕庸线”以西地区的RAI值较低、NSRP值较高;(3) RAI和NSRP与社会经济和地形变量显著相关,且与地形变量的相关性更高,表明地形对2个指标空间格局影响显著。本研究首次在区县级尺度上揭示了我国农村交通服务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数字农业空间管治信息质量指标。提出数字农业空间管治起源于农业发展中土地结构的更新改造,任何一项农业更新改造规划与实施,都需要对更新项目进行空间准入审批和空间管制决策评价。基于对农业更新改造的评价,建立了空间准入评价与空间管制决策指标体系。通过分析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构建数字农业空间管治质量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的土地整治已进入生态化土地整治阶段。作为一种多类型、多尺度的综合生态治理系统,生态化土地整治可以从区域和工程尺度开展村域空间布局和工程设计,营造村域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村域生态空间营造可以通过村域绿色基础设施构建,形成绿色网络空间;村域生产空间(主要是农业生产空间)营造主要是通过生态化农田整理工程布局和单体工程设计,提升生态服务价值;村落生活空间营造可以通过村落空间格局塑造、街巷空间组织,庭院空间布局和公共空间建设等多个层次,形成营造适宜的居住空间。  相似文献   

13.
数字城市与地理信息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介绍数字城市的起源,讨论数字城市的内涵及其关键组成要素,并阐述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数字城市的关系。最后,对现阶段数字城市建设中应用GIS技术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空间测角网三维平差,就是根据观测的水平方向值和垂直角计算出各方向间不受坐标系约束的空间角,将由空间角组成的空间测角网纳入参心空间直角坐标系中进行平差,求得待定点的参心空间直角坐标、大地经纬度、高斯坐标和高程。这样,既可克服需将测站坐标系和参心空间直角坐标系相联系而进行天文观测的弊端,又可使平差值免受垂线偏差的影响,从而开拓了三维平差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以地球表层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在信息革命的巨大影响下 ,将面临的 3大问题 :(1 )可持续发展--弄清地球表层巨系统的驱动力、运行机制、调控方法等可持续发展问题 ;(2 )经济全球化--各种经济、社会要素在大尺度空间内流动与融合 ,研究其地域分异规律和人地系统问题 ;(3)人类行为与区域响应--信息分布、交流的新格局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和与其相关的自然、人文地理问题。认为地理学的空间观、时间观、尺度观、变化观、综合观、表达观及其方法论为地理学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可能性。指出了在信息社会里解读数字空间将遇到的 4个转变 :研究对象的转变 ,时空观的转变 ,研究手段的转变 ,研究方法的转变。提出了通过对数字空间的解读 ,实现对地球表层的全面深入的研究 ,同时也使地理学的定量研究方法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6.
��ά�ռ����ά�ռ�ת���Ĺ�ϵ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δ???????????????????????????????????????????? X,Y,Z??????????B,L,H????????????·?????????????????????????????????????????  相似文献   

17.
SVG在基于WebGIS的空间信息发布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目前WebGIS的信息组织与发布方式,分析了其特点和在基于互联网信息发布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基于XML的一种描述矢量图形的标准SVG,针对当前WebGIS面临的挑战和技术问题,阐述了SVG在基于WebGIS的空间信息发布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建库质量控制的MapGI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数据库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GIS应用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因此,质量控制是区域地质图数据库建设的内在要求,而由于所有的空间基础信息在产生时都存在误差,所以,空间数据库的质量控制必须严格贯彻在数据库建设流程的每一个环节.本文以1∶5万山东省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建设流程为例,通过对基于MAPGIS建设区域地质图空...  相似文献   

19.
针对等时间间隔与等距离间隔两种工作模式,给出绝对重力仪中初始位移、初始速度、重力加速度等参数精度的极限表达式。详细讨论了重力加速度拟合精度随分频数、初始速度及数据段选取的变化,结果表明,通过增加分频数、降低初始速度、选择合适数据段等方法能提高重力值的精度。  相似文献   

20.
Earthquakes exhibit clear clustering on the earth. It is important to explore the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ity clusters and their spatial heterogeneity. We analyze effects of plate space, tectonic style, and their interaction on characteristic of cluster.Based on data of earthquakes not less than moment magnitude(M_w) 5.6 from 1960 to 2014, this study used the spatial-temporal scan method to identify earthquake cluster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eismic spatial-temporal cluster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types based on duration: persistent clusters and burst clusters. Finally, we analysed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the two types.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Ninety percent of the persistent clusters last for 22-38 yr and show a high clustering likelihood;ninety percent of the burst clusters last for 1-1.78 yr and show a high relative risk. 2) The persistent cluster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interplate zones, especially along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Pacific Ocean. The burst clusters are distributed in both intraplate and interplate zones, slightly concentrated in the India-Eurasia interaction zone. 3) For the persistent type, plate intera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lusters’ likelihood and relative risk. In addition, the tectonic style further enhances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4) For the burst type,neither plate activity nor tectonic style has an obvious effect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lusters’ likelihood and relative risk. Nevertheless,interaction between these two spatial factors enhances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especially in terms of relative ris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