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万安盆地构造样式与圈闭发育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万安盆地各构造层内的构造样式,总结了圈闭发育特征,研究表明:盆内形成了基底构造层(T5以下)主体构造层(T3-T5)和表层以构造层(T3以上)第三层构造层,各构造层内均发育有不同的构造样式,其中主体构造层内圈闭构造最发育,构造样式最丰富,认为最终的主要构造运动-万安运动(T3)是导致圈闭发育的主要原因,造成地层强裂挤压、隆长剥蚀、产生构造反转 、断块及褶皱。构造多期活动,因此部分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2.
通过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沉积物岩心PC10的磁化率各向异性测量及统计分析,揭示了磁组构参数随深度的变化特征。结合沉积物粒度、物质成份、碎屑矿物百分含量及同位素测年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布兰斯菲尔德海峡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水流方向及古气候变化史。结果表明:(1)112.5ka以来海峡古水流主要有两组,一组为源自环南极流、流速相对较大的NE向水流,另一组为由于气温升高而产生的南极半岛、南设得兰群岛冰盖消融水流,NNW—NS向;(2)112.5ka以来海峡的古气候大致可分为六期,相当于岩性段753.5~620cm(Ⅰ,早凉期)、620~488.5cm(Ⅱ,早暖期)、488.5~391cm(Ⅲ,早冷期)、391~140cm(Ⅳ,晚冷期)、140~25cm(Ⅴ,晚暖期)和25~0cm(Ⅵ,晚凉期),基本上反映了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冰后期的古气候变化史,与全球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情况基本一致,其中Ⅰ、Ⅱ期相当于末次间冰期的早、晚期,Ⅲ、Ⅳ期分别对应于玉木冰期Ⅰ和Ⅱ期,而Ⅴ期为冰后期,Ⅵ期相当于2320年的寒冷气候事件。由此可见,磁组构方法不失为一种经济且便利地研究海洋沉积物古环境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南海西南部新生代盆地类型及演化历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海西南部地区发育了多种类型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各种类型的盆地具有各自的结构特征和演化历史,走滑-周缘前陆盆地-曾母盆地发育了渐新-中中新统层系,晚中新统层系和上新-第四系层系第三套地层,曾母盆地经历了三个发育阶段,拉张剪切盆地-万安盆地发育下第三系-下渐新统层系,上渐新统一中中新统层系和上中新统一第四系层系三套地层,万安盆地经历了四个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4.
南海西南部地区发育了多种类型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各种类型的盆地上有各自的结构特征和演化历史。在走滑-周缘前陆盆地--曾母盆地发育了渐新-中中新统层系、晚中新统层系和上新统一第四第层系第三套地层曾母盆地经历了三个发育阶段,拉张剪切盆地--万安盆地发育了下第三系一下渐新统层系、上渐新统一中新统层系和上中新统一第四系层系三套地怪。万安盆地经历了卤个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5.
南沙群岛万安盆地是位于南海西南海盆被动边缘上的张性沉积盆地。通过分析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及断裂分布,以及地震剖面的解释并结合钻井资料对比分析,在万安盆地新生代沉积中对比解释出T1,T2,T3,T4,T5,T6和Tg等7个地震反射界面。其中,Tg,T5和T3为3个区域不整合面的反射波,由这3个区域不整合面将盆地新生代沉积划分为3个构造层:Tg-T5,T5-T3和T3一海底。由此推测万安盆地在新生代经历过3次构造运动,因此其构造演化史经历了3个阶段:神狐运动(白垩纪未至古新世早期),南海运动(晚始新世至早渐新世)和万安运动(中中新世末)。从神狐运动到南海运动为万安盆地的奠基期,从南海运动至万安运动则是万安盆地的发展期,万安运动之后至今日是万安盆地的形成期。万安盆地的构造发育史和珠江口盆地东部的发展史相似,故推测它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相似文献   

6.
珠Ⅲ次盆地是南海北部陆架珠江口盆地三个次盆地中的一个,为形成于早第三纪的裂谷盆地,是珠江口盆地早第三纪断陷湖群的一部分。珠Ⅲ次盆地的演化可以分为三期:早期湖相(古新世-中渐新世)、中期海湾相(晚渐新世)和晚期开放浅海相(晚第三纪)。依次形成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湖相沉积包括文昌组(油源岩)和恩平组(气源岩),是研究区两个石油系统的源岩区。珠Ⅲ次盆地经历了三次显著的构造运动,其中晚渐新世的张性—剪切运动和中中新世末期的拉张运动导致研究区主要含油构造的形成。油气勘探、两种源岩地球化学和热模式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海早第三纪海侵层序及地层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海各盆地,据古生物群及沉积特征,在早古新世为陆相沉积,至中晚古新世时为第Ⅰ海侵期。早始新世时为海退期,至中晚始新世为第Ⅱ海侵期。早、中渐新世时为海退期,晚渐新世为第Ⅲ海侵期。在论证地层时代时结合海侵的划分,提出新的见解。海相夹层可作为地层对比的重要标志层。  相似文献   

8.
综合分析万安盆地内的地震反射剖面,识别出T0、T1、T2、T3、T3^1、T4、T4^1、T5、T6共9个地震反射界面,以T2、T3、T4为界划分了4个构造型。每个构造层规模大,形成时间长,各具不同的岩性、沉积组合特征,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构造体制。万安盆地内的新生代地层由8个沉积层序组成,由上而下依次为A、B、C、D、E、F、G、H层序。其中B、D、F、G、H为1型层序,A、C、E为Ⅱ型序。这些层序  相似文献   

9.
万安盆地位于我国南海西南端,印支半岛的东南海域,它是一个新生代走滑-拉张盆地,沉积了逾万米厚的地层,根据地震,钻井资料分析,把万安盆地新生代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第四系,广雅组,昆仑组,李准组,万安组及西卫群和人骏群,探讨了各组,群的时代属性和特征,认为它们分别对应于第四纪,上新世,晚中新世,中中新世,早中新世渐新世-晚始新世和早,中始新世,缺失古新世地层,同时认为西卫群和万安组是万安盆地的主力烃源岩  相似文献   

10.
冲绳海槽晚更新世以来环境演变的矿物-地球化学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振宏 《海洋科学》2000,24(10):3-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49676290,1997~1999)“冲绳海槽晚更新世以来环境演变的矿物 地球化学记录” ,根据表层和柱状样品的成因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重建了冲绳海槽中部自晚更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历史。沉积物的TiO2 (TFe2O3 MgO),K2O/Na2O (TFe2O3 (TFe2O3 MgO),Al/(Al Mn Fe),La/Yb REE,LREE/HREE(平均8.69) ,δEu(平均0.60)和轻稀土型配分类型特征判明为活动大陆边缘 大陆岛弧型沉积环境 ,沉积物具有典型…  相似文献   

11.
万安盆地是位于我国南沙海域西南的一个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盆地面积约8.5*10^4km^2。其中,西卫群为介于地震剖面T4-T5间的一套地层,时代为晚始新世晚期到渐新世。西卫群厚度变化较大,沉积最厚度处可达4000m之多,而局部区域却基本没有发育西卫群地层。西卫群沉积时期,万安盆地存在三个明显的沉积中心,分别位于北部坳的西南沙海域西南的一个新生代含油气盆地中部坳陷的西北和东部坳陷的西南。西卫群在地震  相似文献   

12.
多金属结核内部生长层组年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结构构造、矿物组分、微体古生物组合不同,多金属结核内部可划分为三个生长层组,从内到外依次为:第Ⅰ生长层组、第Ⅱ生长层组、第Ⅲ生长层组。运用古生物地层学方法,对其中微体古生物化石(硅藻、超微、放射虫)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三个生长层组的生长年代为:第Ⅰ生长层组形成年代为渐新世到早中新世,其顶界年龄不晚于18Ma,第Ⅱ生长层组形成年代为早中新世末期到上新世早期,第Ⅲ生长层组时代为上新世早期到第四纪  相似文献   

13.
南沙群岛万安盆地构造演化史再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伯初 《热带海洋》1997,16(3):15-22
南沙群岛万盆地是位于南海西南海盆被动边缘上的张笥沉积盆地。通过分析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及断裂分布,以及地震剖面的解释并结合资料对比分析,在万安盆地新生代沉积中对比解释出T1,T2,T3,T4,T5,T6和Tg等7个地震反射界面。  相似文献   

14.
氨对长毛对虾幼体的毒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邹栋梁  高淑英 《台湾海峡》1994,13(2):133-137
氨对长对虾各期幼体的毒性试验表明:蚤状幼体对氨最每天敏感,而仔虾幼体对氨的耐受性最强,在盐度32,PH8.20,水温29.0℃时,无节幼体Ⅱ期,蚤状幼体Ⅰ期,仔虾第五天24h的LC50值分别为13.20(1.15)、9.97(0.87)、26.99(2.35)和60.81mg/dm^3ΣNH^+4(NH3)-N^1(5.30gm/dm^3NH3-N).Z1,M1,P5的48h的LC50值分别为5.  相似文献   

15.
南沙海区万安盆地构造演化与成因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基于地震、钻井和区域地质资料,运用回剥法和平衡剖面技术定量研究了万安盆地的构造沉降和伸展程度,重建盆地的构造演化史并探讨其成因机制。模拟结果表明,万安盆地构造沉降曲线为多段式,其南北部构造沉降差异明显,且沉降中心逐渐向南发展的趋势。晚始新世-渐新世(37.8~23.03 Ma BP)盆地中、北部快速沉降,存在两个沉降中心;早中新世(23.03~16.0 Ma BP)盆地南部也发生快速沉降,整个盆地存在3个沉降中心;中中新世(约16.0~11.63 Ma BP)沉降作用减弱,盆地进入裂后热沉降期。万安盆地的伸展和形成演化呈现北早南晚的特征,与南海海底扩张密切相关,同时受控于万安断裂带交替地右旋-左旋走滑作用,是伸展和走滑双重作用的结果。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可细分为4个阶段:初始裂谷期、主要裂谷期、走滑改造期和裂后加速沉降期。  相似文献   

16.
台湾海峡台西盆地新生代构造事件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建强  黄慈流 《台湾海峡》1994,13(4):323-330
通过不整合,地层缺失,岩浆活动,断裂活动等分析,以及与邻区构造事件进行对比,认为台西盆地新生代构造事件主要有晚白垩世晚期-古新世早期(距今约70M-60Ma),古新世末-始新世初(距今约54M-51Ma),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早期(距今约42M-32Ma),晚中新新世-上新世初(距今约10M-5Ma)和上新世末-中更新世(跑今约2.5M-1Ma)。它们在区内表理明显,依次反映了台西盆地从裂谷出现(晚  相似文献   

17.
南海西部大陆边缘南段发育万安盆地和湄公盆地,二者仅以昆仑隆起相隔,万安盆地以生气为主,湄公盆地以生油为主,造成二者油气差异性的原因有待探究。在已有的油气勘探资料和现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湄公盆地和万安盆地的热流背景、构造格局、沉积环境和生烃母质等特征进行剖析和类比,探讨2个盆地油气形成差异性的原因。研究认为,造成二者油气差异性的主要原因在于热流背景、构造格局、沉积环境以及生烃母质的不同。受断裂活动影响,万安盆地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值均高于湄公盆地。万安盆地主力烃源岩时期是渐新世-早中新世,主要发育断拗型盆地湖沼-海湾相沉积,渐新世生烃母质主要为湖沼环境的藻类、水生植物以及高等植物的混源,早中新世生烃母质主要来自红树林等陆源高等植物,以Ⅱ_2-Ⅲ型干酪根为主,生气为主。湄公盆地主力烃源岩时期为渐新世,主要发育断陷型盆地湖相沉积,生烃母质主要来源于中深湖相的藻类和水生植物,以Ⅰ-Ⅱ型干酪根为主,生油为主。因此,断裂活动的差异控制了热流背景,构造格局的差异控制了沉积环境,沉积环境的差异控制了生烃母质,生烃母质的差异控制了油气类型。  相似文献   

18.
为搞清楚黄河三角洲的发育以及黄河三角洲进积和贝壳堤形成的关系 ,在黄河三角洲两个站位上打了钻。因为岩心采取率的原因 ,H9601站位打了两个紧相邻的钻孔(Ⅰ ,Ⅲ) ,该站位位于37°40.5′N、118°28.7′E ,山东省境内现代黄河三角洲之上 ,1855年海岸线和第二道贝壳堤(原文中称作贝壳堤H2)东北 ,孔口高程 +5.5m。H9602站位只有一个钻孔Ⅱ ,位于山东省境内37°4.8′N、118°54.3′E,1855年海岸线和第二道贝壳堤之西南 ,第三道贝壳堤(原文中称作贝壳堤H1)之东北 ,H9601站…  相似文献   

19.
台湾海峡西部海域水体中的二氧化碳体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水伙 《台湾海峡》1994,13(3):219-229
据1984年5月至1985年2月的调查资料,计算了该水体中二氧化碳体系各要素的统计值,着重研究了它们的季节变化及其与水文,化学和生物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水体中PCO2,CO2(T),CO^2^-3,HCO3,∑CO2,CO^2^-3/∑CO2,HCO3/∑CO2,HCO2,CO2(T),CO^2^-3,∑CO2/Cl,Ωc,Ωa和C:N:P平均值依次分别为251dPa,8.43μmol/dm×3  相似文献   

20.
钝段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Geitler)培养在低浓度NaHCO3(2~5g/dm^3)和适量生长素QS(0.5~5mg/dm^3)中,研究了生长素QS对钝顶螺旋藻生长、生物量和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长素QS为1mg/dm^3,NaHCO3浓度为5g/dm^3时,钝顶螺旋藻的生长最好,生物量、蛋白质及总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也与主浓度NaHCO3(8g/dm^3)培养条件下的基本相同,说明生物素QS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NaHCO3的使用量,而不影响钝顶螺旋藻生长、生物量和生化组成。因而生长素QS在钝顶螺旋灌的养殖中可作为NaHCO3部分替代剂,从而达到降低养殖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