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何刚 《地理教学》1998,(2):14-16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在登陆的第一个小岛上升起西班牙国旗。在此后不到半个世纪内,于美洲这块土地上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西班牙把美洲殖民地分为四个总督辖区:新西班牙区(包括今墨西哥、中美地区、西印度群岛和美国西南部)、秘鲁区(包括今秘鲁和智利)、新格拉纳达区(包括今哥伦比亚、巴拿马、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和拉普拉塔区(包括夸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和玻利维亚)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变化,相关研究的范式往往也会发生改变。本文对边界研究中概念的变化作出了解释。在边界仍然具有重要作用的今天,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些概念在不断变化的历史、政治和社会背景下体现出来的时空变化性和不确定性。本文强调了边界不仅是国家主权的分界线,还具有从地缘政治,到边界和跨边界的社会实践和文化生产的多层次复杂性。本文力求对边界研究中的相关争论作出建设性贡献,以促进对边界的过程化、去领域、分散性的本质,及其在全球化和跨国流动时期保证政权的作用的充分理解,展现边界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的领域,仍具有自身内涵的学术地位。本文以边界景观的概念为核心组织元素,提倡在边界研究中采取相关的研究方法,从互补的视角考虑政治愿景与日常社会文化实践之间、社会表现和艺术想象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6.
7.
行政区划是意义重大的体国经野之策。但是,随着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多,影响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公平治理,需要进一步分析其微观过程与机制。本研究引入政治地理学的边界建构理论,认为行政区划调整可以视为一个多元主体互动博弈、共同推动的边界不断建构的过程。区划调整虽然是由政府主导的国家权力配置的重要手段,但企业的经济活动、居民的日常生活实践等自下而上的力量也作用于行政边界的形成与“融合”。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边界化–去边界化–再边界化”过程的区划调整分析框架,考察多元主体对于行政边界产生和消解的作用机制及权力博弈,并应用该框架对济南章丘“撤市设区”的边界建构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本研究可以从理论上为探索政治地理学视角与城市研究的交叉创新提供思路,在实践上为解决“边界”和边界区域相关问题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边界研究是政治地理学的一个经典议题。受“冷战”结束和全球化的影响,边界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步入一个复兴时期,产生了新的理论视角和概念转变。本文通过梳理国外文献,归纳总结了边界理论的内涵、研究内容和方法的演变。边界研究进入复兴时期后呈现出明显的多学科交叉和综合性特征,对边界的理解超越了传统意义上把边界单纯看作是国家空间分隔的理解,强调边界内涵的动态性、多尺度性、空间性和多样性,更多地关注不断创造和重新创造出来的符号性边界,以及不同空间尺度的社会实践。研究呼吁加强边界理论向城市内部空间尺度的边界延伸与拓展,以及加强边界理论与地缘政治学说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后雪峰  陶伟 《地理科学进展》2021,40(7):1246-1256
论文通过梳理西方边界研究的发展阶段、不同学科下的边界研究进展、边界研究的主要术语及具体实践,探讨西方边界研究的一般理论和边界实践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启示中国的边界研究和调整下一步的改进方向。研究表明:西方边界研究在发展阶段上最终以边界的社会建构为主要范式,这与社会科学的文化转向密切相关,也是多学科交融的结果;多学科交融的西方边界研究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边界理论,但形成了一般性的边界术语,包括复杂的边界、关系的边界、过程的边界、过渡区的边界及建构的边界5个方面;边界的一般性术语来源于边界的具体实践,也推动了边界实践研究的多样化,具体涉及批判性地缘政治、社会建构的边界及尺度化的边界等议题。西方的边界研究启示在国内的边界研究过程中需要强化多学科交融与合作,关注批判性地缘政治研究方法,重视文化在边界中的作用,深化社会建构的研究范式,厘清和平衡一般理论与边界实践之间的互补、互促关系。  相似文献   

10.
11.
吴寅姗  刘云刚  周雯婷 《地理科学》2019,39(7):1072-1081
在社会建构视角下,边界并非固化的界线,各种社会力量亦在持续塑造着边界的功能与特性。采用深度访谈、实地调查和文本分析研究方法,从社会建构的视角,探讨了不同主体基于日常跨境实践对中英街边界的社会建构,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边境空间管控应对策略。结果发现,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背景下,中英街的边贸旅游经济发展为居民参与跨境小额贸易提供了契机,中英街居民的身份与水客的身份由此实现了高度的融合;而在20世纪90年代内地实行市场经济及香港回归的背景下,中英街边贸旅游经济衰落,中英街地区居民的身份与水客的身份逐渐分离。在此过程中,各主体响应边界管控政策变化,塑造了不同的边界生活空间。未来边界管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需要以理解边界空间的历史和现状为前提。  相似文献   

12.
边界效应的测定方法新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综述国内边界效应研究与近年来(次)区域合作出现的新情况基础之上,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重新构建了边界效应的测定方法,并采用德尔菲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三者相结合的方法测算边界效应。最后提出边界效应的测定进一步研究方向是:1.在探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之上建立综合测定模型;2.按照某一划分标准分类测定;3.边界效应的测定与边界效应调控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当代边界与领土争端升级激化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界与领土争端是引发国际冲突的重要因素之一。边界与领土争端处理不当,会成为武装冲突与战争的导火线。边界与领土争端是世界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由此引发的冲突构成国际政治冲突的重要内容之一。边界与领土问题虽然普遍存在。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处于激化状态,而导致边界与领土争端升级的原因有时并不单单是边界与领土问题本身。领土争端往往与政治争端同时演变和作用才会导致为冲突。当两国因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问题关系恶化时,边界与领土问题就成了体现双方交恶程度的温度计.成为向对方表达不满与敌对情绪的途径,施加压力的手段和斗争的工具。边界与领土争端。极易引发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使当事国之间的关系严重恶化,人民之间产生敌对情绪。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领土与边界争端是当代国际关系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西方经济地理学对国家边界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边界作为特殊的区位,受到地理学者的广泛重视。本文通过回顾西方学者对国家边界及其边界效用的研究进展,阐述其当前主要议题,并提出对未来边界及边界效应研究的启示。西方经济地理学对国家边界的研究集中体现在边界效应上。主要经历了以下3个发展阶段:传统区位论对边界的研究主要关注边界作为两国分割线所起到的屏蔽作用;随着全球贸易的激增,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学者们用大量的数学模型对边界效应及其屏蔽程度进行了深入探讨;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展,引起了学者们对一体化和边界效应转化的深入争论。全球化进程中边界和边界效应研究的3大主要议题也随着研究发展阶段贯穿,集中在对边界效应强度的分析,边界地区的一体化效应以及边界效应的转化等方面。根据国外研究进展及我国沿边开放的背景,未来可在边界地区集聚效应、边界地区管治和边界地区合作模式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湿地边界确定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目前湿地边界确定存在的困难及各种湿地边界指标及其标准在湿地边界确 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将系统论的基本原理与自然地理学相结合, 分析了湿地系统与陆地系统和 水体系统之间本质特征的区别, 认为: 由于湿地边界存在的客观性, 湿地边界确定的困难并不能 说明其边界就不能确定; 用人为"规定"的标准来确定湿地的边界是不科学的, 任何自然综合体的 边界只能认识而不是人为规定的; 由于湿地多样性, 从湿地本身特征无法确定湿地边界的情况 下, 由于湿地是位于水陆交错带的一个自然综合体, 只要抓住了湿地隐域性的本质, 确定了水体 系统与陆地系统的边界也就确定湿地系统的边界。通过对湿地边界各种指标的合理性和可重复 性分析, 提出地带性土壤诊断层尖灭点作为湿地边界指标, 分析了其科学性和可行性, 并提出了 湿地边界确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边界区类型划分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对省际边界区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参考价值.该文以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产业差异度等方法,分析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时空特征,并从产业结构视角划分边界区类型和边界线类型.主要结论如下:1)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区经济集聚特征明显且不断增强,并出现地域分化现象,各省域内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断减小,而省域间经济差异在扩大;2)经济发展水平高值区和低值区集聚趋势明显,省际边界效应带来的经济差异呈现显著的地域特征;3)根据省际边界两侧相邻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将边界区划分为"桥梁型"和"切变型",将省际边界线划分为"桥梁型""切变型"和"中间型".  相似文献   

17.
18.
边界效应概念再议及其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当今“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并行的背景下,边界被赋予了“去边界化”与“再边界化”的特征,由此形成的边界效应理论备受关注。旅游的跨边界活动,在促进地区发展与区域合作的同时,也带来了边界渗透、旅游流动、空间失衡、安全防范等系列问题,这些现实问题都迫使边界效应理论与内涵不断发展。论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边界效应概念差异、共识、产生原因及其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进行了归纳。结果显示,边界效应在旅游中是普遍且独特存在的,具体表现为边缘旅游地、旅游一体化、边境旅游社区等实践;虽然在旅游研究中,边界效应在评价、干预、利用方面存在新的发展,但目前仍存在适用性不强、解释性不足等问题,边界的阻碍力、吸引力、渗透力和扩散力的综合作用常常被忽略;边界效应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更应充分考虑边界与旅游的特殊互动关系;文章深度解析并构建了旅游中边界效应的研究框架,认为可以充分利用边界效应的动态演化特征,通过主动干预、转换利用等手段实现对边界问题的管控。  相似文献   

19.
居民跨界行为的边界研究:以珠澳边界意义重构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探讨了边界的物理形态及其空间意义,并讨论由跨界行为催生的地方感与地方意象及其对边界空间意义的重构。以珠澳边界(拱北口岸)为案例地,本文主要采用追踪和访谈的研究方法,研究发现:跨越珠澳边界的行为(尤其是由珠海往澳门方向的跨界行为)以个人消费为主,主要包括购物、娱乐和餐饮等,而与之联结的消费地点也大同小异,但也存在不同时代和社会阶层因素对于跨界活动目的的影响,且流动性往往与特定的地方联结,使原有的固定行政边界及其所规定的空间管制逐渐被打破。出于满足生活的需求、社会互动的情感联系,抑或是出于追求地方价值的体验和情感表达,跨界主体成为塑造边界两边地理想象的重要因素,地理想象与现实生活空间的差异形成了想象的边界并间接地作用于珠澳边界空间意义的重构。  相似文献   

20.
凡具有丰富的自然风景和历史文物资源,两者不仅数量相当,而且交互参差,交相辉映,共融于一定交通便利,且得到重点开发改造和专门管理的游览区域,它既集中体现了自然美,又经过了艺术加工,把该地域称为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是自然地球表面的部分,是从人类大的生存空间中分割出来的特定区域,其建设规模指其发展的格局和范围。建设规模必然会受到风景名胜区区域的自然、人文和经济诸因素的制约,而其边界范围的划定又与风景名胜区区域外的地域(以下简称外界区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