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COⅠ条形码辅助分析雷州半岛红树林区鱼类的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4年3月至2015年7月从我国雷州半岛红树林区采集成鱼和幼鱼样本共1720尾,在依据Fish Base等鱼类形态分类系统进行鉴定的基础上,利用COⅠ条形码技术确认存在94个物种,分属11目33科72属。结果表明:红树林区鱼类种群极其丰富,其中鲈形目(Perciformes)鱼类物种最多,为59种,占总物种数的62.77%,其次是鲱形目(Clupeiformes)和鲻形目(Mugiliformes),分别占6.38%和5.32%。鲈形目中又以虾虎鱼科(Gobiidae)为优势类群,含29种(占30.85%)。按生态类群分:海洋洄游鱼类最多,占物种总数的32.98%,其次为海洋偶见鱼类、两侧洄游鱼类,分别占22.34%、17.02%,以虾虎鱼类物种为主的红树林定居鱼类约占11%。本研究表明红树林生态系统是许多海水、淡水和洄游性鱼类在特定生活阶段的重要栖息地和育幼场所。另外,COⅠ条形码技术可有效快捷地鉴定出红树林海域的鱼类。  相似文献   

2.
根据2011年4月、5月与6月对浙江南部沿岸产卵场进行的共3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该海域的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发现鱼卵、仔稚鱼72个种类,分别隶属11目38科48属。其中鱼卵29种,分别隶属6目18科24属;仔稚鱼55种,分别隶属10目29科40属。4—6月仔稚鱼数量呈逐月递减的趋势,而鱼卵数量6月最多,5月最少。鱼卵优势种4月以斑鰶、棱鱚、小黄鱼与蓝点马鲛为主,5月以斑鰶、鳀、龙头鱼、银鲳、蓝点马鲛与石首鱼科为主,6月以鳀、龙头鱼、多鳞鱚与鲱科鱼类为主;仔稚鱼优势种4月以虾虎鱼类、褐菖鲉与平鲉科为主,5月以鳀、虾虎鱼类、棱鱚、斑鰶与长鳍篮子鱼为主,6月以鳀与虾虎鱼类为主。斑鰶、鲳鱼、小黄鱼、棱鱚、蓝点马鲛与褐菖鲉的产卵盛期为4月,而鳀与龙头鱼的产卵盛期为6月。  相似文献   

3.
DNA条形码技术在仔稚鱼鉴定中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物种准确鉴定是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前提。为提高物种鉴定的准确性,文章采用DNA条形码技术结合形态学对长江口仔稚鱼样品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44个样品中,通过线粒体COI基因的分析鉴定有17个种、1个属;部分形态上难以鉴定的种类,如虾虎鱼科的矛尾虾虎鱼、斑尾刺虾虎鱼、睛尾蝌蚪虾虎鱼、褐吻虾虎鱼和斑点竿虾虎鱼,可通过DNA条形码实现有效鉴定;形态较为相似的种类,通过DNA条形码可鉴定到种,淡水鲤科的有青鱼、鲢、鳊,鲻科的有龟鮻和前鳞龟鮻。利用DNA条形码技术结合形态进行仔稚鱼种类的鉴定,能提高仔稚鱼鉴定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4.
杭州湾海域春、秋季鱼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底层拖网法,用渔获率作为鱼类资源数量分布的指标,进行了杭州湾调查海域2012年5月(春季)、10月(秋季)2个季节的鱼类种类组成、区系特点、数量分布等研究。结果表明:(1)杭州湾海域春、秋两季共获得并鉴定出的鱼类有31种,隶属于9目15科,其中以石首鱼科和■虎鱼科的种类为最多,各有5种,分别占总种数的16.7%;鳀科鱼类次之,有4种,占总种数的13.3%,优势种有睛尾蝌蚪■虎鱼、龙头鱼、刀鲚、棘头梅童鱼;(2)根据鱼类适温性可将该海域的鱼类分为暖水性、暖温性和冷温性3种适温类型,以暖温性种类为主,暖水性种类次之,而冷温性种类极少,仅有1种;(3)根据其生态习性,可分为河口性、沿岸性和近海性3种生态类群;(4)渔获数量分布规律是春季在调查海域的内侧或者说中西部较高,而湾口较低,秋季则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5.
对虾养殖前期5种类型水体中细菌的组成和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天津和河北沧州地区的5种类型养虾水体(淡水、盐碱地水、浅层盐碱水、海水、高盐海水)养殖前期的细菌数量及组成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为:(1)5种水体中异养细菌、弧菌、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硫酸还原菌数量差异明显,异养细菌总数高低的顺序为:海水高盐海水浅层盐碱水盐碱地水淡水;弧菌总数:高盐海水海水浅层盐碱水盐碱地水淡水;氨化细菌总数:海水浅层盐碱水盐碱地水淡水高盐海水;反硝化细菌总数:盐碱地水淡水海水浅层盐碱水高盐海水;硫酸还原菌总数:浅层盐碱水=淡水海水盐碱地水高盐海水。(2)不同水体中细菌种类及相对数量存在差异,淡水中气单胞菌属、邻单胞菌属、肠杆菌科为主要菌群,分别占总数的21.34%,18.57%,17.14%;盐碱地水中产碱菌属、弧菌属、肠杆菌科、棒杆菌属为主要菌群,分别占总数的29.27%,19.51%,14.63%,14.63%;浅层盐碱水中弧菌属、气单胞菌属为主要菌群,分别占总数的23.08%,15.38%;海水中弧菌属、肠杆菌科为主要菌群,分别占总数的19.35%,16.13%;高盐海水中弧菌属、假单胞菌属为主要菌群,分别占总数的38.71%,12.90%。研究表明,养殖前期,5种类型养虾群体中的细菌组成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乐清湾口海域春、秋季鱼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2年4月(春季)、10月(秋季)在乐清湾口的大小门岛海域开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所获得的鱼类数据, 用渔获率作为鱼类资源数量分布的指标, 对乐清湾口调查海域的鱼类种类组成、区系特点、数量分布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乐清湾口海域春、秋两季共获得并鉴定出的鱼类有49种, 隶属于10目26科,其中以鲈形目最多, 有20种, 占鱼类总种数的40.8%; 鲱形目次之, 有9种, 占鱼类总种数的18.4%; 优势种有龙头鱼和刀鲚; 数量是秋季较多且分布较均匀; 根据鱼类适温性可将该海域的鱼类分为暖水性和暖温性2种适温类型, 其中暖水性种类占55.1%; 同时, 根据其生态习性, 可分为河口性、沿岸性和近海性3种生态类群。  相似文献   

7.
长江口基础生物资源现状及年际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探讨长江口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对生物栖息环境的保护措施,2004年对长江口海域的基础生物资源进行4次监测。结果表明:浮游植物5月份有5门39属86种,8月份有6门48属139种,河口锋附近水域的浮游植物种类、数量较多,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在数量上处于绝对优势;浮游动物5月份为77种,8月份为91种,中小型浮游动物的数量在河口锋附近水域较高,主要优势种有针刺拟哲水蚤(Paracalanus aculeatus)等,大型浮游动物种类数量较高的区域位于长江冲淡水以外的海域,主要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五角水母(Muggiaea atlantica)、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2004年共鉴定底栖生物146种,5月份63种,8月份108种,其中多毛类41种、甲壳类41种、软体动物32种、棘皮动物6种、鱼类21种、其他4种;长江口沿岸的崇明东滩、南汇边滩和嵊山岛共鉴定潮间带生物126种,其中5月份86种,8月份71种;鱼卵仔鱼计8目20科30属34种,鱼卵中绝大部分为凤鲚,其数量占95.7%,仔鱼以中华小公鱼出现频次最多。通过年际变化分析表明,长江口门以内区域浮游生物种类明显下降,长江冲淡水区域的生物资源基础饵料生物种类数基本保持稳定,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硅藻比重减少,甲藻增加,长江口区域的潮下带和潮间带底栖生物种类数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以口门以内区域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8.
宋超  侯俊利  赵峰  张涛  杨刚  庄平 《海洋科学》2017,41(6):34-40
为探明工程建设后东海大桥风电场水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作者利用等级聚类和多元统计等方法对该水域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及群落结构进行分析。春、秋季共发现18种鱼类,隶属6目9科15属;鲈形目鱼类所占比例最高(50%),其中又以虾虎鱼科鱼类最高(44.4%)。春季优势种为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和孔虾虎鱼(Trypauchen vagina),秋季优势种为棘头梅童鱼、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和凤鲚(Coilia mystus);棘头梅童鱼为春、秋季共同优势种。等级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标序排序表明,东海大桥风电场水域鱼类群落可分为春季和秋季2个组群,相似性检验(ANOSIM)显示2个组群差异极显著(R=0.851,P0.01)。生物与环境相关分析(BIOENV)表明温度和盐度是影响东海大桥风电场水域鱼类群落结构的最主要环境因子,两者结合因子与鱼类群落的相关系数为0.791。本研究发现,东海大桥风电场水域是棘头梅童鱼、凤鲚、龙头鱼等多种鱼类的育幼和索饵场所,群落结构具有典型的季节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查明目前黄河口水域鱼类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化,为进一步研究鱼类资源早期补充、种群动态以及制定合理的渔业资源养护措施提供基础资料。根据2013年8月、2014年5月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进行的鱼卵、仔稚鱼的调查数据,研究了该水域5、8月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分析了鱼卵、仔稚鱼优势种数量分布与水温、盐度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本次调查获得鱼卵25 613粒,隶属于12科13属15种(未定种1种);仔稚鱼369尾,隶属于4科7属9种(未定种1种)。5月鱼卵优势种为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赤鼻棱鳀(Thryssa chefuensis)和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密集区分布在黄河口北部近岸海域,分布在密集区的种类以日本鳀和赤鼻棱鳀为主;8月鱼卵优势种为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和多鳞鱚(Sillago sihama),其鱼卵主要集中分布于北部近岸海域,南部水域的部分站位也有鱼卵密集,密集区内的种类以短吻红舌鳎和多鳞鱚为主。5月仔稚鱼优势种为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和赤鼻棱鳀等,仔稚鱼主要集中分布于黄河口南部海域,密集区以赤鼻棱鳀和矛尾虾虎鱼为主;8月仔稚鱼数量极少,无明显优势种。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除5月赤鼻棱鳀鱼卵数量与表层水温呈显著正相关外,其他优势种鱼卵、仔稚鱼数量与表层水温、表层盐度均无显著相关性。与历史同期调查结果相比,该水域5、8月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和鳓(Ilisha elongate)等传统经济鱼类的鱼卵、仔稚鱼少见,以日本鳀、赤鼻棱鳀和斑鰶等小型中上层鱼类为主要优势种;黄姑鱼(Nibea albiflora)、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angeri)等鱼卵、仔稚鱼密度低。  相似文献   

10.
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是黄、渤海重要的优势种之一,在近岸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根据2016年10月和2017年1、5和8月在山东近海进行的底拖网采集的矛尾虾虎鱼样品,对其群体组成、体长-体重关系、摄食、性成熟等渔业生物学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山东近海海域矛尾虾虎鱼体长分布范围为30~225 mm,平均体长为(90.27±28.15)mm,优势体长组为40~130 mm;体重分布范围为0.24~80.84 g,平均体重为(8.90±8.53) g,优势体重组为0~15 g。矛尾虾虎鱼平均体长、平均体重在冬季最大,夏季最小。矛尾虾虎鱼全年体长-体重关系式为W=2.02×10~(-5)L~(2.83)(R~2=0.945 5,n=2 992尾),春季、夏季、秋季及冬季体长-体重关系为W=1.79×10~(-5)L~(2.83),W=1.11×10~(-5)L~(2.97),W=5.39×10~(-5)L~(2.61)和W=3.04×10~(-5)L~(2.74)。矛尾虾虎鱼主要摄食帘蛤科、樱蛤科等瓣鳃类,同时还摄食虾类、多毛类等,其摄食等级主要以1级和2级为主,春季和冬季摄食等级随着体长组增大呈现递增趋势,这一趋势在夏季和秋季不明显。性腺达到Ⅳ期和Ⅴ期的个体主要出现在冬季,表明矛尾虾虎鱼冬季性腺开始发育成熟。研究结果表明矛尾虾虎鱼渔业生物学特征存在明显季节差异,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矛尾虾虎鱼的生物学特征和渔业资源评估提供了生物学资料。  相似文献   

11.
为保护大连市滨海湿地重要生境及其鸟类多样性,文章于2016年8月至2017年10月,选取大连市海岛村和青云河口等9个滨海湿地,采用多种方法和设备,对鸟类开展定点周年连续调查,建立大连市滨海湿地鸟类名录,并分析其种类和时空分布等特征。调查结果表明:大连市滨海湿地鸟类有76种,隶属10目17科,其中鸻形目种类最多,旅鸟和夏候鸟种类最多;春、秋季的种类和数量较多,庄河口的种类和数量均为最多;优势种包括红嘴鸥(Chroicocephalus ridibundus)等3种,常见种包括环颈鸻(Charadrius alexandrinus)等15种,其余为稀有种;由于调查的方式、环境和设备等条件的差异,本次调查与1987年调查相比在种类上有所不同;滨海湿地鸟类的种类和时空分布与大连市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有关;为保护黄嘴白鹭(Egretta eulophotes)和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等全球濒危和极危鸟类的繁殖和栖息空间,应加强对庄河口等滨海湿地的重点保护。  相似文献   

12.
蒋玫  李磊  沈新强  全为民 《海洋学报》2014,36(6):131-137
根据2010—2011年春夏季对长江河口及邻近水域进行了仔稚鱼生态调查,应用单元和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春夏季长江河口及邻近水域仔稚鱼群落结构。4个航次调查共获得27个种类的仔稚鱼,隶属5目14科。优势种类主要包括鳀Engraulis japonicus、凤鲚Coilia mystus、康氏小公鱼Stolephorus commersonii、鮻Liza haematocheila、黄姑鱼Nibea albiflora、黄鳍刺虎鱼Acanthogobius flavimanus和寡鳞飘鱼Pseudolaubuca engraulis等。Shannon-Weaver指数(H′)在调查周期内的波动幅度较大,且2011年明显低于2010年。仔稚鱼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指数春季年间较夏季年间差异性显著。调查区夏季群落结构年间相似性不高,春季群落结构格局年际变化则较明显。聚类分析表明,春夏季长江河口近岸水域仔稚鱼群落可划分为2个站位组,分别对应于长江河口淡水水域和长江口咸水水域。淡水水域组群落和咸水水域组群落总丰度与盐度相关性较高。表明盐度可能是造成长江河口仔稚鱼群落结构时空差异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中国(鱼叚)虎鱼类动物地理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鱼叚)虎鱼类共有131种,54属,4科。塘鳢鱼科有11属21种;(鱼叚)虎鱼科,34属91种;弹涂鱼科,3属9种;鳗(鱼叚)虎鱼科,6属10种。沙鳢鱼科、溪鳢鱼科和瘤(鱼叚)虎鱼科我国均无代表。 中国(鱼叚)虎鱼类可分为暖水性、暖温性和冷温性三个类型,缺乏冷水性种。区系成份以暖水性种最多,有84种(占总数64%);暖温性种次之,有38种(29%);冷温性种颇为稀少,仅有9种(7%)。 我国淡水(鱼叚)虎鱼类有23种,其中以暖温性种居优势,有17种(占78%);暖水性种和冷温性种颇少,仅各有3种(各占11%)。我国海产(鱼叚)虎鱼类有108种,其中相反地以暖水性种居优势,有81种(占75%);暖温性种降居次位,仅有21种(20%);冷温性种最少,有6种(5%)。 我国(鱼叚)虎鱼类区系以南海种类为最多,有94种,其中暖水性种有80种(占85%);暖温性种有14种(15%);无冷温性种。东海(鱼叚)虎鱼类有37种,其中暖水性种有22种(59.5%);暖温性种有14种,其所占比重较南海有所增加(37.8%);冷温性种仅有1种(2.7%)。黄、渤海的(鱼叚)虎鱼类仅有25种,其中暖温性种有10种(占40%);暖水性种9种(36%);冷温性种6种(24%)。 中国(鱼叚)虎鱼类区系与邻近国家的关系甚为密切,与印度尼西亚的共有种最多,达62种;与日本的共有种有56种;与菲律宾的共有种有55种;与朝鲜的共有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中经常会用测量耳石称量特征推算饵料鱼类的形态参数,而青岛沿海鱼类相关的研究较少,因此作者根据2015年3、5、8月3个航次在青岛近海的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捕获的24种共1002尾鱼的耳石秤量特征(耳石长、耳石宽和耳石质量)和鱼体大小(体长、体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渔获24种鱼类分属5个目、14个科、24种鱼类的体长体质量呈显著幂函数相关,相关系数R~2的范围为0.779~0.997,幂指数b的范围为2.376~3.591,平均值为3.048±0.327,其中黄鲫(Setipinna taty)等11种鱼类的b值均大于3(P0.05),为正异速生长,其余13种鱼类的b值小于3(P0.05),呈负异速增长。耳石宽-鱼体长的相关性比耳石长-鱼体长的相关性要好,仅有3种鱼(饰鳍斜棘鱼衔(Repomucenus ornatipinnis)、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和焦氏舌鳎Cynoglossus lighti)未呈现显著相关关系。在耳石质量-鱼体质量的相关关系中,9种鱼(如皮氏叫姑(Johnius belengerii)、扁斜棘?(Repomucenus planus)、石鲽(Kareius bicoloratus)呈显著相关(只是列举了一部分), 5种鱼(锦鳚(Pholis nebulosus)、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斑尾刺虾虎鱼(Synechogobius ommaturus)、焦氏舌鳎(Cynoglossus lighti))在现有样品情况下未呈现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采用底拖网方法调查研究了闽东近海春季(5月)和秋季(10月)游泳动物群落组成、生物多样性、资源密度及时空分布格局等问题。调查中出现游泳动物70种(鱼类47种,甲壳类18种,头足类5种),隶属于15目40科64属,以鲈形目种类最多(25种)。鱼类是主要游泳动物群落,春季鱼类个体数和重量分别占总渔获的66.4%和72.3%,甲壳类分别占比33.4%和26.9%,头足类分别占比0.2%和0.8%;秋季,上述三个类群在总渔获中的占比分别为56.6%和60.4%、42.0%和37.8%以及1.4%和1.8%。春季优势种包括红狼牙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孔虎鱼(Trypauchen vagina)等10种,秋季优势种为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三疣梭子蟹、六指马鲅(Polynemus sextarius)等7种;两个季节共有优势种包括三疣梭子蟹、日本 (Charybdis japonica)、龙头鱼、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和六丝钝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5种。秋季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高于春季。春季平均资源密度为1013.7kg/km~2和10.2×10~4ind/km~2,高于秋季的平均值(899.0kg/km~2和6.6×10~4ind/km~2)。总体而言,鱼类是闽东近海主要的游泳动物类群,其资源密度从近岸向外海呈降低趋势,春季的资源密度高值出现在闽东外海中部水域,秋季高值则出现在南部的闽江口等水域;其春季的优势种种类多于秋季,存在一定程度季节性更替现象。  相似文献   

16.
夏季长江冲淡水转向机制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学志  王凡 《海洋与湖沼》2003,34(6):593-603
利用普林斯顿海洋环流模式(POM),通过一系列的理想试验,探讨了夏季长江冲淡水的扩展机制。结果表明:(1)倾斜底形是夏季长江冲淡水向东北偏转的一个必要条件;夏季冲淡水向东北偏转是南风、斜压效应和底形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风应力和底形的相互作用占主导地位;单纯的底形东倾不能使冲淡水向北偏转。平底时,南风和淡水浮力强迫都不能使冲淡水向北偏转。(2)无风时,人海淡水可以在河口附近强迫出一个反气旋涡旋和贴岸南下的狭窄的沿岸流,反气旋涡旋与淡水浮力强迫(斜压效应)有关,南下沿岸流则与质量输入有关;平底时,反气旋涡旋位于河口正东,倾斜底形时,反气旋涡旋向北拉伸,冲淡水的一部分沿岸向北扩展;人海淡水在河口附近强迫出一个闭合的垂直环流圈:上层为离岸流,淡水向外海扩展,约在离岸30—45km处有下降流;低层有高盐水沿海底流向河口,约在离河口。lOkm处与向海的径流相遇,引起上升流。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13年5月(春)、2013年10月(秋)在温州瓯江口海域进行渔业资源定点拖网调查获得的鱼类数据,利用渔获率作为数量分布的指标,对瓯江口海域的鱼类生态类群和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物种数目空间分布及多样性和鱼类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两次调查共鉴定鱼类66种,隶属12目37科51属,其中暖温性鱼类29种,占44%,暖水性鱼类37种,占66%,种类季节间变化较为稳定,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春季优势种有银鲳Pampus argenteus、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棕腹刺鲀Gastrophysus spadiceus 4种,而秋季为花鲈、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 3种;种类数平面分布结果显示,种类数春季沿岸区域高,秋季岛礁区域高,生物多样性春季高于秋季;多样性指数与种类数平面分布结果相似,均为江口外部海域高于内部,近岸和岛礁处高于中部,地形、台湾暖流和瓯江淡水团对其分布影响较大;春、秋季鱼类群落结构差异不大,种级和属级之间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18.
崔冬玲  沙忠利 《海洋科学》2015,39(8):110-115
<正>1鼓虾科简介鼓虾科(Alpheidae)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动物亚门(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真虾下目(Caridea),是一个物种丰富和生态多样性非常高的科[1],至今已建立47属[2],其中仅鼓虾属(Alpheus)就已发现近300种[2-5]。本科中多为穴居或潜伏生活的种类,大部分种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浅海,以印度洋-西太平洋区种类最为丰富[6],少数种生活在寒温带。几乎所有的鼓虾都生活在海底,很少有离开底部  相似文献   

19.
徐勇  马林  李新正  孙悦  龚琳 《海洋与湖沼》2017,48(6):1383-1391
为了研究春季长江口外海底层鱼类群聚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我们根据2015年5月长江口外海底层鱼类的调查资料,使用聚类分析(Cluster)、非参数多维标度排序(NMDS)、相似性分析(ANOSIM)、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以及典型对应分析(CCA)等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本研究共记录底层鱼类58种,其中鲈形目种类数最多(21种),鲽形目次之。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是优势种。底层鱼类可以划分为3个群组—近海组、南部中间组和南部远海组,不同群组的物种组成差异显著。南部中间组和南部远海组的物种多为东海外海种类,这可能是近岸黑潮底层分支影响的结果。物种数、Margalef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和Pielou均匀度从近海到与远海呈逐渐增加的趋势。CCA分析表明深度是显著影响底层鱼类的环境因子。短鳄齿鱼(Champsodon snyderi)、丝鳍(Repomucenus virgis)、多棘腔吻鳕(Coelorinchus multispinulosus)等东海外海种类与深度呈正相关,而优势种六丝钝尾虾虎鱼受环境因子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珠江口夏季中、小型浮游动物生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9年8月珠江口18个站位的调查资料,分析了珠江口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种类多样性和个体数量分布状况,并探讨了主要环境因素的影响。经鉴定共发现终生浮游动物120种和阶段性浮游幼体5个类群。调查期间浮游动物平均个体数量为4 131.92个/m3。优势种为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肥胖三角溞(Evadna tergestina)和鸟喙尖头溞(Penilia avirosstris)。珠江口海域浮游动物种类、数量和优势种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浮游动物的种类数、个体数量和群落结构主要受到珠江冲淡水和浮游动物本身的生态习性的影响。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夏季珠江口浮游动物群落可划分为河口群落和近岸群落两大类,而盐度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