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初终霜冻的日变化对农林业生产和耕作模式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利用伊春地区由北到南三个气象观测站点2001—2015年的逐年初终霜日及逐日最低气温和最低地温资料,对初终霜日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伊春不同地貌地域性差异大,初终霜日主要出现在每年9月和5月,初霜日自2012年开始略有推迟,终霜日提前,无霜期延长。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全面掌握甘肃省霜冻日期的变化规律,有利于提高霜冻灾害的预警能力,保护区域环境,促进气候资源合理开发。使用0 cm地面最低温度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得到霜冻日期的气候倾向率,利用Mann-Kendall法和滑动t检验法探测霜冻日期的突变时间,构建霜冻站次比表征霜冻的影响范围,利用标准差方法计算霜冻日期的稳定性,采用Hurst指数法预测霜冻日期的未来趋势,结合相关系数法分析霜冻日期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初霜冻日期、终霜冻日期、无霜冻日数发生突变的年份分别为2002,1996和1999年。(2)霜冻日期年际变化幅度为无霜冻日数>初霜冻日期>终霜冻日期;河西变化幅度整体高于河东,对全省霜冻日期变化的贡献较大。(3)全省霜冻日期稳定性顺序为初霜冻日期>终霜冻日期>无霜冻日数,河西霜冻日期稳定性好于河东。(4)初霜冻日期、终霜冻日期、无霜冻日数分别遵循"北早南迟,西早东迟"、"北迟南早,西迟东早"、"北短南长,西短东长"的空间分布规律。(5)在未来,初霜冻日期推迟,终霜冻日期提前,无霜冻日数延长,但变化幅度略有差异,无霜冻日数>终霜冻日期>初霜冻日期;河西终霜冻日期提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无霜冻日数或超过河东。可知,霜冻日期的迟早、长短、稳定性,是由初、终霜冻日期、海拔以及经、纬度综合作用的结果,主导因素显著性差异较大。无霜冻日数的延长,是由初、终霜冻日期稳定性变差所致。  相似文献   

3.
博州农区近50年终霜冻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博州农区3个气象站1958-2007年的终霜冻观测资料,分析了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博州不同地区终霜冻出现时间差异较大,温泉地区较博乐、精河地区分别偏早15d、20d;在博州自东向西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终霜冻的变幅增加,不稳定性增加;博州农区终霜冻的变化均呈提前趋势,博乐、精河、温泉三地又以博乐最为明显,提前速率为0.17d/a;博州农区终霜冻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博州三地终霜冻年际变化均具有4-5a、15a的振荡周期,而温泉还具有不同于其他两地的35a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2—2010年广东清远连山气象站低温、霜冻资料,通过数理统计、Mann-Kendall和Morlet小波分析、滑动t检验、Yamamoto等方法,对连山低温、霜冻日数的年、月变化以及初、终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连山年平均低温、霜冻日数分别为43.6和12.3 d。低温、霜冻日数每10年减少2.4和1.7 d左右;总体上低温、霜冻都呈现减少趋势。低温、霜冻主要集中在12月至翌年2月。低温日数在1月出现最多,平均为15.5 d;霜冻,出现最多月份为12月,平均为5.2 d。初霜冻总体呈现推迟趋势,初霜冻日主要出现在11月下旬和12月上旬;终霜冻总体呈现提早趋势,终霜冻日主要出现在2、3月上旬和1月下旬。无霜期呈显著的延长趋势。低温,霜冻,存在多重时间周期尺度上的嵌套结构现象,低温、霜冻没有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5.
春季霜冻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该文利用毕节1990-2019年0 cm地温和气温资料,分析春季霜冻特征和霜期内不同天气现象下气温与0 cm地温关系。结果表明:近30 a毕节春季霜冻日数随时间呈显著减少趋势,特别在21世纪10年代减少速率跃增,终霜冻期随时间呈显著提早趋势。空间上春季霜冻日数自西向东递减,终霜冻期自东向西推迟,威宁大部和赫章西部高海拔山区是春季霜冻发生最频繁区域,且终霜冻在该区域显著偏晚。突变检验显示毕节春季霜冻日数的减少趋势呈现2个阶段性下降,在21世纪10年代后减少趋势显著,终霜冻提早明显,存在突变年。周期变化中春季霜冻日数存在准3 a和准8 a周期变化,其中3 a周期变化显著性最高。不同天气现象下春季霜冻期内日最低0 cm地温和日最低气温差异大,晴天辐射霜冻是毕节春季主要霜冻类型,期间日最低气温较日最低0 cm地温平均高出4.2℃,且存在月份差异。  相似文献   

6.
以≤0℃地面最低气温作为霜冻指标,利用平凉地区7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2年的逐日地面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现代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初、终霜冻和无霜冻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近42年间,平凉市初、终霜冻日数呈减少趋势,无霜冻期延长;初霜冻发生频率减小,终霜冻发生频率增加;平均初霜冻日期呈推迟变化趋势,终霜冻日期呈提早变化趋势,无霜冻期呈延长变化趋势,其气候倾向率均大于2d/10a,并均通过α=0.05的显著性检验;平凉地区初霜冻日普遍推后1~5d,终霜冻日普遍提前1~5d,无霜冻期普遍延长1~9d。平凉各地霜冻受灾程度差异较大,灵台和庄浪在受灾人口、直接经济损失和农业经济损失方面受灾较重。  相似文献   

7.
利用沧州市1972—2021年地面最低温度的逐日资料,按轻度、中度和重度3级霜冻强度,采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沧州市霜冻灾害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来,沧州市霜冻总日数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4.2 d/10 a,其中轻度霜冻日数呈增多趋势,而中度、重度霜冻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初霜冻均呈推迟趋势,终霜冻均呈显著提前趋势;异常早初霜冻和异常晚终霜冻的发生频率分别为46%和50%,21世纪以后,出现异常晚终霜冻的次数明显多于异常早初霜冻。初、终霜冻对秋粮、春播作物基本无影响;21世纪以后初霜冻对大白菜基本无影响;轻度特晚、偏晚终霜冻会危害开花期的冬小麦,平均每5 a出现1次;轻度偏晚、特晚和中度终霜冻对开花期—幼果期的梨树危害较大。  相似文献   

8.
武威市初、终霜日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因地制宜,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和布局,有效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利用1961—2014年武威市4个气象站点初、终霜日(最低地温≤0℃)观测资料,采用现代气候诊断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该市年初、终霜日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受海拔高度、地形地势以及植被覆盖情况的影响,在空间分布上,武威市初霜日为山区早于荒漠区早于绿洲平原区,终霜日为山区晚于荒漠区晚于绿洲平原区,各地初、终霜日存在一定的异常性,正常初、终霜日均在60%左右,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的偏早和特早初霜日、偏晚和特晚终霜日的概率均在20%左右。在时间变化上,武威市初霜日呈显著推迟趋势,终霜日呈显著提早趋势,霜期呈显著缩短趋势,终霜日提早的幅度比初霜日推迟的幅度更大。初霜日和终霜日的时间序列均分别存在着8~10年和9~11年的准周期变化。初霜日在1998年发生了气候突变,终霜日在1996年发生了气候突变。  相似文献   

9.
选取乌海市1971—2010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法,对1971—2010年逐日最低气温资料进行筛选,统计计算乌海地区不同等级的霜冻出现日期和无霜冻期,分析乌海市春秋季霜冻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乌海市1971—2000年之间,轻度初霜冻日开始日期逐年推后,终霜冻日结束日期逐年提前,无霜冻期逐年代延长的趋势;2001—2010年初霜冻日开始日期提前,终霜冻日结束日期推后,无霜冻期减少的趋势,2006—2010年近5a表现的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且末绿洲近50 a初、终霜日等气候资料,分析该地区的霜冻变化特征,初步探讨其对主要农作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且末绿洲近50 a来终霜危害大于初霜,初霜冻推迟、终霜冻提前趋势明显,无霜期呈微弱延长趋势但不显著;初、终霜均具有5a、33 a的振荡周期,未来一段时期均处在偏晚期;进入21世纪以后未出现特早初霜和特晚终霜.总体上看,气候变暖使该地区霜冻灾害减少,对主要农作物的生长有利.  相似文献   

11.
青河1961—2008年霜冻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1961-2008年青河初(终)霜冻和无霜冻期序列,探讨了它们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青河近48a来初霜冻以5d/10a的速度推迟,终霜冻以4d/10a的速度提前,无霜冻期以9d/10a的速度延长。初(终)霜冻、无霜冻期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了转折。20世纪60-70年代,初霜冻提前,终霜冻推迟,无霜冻期缩短;80年代以后初霜冻推迟、终霜冻提前,无霜冻期延长。这种变化趋势与气候变暖一致。  相似文献   

12.
近53a山西朔州市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山西省朔州市气象局1957~2009年气温、降水、初霜冻、终霜冻、无霜期、≥0℃和≥10℃积温等资料分析了朔州市近53 a来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朔州市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气温则呈上升趋势.1998~2009年随着年平均气温的升高和降水的显著减少,初霜冻出现连续性明显偏晚;终霜冻出现偏早趋势,从1999~2009年...  相似文献   

13.
利用宝鸡市11个县(区)气象站1964—2013年观测资料及低温冻害灾害调查资料,对宝鸡市初、终霜冻日和无霜期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宝鸡市平均初霜冻日多在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平均终霜冻日多在4月上旬至5月上旬,初霜冻日随海拔高度的增高而提前,终霜冻日随海拔高度的增高而推迟。渭河河谷地带无霜期最长为214d,秦岭北麓太白山区最短为150d。宝鸡市初霜冻日呈推迟趋势,线性趋势率为2.4d/10a,50a约推后了12d;终霜冻日总体呈提前趋势,线性趋势率为-1.3d/10a,50a约提前了9d。无霜期以3.7d/10a的线性趋势率延长,50a约延长了18d。50a间宝鸡的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1996年发生突变,在气温发生突变后,全市平均初霜冻日推迟了11.9d,终霜冻日提前了11.8d,最早初霜冻日推迟了24.9d,最晚终霜冻日提前了24.5d,无霜期范围向南北部山区推移扩大。  相似文献   

14.
依据新疆乌苏1961—2010年近50a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对乌苏市初、终霜冻日,无霜冻期,异常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乌苏市平均初霜冻日为10月19日,终霜冻日为4月7日,无霜冻期为193d;初霜冻日以3.1d/10a的速率推后,终霜冻日以0.2d/lOa的速率推后,无霜冻期约以2.3d/lOa的速率延长;进入21世纪后,初霜冻日推迟和无霜冻期延长的变化趋势非常显著;异常霜冻发生次数20世纪60年代出现最多,以80年代末为界限,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极端偏早初霜冻和极端偏晚终霜冻发生的概率分别为10%和6%。  相似文献   

15.
利用高青县1972—2017年近46a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方法,对高青县境内初、终霜冻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得出高青县霜冻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近46a来高青县初霜最早出现在10月9日(1981年),最晚出现在11月17日(1998年),平均出现在10月26日;终霜最早结束在2月11日(1977年),最晚5月3日(1995年),平均在4月8日;终霜的平均绝对变率大于初霜的平均绝对变率,除20世纪90年代(1990—1999年)无霜期缩短外,其它年份无霜期均为延长趋势,这表明90年代处于相对较冷期,其它年份处于相对较暖期。高青县出现偏早和特早初霜冻的频率为13%,偏晚和特晚终霜冻的频率为10.9%,虽然频率较小,但也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霜冻是高青县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松原市1971—2000年5个气象站点日最低气温≤2℃初、终日出现日期的变化分析后得出:终霜结束日期在5月第1侯,东部扶余在5月第2侯。初霜开始日期东南部的长岭和扶余在九月第6侯,中西部的乾安、松原、前郭在10月上旬第1侯出现。平均无霜期东南部短于中西部地带,尤以东部的扶余站最短。其中东南部的长岭、扶余为144-148天,中西部为150—53天。终霜结束最早日期是4月18日,最晚日期5月24日,初霜最早出现日期9月14日,最晚为10月24日。初、终霜均出现日期呈现出不统一出现的特征。年代际终初日及无霜期变化表明:终霜出现日期提前,初霜日期滞后,相应无霜期延长的现象明显,无霜期与年代时间大致呈直线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001的水准,体现出了气候正在变暖当中。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乌兰察布市11个气象观测站1962—2015年地面最低温度资料,以当年日地面最低温度≤0℃初终日期作为霜冻指标计算历年初、终霜冻日期,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和Mann-Kendall法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乌兰察布市霜冻日期空间分布特征、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规律及其突变特征。结果表明:1受地形特点影响,各旗县初、终霜日期气候态差异较大;2 54a来,全市初霜冻日期呈偏晚态势,终霜冻日期呈偏早的态势,年际变率大;3初、终霜日期的EOF特征向量空间分布以前两个模态为主,方差贡献率为50%~60%;4初、终霜冻日期在20世纪90年代都发生了显著性突变,突变后初霜日期延迟了6d,终霜则提前了7d。  相似文献   

18.
库尔勒地区霜冻的特征及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库尔勒地区霜冻的基本特征。选取1961—2000年初终霜冻的资料,用统计学方法作出预报,并进行历史检验。  相似文献   

19.
该文利用贵州省81个气象观测站点1961年7月—2015年6月逐日最低地面温度和霜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均值分步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对贵州省霜冻的时空分布及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霜冻天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容易出现在高海拔地区及北部、东北部地区;近55 a来,贵州省霜冻日数呈减少趋势;省的西北部霜冻开始得较早,终止得较晚;南部边缘地区,开始得较晚,终止得较早;无霜冻期由西向东、向南逐渐延长;霜冻天气主要在10月—翌年4月出现;全省初霜冻日呈推迟趋势,终霜冻日呈提早的变化趋势,无霜冻期呈现延长的变化趋势;从年代际变化来看,初霜冻日期21世纪初发生突变,开始明显推迟,终霜冻日期上世纪70年代开始明显提早,无霜冻期在90年代开始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20.
雅鲁藏布江中游近40年异常初终霜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杜军  宁斌 《气象》2006,32(9):74-89
以≤0℃最低气温作为霜冻指标,利用雅鲁藏布江中游4个气象站点1961-2000年的逐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现代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该流域近40年初、终霜冻异常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近40年,流域东段表现为初霜来得迟、终霜结束得早、无霜期延长的显著趋势;江孜则表现为终霜日推迟、无霜期缩短的不显著趋势。20世纪70、90年代终霜日提早结束、初霜日推迟来临,使得流域东段生长季延长,以90年代最为明显;流域西段的江孜,终霜日则表现为逐年代推迟的趋势。流域特早初霜日频数为2~3次,以泽当最多;特晚终霜日发生频数为1~4次,江孜最多。流域内只有泽当初、终霜日发生了气候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