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应明  余晖  梁旭东  李佳 《气象》2009,35(2):94-100
利用热带气旋年鉴、海温和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分析2007年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的风暴级以上热带气旋(简称TC)活动状况及海-气条件.结果表明,相对于气候平均值,2007年西北太平洋TC活动的季节峰期推后了约2个月,源地明显偏北,生成点纬度发生了2次明显跃变,年度TC的总体活动较弱,但个体的强度较强,路径以西北行为主,登陆比例偏大.影响上述TC活动特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年内ENSO循环的位相使得上半年的大气环流不利因素居多,而下半年大尺度上升运动、热带辐合带均较强,副高偏北、局地垂直风切变较小和对流层低层较强的扰动活动等条件,也十分有利热带气旋活动.  相似文献   

2.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纬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949~1998年的热带气旋年鉴资料, 分析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 (TC) 的源地、活跃地、变性和消亡地、北上率、变性率和消亡率及强度和移动等气候特征的纬度分布, 揭示了热带气旋在不同纬度带活动的一些基本事实, 旨在为进一步研究热带气旋与不同纬度带环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焦佩金 《气象》1992,18(6):19-25
本文分析了1991年西北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的发生情况、强度变化和路径特点。认为近海北上路径少和无登陆北上路径,登陆热带气旋少和登陆的时空分布相对集中,近海强度和速度多变以及近海异常路径偏多,是本年度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949-2006年共58年的《台风年鉴》和《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各种强度类型TC频数的气候变化和TC达到最强时的频数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近58a TC频数减少的趋势非常显著,频数上存在多种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2)长周期振荡特征看,目前低频数的阶段即将结束,未来10年TC个数很可能是增加的趋势。(3)不同类别的TC分析表明,TD频数是明显减少的,而TS频数则是明显增加的;STS频数的减少并不显著,TY频数的减少则较为显著。(4)长周期振荡分析表明,短时间内仍处于TD频数较少时段,而TS频数则是处于增多的阶段;STS和TY频数未来若干年很可能转增多的趋势。(5)热带气旋在生命史中强度达到最强时的位置有向北漂移的趋势,这在频数空间分布的年代际变化上表现明显。  相似文献   

5.
1979—2012年西北太平洋存在70个形成于0°~5°N的低纬度地区的热带气旋(TC),占TC总量的8%,其中达到台风等级的个数占64%。而针对此类缺少一定科氏力作用而形成的罕见TC生成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利用JTWC的TC最佳观测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以及NOAA-OISST海温资料,以西北太平洋近赤道TC为研究对象,统计诊断了其年际、年代际、季节分布特征,分析了其大尺度环境背景场,重点探讨了近赤道TC生成的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近赤道TC具有明显的年际与年代际变化,并且近赤道TC具有与西北太平洋总TC恰好相反的季节变化。近赤道TC生成的大尺度环境背景场是东北冬季风与其在近赤道地区偏转形成的西北风之间的气旋性环流。对流层低层的绝对涡度动力项与对流层中层的湿度热量项是近赤道TC生成的主要贡献因子,并且相对于5°~10°N生成的TC,近赤道TC对对流层低层的正涡度与对流层中层的湿度条件的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6.
近5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949~2006年共58年的《台风年鉴》和《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各种强度类型TC频数的气候变化和TC达到最强时的频数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近58a TC频数减少的趋势非常显著,频数上存在多种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2)长周期振荡特征看,目前低频数的阶段即将结束,未来10年TC个数很可能是增加的趋势。(3)不同类别的TC分析表明,TD频数是明显减少的,而TS频数则是明显增加的;STS频数的减少并不显著,TY频数的减少则较为显著。(4)长周期振荡分析表明,短时间内仍处于TD频数较少时段,而TS频数则是处于增多的阶段;STS和TY频数未来若干年很可能转增多的趋势。(5)热带气旋在生命史中强度达到最强时的位置有向北漂移的趋势,这在频数空间分布的年代际变化上表现明显。  相似文献   

7.
1884~2006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通过对1884~2006年西北太平洋(含南海,下同)热带气旋资料的整理、统计,形成热带气旋路径图像,在此基础上,揭示出100余年来热带气旋的活动存在以下规律特征:平均每年有28.5个热带气旋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年频数可能隐藏着超过样本数的100余年的低频周期变化;热带气旋活动可能呈现“低靡期-平静期-活跃期-鼎盛期-活跃期-平静期-低靡期……”的活动规律;20世纪末以来,全球大气虽处于增暖阶段,但台风发生数和超强台风发生数并没有随之增加;100余年来,共有1021个热带气旋登陆我国,年均8.3个,7~9月为热带气旋登陆的集中期,3月份没有台风登陆我国。  相似文献   

8.
近百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年频数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利用经趋势订正的1884-198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年频数资料,分析了热带气旋年频数的多年变化及其与海面温度、南方涛动指数、太阳黑子数和环流型日数等的统计关系。初步结果表明,热带气旋年频数的变化具有明显的21年、31年、15年和6年左右的周期和持续期平均为12年左右的阶段变化;近百年来有三次较明显的转折,分别出现在1931、1959年1977年。热带气旋年频数在厄尔尼诺年有冬春季偏少、夏秋季偏多  相似文献   

9.
刘梅 《广东气象》1996,(3):26-27,25
1活动概况和主要特征1.1生成个数少1995年在西北太平洋(含南海)共产生热带气旋24个,23个达到编号标准;仅一个热带低压,比常年平均数显著偏少,是近45年来最少的年份之一(195年生成编号热带气旋20个)。台风占全年编号数的比例比正常偏少22%。表11995年热带气性发生激与历年平均比较1.2生成时间集中第一个热带气旋出现在《月底,最末一个结束于12月31日。l、2、3、5月份无热带气旋生成;8、9、10月为热带气旋多发期,分别为6个、5个和6个,达到历年同期高峰值,占全平年数的74%。其中10月份比历年平均值多2个;6、7、11月份比历年…  相似文献   

10.
1949—2009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喆  白洁  张文军  杨文凯 《气象科技》2012,40(2):249-255
利用1949—2009年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TC:Tropical Cyclone)最佳路径数据集,对西北太平洋TC生成源地的时空分布、生成和登陆我国TC的年、月频数分布、强度分布和地理分布等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这61年中生成的TC呈减少趋势,登陆我国的TC数量比较稳定,不过近10年来登陆的较强TC数量却呈现出上升趋势;每年6—10月是TC高发期,强度等级越高的TC生成季节越偏晚,而8月是生成和登陆数量最多的月份;TC平均生命期随强度等级的增加而增大,且逐渐表现出单峰值分布特征;TC频数的地理分布以我国南海和菲律宾以东洋面为中心,向四周呈辐射状减少,近10年来其活动范围有所西伸加强。  相似文献   

11.
应明  余晖 《气象》2011,37(4):454-461
2009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共生成23个风暴以上等级的热带气旋(TC),比常年偏少,但登陆我国的频数(10个)多于常年,台风以上等级TC的活动强于常年.TC源地较常年偏西,并且季节性纬向迁移特征明显,而经向位移并无显著异常,在南海海域生成的TC比例(26.1%)远高于气候均值;路径以西行和西北行为主.登陆华南TC较多...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98—2014年热带测雨(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TRMM)卫星上携带的闪电成像仪(lightning imaging sensor, LIS)数据, 建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闪电数据集, 并研究该区域热带气旋闪电属性特征。结果表明: 热带气旋闪电各属性值均呈对数正态分布特征, 热带气旋极大值闪电更倾向于发生在海洋和热带低压强度等级。不同强度等级(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台风)的热带气旋闪电持续时间无明显差异, 但热带风暴强度等级的闪电空间尺度和光辐射能平均值均低于热带低压和台风。对于热带气旋的不同区域(内核、内雨带、外雨带), 内核闪电的持续时间最大、光辐射能最强, 且持续时间和光辐射能随着闪电与热带气旋中心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外雨带达到最小值。在海陆差异方面, 热带气旋闪电在海洋上的空间尺度和光辐射能比陆地大, 而闪电持续时间无明显差异。与非热带气旋闪电相比, 热带气旋闪电的延展距离、通道面积和光辐射能均更小, 但闪电平均持续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3.
应用1999—2003年中国中央气象台 (CMO)、日本气象厅 (JMA) 以及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 (JTWC) 发布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综合预报资料, 从总误差、逐年误差趋势、不同海区误差、不同路径趋势误差、不同强度趋势误差等5个方面对各预报中心的路径及强度预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5年总的平均误差以JTWC的路径预报误差最小, 而JMA的强度预报较准确; 在不同海域, 各预报中心的路径预报能力各有优势, 但在热带气旋的强度预报方面, JMA的方法在各海区都较稳定; 对不同路径趋势热带气旋的预报方面, 除了南海转向热带气旋的路径预报比JMA和CMO稍差一些之外, JTWC的路径预报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好于或相当于JMA和CMO; 在不同强度变化趋势热带气旋的预报方面, JTWC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优于其他中心。上述结果帮助业务和科技人员全面了解各预报中心的预报能力优劣, 也为今后改进我国的热带气旋预报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西北太平洋强热带气旋活动的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叶英  董波 《气象》1998,24(7):29-34
统计分析了1951~1995年西北太平洋强热带气旋①活动的气候特征和大气环流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50和60年代是强热带气旋活动异常期,60和70年代是台风活动异常期。并指出台风与副热带高压、西风环流、青藏高原指数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2007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定位和预报精度评定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李佳  余晖  应明  梁旭东 《气象》2009,35(2):101-105
依据<台风业务和服务规定>分析2007年TC业务定位和业务预报精度,结果表明:各方法的平均定位误差均小于25km,强度预报的24小时和48小时近中心最大风速平均误差为3~7m·s-1和5~11m·s-1,均与往年相当;综合预报的24小时和48小时路径平均距离误差分别为129.8km和215.0km.虽然路径数值预报的能力仍然不能与综合预报相比,但是多模式集成方法相对于综合预报有正技巧,说明这类方法可能成为改善路径预报的途径之一.强度预报的主要参考仍然是统计类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6.
印度洋海盆增暖及ENSO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陶丽  程守长 《大气科学》2012,36(6):1223-1235
本文主要分析1950~2010年间印度洋海盆增暖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活动的关系, 并与ENSO对西北太平洋TC活动的影响相比较, 结果表明:印度洋海盆异常增暖与西北太平洋地区总TC生成年频数尤其是弱TC相关较好, 印度洋海盆异常增暖, 西北太平洋地区为异常的反气旋, 对流抑制, 降水偏少, 不利于TC的生成, 反之亦然。而ENSO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对强TC的年生成频数的影响, El Ni?o 发展年, 季风槽加深东伸, TC生成位置偏东, 由于TC在海洋上的生命史较长, TC的平均强度偏强, 因而强TC年生成频数偏多;La Ni?a发展年, 季风槽较浅, TC生成位置偏西, TC的平均强度偏弱, 强TC年生成频数偏少。但是ENSO指数与强TC年频数的相关有着年代际的变化, 在1950~1969年和1990~2009年间, ENSO指数和强TC年频数相关很好, 分别为0.532和0.687, 而在1970~1989这二十年间, 两者相关很弱, 只有0.081。  相似文献   

17.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统计释用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胡春梅  余晖  陈佩燕 《气象》2006,32(8):64-69
为了提高西北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TC)强度预报准确率,在气候持续预报方法基础上,考虑气候持续性因子、天气因子、卫星资料因子,以TC强度变化为预报对象,运用逐步回归统计方法,建立西北太平洋地区24、48、72小时TC强度预报方程。通过不同的分海区试验(远海区域、华东近海、华南近海),证明回归结果较好。逐一分析选入因子发现:气候持续性因子在方程中相当重要;同时对远海区域和华东近海而言,海温影响也不容忽视,对华南近海而言,反映动力强迫作用的因素也较为重要。卫星资料的加入,对回归结果略有改进。用“刀切法”作独立样本检验,与气候持续法比较,预报误差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