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列岛冰川作用的启动时间大致控制在末次冰期范围内,包含末次冰期早期(MIS4)、末次冰期中期(MIS3b)和末次冰期晚期(MIS2)及全新世几个阶段,冰期规模呈现依次递减的变化规律。结合影响冰川发育的地形(海拔高度)和气候条件:充沛的降水、活跃的新构造运动和适宜的地理位置等因素同步响应,体现出冰川发育的优越性与特殊性。因此,日本列岛冰川作用在东亚季风区启动时间最早,消退时间最晚,冰川发育环境最优,冰进期大致控制于几次寒冷降温事件。与同纬度大陆区的我国东部山地的对比,中国东部发育"低海拔型"山地冰川的结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晚更新世末期陆架的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更新世末期全球气候恶化,海面大幅度下降,为晚更新世冰期的低海面时期,造成陆架环境的显著变化.近年来,随着对中国陆架区第四纪环境演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晚更新世末期古环境研究也有了长足进展.  相似文献   

3.
论李四光教授对中国第四纪地质研究之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四光教授对中国第四纪地质研究的贡献之大是空前的。其最主要的成绩为:(一)开创中国第四纪地质研究的新先河,打破当时中国第四纪地质研究的禁锢局面,提出中国有第四纪冰川冰期的新见解;(二)谱写中国第四纪地质的新篇章,发表一系列长江中下游山地冰川文章;(三)创建中国第四纪冰川的新学说,确立鄱阳、大姑、庐山、大理四次冰期序列;(四)组建中国第四纪地质新组织;(五)倡导中国第四纪地质为生产服务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湘西黔东是我国东部第四纪冰川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关于这里的第四纪冰期问题已有专文论述.作者在本区调查第四纪冰川遗迹时,曾注意了冰缘现象的观察.鉴于近年来发表的有关湘西黔东地貌和第四纪地质方面的论文,均未提及冰缘问题,因此,作者不揣冒昧,将调查所得作一简要报导,以期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南黄海陆架区15ka以来的古气候事件与环境演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于1986-1994年间,陆续对南黄海7个柱状样品进行了孢粉分析研究,结合^14C测年数据,参考古地磁、热释光测年等分析资料,以其中3个主要岩芯剖面资料为代表,论述了南黄海陆架区15ka以来的古气候环境演变。结果表明,在第四纪末次冰期冰消期中,气候曾剧烈波动,并逐渐由晚冰期向冰后期过渡。这一演变特点与全球气候背景下的中国东部地理环境相关。同时识别出3个短期降温和两个升温事件:其中A1亚带冷期出现在  相似文献   

6.
深圳湾北岸新民孔岩心晚更新世以来的环境记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提取该钻孔岩心地球化学信息的综合分析研究初步表明,深圳湾北岸新民孔岩心是一套3万年以来的晚第四纪沉积层序,大致可划分5个古环境演变阶段。第1、第3和第5阶段对应高海面、气候湿热时期。这些阶段相应出现了指示海相的贝类介壳残体,孢粉组合以湿热植被为主,各类粘土矿物也增加,石英减少,沉积以氧化环境为主导。第2和第4阶段对应低海面、气候偏干冷,各项地球化学指示情况相反。该钻孔岩心下部杂色花斑粘土所记录的短期降温和升温事件可能表明在第四纪末次冰期—冰消期中,气候曾强烈波动,并逐渐由晚冰期向冰后期过渡。  相似文献   

7.
赵松龄 《海洋科学》2016,40(6):72-76
为扩大对中国东部存在低海拔古冰川遗迹的认识,作者参加了第十六届海峡两岸地形学研讨会,于2015年9月2日到达台北。地质旅行的第一天参观了野柳地区的微地貌。经实地考察,作者确认野柳微地貌属于低海拔冰川成因。成群的圆形洼坑,就是大陆上常见的冰臼。野柳冰臼群的发现,表明中国台湾北部和中国大陆一样,最后冰期时期,曾发育低海拔冰川,留下了广为分布的古冰川活动遗迹。  相似文献   

8.
本书采撷了著名地理学家李吉均院士地理学、冰川学、地貌学等领域学术著作的精品,共29篇。论文大致反映了李先生关于高山冻原与大陆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研究、青藏高原现代冰川和第四纪冰川研究、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探讨、冰川地貌与沉积相研究、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研究、“季风三角”理论、黄河阶地和黄河起源,黄土系列与地文明、青藏运动、西部开发研究和其他重要学术思想与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9.
晚新生代西太平洋通过水文循环和碳循环两类关键过程,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从上新世以来西太暖池及其主流系演化、晚第四纪北太平洋中层水演化和白令海峡开合、第四纪中国东部陆架环境演化以及新生代亚太沉积物源-汇过程与碳埋藏等方面,综述了西太平洋古海洋环境演化过程与机制。上新世以来西太暖池与印尼贯穿流的演化过程伴随构造运动而阶段性地发生,但其在轨道时间尺度上演化的细节过程并不清晰,尚未形成系统性认识。北太平洋中层水以及白令海峡开合等关键高纬过程在冰期旋回中发生了显著变化,并与低纬过程之间存在遥相关。第四纪中国东部陆架环境演化主要受控于海平面变化以及与低纬过程相关联的热量与物质传输,在此背景下,中国东部陆架形成了富有机碳的泥质沉积体系。构造隆升和亚洲季风驱动下的亚洲大陆与邻洋的沉积物源-汇过程具有显著的碳汇效应,可能在大气CO2浓度(${p_{{\rm{C}}{{\rm{O}}_2}}} $)冰期旋回和新生代气候变冷中发挥重要作用。就西太平洋古海洋环境演化过程与机制中若干关键科学问题开展深入和系统研究,不仅可为建立气候变化的低纬驱动理论提供支撑,也可为更好认识我国陆架环境变化规律以及碳汇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古土壤的古环境及古气候信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运用孢粉、藻类、有孔虫等古生物综合分析方法,对比土壤微形态、沉积磁组构分析结果,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古土壤层记录的古环境信息。结果表明,古土壤是海平面变化、气候、环境综合作用的产物,它的发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古土壤堆积阶段,海水已退出本地区,气候温暖而湿润,河漫滩经常受洪水淹没积水,多次滞水与暴露环境的交替,形成了淡水藻类与陆生植物互为消长的特殊生物组合特征。这一时期沉积与暴露成壤作用反复交替,古土壤形成了多个粘粒胶膜淀积层。此期相当于未次间冰阶向未次盛冰期过渡及海平面下降的时期,沉积后进入了持续成土阶段,海平面变得更低,气候变干,地下水面降低,古土壤已不能被淹没,持续暴露成壤,这一时期逐渐接近末次盛冰期。  相似文献   

11.
南沙群岛海区有机碳沉积作用与古生产力估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时国  涂霞 《热带海洋》1995,14(4):58-66
根据南沙群岛海区5个沉积柱样和大量表层样的分析资料讨论了有机磷的沉积作用。深海有机碳含量一般为0.2%-1.3%。水柱深度对其分布的控制作用不明显。分析结果发现冰期、间冰期,尤其是末次冰期有机碳含量变化明显,4个柱样晚第四纪的质量堆积速率在末次冰期时最大。  相似文献   

12.
刘敬圃 《海洋科学》1995,19(2):19-20
众所周知,地质历史时期的海侵、海退是全球气候巨变的直接反应。研究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以来的海面变动,对于了解地球历史上的气候演变,海底扩张速度,沉积环境的变化,地壳运动的性质,侵蚀与堆积过程等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第四纪洋面曾发生过多次升降变动,自晚更新世以来,在玉木冰期最盛时(18000a左右)海面下降到最低位置。关于晚更新世末期的这次盛冰期中的海面最大的变化幅度随冰川学、第四纪地质学、海洋地貌学以及地球物理学各方面的进展而不断修正[1]。对于世界洋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2-15],环…  相似文献   

13.
北京地区第四纪冰期与构造-气候旋回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前,对于第四纪冰期及其划分,随着冰期旋回研究的深入而面临某些需要重新认识的问题.从冰川地质学的观点来看,各个冰期和间冰期的地貌过程,受到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控制,在时空分布上具有易于识别的宏观规律性.所以,有人认为,濒临危机的经典的冰期概念及其研究,正在遵照自身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要求继续发展.笔者拟以进一步研究北京地区的第四纪冰期系列为基础,提出构造-气候旋回的概念,作为我们新的探索的起点.(图1)  相似文献   

14.
综合论述了晚第四纪以来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海洋古生产力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晚第四纪以来,北太平洋中纬度地区海洋古生产力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冰期-间冰期尺度波动特征,冰期条件下海洋古生产力增加,而间冰期条件下古生产力较低。在综合考虑影响北太平洋古生产力变化的各种因素后,初步认为:冰期气候条件下,亚洲粉尘携带的浮游生物生长所必需养分的增加促进了浮游生物的生长,可能是导致本区冰期时古生产力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深圳湾北岸民孔的Q3^3—Q4^1气候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深圳经北岸新民钻孔岩心沉积物中铁、钒元素、矿物鉴定的伊利石以及生物指标贝类介壳揭示的环境特征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初步表明,该钻孔岩心沉积物理深12.12 ̄10.91m层段的杂色花斑吉存有晚更新世晚期(Q3^3)至早全新世(Q4^1)气候波动 张伊利石分析也得到相应的证实。所记录的短期降温和升温事件可能表明,在第四纪末次冰期-肖期中,气候曾强烈波动,冯逐渐由晚冰期向冰后期过渡。这对研究晚武木冰期最  相似文献   

16.
呼伦湖、乌伦古湖全新世植物群发展与气候环境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1990-1993年分别对呼伦湖及乌伦古湖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剖面及钻孔进行了孢粉分析,结合^14C测年、介形类、硅藻分析资料,对两区孢粉植物群演替、气候与湖泊环境变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0.0kaB.P.前,西北地区湖水位变化与冰川融水有关,东北湖区温凉湿润气候受季风环境影响所致;10.0-7.0kaB.P.及5.0-3.0kaB.P.间,气候干旱,两者受西风带控制;7.0-5.0kaB.P  相似文献   

17.
山东庙岛群岛黄土的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树建 《海洋科学》2008,32(12):60-63
对山东庙岛群岛长岛黄土粒度的精细研究证明,滨海黄土是在第四纪冰期寒冷气候下的产物,末次冰期沉积的长岛剖面由风成沉积与冲-洪积层组成,末次冰期的风成沉积反映了末次冰期气候的不稳定性,其中存在6次气候变冷、渤海湾海面下降和6次气候变暖、渤海湾海面上升的事件,黄土的粒度中包含了丰富的气候变化和渤海湾海面变化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放牛山遗址是长江下游一处重要的旧石器遗址。根据ESR测年、粒度和磁化率等综合分析,探讨了该地区中更新世中晚期下蜀黄土堆积时的古环境。分析表明,本区中更新世中晚期经历了4个气候相对温湿阶段:0.12-0.16、0.18-0.20、0.26和0.32MaBP,下蜀黄土是中更新世庐山冰期气候比较干凉时期的风成堆积,下蜀黄土堆积时气候环境总体上要比北方黄土热得多。磁化率与古温度、古降水量的回归关系分析表明,中更新世中晚期比中更新世中期气候更加干冷,更有利于黄土堆积。  相似文献   

19.
第四纪下限问题争论不休的原因,在于缺乏一个在全球范固内适用的原则与标准。如果把“晚新生代地球上频繁而剧烈的冰期/间冰期气候波动的开始”,作为第四纪下限的标志,则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普遍的适用性。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气候指标,表明晚新生代地球上频繁而剧烈的冰期/间冰期气候波动,开始于距今260—240万年前。因此,第四纪下限放在距今260—240万年前。是比较合适的。  相似文献   

20.
孟加拉湾晚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古生产力演变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赤道低纬度地区孟加拉湾属于大陆边缘深海环境,该区的古生产力研究对于了解低纬度地区古气候演变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研究区4个活塞岩心δ13C值、高生产力指示种的含量变化、浮游有孔虫与底栖有孔虫丰度、U+B指数等方面的研究发现,研究区受冰川-气候旋回作用影响明显,古生产力波动强烈。冰期时,陆源营养物质供应充分导致生物生产力增大,因而末次冰期最盛期氧同位素第2期时生产力最高,间冰期氧同位素第1、5期时生产力较低。该区氧同位素第3期也出现高生产力的情况,可能与当时研究区气候不稳定有关。氧同位素第3期强烈的西南季风活动使研究区淡水输入增强,进一步增加了冷、暖期生物生产力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