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46年辽宁省降水集中程度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辽宁省25个台站1960—2005年逐候的降水资料,运用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分别讨论了辽宁省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同时对多水年和少水年的集中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能够定量地表征降水量在时空场上的非均一性,降水集中度平均为0.655,最大为0.749,最小为0.509;集中期平均为40.953候,最大值为45.221候,最小值为37.697候。年降水集中度和汛期降水集中度均呈减小趋势,汛期降水集中度减小的趋势明显。降水集中度的EOF分析显示取前3个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可解释70%以上的方差。第一特征向量表现为全省一致性,而第二特征向量表征为东南与西北地区的反相,第三特征向量表征为东部山区与西部和沿海地区的反相。多水年的降水集中度明显比少水年的偏大且多水年的降水集中度分布较少水年复杂。  相似文献   

2.
利用乌鲁木齐5个国家级气象站1978—2019年5—9月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逐候降水集中度(P_(CD))和集中期(P_(CP))变化趋势和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42 a乌鲁木齐汛期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均呈微弱下降趋势,表明汛期降水分配趋于均匀,降水集中期呈逐渐提前趋势。汛期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空间分布差异显著,降水集中程度由西向东逐渐增大,降水集中期出现时间由北向南逐渐推迟。汛期降水集中度在整个研究期内存在6、15 a左右周期变化,降水集中期存在12 a左右周期变化。对多降水年和少降水年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合成分析,发现少降水年降水集中程度高于多降水年,而降水集中期明显晚于多降水年。  相似文献   

3.
利用湖北省32个台站1960-2007年梅雨期逐候降水资料,分析湖北省梅雨期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同时对多雨年和少雨年的集中度和集中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能够定量表征降水量在时空场上的非均一性,降水集中度平均为0.389,最大值为0.642,最小值为0.216;集中期平均为5.600候,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8.450候和3.053候.梅雨期降水集中度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呈减小趋势,80年代至21世纪前7年呈增大趋势;降水集中度的EOF分析显示,第一特征向量表现为全省一致型,第二特征向量表现为鄂东南与鄂西北地区的反相,第三特征向量表现为鄂中平原地区和湖北东西部山区的降水集中度反相.多雨年的降水集中度比少雨年的偏小;多雨年的降水集中期比较集中,少雨年的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4.
华北雨季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运用新定义的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讨论了我国华北地区雨季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华北东部地区的降水较西部更为集中;集中期较晚,华北地区雨季降水集中期空间分布有较好的整体一致性;从长期趋势上看,集中度、集中期和雨季降水量都呈显著的下降趋势,但三者在空间上则表现出较大的区域差异,发生突变的时间都集中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集中度和集中期周期振荡不一致,但二者和雨季降水量在一定时间内存在相同周期;华北地区的降水量与集中度和集中期存在一致的正相关性,采用合成分析方法,华北地区多水年和少水年降水集中度的空间分布有明显的不同。青藏高原北部到蒙古高原的低压可能是影响华北降水集中度的最重要因子。华北地区雨季集中期和雨季降水量与东亚夏季风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华北北部地区为集中期与东亚夏季风的显著相关区。  相似文献   

5.
桂林市汛期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与旱涝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桂林13站近50a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近年来气象学者提出的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定义,计算桂林汛期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对其统计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集中度最大值为0.59,最小值为0.12,平均值为0.33,年际变化大,有10a的变化周期;降水集中期出现在汛期第5旬到第8旬之间的年份占76%。对集中度大值年和小值年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汛期降水量偏多时,集中度偏大容易造成洪涝灾害,集中度偏小则降水较均匀,不利于洪涝的形成。多水年和少水年降水集中度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同,多水年的集中期明显比少水年偏迟。  相似文献   

6.
桂林市汛期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与旱涝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桂林13站近50a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近年来气象学者提出的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定义,计算桂林汛期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对其统计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集中度最大值为0.59,最小值为0.12,平均值为0.33,年际变化大,有10a的变化周期;降水集中期出现在汛期第5旬到第8旬之间的年份占76%。对集中度大值年和小值年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汛期降水量偏多时,集中度偏大容易造成洪涝灾害,集中度偏小则降水较均匀,不利于洪涝的形成。多水年和少水年降水集中度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同,多水年的集中期明显比少水年偏迟。  相似文献   

7.
东疆地区汛期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东疆地区6个国家气象站1961—2016年汛期(5—9月)逐日降水序列资料,分析了东疆地区降水集中度(PCD)和集中期(PCP)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56 a来,东疆地区汛期PCD平均为0.35,呈逐年微弱减小趋势(-0.02·(10 a)~(-1)),表明汛期降水趋于均匀化;汛期PCP平均为35.0候,呈逐年推迟趋势(0.45候·(10 a)~(-1)),表明汛期降水有所推后。汛期PCD和PCP空间分布不均匀,南部平原大、北部山区小,最小值均出现在天山北麓巴里坤。汛期PCD和PCP在整个时段内都存在13 a左右的长周期变化,且前者在1996年发生突变,以下降趋势为主,表明降水集中度逐渐减弱,趋于均匀化。通过汛期降水量与汛期PCD、PCP的相关合成分析,发现少水年PCD较多水年偏大,而多水年PCP较少水年偏晚。  相似文献   

8.
基于1961-2007年新疆北部104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天山山区、天山北麓、伊犁河谷和北疆北部汛期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北疆北部汛期降水总量虽然最小,但年际变化较大。天山山区汛期降水总量虽然最大,但年际变化较小,说明山区降水稳定。北疆以及四个子区域多年平均的汛期降水集中度约为0.2左右,汛期降水集中期出现在32-37候。北疆北部汛期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年际变化均相对较大。北疆地区汛期降水偏多时,降水量在整个汛期分布比较均匀,而汛期降水偏少时,降水量比较集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探究贵州省汛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方法】利用贵州省81个气象观测站1981—2020年汛期降水资料,采用EOF、REOF及交叉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贵州省汛期降水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及强降水过程分型研究。【结果】贵州省1981—2020年汛期平均降水量为924.9mm,降水量在682.7~1194.1mm,呈显著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16.94mm/10a。贵州汛期降水大体上呈现西南向东北递减的趋势,强降水过程次数及持续天数分布及波动变化与汛期降水基本一致。【结论】贵州省汛期降水分布不均,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贵州省汛期强降水空间场主要有全省一致型、东西反向型和南北反向型3种典型模态。经REOF方法可将贵州省细分为3个强降水区域,根据环流场分析,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东部型强降水(I型和III型)与西部型强降水(II型),各类型强降水落区受500hPa环流分布情况以及850hPa水汽来源与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61—2021年汛期(4—6月)江西省83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序列资料,计算了江西省汛期候尺度降水集中度(PCD)和集中期(PCP),运用合成分析、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江西省汛期降水的不均匀特征。结果表明:江西省PCD的变化区间为0.12—0.43,PCP的变化区间为5月第1候至6月第5候,说明江西省汛期降水较为均匀,但近年来降水有更集中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赣南南部和赣北东部降水较为集中,降水集中期自南向北逐渐推迟,主要出现在6月中下旬。从变化趋势来看,PCP在赣南南部和赣中东部为偏早趋势,赣中北部和赣北地区有偏晚的趋势,PCD的趋势并不明显。多雨年PCD大值区主要在赣中地区,最大降水出现在6月;少雨年PCD大值区在赣北中南部和赣南东部地区,最大降水出现在5月。  相似文献   

11.
With the precipitation data of 113 stations in East China during the last 50 year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cipitation, including Precipitation Concentration Degree (PCD) and Precipitation Concentration Period (PCP) and their tendencies,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C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region is marked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outhern part, but the PCP in the south is much earlier than that in the north by about one and a half months, which displays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precipitation. With the global warming, precipitation over East China shows an increasing tendency, but PCD displays a trend that is neither increasing nor decreas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PCP is later than before, which can be mainly found in Jiangxi and southern Henan provinces. As a result, there are strong associations between the precipitation, PCD and PCP, which can be shown in the years with more precipitation, stronger PCD and later-than-usual PCP. In a word, the abnormal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PCP, and PCD over East China results in more extreme events of precipitation and more droughts and floods.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北降水年内非均匀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中国西北五省(区)1960-2004年112个台站逐日降水资料,通过表征时间分配特征的新参数—集中度和集中期,对西北地区年降水的年内集中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西北年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的空间分布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西北年降水集中度东、西部表现出反向变化趋势,而降水集中期南、北部表现出反向变化趋势;年降水集中度与集中期同年降水量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另外年降水集中度与集中期同夏季北极涛动和东亚夏季风在年代际尺度上也存在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阿勒泰地区冬季降雪的集中度和集中期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阿勒泰地区冬季台站降水资料,计算并分析了阿勒泰地区降雪集中度和集中期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降雪集中度(PCD)和集中期(PCP)能够定量表征降雪量在时空场上的非均一性。阿勒泰地区降雪平均集中度为0.27,平均集中期为第7.8候(12月上旬)。平均集中度和集中期空间分布不均匀,东部的降雪集中度和集中期较西部大。Morlet小波分析表明,阿勒泰地区降雪集中度和集中期存在各自的年际尺度周期变化。通过降雪量与集中度和集中期的合成分析表明,多雪年集中度较少雪年偏小,集中期较少雪年偏早。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1980~2015年近36a昌都市7个台站的逐日降水资料,计算降水集中度(PCD)与集中期(PCP),采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对PCD、PCP时空特征及与年降水量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昌都市PCD范围在0.53~0.76,多年平均值为0.64,PCP范围在39候(7月中旬)~45候(8月中旬),平均值为41.7侯(7月下旬);空间上,昌都市PCD由北向南,自西向东逐渐增大,PCP呈“北早南晚、西早东晚”分布;昌都市大部地方PCD与年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年降水越多,降水越集中,出现“先旱后涝”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上海地区单季晚稻生长期内降水量分配对产量的影响.采用降水集中度(Precipitation Concentra-tion Degree,PCD)和集中期(Precipitation Concentration Period,PCP)研究1971~2015年单季晚稻全生育期内降水非均匀分布特征,运用趋势分析法研究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区域1961~2010年降水集中指数(PCI)的变化及月分配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段亚雯  朱克云  马柱国  杨庆 《大气科学》2014,38(6):1124-1136
降水的年内变化(月分配和季节变化)对农作物生长、水资源利用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增暖背景下水循环发生变化的关键过程之一。降水集中指数(PCI,Precipitation Concentration Index)能较好的表征降水的年内集中程度,被广泛应用于相关研究。本文利用中国583个站点1961~2010年的逐月降水和气温观测资料,对中国及各典型区域的PCI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了PCI的气候特征、变化趋势、降水月分配变化及PCI与气温季节较差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PCI的气候态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增的空间分布格局。湿润区PCI在11~17之间,年内降水较为均匀;半湿润区PCI为17~24;半干旱区PCI在24~27之间;而干旱区PCI则由27至47不等,降水集中程度较高。除华南地区外,1961~2010年间全国大部分地区PCI均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并于1980年前后发生跃变,降水集中程度大幅降低,其中西北西部地区PCI 下降速率最大,为-2.47 (10 a-1)。华南地区PCI的变化则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03年以前呈弱的下降趋势,但2003年PCI发生突变,降水集中程度大幅增加。对典型区域的比较发现,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降水集中程度的降低主要表现在夏季降水占全年总降水量比例的减小;而湿润区PCI和降水月分配的变化则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其中西南地区8~12月降水占全年降水的比例减少,而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春秋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比例减小,冬夏季降水所占比例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