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2.
3.
安徽庐枞盆地井边铜矿床的成矿时代及其找矿指示意义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庐枞盆地是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中一个重要的多金属矿集区,盆地内发育有多个不同规模的脉状铜矿床。目前对这些脉状铜矿床的成矿时代和构造背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还较少。本文以盆地中目前最具代表性的井边铜矿床为研究对象,分别对矿床中的安山斑岩次火山岩体和主成矿阶段石英中流体包裹体采用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和Ar-Ar同位素定年,获得了安山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33.2±1.7Ma,石英流体包裹体Ar-Ar等时线年龄为133.3±8.3Ma,反等时线年龄为133.3±8.2Ma。这一结果与实际的矿床地质特征和区内岩浆岩已有的同位素年代学数据完全吻合,因而井边铜矿床的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与盆地中砖桥旋回侵入岩浆活动有关。这一矿化事件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第二期(135~127Ma)大规模成岩成矿作用相对应,并对应于区域拉张的构造背景。通过本次研究工作,不仅为深入理解庐枞盆地内铜矿化的规律提供了资料,同时也为该区的下一步铜矿找矿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安徽庐枞盆地泥河铁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其对矿床成因的指示 总被引:3,自引:10,他引:3
庐枞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断陷带内,地处扬子板块北缘,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重要的铁铜多金属成矿区.庐枞盆地西北部勘探新发现的大型泥河铁硫硬石膏矿床,矿床中硬石膏在不同蚀变-矿化阶段均广泛发育,具有鲜明的成矿特色,是玢岩型铁矿床成矿流体研究的理想对象.本次工作在详细野外地质和室内研究基础上,对矿床不同成矿阶段硬石膏等脉石矿物中流体包裹体开展较系统的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学和拉曼光谱学研究.鉴定出矿床中的包裹体类型有Ⅰa型原生包裹体(L+G),Ⅰb型次生包裹体(L+G)和Ⅱ型包裹体(L),均属盐水体系.拉曼探针分析结果显示包裹体的主要成分为盐水溶液,气相成分含有微量的CO2、N2和CH4.各成矿阶段矿物中包裹体测温工作表明,硬石膏-辉石-磁铁矿阶段、硬石膏-黄铁矿-磁铁矿阶段、高岭石-硬石膏-石英-黄铁矿阶段和重晶石-方解石-硬石膏阶段成矿流体温度的峰值分别为460.0~ 380.0℃、350.0~ 270.0℃、250.0~190.0℃和190.0~150.0℃,成矿流体盐度的平均值分别为14.11% NaCleqv,10.73%NaCleqv,4.03% NaCleqv和3.26% NaCleqv,成矿流体经历了从中高温中等盐度流体向中低温低盐度流体的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了矿床成矿流体系统的演化过程和成矿机理,建立了泥河矿床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5.
6.
滇西兰坪盆地西缘铜矿床矿物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滇西兰坪中新生代盆地西缘发育众多的铜多金属矿床,主要以脉状或透镜状赋存于由砂岩、粉砂岩和页岩组成的含盐红色碎屑岩建造中,或产于火山岩中。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区域3个代表性矿床进行了系统的矿物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区域铜矿床矿物流体包裹体类型简单,以气液两相包裹体和液相包裹体为主;均一温度不高,显示成矿为中低温度;流体包裹体成分显示为a^+(K^+)+Ca^2+Cl^-+SO^2-4型,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是以大气降水补给的热卤水;成矿流体气相组成主要为H2O和CO2,还原性烃类气体的存在并与氧化性气体的反相关关系显示其与盆地有机质的密切关系及在成矿过程中的重要性。结合成矿地质背景及矿物氢氧同位素的分析,认为该带中的矿床地幔物质参与成矿是次要的,成因上应为受深断裂控制的、大气降水补给的热卤水型矿床。 相似文献
7.
提要:宁芜北部地区分布众多热液成因的脉状铜矿床。本文对区内的谷里铜矿和南门头铜矿进行了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二者石英-金属硫化物期石英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为202.9~299.4℃、166.7~355.4℃;盐度分别为4.5 wt% NaCl eqv.~11.1 wt% NaCl eqv.、3.5 wt% NaCl eqv.~12.0 wt% NaCl eqv.;密度分别为0.75~1.01 g/cm3 、0.80~0.89 g/cm3;估算二者的成矿压力和深度分别为18.2~30.4 MPa、0.69~1.15 km和12.8~35.1 MPa、0.48~1.32 km。谷里和南门头铜矿(体)成矿流体均具有中低盐度、低密度和浅成条件等共同点,但前者为中温流体,后者为中高-中低温流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显示二者的包裹体气相组成有明显区别,南门头的包裹体气相成分组合为H2O+CO2±N2,而谷里铜矿包裹体气相组分仅见H2O。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如矿物组合、赋矿围岩、矿化蚀变、成矿岩体等方面的差异,推测宁芜北部可能存在两期铜成矿,早期与大王山旋回的辉石闪长玢岩有关(以谷里铜矿为代表);晚期与姑山—娘娘山旋回的花岗岩类有关(以南门头为代表)。 相似文献
8.
安徽庐江泥河铁矿床成矿流体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庐江泥河铁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庐枞中生代火山岩盆地,为一典型的玢岩型铁矿床。本文在详细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了泥河铁矿床各个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测温工作,明确磁铁矿黄铁矿化阶段流体均一温度集中在330~370℃之间;石英碳酸盐黄铁矿化阶段流体均一温度集中在260~295℃之间;石英黄铁矿化阶段流体均一温度集中在205~250℃之间;脉状碳酸盐硫酸盐阶段流体均一温度集中在140~190℃之间。利用包裹体均一及冰点温度算得流体盐度集中在6%~12%之间,密度集中在0.70~0.8g/cm3之间,属于中盐度中低密度流体。结合前人的研究工作,对泥河铁矿床的成矿作用过程及流体演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吉林二道洋岔铜矿床位于龙岗背斜南端的中生代二密火山盆地中,受燕山期石英闪长岩体内外接触带中弧形构造裂隙控制。主要矿体呈薄脉状,空间上成群成带分布。并对成矿条件及矿床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安徽庐枞盆地泥河铁矿床成矿流体性质:来自He-Ar-H-O同位素的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徽庐江泥河铁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庐枞中生代火山岩盆地,受控于切穿至Moho面的罗河-缺口断裂,矿床具有典型玢岩型铁矿的特征。泥河铁矿床硬石膏-透辉石-磁铁矿阶段流体3He/4He=0.14~0.76Ra(平均0.3548Ra),40Ar/36Ar=262.2~364.9(平均299.3),δ18OSMOW=-2.16‰~5.04‰,δDSMOW=-40.7‰~-34.8‰;硬石膏-黄铁矿-磁铁矿阶段流体3He/4He=0.0108~0.1301Ra(平均0.0697Ra),40Ar/36Ar=221.4~401.4(平均315.1),δDSMOW=-31.8‰~-15.4‰,δ18OSMOW=-2.72‰~1.88‰;高岭石-硬石膏-石英-黄铁矿阶段流体3He/4He=0.0162~0.0223Ra(平均0.0193Ra),40Ar/36Ar=312.5~367.6(平均340.05),δDSMOW=-25‰~-8‰,δ18OSMOW=-6.59‰~-4.89‰。成矿流体的同位素特征显示,幔源流体可能参与了泥河铁矿床早期的成矿作用,后期改造型饱和大气降水逐步加入并占据成矿作用的主导地位。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是形成区域巨量金属矿床的重要机制,区域的深大断裂构成了幔源岩浆、幔源物质参与浅部成矿的通道。 相似文献
12.
滇西北红山铜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红山铜矿床为滇西北地区一大型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它产于印支期石英闪长玢岩及燕山期石英二长斑岩体内及其周边地层中,其形成经历了多期次热液叠加成矿作用过程.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及碳、氢、氧稳定同位素综合研究表明,矿区早期成矿流体为中高温、高盐度NaCl-H2O体系热液,主要来源于印支晚期岛弧型岩浆活动,对区内矽卡岩型矿化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晚期成矿流体为中高温、高盐度NaCl-CO2-H2O体系热液,主要来源于隐伏的燕山期后造山伸展型花岗质岩浆侵入体,形成了区内斑岩型Cu、Mo及相关的Pb、Zn多金属矿化.因此,红山铜矿床是两期岩浆热液叠加成矿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13.
安徽庐枞盆地井边铜(金)矿床成矿特征及控矿地质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井边矿床位于庐枞盆地中部,为中低温热液脉型铜(金)矿床。矿体沿断裂和构造破碎带呈陡倾脉状产出。矿石构造主要为细(网)脉状、晶洞(簇)状,次为角砾状;矿石结构为交代和结晶作用形成的各种结构。黄铁矿成分标型Co/Ni、Fe/(S+As)、S/Se等比值特征显示成矿热液主要为中低温岩浆热液。黄铜矿单矿物、巴家滩岩浆岩的稀土元素特征与盆地砖桥旋回火山-次火山岩的稀土元素特征总体类似,矿石稀土元素继承或保存了含矿岩浆岩的源区信息。结合区域地质年代学资料以及矿体和正长斑岩脉均产于与火山_次火山安山玢岩相同的构造体系中等现象,推测成矿热液可能来源于火山喷发之后的次火山-侵入岩的岩浆期后热液。断裂构造是控制井边矿床的重要因素。本区构造与中国东部中生代新华夏体系一致,在区域南北左行对扭力场中,发生了强烈的断裂构造活动。“应变菱形解析”显示: 第一序次的NE向、NW向与第二序次NW向、EW向、NNW向断裂共同控制矿床的产出。井边矿化区的分布呈现出从虎栈—张榜总体沿NE40°成带、NW310°成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安徽铜陵冬瓜山铜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安徽铜陵冬瓜山矿床内矽卡岩矿物、石英、方解石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和显微测温分析、群体包裹体气液相成分分析、单个包裹体气液相成分激光拉曼探针分析,探讨了成矿流体的特征及演化。研究表明,该矿床与燕山期岩浆热液有关的成矿流体,从早期矽卡岩阶段,经中期石英硫化物阶段,至晚期石英方解石阶段,是从高温、高盐度、富钾流体演化至中高温、中高盐度、富CO2(CH4)流体再至中低温、低盐度流体。成矿流体中的主要挥发分为H2O、CO2、CH4,并含少量C2H6、H2S、N2等,液相成分中的阳离子以Na 、K 为主,有少量Ca2 、Mg2 等,阴离子除Cl-外,SO42-的含量也较高。 相似文献
15.
安徽庐枞沙溪斑岩铜矿蚀变及矿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9,他引:4
沙溪斑岩铜矿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部庐枞火山岩盆地外围的一个大型铜矿床.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基于详细的野外观察和系统的岩相学、矿相学工作,详细研究了矿床的蚀变特征及分带.结果表明,矿床的蚀变类型有钾硅酸盐化、青磐岩化、长石分解蚀变和高岭土化,从深到浅依次发育有钾硅酸盐化、长石分解蚀变叠加钾硅酸盐化、长石分解蚀变和高岭土化等蚀变.确定了矿化特征、矿物生成顺序并划分了成矿阶段,即:钾硅酸盐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其中,石英硫化物阶段又可进一步分为石英硫化物亚阶段和绿帘石-绿泥石亚阶段.基于蚀变及矿化特征认为,沙溪铜矿床的矿化始于钾硅酸盐阶段的晚期,石英硫化物亚阶段是黄铜矿主要的沉淀阶段,石英碳酸盐阶段也对成矿贡献了部分铜质.与世界上不同构造环境的典型斑岩铜矿床对比认为,沙溪矿床总体上与这些矿床的蚀变、矿化特征类似;与陆缘弧、岛弧、陆内碰撞造山后伸展环境矿床在矿体产出位置、蚀变分带方面相似;而由于围岩性质的差异,与板内环境的德兴矿床在矿体位置、蚀变分带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二者在脉体类型特别是与矿化关系密切的脉体特征上较为一致.因此,对于斑岩型矿床而言,构造背景可能控制了其岩浆的形成、演化以及含矿性,而岩浆岩最终定位的深度、围岩等条件则控制了其蚀变、矿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铜陵市凤凰山铜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凤凰山铜矿是典型的接触交代矽卡岩型矿床,本文结合危机矿山最新成果,分析该矿的地质特征,总结成矿规律,指出下一步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7.
栗子沟金矿位于河南省熊耳山变质核杂岩中,矿区内已有矿化类型有Au、Ag、Pb(Ag),显示出矿区内有较大的找矿潜力.笔者以金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流体包裹体的分析研究认为,在不同的矿化阶段包裹体类型及包裹体类型组合不同,成矿早期(Ⅰ),流体以高温、高盐度为特征,反映出其来源可能来自深部;在主成矿期(Ⅱ),流体裹包体则表现为均一温度的降低,盐度总体呈现为降低,但变化范围较大18.14%~0.59%,到了成矿晚期(Ⅲ),成矿流体进一步演化,温度降低,盐度减少.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早期阶段成矿流体的δD为-77.85‰~-70.43‰,应来源于岩浆热液或变质热液;第Ⅱ阶段和第Ⅲ阶段明显偏离岩浆水,向大气水方向飘移. 相似文献
18.
吉林大黑山钼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大黑山钼矿床为一产于燕山早期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复式侵入体内的超大型斑岩型矿床,按矿物组合不同,其成矿作用可划分为Ⅰ浸染状黄铁矿±辉钼矿-石英;Ⅱ辉钼矿-石英;Ⅲ黄铁矿±黄铜矿-石英及Ⅳ贫硫化物-石英4个阶段。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Ⅰ、Ⅱ矿化阶段石英中主要发育含NaCl子矿物三相、富气相及气液两相三种类型的流体包裹体,成矿流体为中高温、高盐度NaCl-H2O体系热液,来源于含矿的花岗闪长斑岩体;Ⅲ、Ⅳ矿化阶段石英中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低盐度NaCl-H2O体系热液,来源于花岗闪长斑岩岩浆流体与大气降水混合物。大黑山钼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与陆内环境下斑岩钼矿床NaCl-CO2-H2O体系型成矿热液有明显区别,暗示其形成于非陆内环境,而是中生代太平洋板块俯冲体制下活动大陆边缘或岛弧环境岩浆活动产物。 相似文献
19.
庐枞盆地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重要的矿集区之一,枞阳地区玄武质火山岩位于庐枞盆地中部.通过对枞阳地区玄武质火山岩进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探讨其源区性质及玄武质岩浆的演化过程.该区玄武质火山岩贫硅、富碱、低钛、低Mg#值,属于钾玄质系列岩石;稀土元素总量较高,具有LREE富集的右倾型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有较弱的负Eu异常;岩石富集Rb、K、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Nb、Ta负异常.在岩石圈拉张作用下,枞阳地区富集岩石圈地幔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质原始岩浆经历了地壳混染和分离结晶作用,沿区域深大断裂上侵,快速上升至地表,形成玄武质火山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