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首皓  孙鲁平  丁玲 《现代地质》2023,37(1):121-126
在地震勘探中由于与反射信号时差小,层间多次波在近偏移距难以完全去除。地震剖面道集上近偏移距多次波的存在增加了反演的多解性,此外多次波在叠加剖面上形成的假反射也增加了解释的误差。提出一种基于预测滤波的层间多次波衰减方法,首先通过倾角滤波衰减中远偏移距的多次波,然后将含有残留的层间多次波的道集按照随机顺序排序,最后应用预测滤波方法按照随机干扰去除剩余的层间多次波。经实际数据检验,本方法对近偏移距小时差层间多次波具有良好的衰减效果。  相似文献   

2.
反射地震数据可通过偏移共中心点倾斜迭加剖面成像。其基本方法就是对相同射线参数的各共中心道倾斜迭加剖面合成。早期研究人员已经描述过倾斜迭加炮平面或取代共中心点道集的共接收器道集的偏移方法,但是,共中心点倾斜迭加具有中心点坐标的实用的优点。除此之外,偏移方程未对陡倾角、宽偏移距或垂向速度变化作任何假设。本方法理论上的缺陷在于没有对横向速度变化进行精确处理。倾斜迭加偏移是一种“迭加前的偏移”方法,它可解决常规迭加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当水平反射层与陡倾角反射层相交时的倾角选择性问题)。在图象上,所有倾角的正确处理可提高横向分辨力。在偏移改善地震资料以后,倾斜迭加偏移可提供一种测定层速度的简单方法。对超临界反射和折射运用倾斜迭加偏移的旅行时间处理方法也是准确可行的。这些同相轴与中心点的附加度量转换成p-t面。倾斜迭加偏移方程将p-t面转换成一个深度-共中心点速度面。与通常的偏移一样,在速度的反演过程中自动考虑了倾角影响。  相似文献   

3.
常规地震处理方法很难从反射时距中将速度与界面深度、走向和倾角等地层参数分离开来,这使得许多陡倾界面发育的构造复杂区反射成像质量不高。发挥三维地震勘探反射面接收的优势,利用三维倾斜界面P波反射仍具有双曲面时距的特点,导出界面深度、走向、倾角及P波速度的反演解,该反演解是唯一的。经实际资料验证,用网格接收面中任两条测线的时距可以得到全部速度和界面参数。这对于三维叠加偏移处理和提高成像质量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龙口海域煤田,海水深度变化大(1~13 m),地层局部倾角陡;海上地震资料采集存在检波器位置漂移、变周期鸣震干扰以及子波差异大等问题。利用直达波或折射波旅行时进行检波器位置反演,解决了检波器飘移问题;变步长二步法预测反褶积能压制变周期鸣震干扰;叠前时间偏移解决了陡倾角成像。资料处理效果表明:所用方法对龙口海域地震资料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等效偏移距偏移和非成像炮集偏移的基本原理,二者都是用一个新的偏移距变量代替常规的偏移距,然后对以新的偏移距变量定义的旅行时双曲线进行动校正和叠加,从而实现叠前时间偏移。叠前时间偏移是对双平方根方程定义的旅行时曲面的绕射求和,而这两种方法的区别就在于其在该曲面上定义的求和路径不同。在金属矿勘探中,金属矿脉由于其成因受构造剧烈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倾角陡,规模小,大多呈非水平层分布,而这两种方法可以为金属矿成像提供较好的成像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别以直射线和弯曲射线初至波层析反演技术重建的速度为偏移速度,采用波前扩展外推方式求解程函方程,求取了成像区域内各节点初至波时间场,应用克希霍夫积分偏移技术对复杂模型叠前数据进行全平面偏移成像,成像结果表明:弯曲射线层析反演方法获得的速度场较直射线层析结果对速度异常体的刻画更准确,以弯曲射线层析反演速度场作为偏移速度可以获得较好的偏移成像结果。  相似文献   

7.
调节方向接收法(The Method of Controlled Directional Reception,简称CDR法)用于确定在已知的震源和接收器之间波传播的旅行时间和射线参数,通过自动拾取方法,从常规的地震数据中求出射线及旅行时参数(统称力CDR参数),然后层析反演出个质的速度结构。对于反射界面的形态及连续性没有作什么假设,本方法对弯曲,倾斜、横向非均匀反射模型的合成数据成功地进行了层析反演。  相似文献   

8.
首次提出了采用差值谱同时提取转换波速度比和界面倾角的方法。对于倾斜界面的PS转换波地震数据,获取界面上介质的纵横波速度比和反射界面的倾角,是转换波地震数据后续一系列处理流程的关键。通过预设速度比和倾角抽取CCP共转换点道集,并对其进行速度比谱计算,将速度比谱中获得的速度比估算值与预设值作差,在一定范围内改变速度比和倾角值,得到多个速度比差值,最后生成分别以速度比和倾角为坐标的二维差值谱,通过分析差值谱提取纵横波速度比和界面倾角。该方法能够同时对2个未知参数进行提取,获得的结果误差较小,可以为转换波后续处理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种利用多次叠前时间偏移提取偏移速度模型的方法,以提高成像效果。通过常规的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分析方法,提取出最好的初始速度模型,然后以此速度模型的80%至120%进行扫描,用这些速度模型进行偏移,将得到不同质量的成像剖面,他们有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准确的偏移速度可以通过选用正确的速度模型百分比估算出来,可使成像效果得到最显著的提高。此方法用于实际数据,结果证明该方法提取的偏移速度模型非常接近真实的速度。由于无需对不同百分比速度模型重复计算旅行时,多次叠前时间偏移所耗费CPU时间并不多。  相似文献   

10.
影响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精度的主要因素除了要求勘探区覆盖次数均匀、单炮记录信噪比高外,还必须建立准确的偏移速度场及选择合适的偏移孔径,其中速度深度模型的建立原则取决于偏移后共反射点道集同相轴是否呈水平形态,而偏移孔径的选择依据则是目的层倾角的大小。在地层倾角变化剧烈的吉新煤矿区,深度域层速度场采用三次速度迭代求得,并确定偏移孔径为600m×600m。应用表明:叠前深度偏移比叠后时间偏移处理在复杂构造区成像准确、断点空间位置清晰,且在解决复杂地质构造成像问题的同时还能够提高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是解决复杂构造成像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1.
在煤层倾角小的山西潞安常村矿S7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时,采用叠前时间偏移,可克服非同相叠加给后续偏移带来的麻烦,先进行偏移处理使波场归位,再把同一地下点的偏移波场相叠加。叠前时间偏移适用于陡倾角构造等复杂地质体的成像,所得数据体相对于叠后时间偏移数据体,反射波空间归位更准确,绕射波收敛更彻底,构造清晰、自然,波组关系合理,波组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12.
随着界面倾角及埋深的增加,速度在纵向及横向变化比较复杂,很难一次给出精确的偏移速度。因此,偏移效果往往不够理想。串联偏移不需要一次给出精确的偏移速度,可以通过N次偏移,逐渐逼近,最终使反射波正确归位。由于采用了较低的偏移速度,在做波场外推时,可以使用较大的偏移深度步长。因此,不需要增加计算工作量,就能得到满意的偏移结果。  相似文献   

13.
地震层析成像作为一种有效还原地下介质速度模型的方法,为全波形反演提供了可靠的初始速度模型,从原始的射线层析到相移旅行时层析和瞬时旅行时层析,实现了地震波传播的有限频特性;从声波方程到弹性波方程,从各向同性介质到VTI,TTI介质,实现了对真实地下介质情况的模拟。减缓层析反演的病态性也一直是研究热点,常用的方法有正则化,用高斯束层析的敏感核代替传统的射线层析敏感核等。此外,为了避免使成像结果的精度依赖于共成像道集上反射位的真实深度,角度域双差分反射层析可以稳定有效地收敛到精确的偏移速度模型。如今,层析成像逐步向各向异性介质过渡,使用的数据从VSP到WVSP,从单一波形到多种波形联合反演发展,然而,分辨率和计算效率的相关问题仍然需要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4.
弹性波逆时偏移的子波拉伸效应是指偏移后纵横波在垂向(深度)上的子波延续长度和频率随地震波速度、地层倾角和反射角的变化而变化。通过研究弹性波逆时偏移中的纵、横波子波拉伸效应,提出了相应的校正方法:提取弹性波延拓过程中各成像点在成像时刻的震源波场和接收点波场的地震子波,以不改变成像结果的振幅与相位为前提,在波场延拓后,应用成像条件前对纵横波进行子波压缩处理,消除地震波速度、地层倾角和反射角等因素对纵横波延续长度和频率的影响。数值算例表明,该方法可提高逆时偏移后纵横波的垂向分辨率与振幅保真性,为后期进行AVO/AVA或其它叠前反演工作提供输入数据。  相似文献   

15.
原始地震数据中饱含丰富的反映相位的走时信息和反映反射率的振幅信息。基于波场延拓理论的波动方程保幅地震偏移成像,是在给出正确构造成像位置的同时也给出真实反射振幅的有效完善。基于全声波方程,利用严格的解耦理论进行单程波动保幅分解,得到一个由波场传播项与振幅补偿项构成的,在走时与振幅上满足全声波方程对应的程函方程与输运方程的保幅单程波动方程;利用摄动理论进行单平方根算子渐进展开,推导出基于保幅波动方程的广义高阶屏地震偏移算子方程。模型测试和实际资料处理表明,该方法不但可以凭借更准确的相位归位和散射能量聚焦提高构造成像精度,而且输出了能更正确反映地下反射属性的能量信息,从而可以为更深层次的勘探开发,提供地球物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当不正确的速度场应用于从时间向深度转换时,地震深度偏移可导致假的反射层定位和严重的干扰。在速度模型中,假设将各向异性的岩石描述成各向同性是一个主要的误差源,那么通过这种逼近法不可能消除独立的测量反射。不同的测量方法如VSP和联络巷道反射地震法具有地下相重叠的反射体特征。不仅在深度偏移上能产生一致的反射,而且还可以确定一致的速度模型。应用实测数据作为实例,在各向异性与速度模型结合时,可成功地获得两个  相似文献   

17.
反射槽波能够探测煤层中的小构造,但反射槽波信噪比低,探测效果不理想。为改进成像质量,分析了适用于反射槽波的预处理技术,从理论和实际应用两方面,通过三维槽波数值模拟和实际数据处理应用,验证了反射槽波绕射波偏移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应用绕射波偏移方法时,需对反射槽波做Hilbert变换,使之适应槽波的特殊情况;绕射偏移时只需要一个速度,槽波速度基本恒定,槽波绕射偏移方法相对地面地震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8.
波阻抗反演对水合物识别具有一定的辅助意义。由于地震波形数据缺少低频信息,在地震数据波阻抗反演时,一般要利用测井信息提供低频约束,但在我国南海水合物调查中,由于测井资料少,使得基于模型的波阻抗反演方法受到一定的限制。常用的无井约束波阻抗反演方法采用层速度建立初始模型,但常规速度分析方法密度低、精度不高,导致补偿的低频信息成分不丰富。针对这一限制,这里提出利用高密度速度分析方法获得层速度建立初始模型,该方法利用叠前时间偏移数据,对空间上的每一道,时间上每一个样点都进行分析,尽可能利用了数据的走时,能为阻抗反演提供低频成分更丰富、分辨率更高的初始模型。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所得到的波阻抗反演结果与水合物特征对应良好,能取得良好的反演结果。  相似文献   

19.
提出的角度域叠前时间偏移方法,能够在偏移成像过程中直接生成倾角域成像道集,在倾角成像道集上确定真地层倾角与倾角成像区,获得的最终叠加剖面在保证构造正确成像的同时避免了过大偏移孔径带来偏移噪声的弊端,提高了剖面的信噪比。应用本文方法在南堡凹陷马头营凸起地区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表明该方法对于信噪比较低、偏移噪声大的地区具有较大的工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了一种推断近地表构造的首波旅行时间反演的新方法.沿折射线相遇段所计算的旅行时间被用来重建地下第一个折射层的形状以及得出沿该界面的折射速度变化.所得信息可作为进一步处理的基础,比如说,用来进行近地表的静校正的计算.该方法优点之一在于确定折射界面的形状与确定折射界面速度互不相关,该方法可绘制多次覆盖时折射界面的几何形状或速度的急剧横向变化图.本文还给出了该反演技术的两个实例.其一利用了合成数据集;另一个利用了在沉积充填的深地堑上方爆破而得到的野外资料.利用合成数据集得到的结果对该方法予以证实并验证了误差分析的结论,其中,利用炮点左侧和右边接收记录来确定的折射界面速度误差符号相反,因此,真正的折射速度应位于这两个估值之间.一组野外数据反演得到的折射图象与常速反射迭加非常吻合,并说明了射线反演方法可处理折射速度或折射界面形状的剧烈的横向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