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ICPMS)联用技术直接进样测定海水中IO3^-和I^-的方法.采用IonPacAG23离子色谱保护柱分离IO3^-和I^-,以浓度4.0mmol/dm3的KOH为流动相,流量为1.0cm3/min,每个样品的分析时间为2.5min.采用2.5×10^-3cm^3的进样量,IO3^-和I^-的检出限分别达到0.6和0.4nmol/dm2,可满足海水中碘形态的定量分析.该方法的IO3^-和I^-浓度范围在2.0nmol/dm3~2.0μmol/dm3.  相似文献   

2.
海水中丙烯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一种测定海水介质中丙烯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耐纯水相和较低pH的Agilent SB-Aq-C18柱(100 mm×4.6 mm i.d.,5 μm), 0.35%磷酸溶液(pH=2)为流动相,使用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为210 nm,外标法定量测定。丙烯酸的保留时间在14.2~ 14.9 min,方法的检出限为4 nmol/dm3(S/N=3),在0.01~10 μmol/dm3的范围内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可达0.999 6,加标回收率为95.4%~98.1%,相对标准偏差为1.3%~1.6%(1.04~2.32 μmol/dm3)。采用0.2 μm滤膜重力过滤冷藏的办法来保存海水丙烯酸样品。检测出2011年5月份青岛近海海水中丙烯酸的平均浓度为(0.101±0.069) μmol/dm3;海洋微藻球形棕囊藻在整个生长周期内培养体系中丙烯酸的浓度为0.339~2.219 μmol/dm3。  相似文献   

3.
采用阳极溶出伏安法(ASV)对1999年10月采自浙江省三门湾健跳港表层海水中溶解态铅的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水中游离态铅的浓度为2.2 nmol/dm3,有机配位态则可分为两类,即PbL1和PbL2;两类有机配位体条件稳定常数的对数(logKpcobnLd1,pb2 和logKpcobnLd2,pb2 )分别为8.4和9.1;两类有机配位体浓度(L1和L2)分别为37.4 nmol/dm3和52.7 nmol/dm3,将上述结果与以往三门湾海区研究中海洋生物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和不同介质中铅含量进行对比可知,浙江三门湾健跳港海区表层海水中溶解态铅浓度对海洋生物是安全的,但个别底栖生物物种中较高的铅含量已影响到人类的食用安全。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日本东京湾、伊势湾和浜名湖的调查资料,详细地比较了这3个海湾海水中的溶存甲烷浓度、饱和度。表层海水中,溶存甲烷浓度以供名湖最高,达95nmol/dm3,伊势湾和东京湾相近,分别为41nmol/dm3和37nmol/dm3;其表层测定浓度是其平衡浓度的13~78倍,并分别计算了这3个海湾中甲烷的海气交换通量;用平均值外推法得出全球海洋环境中总的甲烷海气交换通量为6.3Tg/a。  相似文献   

5.
冠瘤海鞘幼体附着和变态的离子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人工海水中三种金属离子K+,Mg2+和Ca2+分别在不同浓度下对冠瘤海鞘(Styelaca nopusSavigny)幼体附着和变态的影响,同时采用K+通道阻滞剂TEA检验其可兴奋细胞膜上的K+通道特性,对冠瘤海鞘幼体附着和变态的离子控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K+的浓度为20~40mmol/dm3时诱导幼体附着和变态的效果最佳,低于45 mmol/dm3和高于80mmol/dm3的K+浓度都表现出抑制效果;Mg2+浓度在0~32 mmol/dm3时显著促进幼体附着和变态,达88mmol/dm3时起抑制作用;在人工海水中无论添加或减少Ca2+,均有效抑制幼体变态.TEA不能阻抑增加K+的诱导作用,这表明冠瘤海鞘幼体可兴奋细胞膜上的K+通道对外部TEA不敏感.另外,人工海水中缺乏K+或Ca2+或K+浓度达80mmol/dm3都会对冠瘤海鞘幼体产生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6.
海水中-氧化氮的化学发光法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鲁米诺-H2O2混合溶液作为发光液与海水中NO发生反应产生发光信号的原理,提出了一种测定海水中痕量NO的化学发光法.确定了化学发光法测定NO的最佳条件:pH9.2、浓度1×10-2 mol/dm3的碳酸盐为缓冲体系,鲁米诺浓度为8.4×10-5 mol/dm3,H2O2浓度为1×10-2 mol/dm3,测定温度为...  相似文献   

7.
浙江西沪港重金属铜的配位容量和形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0年6月10~14日在浙江省西沪港采集的海水样品,利用AA-800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技术和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样品中重金属铜的含量,获得铜在海水中受不同的有机配体控制.不同粒级的铜表观配位容量表明西沪港海水过孔径1.00μm微孔膜的(ACuCC)较高,为144.4nmol/dm3;过0.40和0.20μm滤膜的(ACuCC)分别为103.0和102nmol/dm3;铜的有机配体条件稳定常数的对数值在7.25~9.14之间.铜的总量为21.72nmol/dm3.铜全部为稳定溶解态,其中pH2酸溶态占95.0%,强有机结合态占5.0%.溶解态铜中有机结合态占过滤海水中总铜的61.6%.  相似文献   

8.
海水中~(137)Cs的快速富集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亚铁氰化铜(CuFC)作为吸附剂,采用循环吸附的方法制备用于海水中137Cs富集的富集材料,同时采用湿样制源的方法制备样品源.研究结果显示当流量在5.0、6.0 dm3/min,且富集体积保持在900 dm3以下时,对海水中137Cs的富集效率保持在85%以上,且随富集体积的变化并不明显;当流量增大到7.0、8.0 dm3/min,且富集体积从500 dm3增大到1 000 dm3时,其富集效率从85%左右下降到75%左右,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而当流量进一步增大到10 dm3/min时,富集效率急剧下降到68%左右.研究结果表明,将流量控制在5.0~8.0dm3/min且富集体积在500 dm3以下时,可以在保证较高的富集效率的同时有效地减少富集时间,达到快速富集的目的.此外,湿样制源的方式缩短了样品前处理时间,提高了样品处理效率.本研究中所使用的海水中137Cs的富集和分析方法总计耗时约需8h左右,只相当于传统分析方法耗时的1/5左右.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1990年10月日本以南海水重金属垂直分布的一些结果,讨论了溶解态铜、镉和镍的浓度同生物地球化学环境的关系.表层水中溶解态铜的浓度比500m以浅层的浓度高;在4000m以深,溶解态铜达最大值8.2nmol/dm3.溶解态镍的浓度由表层的3.4nmol/dm3变化到深层的8.5nmol/dm3.最高值出现于较冷的水体中.溶解态镉的垂直剖面属良好的营养盐型分布,溶解态镉与磷酸盐呈线性相关,原子比是△Cd:△N:△P=3.5×10-4:14:1.  相似文献   

10.
中国对虾卵子孵化及无节幼体变态对海水环境中铜的需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一种新的海水处理方法将海水中重金属离子除去,研究了中国对虾卵子孵化和无节幼体变态对铜离子的需要。在去重金属离子海水中加入一定量铜后,加入络合剂氨三乙酸(NTA)并计算铜离子活度,观察对卵子孵化和无节幼体变态的影响。第1次通过实验发现痕量水平(10-10.80~1O-8.80mol/dm3)的离子态铜对卵子发育及无节幼体生长是必需的,络合态铜对这两个发育阶段无生命作用;但较高浓度(>10-7.80mol/dm3)的铜离子产生毒性;中国对虾对铜离子的作用无节幼体阶段较卵子发育阶段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1.
海水溶解色氨酸的荧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初步建立了直接测定海水中溶解色氨酸的方法,并进行各种条件影响实验.在0~0.070mg/dm3浓度范围内色氨酸荧光强度与浓度之间线性关系良好.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方法检测限为7.6×10-4mg/dm3,精密度小于3.1%,回收率86%~120%.  相似文献   

12.
采用静水毒性试验方法研究氨氮对墨吉明对虾(Fenneropenaeus merguiensis)急性毒性及免疫因子的影响,旨在为墨吉明对虾健康养殖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在海水温度26℃,盐度22,p H值8.3条件下,氨氮毒性效应与浓度和胁迫时间呈正相关.氨氮对墨吉明对虾24、48、96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67.680、62.950、35.310 mg/dm3,安全浓度为3.531 mg/dm3.对应的非离子氨半致死浓度分别为6.230、5.800、3.250 mg/dm3,安全浓度为0.339 mg/dm3.在浓度为35.310 mg/dm3氨氮胁迫下,实验组墨吉明对虾血淋巴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淋巴蛋白含量(p0.05),但实验组墨吉明对虾血淋巴中蛋白含量会随氨氮胁迫时间延长有所恢复,96 h蛋白含量升高为(3.78±0.95)mg/cm3.氨氮胁迫下实验组对虾肝胰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水平达显著水平(p0.05),实验组SOD活力随氨氮胁迫时间延长逐渐降低,96 h SOD活力低至(6.74±0.53)U/cm3.相反在氨氮胁迫下实验组溶菌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溶菌酶活力,且随胁迫时间延长逐渐降低,96 h溶菌酶活力低至(51.53±4.41)U/cm3.表明高氨氮胁迫对墨吉明对虾免疫因子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黄海绿潮暴发的主要漂浮种类浒苔 (Ulva prolifera)为材料,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浒苔光合参数、固碳速率及提升海水pH的作用,结果表明:浒苔光合作用半饱和常数Km为0.25 mmol/dm3,光合作用饱和时海水溶解无机碳(DIC)浓度也只需1.2 mmol/dm3,为正常海水DIC浓度(2.4 mmol/dm3)一半,故黄海绿潮暴发时藻体可以一直保持光合作用饱和与旺盛生长状态。水生条件下浒苔藻体主要吸收海水中的DIC,0.5 g/dm3培养密度下,1个光周期内净光合固碳速率为10.92 mg /(g·d)(鲜重)。连续培养5 d,0.5,1.0和2.5 g/dm3培养密度组的DIC浓度从22 mg/dm3分别降为4.85,2.62和0.66 mg/dm3,表明DIC去除率随藻体培养密度提高而增强,分别可达77.78%,88.00%,96.98%;藻体吸收海水中无机碳的同时可使海水pH升高,0.5 g/dm3培养密度下,1个光周期内净提升pH速率高达0.96/(dm3·g·d)。连续培养5 d,0.5,1.0和2.5 g/dm3培养密度组第1天其pH分别可达到9.1,9.2和9.7,表明藻体密度越高pH提升越快,而且第5天pH均可稳定在9.9左右。浒苔暴露在空气中可直接吸收空气中CO2,1个光周期内其光合固碳速率约为46.14 mg/(g·d),而在海水中的光合固碳速率为10.92 mg/(g·d),可见浒苔在空气中的光合固碳速率是水中的4.23倍。水生和气生时单位质量藻体的固碳效率因藻体间相互遮蔽而下降。结果可为今后黄海绿潮暴发机制及CO2减排和防止海洋酸化作用的评估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海洋生态系统中碘的分布及形态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内外文献总结了海洋生态系统中主要碘形态分布及其相互转化的研究进展。溶解无机态碘的两种主要形式(碘酸根IO3-及碘离子I-)之间随着海水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而发生的形态转换是海洋生态学家相对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者们对其反应机理开展了各自的研究,认为其中IO3-的还原机理包括:浮游植物生长调控、细菌活动、硫化物及光化学反应;I-的氧化包括光化学途径及细菌活动等。本文还就海洋生态系统中有关碘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海水中磷氮不同形态的同时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过硫酸钾-硼酸-氢氧化钠混合试剂作为氧化剂,同时测定海水中总磷、氮和总溶解态磷、氮,从而建立了海水中磷、氮不同形态的分析流程及步骤。总磷、总溶解态磷浓度为0.35~1.09μmol/dm3时,相对标准偏差小于6.6%;总氮、总溶解态氮浓度为11.8~54.8μmol/dm3时,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6%。总磷、总溶解态磷和总氮、总溶解态氮的回收率分别为95.0%~106.0%和94.0%~106.0%。本文的分析方法可用于对近岸海水及河口水中磷、氮不同形态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16.
用吹扫-捕集法对东沙群岛西南和西沙海槽附近海域5个站位水柱中的甲烷浓度进行了测定,在其中的3个站位发现了甲烷高浓度异常。在东沙群岛西南海域的E105A和E106两站位近底层海水中甲烷浓度均出现异常增加,其值分别为4.25和10.64 nmol/dm3。在西沙海槽附近的E413站位甲烷异常出现在1 750,1 900和2 050 m深的近底层水中,浓度分别达5.17,8.48和8.70 nmol/dm3。在近底层海水中出现的甲烷高浓度异常是由于沉积物下部甲烷渗漏活动造成的,结合前人在这两个海域沉积物的地球物理和化学调查资料,认为可能是与冷泉渗漏或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有关。2007年5月在探测到甲烷高浓度明显异常的东沙群岛西南神弧海域,获得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实物样品,但是西沙海槽附近海域近底层水的甲烷高浓度异常是来源于天然气水合物还是来源于冷泉需要进一步加以确认。  相似文献   

17.
莱州湾海水中营养盐分布与富营养化的关系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根据2001年5月和9月2个航次莱州湾海区海水营养盐等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海水中5项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及时空变化,评价了水质的富营养化状况。结果表明,溶解无机氮的平均浓度为9.80μmol/dm3,2个季节中溶解无机氮以NO3-N浓度为最高,平均为7.61μmol/dm3,占总无机氮的77.65%,是莱州湾海水中的无机氮主要形式;活性磷酸盐的平均浓度为0.48μmol/dm3,活性硅酸盐的平均浓度为11.31μmol/dm3。研究发现,莱州湾海水中溶解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分别是12 a前的2.03倍和3.2倍。DIN∶P,Si∶P,Si∶DIN比值分别为69.5,34.2,1.4;因此,磷酸盐为限制因素。按照营养状态指数值,莱州湾海区湾顶近岸海域划分为富营养化区,秋季一旦水文气象等条件适宜有发生赤潮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表观增氧量在近岸海域赤潮快速评价与预警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和氧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提出了"表观增氧量(AOI)"概念,并研究了赤潮发生期间,海水中表观增氧量与赤潮藻细胞密度的相关模式及其在赤潮评价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表观增氧量可较准确、客观反映赤潮生物量,可作为具有光合作用能力藻的赤潮评价指标.判断赤潮发生的表观增氧量标准为2.0mg/dm3,预警值为0.5mg/dm3.本研究推荐按AOI值将赤潮强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级,轻度为2mg/dm3≤AOI≤5 mg/dm3,中度为5mg/dm3<AOI≤10mg/dm3,重度为AOI>10mg/dm3.用表观增氧量评价赤潮,具有简便、快速、可信等优点,在赤潮监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开展了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途径及染病最低病毒浓度的研究.用病毒分别感染对虾的口腔、鳃、背部甲壳和腹部软壳24 h后,利用qPCR测定血液中的病毒拷贝数,结果显示病毒主要通过口腔和鳃入侵宿主,并通过血液循环进行全身感染,但病毒不能穿过对虾的体表引起感染.此外,将对虾分别放在含不同病毒粒子浓度(101、102、103、104、105个/dm3)或含核衣壳的海水中培养,发现当海水中病毒粒子浓度低于102个/dm3时,对虾没有感染病毒,当浓度达到103个/dm3以上时能引起对虾感染.结果暗示103个/dm3是引起对虾感染的最低病毒粒子浓度,而核衣壳则不具有感染性.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不同的紫外线照射剂量的海水诱导九孔鲍产卵,观察其对卵子的受精率、畸形率和孵化率的影响.紫外线照射剂量的配制方法是:用紫外线照射过的最大剂量的海水与新鲜海水混合配制出各种剂量的海水.实验把雌亲鲍分成7组,每组20只,分别用紫外线照射剂量为0(对照组)、450、600、750、900、1 050和1 200mW.h/dm3的海水进行刺激产卵.试验重复3次.结果表明,紫外线照射剂量在1 200mW.h/dm3以内,对卵子的受精率影响不大;紫外线照射剂量在750mW.h/dm3以内,对卵子的畸形率影响不大,但在900~1 200mW.h/dm3,对卵子的畸形率影响很大;紫外线照射剂量在600mW.h/dm3以内,对卵子的孵化率没有什么影响,但在750~1 200mW.h/dm3,对卵子的孵化率影响很大.综合考虑卵子的受精率、畸形率和孵化率,九孔鲍催产的适宜的紫外线照射剂量应为450~750mW.h/dm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