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大尺度环流变化对华北地区夏季水汽输送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马京津  于波  高晓清  李洁 《高原气象》2008,27(3):517-523
利用我国华北地区25个气象站1951-2006年共56年的月降水资料及1948-2006年NCAR/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 HYSPLIT_4水汽轨迹模型, 分析了近50年华北地区夏季降水量、整层水汽输送通量及水汽输送轨迹的变化, 并探讨了其影响成因.结果表明, 华北夏季水汽输送通量及其轨迹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东亚夏季风的南风北界的年际变化对水汽输送有重要影响, 南风北界的南撤导致了华北地区水汽输送通量的减少; 通过对华北地区降水偏多年和偏少年的比较显示, 降水偏多年水汽大部分来自南海, 并且输送轨迹较长, 水汽主要从西南方向输送到华北, 并且偏多年华北上空存在明显的上升运动, 偏干年反之.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1951 ~1994 年我国夏季160 个站降水资料的分析,指出El Ni珘no 盛期在我国华北地区具有显著的降水负异常。为了解释这种降水负异常产生的原因,利用NCEP/NCAR1949 ~1996 年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印度季风区的水汽输送在东亚季风区水汽输送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印度季风区的水汽输送与我国华北地区的水汽输送有显著的正相关。El Ni珘no期间往往对应着弱印度季风,即El Ni珘no 盛期与弱印度夏季风相联系的弱水汽输送造成了我国华北地区水汽输送的减弱,使得华北地区上空大气中可降水量产生显著负异常,由此导致了负的降水异常。  相似文献   

3.
东北区夏季多雨年水汽异常输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应用东北区91个测站1955~2000年夏季(6~8月)逐日降水资料和相应的NCEP/NCAR逐日水汽输送资料,分析了该区夏季降水的区域特征,并进一步研究其多雨年的水汽异常输送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的夏季降水异常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可分为6个独立的区域。对各区域多雨年和降水正常年的水汽异常输送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各区域多雨年的水汽异常输送路径和关键区均存在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王娜  顾伟宗  邱粲  孟祥新  周放 《高原气象》2021,40(1):159-168
利用山东省气象站的降水量资料和JRA-55、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62-2016年山东夏季整层大气可降水量、降水转化率、水汽通量及输送路径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探讨了夏季降水与水汽通量及其散度的相关性和多雨年的水汽来源。结果表明:从常年值来看,山东平均夏季降水量为401.2 mm,大气可降水量为3478.8 mm,降水转化率为11.5%。降水转化率和降水量的时空演变特征更加一致,经向水汽输送和局地水汽通量散度与地面有效降水的关系更加密切,当大气可降水量充沛、外部水汽输送充足并出现局地水汽辐合时,更加有利于山东南部地区降水的发生发展,从而形成夏季降水量和降水转化率气候特征表现出东南地区大于西北地区的空间分布型态。西北太平洋、南海、孟加拉湾和鄂霍茨克海至日本海是造成山东夏季降水异常偏多的重要水汽源地,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地区是重要的冷空气输送区域;当山东上游盛行偏西风时,自新疆和青藏高原至内蒙古的狭长带出现异常水汽扰动并发展,是由水汽异常引起的水汽通量异常对山东局地降水异常贡献的主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张人禾 《高原气象》1999,18(4):567-574
通过对1951 ̄1994年我国夏季160个站降水资料的分析,指出ElNino盛期在我国华北地区具有显著的降水负异常,为了解释这种降水负异常产生的原因,利用ECEP/NCAR1949 ̄1996年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印度季风区的水汽输送在东亚季风区水汽输送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印度季风区的水汽输送与我国华北地区的水汽输送有显著的正相关。ElNino期间往往对应着弱印度季风,即ElNino民弱印度夏季  相似文献   

6.
华北夏季大气水汽输送特征及其与夏季旱涝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谢坤  任雪娟 《气象科学》2008,28(5):508-514
本文利用ECMWF再分析资料ERA40和中国160站的降水资料,分析了我国华北地区1958年-2002年夏季的大气水汽含量和水汽输送的基本气候特征,研究了华北夏季旱涝年的大气水汽含量和水汽输送异常情况,最后利用线性回归的方法探讨了该地区大气水汽含量和水汽输送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夏季降水的大气水汽来源主要有3支: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来自我国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水汽以及中高纬西风带的水汽输送.华北地区对流层低层以经向水汽输送通量为主,到了中高层则以纬向输送通量为主;与华北地区夏季旱涝密切相关的异常水汽输送主要是南海和西太平洋以及西风带水汽输送异常,华北地区南边界水汽输入异常和东边界水汽输出异常是造成华北夏季旱涝年水汽收支异常的主要原因;近半个世纪以来,伴随着华北干旱化的加剧,华北地区南边界输入的大气水汽呈现显著的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7.
华北地区空中水汽含量与降水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华北地区近30 a(1979~2008年)12个探空站的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和奇异值分解(SVD)技术分析了华北地区空中水汽含量与降水量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水汽含量和降水量在空间上表现出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随纬度增高而减少的分布特征,即东南部湿润,西北部干燥。近30 a来华北地区水汽含量整体上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而降水量和降水效率均呈减少趋势,降水效率较低,华北地区空中水资源开发潜力较大。SVD的第1模态反映出华北地区水汽含量与降水量存在密切联系,当空中水汽含量偏多(少)时,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多(少)。华北地区夏季涝(旱)年在南海至西太平洋地区有(无)明显的水汽向华北地区辐合,同时西风带也有(无)水汽向华北地区输送,且大部分地区850 hPa垂直上升运动强(弱)于常年。  相似文献   

8.
华南旱、涝年前汛期水汽输送特征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常越  何金海  刘芸芸  梁萍 《高原气象》2006,25(6):1064-1070
利用卫星遥感反演的降水资料及中国740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根据定义的旱涝指数,划分了1957—2002年期间的华南旱涝年份。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别讨论华南前汛期4~6月、4月及6月的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4~6月、4月及6月水汽输送及其源地在华南前汛期涝年和旱年的不同特征。结果表明:影响华南的水汽输送环流在南海夏季风建立前后具有明显不同的气候特征,华南前汛期(4~6月)降水应分为南海夏季风爆发前4月份至夏季风爆发与南海夏季风爆发至6月两个时段。来源于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变化和来自中国北方的水汽输送变化对华南降水异常有重要作用,而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地区的水汽输送变化对华南的降水异常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1961~2018年华北地区均一化逐日降水资料和ECMWF(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全球再分析环流资料,采用一种综合考虑降水量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影响的雨季监测标准,计算了华北雨季起讫日期和降水量,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华北雨季季节内进程的水汽输送特征。重点分析了降水量与水汽收支的年代际变化关系,揭示了水汽输送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华北雨季降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华北雨季每年的起讫日期不同,从而每年雨季发生时段和季节内进程不同。(2)降水的形成与水汽输送及其辐合密切相关,有四个水汽通道维持华北雨季降水,即印度季风水汽、东亚季风水汽、110°E~120°E之间越赤道气流向北的水汽输送和40°N附近中纬度西风带水汽。(3)华北雨季降水和净水汽收支具有相似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分别在1977、1987、1999年发生突变,总体呈现“减—增—减”的阶段性变化趋势,两者位相转变相关性很强。(4)水汽输送的强弱和到达华北时间的早晚均对雨季降水多寡有重要影响。华北多雨年代与少雨年代水汽通量有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在多雨年代,西北太平洋为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偏南水汽强盛,并且与中高纬西风带异常偏西水汽汇聚于华北,华北地区水汽辐合偏强;考虑季节内进程,水汽到达华北的时间早、强度大,停留时间长、辐合强,减弱的时间晚;而在少雨年代,我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及日本海附近为气旋式环流异常,华北地区由南向北的水汽输送偏弱,水汽辐散明显加强;季节内进程表现出与多雨年代相反的特征。(5)考虑华北地区四个边界的水汽收支,南边界和西边界有最大、次大水汽输入,二者的年代际变化是影响雨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重要因素。在多雨年代,南边界和西边界水汽净输入很强,但北边界的输出也很强;在少雨年代,南边界和西边界水汽净输入很弱,但北边界转为输入,这是区别于多雨年代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陈丹  周长艳  齐冬梅 《高原气象》2019,38(6):1149-1157
利用1960-2016年川渝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及周边大气热源与四川盆地暴雨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大气热源对四川盆地夏季暴雨频数具有显著的影响。影响关键区分别位于高原中南部及其南侧和高原中东部及其东侧,由此定义了一个影响四川盆地夏季暴雨频数的高原热力差指数Itc,该指数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盆地夏季暴雨频数的东、西部差异变化特征。当Itc偏高时,副高位置偏西偏北,阿拉伯海、孟加拉湾水汽输送增强,同时贝加尔湖西侧槽或低压位置偏西,盆地西部水汽辐合上升异常增强,暴雨明显偏多;而盆地东部暴雨偏少。当Itc偏低时,副高位置偏东,来自于东南沿海的水汽输送在盆地东部增强,同时贝加尔湖南侧多阻塞形势,使得水汽在盆地东部辐合上升增强,产生暴雨偏多;此时盆地西部暴雨偏少。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FGGEⅢ_b级资料对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1979年5月15日到7月20日的热源和水汽分布进行了计算和诊断分析。所用方法同罗会邦的,计算范围为15—60°N,60—120°E,共分10个小区。分析表明:(1)高原地区是这一时期东亚地区内热源最强和出现最早的。雨季前四周几乎还是热汇时,高原上的热源已经很强,並且在对流层高层最强。(2)高原地区上升运动最强和高空湿度最大。它使四周,特别是南方低空的水汽向高原辐合,然后沿上升气流输送到高原上空,在400hPa以上高空把水汽从高原输送到下游(东边)。从而高原对这一时期的水汽输送起到烟囱效应。  相似文献   

12.
计算了1991年7月4-9日的梅雨锋强度降水过程的热源Q1和水汽汇Q2,结果表明,存在着两类云系即对流云和层状云对Q1和Q2的结构产生影响。对流加热发生在强降水区上空,而层状云加热发生在对流区周围的弱降水区上空,在对流加热区,大量的潜热释放形成最的热源和水汽汇,热源峰值出现在上部对流层,水汽汇峰值出现在下部对流层,在层状云区,通常0℃层以上为热源和水汽汇,0℃层以下的热汇和水汽源,层状云引起的Q1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水汽路径的客观定量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叶敏  封国林 《大气科学》2015,39(4):777-788
本文根据中国台站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 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水汽路径并给出了客观定量化的定义。结果表明:(1)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水汽路径主要是来自南界的水汽输送, 据此定义了南界水汽路径的面积、中心强度、向东延伸格点的位置以及边界强度等指标;(2)对各个指标的时间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南界水汽路径的面积指标和中心强度指标有下降的趋势, 各个指标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都有一个明显的转折, 面积指标、中心强度指标、边界纬向强度指标都有明显的年代际的变化;(3)对各指标与中国夏季降水和前冬海表温度进行相关分析, 夏季南界水汽路径影响我国不同地区的降水, 南界水汽路径的面积指标、中心强度指标与前一年冬季西太平洋的海温呈显著负相关, 与赤道中太平洋和东太平洋前一年冬季的海温呈显著正相关, 即前冬东太平洋发生El Ni?o时, 有利于夏季西太平洋水汽输送增强, 进而有利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14.
The occurrence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is now a serious concern in recent years in Japan.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atmospheric driving mechanisms of two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occurred during 5–6 July 2017 and 5–8 July 2018 over western Japan. We identified that the atmospheric transport of large amounts of moisture and wind streams with wind speed of minimum 15 m s−1 from south of Japan towards north on the days before these torrential precipitation events are mainly responsible for the July 2017 and July 2018 floods over western Japan. However, the contributions from the moisture advections (both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to the atmospheric water budget plays key roles to intensify the precipitations during the said torrential events. We also find that the prominent moisture flux convergence and well-developed moist conditions mainly maintain these heavy precipitation events over the downpour affected area. Our overall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atmospheric factors driving to all these two heavy precipitation events are qualitatively robust and vital to explain the mechanism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s.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上游水汽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黄河上游大武、久治、甘德、玛曲、达日、河南、同德、泽库、班玛、中心站地面资料,及达日、红源、合作三站高空资料,分析了地面及高空水汽含量分布;并计算了该地区水汽通量及水汽通量散度,得出该地区水汽含量较高,水汽输送量大且存在辐合,形成水汽汇、有较大的增水潜力,利于人工增雨,起到增加黄河水量,加大电量生产,加快西部经济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利用欧洲中心1980-1986年7年逐日资料和同期淮河流域的降水资料,计算了该地区的大气水汽汇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并分析了它们与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淮河流域的7年平均降水量为857.5mm,年蒸发量为842.0mm,水汽收支大致相当。水汽汇的年际变化较大。7年平均水汽汇最大值在淮河上游信阳一带,最小值位于流域东部。淮河流域平均降水在7月份最大(211mm),蒸发量同时达到最大(167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热力强迫对中国东部降水和水汽输送的调制作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从4个方面综述了有关青藏高原大地形热力“驱动”对中国东部雨带和水汽输送特征及其年代际变化的影响作用的研究进展:(1)中国三阶梯大地形热力过程变化与季风雨带季节演进;(2) 青藏高原地-气过程热力“驱动”及其季风水汽输送结构;(3) 青藏高原积雪冷源对中国东部水汽输送结构及其雨带分布的影响;(4) 青藏高原视热源变化与雨带年代际变化相关特征及其可能调制。其主要研究结论是:(1)中国西部高原特殊三阶梯大地形结构强化了海-陆热力差异,尤其是高原大地形使地-气热力差异季节变化有由青藏高原向东北方向大地形区域延伸变化趋势,且其与季风雨带由东南沿海移向西北朝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边缘同步演进,两者似乎存在类似季节内演进的一种“动态的吸引”。(2)中国东部雨带时空变化特征和季风强弱变化趋势均与青藏高原热源强弱异常变化相对应。青藏高原热源异常影响低纬度海洋向陆地的水汽传输路径和强度,进而调制中国东部降水时空演变。在青藏高原热源强和弱年,中国降水变率空间分布特征分别为“北涝南旱”和“南涝北旱”。青藏高原视热源强(弱)异常变化“强信号”将对东亚与南亚区域的季风水汽输送结构,以及夏季风降水时空分布的变异具有“前兆性”的指示意义。(3)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独特南北两支水汽流的汇合带,该地区夏季青藏高原热源与水汽通量相关矢特征呈类似于青藏高原多雪与少雪年水汽通量偏差场中水汽汇合区显著特征差异,揭示了冬季青藏高原积雪冷源影响中国东部夏季长江流域梅雨水汽输送结构特征。(4)中国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基本型态为中国东部呈“南涝北旱趋势”,西北区域呈现出“西部转湿趋势”。但基于近10年青藏高原春季视热源出现“降后回升”趋势,中国东部“南涝北旱”的降水格局已出现转折趋势。  相似文献   

18.
定常波和瞬变波在亚洲季风区大气水分循环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伊兰  陶诗言 《气象学报》1997,55(5):532-544
利用欧洲中心ECMWF10a逐日资料,对定常波和瞬变波在亚洲季风区大气水分循环中的作用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瞬变涡动总把水汽从高水汽含量区送到低水汽含量区,实现与平均环流相反的输送,维持了热带地区和中高纬地区水汽的平衡。夏季定常涡动输送的经向分量是将水汽从热带向副热带输送的主要机制,而瞬变涡动输送的经向分量则是把水汽从副热带输送到中高纬的主要机制。由于季风经圈环流的存在,使得亚洲季风区的热带地区为重要的水汽源区,而其副热带和中纬度地区是水汽汇区,这与同纬度其它地区相反。  相似文献   

19.
李汝谅  莫天麟 《气象科学》1994,14(4):376-380
本文讨论了正在开发中的耐水性高分子新型湿敏传感器的长期稳定性、初步证明这种传感器具有实用前景,所得结论对今后设计实用电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改进的MM4模式暴雨实例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孝贞  李峰 《气象科学》1996,16(2):96-109
本文利用改进了水汽输送方案的中尺度模式MM4对三次暴雨过程作了试验。这三次过程包括两次长江中下游特大暴雨和一次华并暴雨。把三次暴雨过程的降水实况和采用不同水汽输送方案所得到的模拟降水结果进行了对比,并主要分析了“82.6”湖北特大暴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