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丽 《地理教学》2010,(23):52-52,5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俄罗斯是世界上石油与天然气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对欧盟的能源出口是其获取外汇的主要手段。然而,要把这些能源运输到欧盟国家,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却是必经之路。每到年底续签新合同时,俄罗斯总要跟这两个邻国就能源运输的“过路费”问题吵上一架,搞得管道另一端的欧盟国家胆战心惊。欧盟国家提出了“能源进口多元化”策略。决心开辟俄罗斯之外的石油和天然气来源。  相似文献   

2.
随着区域旅游合作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种趋势,"珠中江"区域旅游合作在"珠中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空间利益驱动力、市场驱动力和利益驱动力从宏观角度推动3地区域旅游合作,在此基础上,3地政府应该逐步建立合作制度体系、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加强区域旅游协同规划机制、建设完整的旅游企业合作等机制,推动3地旅游形成横向、纵向、多层次的联合协作,加快3地区域旅游的转型升级,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终提升区域旅游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部崛起的区域旅游合作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旅游合作是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也是未来影响世界各国旅游业竞争力的重点领域。在中部崛起的宏观背景下中部六省区域旅游合作已经启动,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通过空间生长力、政府调控力和市场驱动力3个层面对中部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进行研究,对于中部六省区域旅游合作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区域、空间的角度,以地理学为基础,界定了区域教育资源的概念并划分了不同的类型,认为区域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和教育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区域教育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的主要原因,区域教育资源空间组织过程表现为明显的非均衡特征,其空间组织过程表现为极化和扩散两类趋向和效应,在地域上产生出教育核心区和教育边缘区,同时分析了区域教育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包括区位条件、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民族文化因素、政策条件、人口素质条件和管理水平等,进而从教育效率的角度,提出了实现区域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模型.  相似文献   

5.
能源是重要的生产要素,由于增加能源要素投入,人类的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提高,推动了经济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区域能源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升级与提高区域能源效率密切联系,产业结构状况与能源效率共同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方向,发展水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从空间角度探讨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能源效率提高的贡献,利用GDP产业结构统计数据和相关能源利用统计数据,结合数学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以中国大陆31个省区相关数据为样本,分析得出中国大陆31省区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效率提高贡献的空间差异较大;产业结构合理且经济基础较好省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省区以及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初期的中国中西部欠发达省区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能源效率提高的贡献明显;而经济基础薄弱尚未形成主导产业的省区与形成较为合理低端产业结构的省区,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能源效率提高的贡献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周静 《地理教学》2009,(3):21-22
一、个案探究:西气东输 1.西气东输的原因 材料一:中国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图(2002年)、煤炭和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比较图。  相似文献   

7.
陕北能源开发区县域社会剥夺的空间差异与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采用社会剥夺指数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系统研究陕北能源开发区县域社会剥夺地域特征、空间模式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陕北能源开发区县域社会剥夺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县域社会剥夺指数平均值由0.351降至0.254。2)陕北能源开发区县域社会剥夺地域差异显著。榆林市县域社会剥夺水平差距最大,高于研究区县域平均水平,延安市县域社会剥夺水平差距相对较小,榆林南六县和延安南五县社会发展处于相对均衡状态。3)陕北能源开发区县域社会剥夺空间模式由"双核对称式"演变为"双核组团式",县域社会剥夺热点区由区域中部转移至北部地区,总体呈现能源经济县域社会剥夺强度加大而农业经济县域社会剥夺强度减弱的变化模式。4)县域社会剥夺空间格局是经济发展、政策设计、区域开发和路径依赖等因素长期交互耦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统筹推进区域经济转型、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是新时期实现能源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以海峡西岸城市群为例,通过修正引力模型构建旅游经济网络,依托“增长极”理论,运用QAP和地理探测器分析方法,探讨旅游经济网络驱动因素,并运用fsQCA方法探讨其因果组合配置策略。结果如下:(1)海峡西岸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结构呈东部沿海地区网络相对密集、中西部网络稀疏特征。(2)地区经济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是其核心驱动因素;各影响因子对促进旅游经济空间发展的影响强度均较高。(3)地理探测器分析结果显示,各影响因素在旅游经济网络系统中处相对优势地位,旅游经济空间发展核心驱动因素明显,其中,以地区GDP、对外开放程度最为突出,这也体现为旅游需求不断提升以及旅游供给向高质量方向发展的趋势。研究最终识别出两种因果组合配置方案。本研究有助于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空间发展优化及管理。  相似文献   

9.
胡春波 《地理教学》2011,(12):11-12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分成若干小组查找相关资料。(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分布及其特点;“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的相关资料;我国加入“WTO”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0.
杨宇  任亚文 《地理研究》2023,42(1):1-16
全球能源治理是当前能源话语权塑造的重要形式,其本质是能源利益主体间围绕多元能源议题而构建的关系网络。在以往相关研究中,各能源组织的架构、功能、绩效以及所产生的复杂影响占据了主要内容,而对于全球能源治理的整体结构以及内部关系却未能有进一步探索。本研究认为,能源组织与实际贸易存在交互关系,将二者相结合来进一步呈现和解释全球能源治理架构是有必要的。基于此,本研究以2019年为时间节点,收集主要能源组织的属性数据与各国之间的石油和天然气贸易数据,将国家间在能源治理组织的常态化合作关系与实际发生的能源贸易关系作为分析基础;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全球能源治理网络,探析其基本结构以及出现的“边界重构”现象。研究发现:(1)能源组织网络与能源贸易网络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差异,在两种网络对比中,美国与俄罗斯均占据主导地位。(2)中国已经成为能源贸易大国,但在全球能源组织合作中不具优势,与传统能源利益集团之间缺乏正式的治理合作。(3)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呈现出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主要被划分为欧盟以及亚太-北美“社区”,其中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占据“核心”地位;而以单一能源输出为主导功能的出...  相似文献   

11.
珠江河网分形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世俊  黄胜伟  王华  罗杰 《热带地理》2007,27(2):111-115
以不同时期珠江网河历史地图及遥感影像为基础,进行了河网分形计算,并从河道发育、人为活动等多个角度分析了珠江网河分形机理。在发育过程中,1883-2001年间河网分维值逐渐减小;在空间上,正干水道中潮道分维值大于分汊河道。分析认为,人为活动是导致珠江网河分形变化的主要因素:联围筑闸消灭横向支汊、口门整治及河道固化减小了河道冲决的几率、河道挖沙引起的水沙分流比变化改变了河道冲淤特性。  相似文献   

12.
多种蒸散发公式在珠江流域的适用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珠江流域42个观测站点的逐日气象数据对比分析了FAO56 Penman-Monteith(PM)、Priestley-Taylor、Hargreaves-Samani和Thornthwaite等4种蒸散发公式在珠江流域的适用性,并研究了在资料有限情况下PM公式的计算精度。PM公式由于详细考虑了空气动力与能量供给对蒸散发的影响,其在不同季节和地区的计算结果都较为稳定,并且与实际的观测接近,最适用于珠江流域的蒸散发计算。在蒸散发的计算中,日照时数的缺测对PM公式计算精度的影响最大,风速次之。通过设定修正系数后的PMT公式,计算精度得到了明显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对蒸散发计算的精度要求。因此,在其他资料缺失的情况下,只利用气温数据计算的PMT公式可成为一种理想的蒸散发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3.
基于多变量概率分析的珠江流域干旱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根据珠江流域42个站点1960-2005年的46年日降水资料,以6个月尺度的SPI值表征珠江流域干旱情况.通过Mann-Kendall趋势分析研究了珠江流域干旱时间演变特征,同时基于多变量Copula函数,在定义的两种不同干旱情景下,根据两变量联合重现期及其对应的第二重现期,比较性地研究了珠江流域的干旱风险.研究结果表明:(1)珠江流域西部有变旱的趋势而东部有变湿润的趋势,其中显著的变旱趋势集中在11、12、1月,显著的变湿趋势集中在6、7月.同时除个别站点外,干旱历时和干旱严重程度趋势不显著;(2)珠江流域整体上干旱风险较大,东部要比西部干旱风险高.珠江流域内发生长历时干旱时,干旱严重程度也往往很大,对干旱风险管理很不利.在发生严重程度的干旱时,珠江流域东部的干旱高风险区域增加,威胁珠江三角洲地区水资源安全;(3)由于第二重现期综合考虑了各种情况,可能第二重现期对干旱风险分析的结果更稳健一些.  相似文献   

14.
珠三角企业迁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扩散趋势、产业结构调整、土地与劳动力资源、生产成本、政策等方面分析珠三角企业外迁的主要原因.企业在迁移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各种外部环境因素和成本因素,以平衡企业迁移的利弊.在迁移过程中,企业与政府分别主导了两种不同的迁移路径,文中最后比较了这两种路径在信息、政策、风险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采用动态吸附法,研究流速、沉积物粒径、沉积物投加量、铀初始浓度等对阿拉尔河下游沉积物吸附铀的影响,并结合Thomas模型及表征数据对吸附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动态吸附饱和时间与流速、沉积物粒径及铀初始浓度呈反相关,与沉积物投加量呈正相关。总饱和吸附量与流速及沉积物粒径呈反相关,与沉积物投加量及铀初始浓度呈正相关。沉积物对铀的动态吸附符合Thomas模型,吸附过程由多个步骤共同控制,吸附速率受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吸附的主要机制为表面络合反应,并伴有离子交换作用。  相似文献   

16.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对汉江中下游流域的生态环境会造成一系列的影响,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在探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流域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指标的影响分值进行了计算,并采用层次分析法了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采用指标加权求和法对生态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对汉江中下游流域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程度为-37.91%~-64.46%,相比调水前,生态环境处于强烈或明显负影响状态;分变量的影响程度排序依次为水质变量、土壤地质变量、社会生产变量、水生生物变量、水资源变量和气候变量,其中对水质变量、土壤地质变量、社会生产变量和水生生物变量的影响幅度上限均超过了-40%,对水资源变量的影响幅度也超过了-20%,影响较大,而对气象变量的影响幅度几乎为零。  相似文献   

17.
面对珠江水量统一调度的新要求,采用Copula函数对珠江流域内3个控制性水文站的径流量进行研究,分析其丰枯遭遇概率。结果显示:1)三大水系两两间丰枯同步的概率大于丰枯异步的概率(汛期西江和东江除外),其中北江与东江径流量一致性较好,丰枯同步的概率最大,其中全年丰枯同步的概率高达69.88%,汛期丰枯同步的概率为63.36%;西江与东江丰枯同步的概率最小,汛期只有47.88%;西北江丰枯同步的概率居中,全年、汛期和非汛期丰枯同步的概率分别为55.10%、56.02%和50.12%。2)三大水系三维联合分布研究表明,三大水系丰枯同步的概率在全年、汛期和非汛期均较大,依次为40.16%、38.11%和36.49%,其中同丰和同枯的概率远大于同平的概率。3)利用三大水文站的联合分布,可获得各水文站不同径流量遭遇的概率,以及特定概率下各水文站径流量的可能组合,可对珠江水量统一调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区域旅游发展进程中,区域发展主体在区域旅游一体化方面达成共识。该文从珠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背景着手,分析了珠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存在的国际客源市场薄弱、区域之间合作表层化等问题,其中机制建设不到位是问题的关键。珠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机制创新应从管理和协调机构建立、政府"公域"领域的行动、区域合作"三层"空间以及"认知共同体"机制建设四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9.
<正>Scientific Survey on the middle-and lower-reaches of Lancang-Mekong River and Grand Shangri-La Area is a key project of national scientific infrastructure programme funded by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uniform stretching model has been applied to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s and well-log information from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on the northern flank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tretching factors were calculated from subsidence curves determined from the stratigraphy by using the backstripping technique to remove the effects of compaction and sediment loading. Variations in rift topography, palaeobathymetry and global sea-level v/ere taken into account. We argue that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formed by lithospheric extension by a factor of about 1.8, lasting from Late Cretaceous to late Oligocene times. Stretching factors calculated from subsidence agree with those determined from the geometry of normal faulting and from crustal thinning. Thus there is no indication of a significant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different estimates of stretching. The geometry of faulting suggests that considerable amounts of local footwall uplift occurred during the rifting period. Smal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observed and calculated subsidence curves (∽ 400 m in the middle Miocene) are best explained by minor amounts of extension ( β ∽ 1.1). The time-temperature history of sediments within the basin has also been calculated so that expected vitrinite reflectance and oil abundance could be determined. Th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each other and are in reasonable agreement with observations from wel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