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小震的震源机制解是否能为区域构造形变提供有用的信息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为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利用旧金山湾地区28年来的地震活动资料来对比这个地区小震释放的应变和由地质形变测量、大地形变测量、板块构造形变测量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活断层是地震的潜在策源地。然而不同的活断层上地震潜在能力有极大的差别。客观地评价活断层上地震潜在能力不仅是地震预报研究的需要,对国民经济建设的布局和抗震决策也极为重要。在这个意义上,对弱活动性断裂的研究与对强活动性断裂的研究具有同样的重要性。本文以弱活动的蒲江—新津—成都—德阳断裂带为例,讨论了该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性,断裂带的地质结构以及断裂的切割深度等因素对该断裂带地震潜在能力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3.
成都平原内汶川Ms8.0级地震的地表变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上,除映秀—北川断裂、灌县—江油断裂上各形成240 km和72 km 长的地表破裂带外,可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什邡市师古镇附近形成一条弱地表破裂带.成都平原内的地震地表破裂带与龙门山区的2条地震破裂带构成倾向北西的叠瓦状逆断裂地震地表破裂系统.野外调查发现,师古镇南肖家院—庆云庵建筑物严重破坏带、水渠跌水、地表褶皱、喷砂和地裂缝带走向30°,延伸长度约7.5 km.探槽开挖表明,地表地震褶皱陡坎下的地层发生弯曲变形,汶川地震使断层上盘的地面和最新地层褶皱隆起0.2 m.TC2探槽中的粘土层底面褶皱隆起0.4 m,它可能记录到汶川地震之前另外一次与汶川地震大小相当的古地震事件.浅层地震勘探资料表明,平原区出现地震地表破裂的位置不仅存在晚更新世活动断裂,而且伴生有第四纪活动褶皱.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1940-1990年间华北及邻地地区大于5.5有的地震与月相的对应关系。通过对本地区断裂带的分析,把地震划分为沿四个断层带发生,分断层带讨论与月相的关系。结果表明,有两个断层带的地震发生在朔望期的比率可达57%-60%。这个结果优于没有按断层带划分地震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前言一般认为内陆地震发生地点的长期预测是相当困难的。目前还没有从物理上判断某活断层是否即将发生大地震的方法。虽然地震发生与否取决于断层强度和其上应力的大小,但是与地震发生直接有关的地震发生区深部的强度和应力方面的认识目前几乎仍是一片空白。即使是将来,...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一种最大可能震级Mmax及一些相关参数估计的新型统计方法,推导了Mmax无偏估计公式及该参数的任意函数。这种估计已有明确的公式,且方差很小。亦推导了这种预示性估计的极限分布,并将所得公式通过几个例子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7.
本分析了讨论不同组合类型地震断裂的剖面断层和构造楔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组合类型的剖面断层和构造楔形成,演化机制,恢复古地震事件的准则。通过一些典型实例证明了这些认识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并进一步探讨了与之有关的几个问题,本获得的认识和成果将在活断层和古地震的深入研究中的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丽江7.0级地震的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周光全  张建国 《地震研究》1997,20(1):92-100
本文主要根据作者的野外地震地质调查,从震区地质构造条件与构造应力场特征出发,根据库仑-莫尔剪破裂准则计算,结合这次地震地表破坏特征和等烈度线形态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在北北西至近南北向主压应力作用下,丽江7.0级地震是玉龙雪山山前断裂活动的结果,地震时断层活动以倾为主,伴有一定的左旋扭动。并讨论了山前断裂的闭锁条件。  相似文献   

9.
地壳形变与地震博克不断发展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台阵正在连续不断地测量南加州的地壳形变。这些测量是试图用数量表示板块边界形变与地震发生之间关系的开端。板块构造理论使我们认识到地球表面是由大约10个大的刚性板块组成的。虽然板块内部是刚性的,但沿着它们...  相似文献   

10.
11.
成都平原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成都平原是位于青藏高原东南侧前缘的第四纪压陷盆地,东西两侧分别被龙泉山和龙门山所限。研究表明,成都平原的第四纪断陷作用从大邑-彭县-绵竹隐伏断裂和浦江-新津-成都-德阳断裂所夹的北东向断块的为民陷开始,然后向东西两侧扩展。不同断裂在不同时代的逆冲运动对成都平原的形成和演化起重要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场地的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决定了场地土结构及土动力学参数的区域性差异,对强震地面运动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为了考虑这种控制作用,以便合理地进行成都平原地震动小区划,本文根据一定数量的地震反应分析结果和所处的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建立了地貌单元、土层厚度和土层结构等因素与各类地震反应谱和各档峰值加速度的统计直方图。并引入分量分析方法,对原始因素进行正交变换,用产生互不相关的新因素来代替它们。正交变换之后,根据因子得分矩阵建立模糊关系矩阵 R,根据反映新因素重要程度的因子载荷矩阵生成新因素权重矩阵 A,然后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判别成都平原东部各点的地面地震动类型,并由判别结果勾划了本区地震动小区划图。  相似文献   

13.
根据近 2 0余年来四川地震、石油部门积累的四川盆地及邻区的地震地质调查、强震及中强地震震例总结、成都凹陷人工地震勘探普查与详查的工作成果 ,一方面研究了所揭示的成都凹陷及邻区的隐伏构造类型与展布范围 ,尤其是对成都—德阳间是否存在“隐伏断裂”作了详细的厘定 ,资料表明NE向的新津断裂向北消止于双流县彭镇以南 ;另一方面研究了活动断裂与地震活动的成生关系及相应的活动特征 ,其中最重要的是将浅表断裂和深层地腹型断裂加以明确的区分和圈定 ,提出了5种发震断裂类型。综合上述认识 ,划出了成都凹陷强震潜在震源区。研究认为 :成都—德阳一线两侧宽 4 0km、长百余公里的地带 ,具有稳定的地震地质环境和良好的工程地震条件  相似文献   

14.
基于成都台长期的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在时域的变化规律,对该地区观测数据的正常变化特征、干扰因素、可靠性进行分析研究,获取观测数据的动态特征。同时通过成都台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在汶川MS8.0、芦山MS7.0等地震前后的变化动态,研究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在灾害性地震前后的趋势性及短临异常特征,并对其进行映震分析。分析表明:视电阻率的异常变化与Ms7.0以上强震的发生存在一定的映震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电测深剖面法、联合剖面法、高密度电阻率法资料,研究蒲江—新津—成都—德阳断裂潜入成都平原后的延伸方向,位置及产状,并得到了断层气和钻孔资料的验证。再次显示出综合电探方法在探测隐伏断裂研究中可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车用太  梁华峰 《地震》1994,(5):1-10
本文以首都圈地区现有前兆台网的映震能力评价为基础,提出了前兆台网强化的原则与方法。强化的原则是,以近期地震危险性研究成果为依据,以捕捉源兆信息为目标,以捕捉短临异常信息为重点。强化的途径是,对现有布局作适当的调整与优化,布设电磁波与断层土壤气为主的前兆台网,建设地下流体综合观测站与构筑地震前兆的立体化观测系统。  相似文献   

17.
1991年太湖地区洪涝灾害评估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孙顺才  赵锐  毛锐  赵宏 《湖泊科学》1993,5(2):108-117
1991年6、7月间,太湖地区遭受特大洪涝灾害,受灾面积达3309km~2,直接经济损失达106亿元。梅雨暴雨是造成这次洪灾的直接原因,短时间内,降雨量达899mm,为100—200年一遇,超过该地区的承受能力。人类活动对加重灾情亦有着重要影响,包括:围垦与泥沙淤积,使河湖调蓄功能下降;太湖出口河道74.6%被封淤堵死,致使太湖水位达4.79m,超过历史最高记录;圩外面积减少及城市化发展等。治理对策包括充分发挥河湖调蓄功能;合理安排圩外调蓄流量,打通骨干排水河道及城市防洪系统建设等。  相似文献   

18.
新疆博格达山北缘现今构造运动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罗福忠  阮成雯  方伟 《内陆地震》2006,20(2):109-114
受近南北向挤压应力作用的影响,新疆北天山地震带东段博格达山北缘发育多条晚第四纪活断裂,呈向北凸起的弧形,构成了博格达推覆体。这些晚第四纪活断裂现今活动方式继承了新构造运动以来的活动特点,博格达山由南向北继续推覆,在其北缘于1934年8月7日及1965年11月13日分别发生了6.0、6.6级地震。目前该处地震活动处于相对平静状态,未来存在发生6级地震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9.
榆次地裂缝成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物探、钻探、地貌等资料证明了王湖-北田断裂和郭家堡-南沟隐伏断裂的存在及其活动性,并从地裂的分布及其活动特征、地震、地下水、地貌、地形变等诸方面论证了榆次地裂缝是由于断裂活动间接所致,属于构造成因。同时地震活动、地下水超采加剧了地裂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成都地磁台的仪器配置、误差来源、资料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地磁台的观测质量稳定,资料连续可靠。成都地磁台的观测能够正确反映成都地区地磁场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