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晚更新世末期陆架的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更新世末期全球气候恶化,海面大幅度下降,为晚更新世冰期的低海面时期,造成陆架环境的显著变化.近年来,随着对中国陆架区第四纪环境演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晚更新世末期古环境研究也有了长足进展.  相似文献   

2.
根据69个钻孔样品的孢粉及9个硅藻分析,讨论了滇西腾冲盆地晚更新世植被、气候及环境的变迁。在研究区可划分出四个孢粉优势带和三个硅藻优势带,此盆地晚更新世古环境经历了三个演化阶段,不仅与新构造运动有关,而古气候对古植被和古环境起到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孢粉和硅藻分析并结合沉积学以及14C测年等资料,重建了渤海湾西北岸曹妃甸地区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以及古地理等演变过程,细致刻划了渤海湾西北岸海平面变化和海陆变迁史.曹妃甸地区自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古沉积环境经历了冲积平原或滨海平原、河口或近海湖沼环境、三角洲与砂坝-泻湖沉积环境、废弃三角洲与砂坝-泻湖沉积环境等4个阶段.气候和植被在不同阶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晚更新世南黄海西部陆架的古长江三角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更新世气候的冷暖交替引起全球海平面的下降与上升,在南黄海地层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海陆交互式沉积层。利用最新的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资料,对南黄海西部近海陆架晚更新世以来的地震地层进行了详细划分,探讨了晚更新世两个海进层序中古三角洲的划分及其地震相特征,认为晚更新世南黄海古三角洲可分为4个较大的期次。根据沉积物特征分析判断4期古三角洲均为古长江形成,各期三角洲相互叠置,范围、厚度及扩建方向均有不同,各期古长江三角洲与海平面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太湖平原第四纪古地理环境演变若干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太湖平原第四纪沉积可划分出两个海相层及海陆过渡相及湖相、河湖相.其第四纪古地理环境演变大致经历六个阶段:更新世中期古太湖发育阶段、晚更新世中期的太湖湾发育阶段、晚更新世末期“江南湖泊群”发育阶段、全新世中期的太湖湾发展阶段、全新世后期湖泊—泻湖交替演化阶段和现代太湖发育阶段.就目前资料看长江对太湖平原的影响可能仅限于全新世后期.  相似文献   

6.
渤海西北岸曹妃甸地区晚更新世末期以来古环境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艳 《黄渤海海洋》2000,18(3):47-53
通过孢粉和硅藻分析并结合沉积学以及^14C测年等资料,重建了渤海湾西北岸曹刀甸地区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以及古地理等演变过程,细致刻划了渤海湾西北岸海平面变化和海陆变迁史。曹妃甸地区自晚更新世末期 以来的古沉积环境经历了冲积平原或滨海平原、河中口或近海湖沼环境、三角洲与砂坝-泻湖沉积环境、废弃三角洲与砂坝-泻湖沉积环境等4个阶段。气候和植被姑不同阶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海南岛红树林泥炭的海侵成因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海南岛全新世红树林泥炭及其含沉积特特征,形成环境详细研究的基础上,对比会南晚更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综合分析得出:红树林泥炭形成于泥炭坪相;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的快速海侵为含炭沉积的形成提供了古地理背景;红树林泥炭发育于4000a以来的海平面波动上升时期;泥炭坪的发育主要取决于海平面的上升速度和植物有机质的堆积速度。海南岛全新世海侵成碳的研究为华北晚古生代含煤建筑的解释提供了比较沉积学的论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珠江口盆地四个工程钻井的古生物、古地磁、同位素及沉积物资料,对钻孔所揭露的地层进行划分,认为所钻遇的地层包括下更新统(上部)、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及全新统。依据古生物分异度及含量作出海平面变化曲线,识别出十个海侵期,利用钙质超微化石特征种的初现面和末现面资料,将本区海平面变化曲线与太平洋V_(28-239)氧同位素曲线对比,分析了本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环境和气候,认为早更新世晚期,中更新世中期,晚更新世早期及全新世本区气候温暖,沉积环境属陆架浅海环境。  相似文献   

9.
闽中沿海若干沉积物样品的孢粉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学忠 《台湾海峡》1994,13(1):94-100
本文选择福建沿海中段莆田,惠安,泉州等地,晚更新世以来10个露头剖面沉积物样品进行孢粉研究,得出本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10个孢粉组合,根据^14C测年结果,划分了各孢粉组合所相应的地质时代,探讨了不同地质时代粉组合所反映的古植被,古气候。  相似文献   

10.
深圳地区晚第四纪孢粉组合及古环境演变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根据孢粉分析,探讨了深圳地区自晚更新世以来的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初步划分了晚第四纪以来10个气候期和古环境演变阶段,为深入研究该区古气候变化、古环境演变及海岸线变迁等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莺歌海附近陆架区埋藏古河道及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用高分辨率地球物理仪,在莺歌海陆架区海底发现了大量埋藏古河道、古湖泊。根据其分布位置及断面特征,推测出更新世末期低海面时期埋藏古水系的分布。据沉积物层中的超覆层序及埋藏古河道的端点水深推测,晚更新世末期调查区最低海平面的位置在130—140m等深线附近。  相似文献   

12.
珠江口陆架区埋藏古河道与古三角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论述了晚更新世低海面时期,在珠江口陆架区埋藏古河道与古三角洲分布规律及其特征和埋藏古河道与古三洲角形成的地质环境。  相似文献   

13.
本文定量估算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晚更新世末期的古温度与古降水量,古土壤层下段平均年均温为12.7℃,平均年均降水量为727mm;上段平均年均温为13.5℃,平均年均降水量为780mm。  相似文献   

14.
黄海、渤海埋藏古河道区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更新世以来,我国北方陆架海区受冰川气候变化的影响,曾经发生过多次沧桑变化及陆海变迁,黄海、渤海陆架区在冰川时期多次裸露成陆。当时陆架区发育的河流受后期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而淹没在海底,进而埋藏于不同厚度的海相沉积物之下,成为陆架区的埋藏古河道。Лeнд?epr(1972)曾认为低海面时期黄河只流入渤海而没有进入黄海,在黄海北部发现的古河道是古鸭绿江。近代我国陆架海区古地理环境变迁的研究中,又有许多关于埋藏古河道的报道(耿秀山,1981;秦蕴珊等,1988;李凡等,1991);根据古河道出现的地理位置,以及部分沉积学标志提出,晚更新世末期低海面时期,古黄河曾经在南黄海陆架自北向南流动(李凡等,1993)。杨子赓(1985)根据浅地层地球物理测量资料推测,末次冰期低海面时期古长江自苏北弶港附近向北东方向延伸,可达北纬34°30′左右。近年来又有人提出,末次冰期时期气侯寒冷、干燥,陆架区处沙漠化环境。这样,晚更新世末期,渤海、黄海陆架区有无河流,陆架上发现的古河道是哪个水系的河流等便引起许多学者的思考。关于晚更新世末期的古地理环境问题尚有待于深入调査研究。然而,近期多次发表的大量高分辨地球物理调查结果表明,渤海、黄海和东海陆架区在晚更新世末期低海面时期有埋藏古河道已经基本上达到共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埋藏古河道的属性,即研究古河道属于哪个水系已经成为研究我国北方陆架海区沉积作用发育历史的重要任务。本文旨在根据埋藏古河道区的样品,采用地球化学方法分析其物质来源,进而判断古河道的属性。  相似文献   

15.
晚更新世以来古气候与海平面变化在东海地区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四纪特别是晚更新世以来气温的大幅度冷暖变化,导致全球海平面的变化,引起陆架海侵和海退。东海陆架的气候和海平面变化与全球变化基本同步。晚更新世以来,东海陆架随全球气候变化发育多次海进海退旋回。东海陆架上的古河道、古三角洲和潮流沙脊等沉积体系的形成和演化与海平面升降变化存在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6.
南黄海中西部晚更新世沉积地层结构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92—1993航次和1999航次获得的2000多公里的浅地层剖面资料,结合QC2钻孔岩芯的测年数据,对南黄海中西部海域晚更新世沉积地层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地层进行了地质年代标定。研究结果表明,南黄海中西部晚更新统可划分出8个地震地层单元(U1~U8),它们所反映的相对海平面变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基本上相一致。根据沉积厚度、QC2孔岩心和地震反射结构特征推测,晚更新世早期(氧同位素5e)QC2孔附近区域发育古长江水下三角洲;而晚更新世中期(氧同位素3期),研究区西部也发育古三角洲沉积,究竟是古长江还是古黄河形成的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南黄海北部盆地边界断层的构造活动一直延续到全新世初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来自西部沉积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晚更新世海平面上升时岸线向陆的推主牛、大面积湖泊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庆丰剖面的孢粉分析,得出了孢粉组合,恢复了建湖地区自晚更新世玉木亚间冰期以来的古植被及古气候,探讨了地层时代和晚第四纪环境变迁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渤海到南海分布的几十至上百米宽的海蚀平台、与全新世类高的晚更新世海积地面和同期滨海相粘性土的顶面高程,是确定晚更新世、尤其是距今4万至2万年中国海的高海面接近现在海面的3项古海面遗迹证据。选择证据以大陆海岸、岩岸和沙坝湖海岸为主。三角洲平原的晚更新世中期海相粘性土的顶面高程偏低,是由于沉积物压实、冰期低海山时被流水蚀低和构造下沉3个因素造成的,可通过复原获得改正。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庆丰剖面的孢粉分析,得出了孢粉组合,恢复了建湖地区自晚更新世玉木亚间冰期以来的古植被及古气候,探讨了地层时代和晚第四纪环境变迁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古海平面遗迹看晚更新世中国海的高海面高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尚仁 《热带海洋》1997,16(3):23-31
众渤海到南海分布的几十至上百米宽的不第蚀平台,与全 新世类高的晚更新世海积地面和同期滨海相粘性土的顶面高程,是确定晚更新世,尤其是距今4万至2万中国海的高每面接近现在海面的3项古海面遗迹证据。选择证据以大陆海岸,岩岸和沙坝泻湖海岸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