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西秦岭的南带在加里东构造阶段处于被动大陆边缘。自中志留世至早泥盆世相继沉积了碎屑潮坪、碎屑陆棚、深水复理石及灰泥潮坪等沉积相。各相中保存了相应的遗迹相:Plaolitesn遗迹相产于若尔盖古陆北侧的碎屑潮坪环境:Cruziana遗迹相,保存在下临滨的石英砂岩与黑色泥质岩的交界面中;Nereites遗迹相,保存于多级韵律互层的复理石中,其丰度及分异度极高。以牧食迹为主,耕食迹也很丰富,属浊积外扇类型,Glossifungites遗迹相,保存于下泥盆统灰泥潮坪相。以滤食生物的居住潸穴为主。除Planolites遗迹组合外,其余的遗迹相均可与Seilacher(1967,1968)建立的遗迹相对比。这些遗迹相的发现,对研究西秦岭南带中古生代的沉积环境及构造运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川西三叠纪马尔康盆地的浊积岩相与物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尔康盆地是三叠纪松潘-甘孜陆缘海盆的重要组成部分,沉积形成了杂谷脑组、侏倭组、如年各组、两河口组、雅江组等以浊积相岩石为主的复理石建造体.岩层具有典型的浊积岩韵律,砂岩的矿物成熟度与结构成熟度均较低,并含有较多的火山岩岩屑,岩石中常见陆坡到深海环境的水平弯曲的攫食虫迹.根据对浊积岩相、岩石碎屑矿物成分的分析以及浊积岩槽模的走向统计,浊流沉积的扩展由北东向南西逐步推移,浊积岩的陆源碎屑主要来自盆地北侧的东昆仑-西秦岭古陆.  相似文献   

3.
西秦岭西段志留纪遗迹化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式溥  胡云绪 《现代地质》1992,6(4):384-391
本文研究了西秦岭西段志留纪海水深浅不同的两种遗迹相及其沉积环境,一种是甘南迭部拉路沟中志留世晚期浅海砂岩系所含Cruziana遗迹相,另一种是川北若尔盖晚志留世早期深海复理石Nereites遗迹相。共描述遗迹化石10属11种,其中建立3个新遗迹种。这些遗迹化石对研究西秦岭的地层发育、沉积矿产和古环境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生物成因标志,对我国的遗迹化石研究也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西秦岭北带泥盆纪Nereites遗迹相及其环境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西秦岭北带泥盆系舒家坝组下一中上部的巨厚陆源碎屑岩系中含有极丰富的遗迹化石,它们可为解释该组沉积环境提供重要信息:(1)由大量典型深水遗迹化石组成的Nereites遗迹相,可与世界各地浊积岩系和复理石相中的Nereites遗迹相进行对比,该遗迹相主要发育在浊流沉积区直至深海平原,其沉积水深最大可超过2000m;(2)舒家坝组的遗迹群落中,除大量属深水型分子外,还见有典型的浅水分子,两种水深性质不同的遗迹组合共生在一个沉积剖面,正是浊积岩系和复理石相才具有的独特分布特征;(3)根据沉积层序和遗迹组合的对比确认舒家坝组不存在风暴岩。  相似文献   

5.
现代生物遗迹的特点、分布和组合特征及其与沉积环境、沉积物性质的关系,对遗迹化石及古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证价值,但现代生物遗迹研究起步较晚,国内研究成果较少。文中论述了滦河三角洲潮坪环境中现代生物遗迹的组成、组合与分布特征,并分析了遗迹组合与沉积环境的关系。研究表明: (1)层面遗迹以节肢动物、环节动物、腹足动物的爬行迹和拖迹为主; 层内遗迹包括垂直或高角度倾斜于层面的潜穴、平行于层面的潜穴,以居住迹为主,丰度高,类型多样。(2)建立了3种生物遗迹组合: 遗迹组合I以Y形和垂直管状潜穴为特征,局部丰度较高,表层潜穴和层面拖迹不发育,造迹生物主要为沙蚕和螃蟹,沉积物底层具有砂含量较高、水动力强、有机质含量低的特点,显示其出现于三角洲潮坪砂质沉积环境;遗迹组合Ⅱ以各种形态的层内潜穴和大量的层面爬行拖迹为特征,层内潜穴包括垂直管状、J形、U形、Y形和分枝形潜穴,丰度高,造迹生物主要是沙蚕和螃蟹,层面遗迹常见爬行拖迹和足辙迹,造迹生物主要为沙蚕、螃蟹、扁玉螺、寄居蟹,沉积物底层具有高泥质含量、高含水率和高有机质含量的特点,形成于三角洲潮坪中低潮区;遗迹组合Ⅲ以与层面近似垂直和与层面近似平行的层内潜穴以及大量的层面运动迹为特征,与层面近似垂直的潜穴包括垂直管状、J形、U形、Y形和复杂分枝形潜穴,造迹生物主要是螃蟹、泥甲虫及其幼虫, 与层面平行的表层潜穴主要是蝼蛄、泥甲虫及其幼虫营造的,层面上的运动迹常见为螃蟹足辙迹和鸟类足迹,沉积物底层具泥质含量高、含水率低、有机质含量高、底质固结程度较高的特点,产生于三角洲潮坪高潮区。(3)基于对遗迹组合和分布特征及其与底层性质和沉积环境关系的分析,建立了三角洲潮坪生物遗迹组合的沉积环境分布模式。该研究成果既可作为古代三角洲潮坪沉积环境的判识依据,也可为相似遗迹化石组合的沉积环境恢复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6.
新邵县马栏边下石炭统的遗迹化石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区下石炭统的遗迹化石有下列7属:Chondrites,Planolites,PalaeophycusZoophycos,Phycodes,Gondia,Skolithos。根据遗迹化石,结合立体化石及沉积岩特征,该区邵东组下部为灰、泥坪,属Skolithos遗迹相;上部为陆表浅海,属Zoophycos遗迹相。孟公坳组仍代表陆表浅海,属Zoophycos遗迹相。刘家塘组代表潮坪环境,属Skolithos遗迹相。石磴子组属陆表浅海沉积,属Zoophycos遗迹相。测水组代表潮坪沼泽,属Skolithos遗迹相。梓门桥组下部代表陆表浅海,上部代表灰泥坪,由Zoophycos遗迹相转变为Skolithos遗迹相。上述沉积环境的变化反映四次地壳升降与海水进退旋回。  相似文献   

7.
张欣平 《湖南地质》1991,10(2):97-104,T002
新化、湘潭等地跳马涧组的遗迹化石经笔者鉴定与描术者共15个遗迹属24个遗迹种(包括4个新遗迹种)。它们大部分属于跳马涧组上部,可分为Arenicolites-Palaeophycus组合,Skolithos-Planolites组合,Palaeophycus-Gordia组合,Rhizocorallium-Planolites组合,代表近滨环境,属Cruziana遗迹相。部分属于顶部Zoophycus-Cochlichnus组合和Zoophycus-Skolithos组合,属Zoophycus遗迹相上部。综合前人资料,湖南跳马涧组遗迹化石现已发现22属45种,可归并为居住迹、觅食迹、爬行迹、休息迹、啮食迹、钻孔、逃逸构造、生物扰动构造八种生态类型。由跳马涧组下部至顶部,由以居住迹为主的遗迹组合,转变为居住迹、觅食迹同等发育或以觅食迹为主,转变为啮食迹为主的组合。反映由前滨转变为近滨,再转变为远滨,代表海水加深、海侵扩大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西准噶尔复理石相遗迹化石主要分布于上泥盆统-下石炭统塔尔巴哈台组以及石炭系的包古图组、太勒古拉组和哈拉阿拉特组中, 典型遗迹属包括Phycosiphon, Nereites, Megagrapton, Glockerichnus, Cochlichnus, Lophoctenium, Gordia, Chondrites, Zoophycos, Scolicia, Thalassinoides.这些遗迹化石构成具有典型深水Nereites遗迹相特征的Phycosiphon-Nereites遗迹化石组合和Megagrapton-Glockerichnus-Cochlichnus遗迹化石组合.包古图组和太勒古拉组属于海底扇中下扇扇缘-盆地平原环境; 哈拉阿拉特组和塔尔巴哈台组则属于海底扇中下扇扇叶环境.西准噶尔复理石相遗迹化石分布与鲍马序列的厚度密切相关, 在毫米-厘米级鲍马序列中, 遗迹化石属种单调且保存较差, 可见单一属的Phycosiphon或Nereites; 而在厘米-分米级鲍马序列中, 可见不同直径大小和形态上具有过渡的Phycosiphon和Nereites, 可能代表同种造迹生物不同个体发育阶段的生物遗迹.海底扇不同亚环境单个鲍马序列的厚度决定了底栖生物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形成较为成熟的群落(包括一系列幼年和成年个体).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柯坪断隆中奥陶统其浪组中上段L M灰泥互层沉积地层中发育远源钙质风暴岩,其中发育属Zoophycos遗迹相的Phycodes Megagrapton遗迹组合,包括Belorhape,Circulichnus,Dendrichnites,Gordia,Granularia,Megagrapton,Phycodes,Planolites,Protopaleodictyon,Rhabdoglyphas等遗迹属。该组合遗迹形态主要为分枝迹,习性以觅食迹为主,显著特点是包含多种深水遗迹分子。这些特征与以往报道的风暴岩中遗迹组合特征有明显的差别。该组合反映其浪组风暴岩形成于滨外风暴浪基面以下水体较深且水动力较弱的静水地带。此组合可以成为判定远源风暴岩以及区分事件和正常灰岩的良好辅助标志。  相似文献   

10.
对鄂西—湘西北地区多个沉积剖面的地层及沉积相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二叠纪栖霞期至茅口初期主要为内克拉通碳酸盐岩缓坡环境,发育内缓坡相、中缓坡相、外缓坡相和盆地相.内缓坡相以厚层至块状生物碎屑石灰岩为主,生物颗粒以绿藻和底栖有孔虫为主,缺乏高能沉积的生物颗粒.中缓坡相以中厚层含生物碎屑颗粒石灰岩以及厚层灰泥石灰岩...  相似文献   

11.
西秦岭二叠纪-三叠纪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晋慧娟  李育慈 《地质科学》1995,30(4):321-328
本文系统描述和研究了西秦岭合作至夏河间晚二叠世和临潭至岷县以南早、中三叠世复理石相中发现的遗迹化石,并得出以下认识:1)各遗迹组合都属与浊流有关的深海“Nereites”遗迹相,都不具远洋沉积中遗迹组合特征;2)各遗迹组合所指示的海水深度都介于深水斜坡环境的中等水深范围内,最深不超过2000m;3)早三叠世遗迹化石潜穴管普遍细于中三叠世,表明前者属水体循环差的缺氧环境,后者为开放型海盆;4)根据遗迹组合空间分布的差异,认为在三叠纪时北特提斯北缘的深水斜坡带的海水深度呈现出西深东浅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西秦岭二叠纪-三叠纪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系统描述和研究了西秦岭合作至夏河间晚二叠世和临潭至岷县以南早、中三叠世复理石相中发现的遗迹化石,并得出以下认识:1)各遗迹组合都属与浊流有关的深海“Nereites”遗迹相,都不具远洋沉积中遗迹组合特征;2)各遗迹组合所指示的海水深度都介于深水斜坡环境的中等水深范围内,最深不超过2000m;3)早三叠世遗迹化石潜穴管普遍细于中三叠世,表明前者属水体循环差的缺氧环境,后者为开放型海盆;4)根据遗迹组合空间分布的差异,认为在三叠纪时北特提斯北缘的深水斜坡带的海水深度呈现出西深东浅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罗平生物群是继二叠纪末全球生物大灭绝后海洋生态系统全面复苏的典型代表.为了更全面地认识罗平生物群产出的沉积环境,通过露头观察、微相分析等方法对云南省罗平县宜石打剖面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进行了研究,共识别出开阔台地、局限台地(泻湖)、潮坪、台盆、台内滩5种沉积相类型.台内滩的颗粒类型以似球粒、包粒为主,其次为少量鲕粒、生物碎屑,颗粒之间主要为亮晶胶结,局部含少量灰泥,滩体规模较小,指示中等水能量环境,且由下向上具多期发育特征.综合研究表明,中三叠世安尼期Pelsonian亚期早期发生了全球性的海平面上升,导致沉积环境水深迅速增加.研究区沉积相从潮坪相迅速转变为台内盆地相,其相对低能缺氧的环境有利于罗平生物群化石的保存.   相似文献   

14.
《沉积学报》2000,18(4)
在新疆塔里木板块西北缘下二叠统比尤勒提群中部首次发现了大量深水遗迹化石,主要包括Glockeria Ksiazkiewicz 1968,Helminthoida sp., Megagrapton sp., Paleodictyon sp., Paleodictyon (Glenodictyum) Croaticum Ulchman 1995, Planolites sp., Protopaleodictyon sp., Scalarituba missouriensis Weller 1899, Spirophycus sp.等,代表典型深海环境的Nereites遗迹相。根据对温古尔剖面的研究,比尤勒提群下部为浅海陆棚相砂泥质灰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泥晶灰岩等;而含丰富遗迹化石的比尤勒提群中部为一套深海海底扇沉积的浊积岩系夹少量硅质岩,并且在浊积扇的不同位置所产遗迹组合类型也明显不同,扇根以觅食迹为主,含大量穿相分子,扇中开始出现牧食迹,扇梢则出现特征的耕作迹;比尤勒提群上部为浅海陆棚-滨海相沉积的硅质灰岩、泥晶灰岩和砂质灰岩及粉砂质泥岩、钙质砂岩等。该套遗迹化石组合与深海浊积事件密切相关,同时表明塔里木板块西北缘早二叠世时期存在一个陆棚浅海-深海盆地沉积环境,晚二叠世时期海水向西退去形成陆相沉积。  相似文献   

15.
党志英  张立军 《古地理学报》2020,22(6):1171-1180
西秦岭地区是二叠系—三叠系之交深水相保存较为连续的地区,西秦岭甘南地区上二叠统毛毛隆组发育丰富的遗迹化石(12属17种)。遗迹网络分析作为新兴的研究方法,侧重于用相互连接的遗迹分类群来重建遗迹群落系统,这为研究遗迹群落的行为学和生态学提供了丰富的手段。笔者以西秦岭甘南地区上二叠统毛毛隆组发现的遗迹化石为数据源,运用遗迹网络分析方法,揭示出毛毛隆组遗迹群落具结构化特征,遗迹群落体现出环境驱动的遗迹组合面貌特征: Palaeophycus-Lockeia-Arenicolites-Dictyodora-Planolites-Protovirgularia-Chondrites组合(C1,近源浊流区),Palaeophycus-Lockeia-Arenicolites-Dictyodora-Protovirgularia-Phycodes-Chondrites-Helminthopsis组合(C2,浊流过渡区—浊流远源区),和Palaeophycus-Nereites-Scolicia-Protovirgularia-Helminthopsis组合(C3,远源浊流区)。该遗迹群落由C1演变至C3的过程,揭示了古环境从近源浊流区至远源浊流区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6.
胡斌  周方  宋慧波 《古地理学报》2010,12(5):577-588
河南省焦作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发育一套陆表海碳酸盐岩以及海湾-潟湖、潮坪-沼泽和障壁岛 (砂质滩、坝) 相碎屑岩和煤层,其中保存有大量完好的遗迹化石,已识别出的有10个遗迹属11个遗迹种,包 括Zoohycos brianes,Zoohycos villae,Teichichnus rectus,Nereies isp.,Chondries isp.,Rhizocorallium isp.,Thalassinoides suevivus,Ophiomorpha nodosa,Gordiamaina,Taenidium satanassi和Planolites isp.等。这些遗迹化石多为 全浮痕保存,少数为半浮痕表迹保存,其丰度较高。根据遗迹化石的组成与产状特征及其围岩的沉积特征,可 识别出3种遗迹化石组合:(1) Zoohycos-Nereites遗迹组合,出现在水体相对较深、浪基面之下且沉积底层内 氧气贫乏的远岸浅海沉积环境;(2) Zoohycos-Taenidium遗迹组合,产生于水体相对较浅的浪基面之上的近岸 浅海沉积环境;(3)Ophiomorpha-Thalassinoides遗迹组合,发育于海岸带潮坪或海湾、湖沉积环境,遗迹化石 往往保存在泥质灰岩或钙质粉砂岩和薄层细砂岩中。基于遗迹化石组合的分布特点,提出了焦作地区太原组遗 迹化石的沉积环境模式。  相似文献   

17.
北祁连东段石炭纪岩相古地理基本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区早石炭世,秦岭海域海水以天水-静宁古海峡为通道侵入本区,向北、西超覆,形成“¬”型海湾环境,沉积了以海湾-泻湖微相及潮坪相为主夹少量碳酸盐台地相含煤岩系。晚石炭世,海侵进一步扩大,红土洼期-羊虎沟期为“¬”字型海湾;太原期,北祁连海与华北、华南及天山海域连成一片,沉积了滩相、潮坪相及三角洲相为主的含煤岩系。沉积作用向银川以北、武威以西超覆。  相似文献   

18.
文中描述的遗迹化石是河北区调队1/25万萨噶幅(2001年)和中国地质大学1/25万江孜幅、亚东幅(2002年)野外地质调查过程分别的。遗迹化石的产地和时代是:萨噶和吉隆附近的晚白垩世,冈底斯弧前盆地日喀则群昂仁组复理石(化石点1);和产自康马地区马拉雅拉轨岗日带晚三叠世捏如组,早中侏罗世田巴群,早白垩世加不拉组和晚白垩世宗卓组复理石(化石点2),少量标本产自北喜拉南带岗巴?定日晚白垩世岗巴村口组(化石点3)。文内共计描述上述地区中生代遗迹化石12个遗迹属,14个遗迹种包含4个未定遗迹种其中多数(5个遗迹属,7个遗迹种)为首次在中被发现和描述(包含有两个新遗迹种)。本文详细研究了各遗迹属的行为习性特征,其中数(有9个遗迹属)过去经常产于世界各地中新生代深海复理石内,根据不同的埋和保存环境它们又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浊流形后(Post-turbidite)形成的遗迹,它们都是深海食沉积物动物的觅食(Fodinichnia)和游动的牧食迹(Pascichnia)如Gyrophyllites,Phymatoderma,Helminthoida和Phycosiphon,它们的主要特是都具有主动回填构造(active backfill);另一类为流形成前(Pre-turbidite)形成的雕画迹,它们的主要特征是生活时期形成复的多孔的水道系统,并在其中培养细菌形成园艺式(Gardening)觅食或称为耕作迹(Agrichnia)Megagrapton,Rhabdoglyphus,Helicorhaphe,其中还包括适应低氧环境的化学共(Chemosymbiosis)类型如Chondrites和Cladichnus。在描述的遗迹中还包括住兼觅食(Dwellingandfeedingstructures):Schaubcylindrichnus和Syringomorpha以及一种经常趋向水流的停栖迹(Cubichnia)Sagittichnus。深海相中生代复理石地层(尤其晚三叠世,侏罗白垩纪),在我国除西藏地区特别发育外,内地其他各省区很少发育,因此上述中代遗迹化石资料显得特别珍贵,研它们相信会对今后西藏的地层学,沉积学和岩相古地理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19.
复理石相中丰富的原生生物沉积构造-遗迹化石是该地层的良好示底构造。(1)典型的遗迹化石如Skolithos,Granularia本身是工的极好生物成因构造,(2)浊流事件前的Nereites相遗迹化石占复理相中遗迹化石总量的大多数,主要保存于浊积砂岩底面且主要为下凸良形成雕画迹,指示岩层底面,(3)泥岩层面遗迹化石以凹状、填平补状刘为主,内部纹饰较发育,指示岩层顶面,加强贵迹化石示底标志的研究应是今后值得重视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20.
河南箕山地区中元古界五佛山群是太古界、下元古界褶皱变质基底之上的第一盖层,由于基底构造的差异性,造成五佛山群马鞍山组、峡外组在海侵过程中处于不同的沉积环境,但总的看来,箕山地区中部为基底隆起区,东部为沉陷区,西部为一向西倾斜的缓坡区。在五佛山群马鞍山组沉积的早期,区内以河流相沉积为主;在马鞍山组沉积的中、晚期,东、西部均处于滨浅海环境,为滨浅海相碎屑岩沉积,中部隆起区呈多岛状,出现潮坪沉积环境,为潮坪相碎屑沉积。在五佛山群峡外组沉积期,古地理分异格局消失,箕山地区全部转化为潮坪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