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5月27~29日源自内蒙古南部的沙尘暴于5月30日到达厦门.受其影响,30日晚厦门风速最高达到12.6 m/s;31日本监测站大气中CO、NO2和NO含量明显下降,分别从551.3μg/m^3下降至218.9μg/m^3,从25.0μg/m^3下降至6.7μg/m^3,从8.1μg/m^3下降至0.1μg/m^3;6月1日其分别回升至682.4、28.7、6.5μg/m^3.与CO、NO2和NO不同,PM10和SO2含量在5月31日没有明显变化,PM10含量从5月31日晚的10.1μg/m^3上升至6月1日的232.6μg/m^3,SO2含量从5月底的25.0μg/m^3上升至52.0μg/m^3,并且两者的变化显示出较好的相关性(R2=0.65).据此认为本次沙尘暴到达厦门时,在引起PM10含量增加的同时还引起了SO2含量的升高.这是沙尘暴引起中国南方城市SO2含量升高的首次报道.尽管目前SO2在中国的分布和传输已有较多研究,但对于沙尘暴在中国南方城市传输SO2的机制仍需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利用CO2培养箱,通过不同CO2浓度的空气通气培养,研究高浓度CO2对条浒苔(Enteromorpha clathrata)生长、光合作用及有关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高浓度CO2使得海水中的溶解性无机碳浓度增加,而pH值下降。700μL/L和5000μL/L的CO2浓度培养条件使条浒苔的相对生长速率分别提高了12%和23%。而光合能力均下降25%。5000μL/L的CO2浓度使得条浒苔光合作用光补偿点及无机碳补偿点提高;同时,条浒苔的叶绿素含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另外,条浒苔对NO3的吸收速度增加,而硝酸还原酶活性则下降。700μL/L的CO2浓度比5000μL/L的CO2浓度对这些指标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以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为研究材料,比较了Na NO3、NH4HCO3和CO(NH2)2为氮源的两种培养基(m L1和ASW培养基)对其生长和生物活性成分(岩藻黄素、金藻昆布糖和二十碳五烯酸(C20:5,EPA))时相积累的影响,同时分析了脂肪酸组成和总脂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以m L1培养基培养时,三角褐指藻的生物质质量浓度明显高于ASW培养基培养时的生物质质量质量浓度,尿素优于其他两种氮源,最大生物质质量质量浓度为3.7 g/L。不同培养条件下岩藻黄素含量的时相变化规律一致,均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最高积累量分别为:13.27 mg/g(Na NO3)、13.23 mg/g(CO(NH2)2)和13.89 mg/g(NH4HCO3)(m L1);13.2 mg/g(Na NO3)、14.92 mg/g(CO(NH2)2)和13.6 mg/g(NH4HCO3)(ASW),由此可知氮源对岩藻黄素积累量影响不大。金藻昆布糖含量随着培养时间延长逐渐增加,其最大积累量分别为9.82 mg/g(NH4HCO3)(m L1)和8.59 mg/g(Na NO3)(ASW)。不同培养条件下其总脂含量变化不显著,均在培养末期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4.18%(NH4HCO3)(m L1)和23.79%(Na NO3)(ASW);其主要脂肪酸组成为:豆蔻酸(C14:0)、棕榈酸(C16:0)、棕榈油酸(C16:1)、硬脂酸(C18:0)、油酸(C18:1)、亚油酸(C18:2)、花生一烯酸(C20:1)、木焦油酸(C24:0)和EPA,其中,EPA含量随着培养时间延长逐渐下降,尿素最有利于EPA的积累。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山东省近6a来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变化,发现影响山东省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是颗粒物(PM2.5和PM10),山东省PM2.5年平均浓度均超过国家规定的轻污染标准10%以上,PM10年平均浓度基本接近轻污染标准值,其余四种污染物(SO2、CO、O3和NO2)浓度均低于轻污染规定标准,因此山东省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是减少颗粒物。分析污染物浓度时间变化发现:11—1月山东大气污染最严重,6—9月污染较轻;济南周四污染相对最轻,周六到周一污染较重;每日15—17时是空气质量最好的时段。分析污染物浓度空间分布发现:O3浓度半岛地区较其他地区高;SO2浓度鲁中地区较高;CO浓度鲁西北和鲁中较高;NO2、PM10和PM2.5浓度分布基本一致,除半岛地区外,其他地区均维持较高污染物浓度。  相似文献   

5.
测定了南黄海和东海表层水0.7~53.0μm和〉53.0μm这2种悬浮颗粒物(SPM)、颗粒氮(PN)的含量.其结果表明,南黄海和东海表层水0.7~53.0μm粒级的SPM、PN平均含量分别为4.68 mg/dm3、18.50μg/dm3;而〉53.0μm粒级的SPM、PN平均含量分别为0.20 mg/dm3、2.65μg/dm3.0.7~53.0μm和〉53.0μm粒级的PN/SPM含量平均比值分别为0.78%、1.41%(m/m),后者约是前者的2倍.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尽管这2种粒级的SPM、PN含量和PN/SPM含量比值的范围较大,但约80%的数据集中在较小范围内,即0.7~53.0μm和〉53.0μm粒级SPM含量分别集中在0.37~3.68、0.02~0.29 mg/dm3的范围内;0.7~53.0μm和〉53.0μm粒级PN含量分别集中在2.54~18.90、0.40~2.69μg/dm3的范围内;0.7~53.0μm和〉53.0μm粒级的PN/SPM含量比值分别集中在0.14%~1.00%和0.15%~1.95%之间.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0.7~53.0μm粒级SPM、PN含量有2个高值区,分别位于近岸海区和东海东北部海区.〉53.0μm粒级SPM、PN含量的分布分为2个部分:南黄海表层水SPM、PN含量分布呈从近岸向外海降低的趋势;而东海表层水SPM、PN含量分布呈断面中间高,并分别向近岸和外海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5~2006年每年5、8、11月份和2007年5、8、10月份厦门周边海域27个测站共9个航次现场跟踪监测资料,研究了该海域水体叶绿素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监测期间厦门岛周边海域表层水叶绿素a含量在0.28~28.55μg/dm^3之间,平均值为3.47μg/dm^3,平均占总叶绿素含量的70.4%;底层海水的相应值分别为0.29~18.69、3.36μg/dm^3和71.8%.表层海水叶绿素b含量在0.00~6.95μg/dm^3之间,平均值为0.78μg/dm^3;底层水的相应值分别为0.00~4.15、0.72μg/dm^3.表层水叶绿素c含量在0.00~8.13μg/dm^3之间,平均值为0.93μg/dm^3;底层水的相应值分别为0.00~5.51、0.83μg/dm^3.表、底层水叶绿素a含量的年际变化趋势相似,高峰值都出现在2006年,低谷值都出现在2005年,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各年中叶绿素a含量的季节变化与某季节是否出现赤潮有明显的关系.在正常年份中,表、底层水叶绿素a含量季节变化曲线的峰、谷值较多出现在8月和11月;但出现赤潮时,则发生赤潮的当月(如2006年5月)一般都成为当年叶绿素a含量的峰值所在月.监测期间调查海域水体叶绿素a含量的平面分布较复杂,在正常情况下,尽管其各季的平面变化梯度差异明显,但仍大致呈西北沿岸水体的较高,向东南逐渐递减的分布态势,其高值区常出现在宝珠屿以西和九龙江口附近海域.但在发生赤潮时,其叶绿素a含量的平面变化增大,赤潮区水体的叶绿素a含量为高值中心.如2006年5月调查海域水体叶绿素a含量的平面变化大,出现赤潮的东南部海域的最高,九龙江口海域的次之,未观测到赤潮的同安湾和厦门西港大部海域水体的叶绿素a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7.
南日岛海域溶解态Cu、Pb、Cd含量及其与营养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淑英  邹栋梁 《台湾海峡》1995,14(2):195-198
本文首次报道了福建南日岛海域溶解态Cu、PB、Cd的含量,探讨了它们与营养盐的关系。1990年5月溶解态Cu、Pb、Cd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84、0.230、0.023μg/dm3;1990年10月分别为0. 78、0.290、0. 033μg/dm3。其5月溶解态Cu与无机氮N(NO3-+NO2-+NH4 )线性回归的相关式为Cu(μg/dm3)=-0. 789+0.328N(μmol/dm3),相关系数r=0.853,原子比△Cu:△N=5.17×10-3:1。  相似文献   

8.
根据 1 997年 1 0月和 1 998年 5月 2次围隔生态系实验中获得的叶绿素 a资料 ,分析了在富磷围隔实验中不同粒径叶绿素 a的变化及各自所占的百分比以及油污染对叶绿素 a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在 P- meso中 ,1 0月份 Chl- a的含量每天以 1 0~ 1 6 μg/L的速度呈指数生长 ,最高达到 74.89μg/L;大于 2 0μm的大型浮游植物是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5月份 Chl- a含量在加磷后增长的速度每天为 3~ 8μg/L,较 1 0月份慢 ;2~ 2 0 μm和 GF/F~ 2μm的小型和微型浮游植物是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近20a来大亚湾海域营养盐和叶绿素a含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域水体中NH3N、NO3N、NO2N、PO4P、SiO3Si、DIN、叶绿素a的多年平均含量分别为1.73±0.89、1.55±0.86、0.30±0.25、3.57±1.55、0.33±0.35、22.03±9.40μmol/dm3和2.47±1.28μg/dm3.自1991年以来,水体中活性磷酸盐的含量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溶解态的无机氮的含量则上升,活性硅酸盐的含量变化较小.大亚湾大部分水体属于贫营养水平,养殖海区水体属于中营养水平.大亚湾海域水体的N/P平均值为21.69±19.38.浮游植物的生长从过去的氮限制转变为现在的磷限制.大亚湾海域营养盐含量和结构的改变,已对该海湾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浮游植物的小型化和渔获量的大幅下降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1998年7月和11月两个航次厦门邻近海区油类污染调查资料,对该海区的含量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厦门邻近海区油类含量均在海水水质标准范围内,如含量较高的马銮湾内其油含量为22.5μg/dm^3,九龙江口8号站为32.16μg/dm^3,马銮湾外6号站在11月份的37.28μg/dm^3。厦门邻近海区的油类来源主要是由于码头和船舶排污造成的,并且与其环境条件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1.
根据1997年10月和1998年5月2次围隔生态系实验中获得的叶绿素a资料,分析了在富磷围隔实验中不同粒径叶绿素a的变化及各自所占的百分比以及油污染对叶绿素a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meso中,10月份Chl-a的含量每天以10-16μg/L的速度呈指数生长,最高达到74.89μg/L,大于20μm的大型浮游植物是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5月份Chl-a含量在加磷后增长的速度每天为3-8μg/L,较10月份慢,2-20μm和GF/F-2μm的小型和微型浮游植物是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同安湾叶绿素的含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1998年2月、5月、8月、11月对同安湾叶绿素a含量的调查,分析了同安湾叶绿素a的季节分布,并估算了初级生产力C的含量,调查结果表明春季的叶绿素a含量为全年最高,范围为2.68 μg/L~16.24 μg/L,平均值为7.22 μg/L,初级生产力C平均为4286.4mg/m2.d;夏季叶绿素a含量为1.03μg/L~5.40 μg/L,平均值为.3.34 μg/L;秋季叶绿素a含量为0.36 μg/L~1.50 μg/L,平均值为0.87μg/L,初级生产力C平均为32.84mg/mg.d;冬季叶绿素a含量为1.11μg/L~2.21μg/L,平均值为1.56 μg/L.本文还将此次调查结果与历史资料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大亚湾养殖水域沉积物-海水界面营养盐扩散通量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1998年5月10日和11日分别在大亚湾的大鹏澳和澳头养殖水域现场调查,分析了底层海水、上覆水、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的含量和磷的化学形态。结果表明:大亚湾养殖水域NH,HPO和H4SiO4含量从大至小为:间隙水,上覆水,底层海水;NO和NO含量变化不大。估算了沉积物一海水界面营养盐扩散通量,NH,NO,NO,HPO,H4SiO4平均通量分别为302.0,-0.06,-1.82,2.53,47.96μmol·(m2·d)-1。水体和沉积物中磷的主要化学形态分别为DOP(占TP的54%)和无机态(占总态的60%)。大亚湾养殖水域浮游生物生长由磷控制。沉积物间隙水中NO,NO,HPO,H4SiO4的浓度垂直分布变化不大,而NH的浓度垂直分布呈指数下降特征。  相似文献   

14.
长江冲淡水区细菌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为了解细菌在长江口冲淡水区生态系营养动力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笔者于1997年10月10日至20日,1998年5月14日至6月1日在观测海区以及在绿华山海域设置大水体围隔生态系实验装置进行细菌生产力的现场观测研究.结果表明,秋季观测海区平均细菌生产力(C)为(1.44±1.30)μg/(dm3·h),高值出现在测区中部的A3,B3和C3站.春季测区表层细菌生产力(2.43±1.22)μg/(dm3·h)高于底层(1.01±0.43)μg/(dm3·h),高值出现在测区中部的A3和B断面诸站.秋、春季平均细菌生产力相当于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23%.秋季和春季表层细菌数量分别为(5.22×108±0.88×108)个/dm3和(1.97×108±1.10×108)个/dm3.1998年5月18日至6月1日在围隔实验点的自然海区中细菌生产力变幅范围为0.13~5.79μg/(dm3·h),平均值为(2.47±1.60)μg/(dm3·h).围隔装置内加可溶性磷(PO43-)实验,春季细菌生产力由1.28μg/(dm3·h)增长至32.20μg/(dm3·h),其增长幅度低于秋季1.43~43.47μg/(dm3·h).油污染实验中细菌生产力由6.61μg/(dm3·h)增长至37.97μg/(dm3·h),呈逐日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5.
胶州湾北部水域 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据1995年3月至11月胶州湾北部水域内调查资料 ,分析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月变化和日变化以及同环境因子的关系。叶绿 素-a含量的月变幅为1.194~10.715mg/m3,平均值为3.386mg/m3。初级生产力月变 幅为68.85~1417.41mg.C/m2.d,平均值为353.01mg.C/m2.d。叶绿素-a含量和初 级生产力均以8月>9月gt;5月gt;3月gt;11月。  相似文献   

16.
2016年8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17年1月(冬季)、5月(春季)于厦门海域开展的4次水质调查,探讨了该海域尿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厦门海域表层尿素态氮平均含量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其值分别为3. 06±1. 09、2. 64±0. 82、2. 30±1. 43、1. 67±0. 79μmol/dm~3。底层尿素态氮平均含量表现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其值分别为3. 13±0. 95、2. 70±1. 25、1. 65±0. 80、1. 56±0. 88μmol/dm~3。厦门海域尿素分布总体呈现出河口、内湾高于外部海域的分布格局;由厦门海域尿素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要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厦门海域尿素的时空分布不仅受陆地径流输入和陆源排污的影响,还有可能受到海水养殖、海洋生物活动以及潮流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共同调控着厦门海域尿素的时空分布格局。在春季,尿素是厦门海域可利用氮源的重要组成成分,尤其是在大嶝海域。  相似文献   

17.
日本真海带对硒的积累和生物转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海水中添加亚硒酸盐(Na2SeO3)及不同浓度的氮磷营养盐(NaNO3+NaHO2PO4),研究海带对硒的积累,通过分离测定海带富硒前后各生化组分的含硒量来探讨硒的生物转化问题.结果表明天然海带含硒量(鲜重)为0.451~0.596μg/g,海带富硒最佳的Na2SeO3浓度为200mg/dm3,培养56h后的富硒倍率约为50.在天然海带中,硒主要以有机态存在,有机硒占总硒含量的86.22%;在含有200mg/dm3NaO2SeO3的海水中培养56h后测得海带的总硒为24.481μg/g,其中有机硒含量为16.703μg/g,无机硒为4.714μg/g;在添加氮磷营养盐的含硒海水中,海带的富硒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适宜的氮磷条件下(150mg/dm3NaNO3和25mg/dm3NaHO2PO4)总硒含量达到33.649μg/g,而无机硒含量基本不变,为4.497μg/g,因此提高部分转化为有机硒,有机硒含量达到24.678μg/g.这说明海带具有通过自身代谢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的较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采集九龙江河口表层和柱状沉积物样品,对表层沉积物中总砷、不同形态砷和其他重金属元素、有机质含量以及粒径等参数进行测定.分析了柱状沉积物中总砷和各形态砷的含量,结合沉积速率和响应因子,探讨总砷的污染累计特征.结果表明:(1)沉积物中检出的形态砷是As3+和As5+,未检出有机砷.(2)表层沉积物中总砷含量范围为10.03~11.29μg/g,河端总砷含量为11.28μg/g,高于海端总砷含量10.42μg/g.As3+的含量范围为0.84~1.08μg/g,As5+的含量范围为6.87~8.99μg/g;As5+含量表现为河端(8.63μg/g)高于海端(7.31μg/g),As3+则不明显.(3)有机质含量是影响本区域表层沉积物中砷及其他重金属含量分布的重要因素,粒径与砷及其他重金属显著相关性不强,影响较小.(4)柱状沉积物中总砷含量范围为9.15~13.61μg/g,随深度的变化不明显,人为污染程度较轻.(5)柱状沉积物中As3+含量介于2.45~5.35μg/g之间,As5+含量范围为5.58~11.77μg/g,二者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9.
2004年春季长江河口水体与沉积物表层的叶绿素a浓度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5月7日至12日在31°~31.8°N、122.5°E以西到海水上溯至0盐度的长江河口进行14个站位叶绿素a浓度的现场观测,其中N1~N3、M1~M3、S1~S3和R6这10个观测站用3条渔船在4天内进行潮周期的涨憩、落急、落憩、涨急、涨憩5个潮时的准同步周日采样观测;对S2、S3、R2、R3、M3、N2和N3这7个位于长江入海口门站位进行表层泥样的叶绿素a浓度观测。结果表明,观测海区表层海水叶绿素a浓度为0.230~11.500μg/dm3,平均值为(1.514±1.712)μg/dm3,高值出现在观测海区东北部的长江冲淡水稀释区,表层海水叶绿素a浓度平面分布从该区的东北部向西南方向逐渐降低,离岸越近叶绿素a浓度越低,低值出现在长江口门内和测区西南部的广阔浑水区域;底层叶绿素a浓度为0.291~2.620μg/dm3,平均值为(1.186±0.531)μg/dm3,其变化幅度与平均浓度均明显低于表层。在涨憩、落急、落憩、涨急和涨憩5个潮周期中水柱平均叶绿素a浓度为1.198~1.910μg/dm3,涨憩和落急潮时,叶绿素a浓度自表层向底层逐渐下降;落憩和涨急潮时,表层的平均叶绿素a浓度略低于中层和底层。2004年春季观测海区叶绿素a浓度与往年夏季和秋季的观测结果相近,但明显高于冬季。表层沉积物叶绿素a浓度为(0.089±0.052)μg/g(湿重),仅占其上方水体平均叶绿素a浓度的极少部分,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2013年5月至2014年1月对钱塘江河口的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进行了4个季度的航次调查,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技术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组成及与其他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为:钱塘江河口春、夏、秋、冬季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分别为0.48μg/L、0.83μg/L、0.77μg/L和0.51μg/L;浮游植物的总量以春季(444×105 cell/m3)最高,夏季(420×105 cell/m3)、秋季(405×105 cell/m3)次之,冬季(54×105 cell/m3)则显著降低;该海域主要浮游植物为硅藻,占浮游植物总量的87.5%~96.8%,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和圆筛藻;浊度是控制该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的限制性因子,其次是温度,并在群落结构演替中发挥关键作用。与历史数据相比,该海域叶绿素a含量以及浮游植物细胞数明显降低,硅藻种类数减少了30%~50%,另外绿藻、蓝藻和甲藻的出现频率也明显增加,营养盐结构变化可能是浮游植物数量和种类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