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郑斯华 《地震学报》1998,20(4):337-346
通过远震记录SH波位移脉冲的二阶矩的计算,得到了1988年澜沧地震(Ms=7.6)震源扩展参数.采用最小二乘原理反演了震源过程的持续时间T、断层长度L和方向性参数D,并得到T=11.77 s、D=15.05 kms、L=70.94 km.结果表明,1988年澜沧地震为对称双侧破裂.两侧破裂长度均为35 km.结合余震分布分析表明,在两个主震破裂区的连接部位存在着一个主震时未破裂的区域.由于主震时的位错,应变将重新凋整.连接部位具有足够的强度,以储存可以激发较大余震的应变能.   相似文献   

2.
宽频P波反演1988年澜沧地震震源参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改进了Kikuchi P波反演震源时间函数方法,在最小二乘法中引入加权系数,均衡各台资料在求解地震矩中的比例关系,使之推广到不同震中距、不同方位的情况。利用我国CDSN台网长周期和中长周期资料,分别用反射率法和远场广义射线法产生了理论子波,反演出澜沧M_s7.6地震的震源参数和破裂时间过程。结果表明,1988年澜沧大震的断层面走向150°,倾角84°,位错矢量与水平夹角175°,为走滑型震源机制;地震破裂上升时间为4秒,特征时间39秒,宏观尺度130公里,总地震矩达到2.5×10~(21)牛顿·米;地震可分成三个子破裂,由东南向西北扩展,构成了P波的复杂性,基本上能与现场地表迹象和地震宏观参数对应。  相似文献   

3.
马文涛  周挚 《地震研究》1994,17(1):16-23
本文使用中国CDSN长周期数字资料,采用理论地震图试错法,确定了1988年云南澜沧7.6级强震的震源机制参数,改进Kikuchi方法,计算出震源破裂时间过程函数,讨论了该地区发展地质构造。  相似文献   

4.
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前震源区应力状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3年1月1日至1988年11月5日云南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资料,获得了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前震源及附近区域多个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分布图像,初步揭示了震前震源区应力状态.结果表明:澜沧—耿马地震之前,研究区地震活动性参数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不均匀性特征.澜沧7.6级地震震源区以低于0.7的异常低b值、低a值以及整个研究区最短的局部复发间隔Tl值为特征,表明震源所在断裂段在震前已处于高应力闭锁状态,具有发生大震的应力条件.  相似文献   

5.
6.
澜沧—耿马地震震源动力学参数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李立平  叶建庆 《地震研究》1990,13(3):223-233
本文使用沧澜—耿马地震主震后在震区建立的数字地震仪记录,用波谱法测算澜沧—耿马余震的震源动力学参数。就这些参数的统计特征,对该双主震型两主震区的地下介质不同状态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CDSN)记录的2°—40°范围内的长周期P波垂直分量波形资料,通过理论地震图拟合的方法,研究了1988年云南澜沧—耿马地震主震及两个余震的震源机制.结果表明,主震由三个震源机制不尽相同的子事件组成.第一个子事件的震源机制为:走向N30°W,倾角88°,错动角185°,地震矩为0.55×1020Nm.第二个子事件的震源机制为:走向N33°W,倾角90°,错动角209°,地震矩0.24×1020Nm,延迟时间为25s.第三个子事件的震源机制为:走向N65°W,倾角82°,错动角172°,地震矩为0.14×1020Nm,延迟时间为70s.这种在空间上相距甚小而在时间上有分离、子事件的震源机制相差较为显著的复杂震源过程,与现场综合考察所见的地表裂缝分布一致,可以解释为单一裂缝的X型共轭剪切破裂,两个余震震源机制均为:走向N10°W,倾角86°,错动角185°,地震矩分别为0.54×1018Nm和4.29×1018Nm.  相似文献   

8.
澜沧-耿马地震的震源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CDSN)记录的2°-40°范围内的长周期P波垂直分量波形资料,通过理论地震图拟合的方法,研究了1988年云南澜沧-耿马地震主震及两个余震的震源机制.结果表明,主震由三个震源机制不尽相同的子事件组成.第一个子事件的震源机制为:走向N30°W,倾角88°,错动角185°,地震矩为0.55×1020Nm.第二个子事件的震源机制为:走向N33°W,倾角90°,错动角209°,地震矩0.24×1020Nm,延迟时间为25s.第三个子事件的震源机制为:走向N65°W,倾角82°,错动角172°,地震矩为0.14×1020Nm,延迟时间为70s.这种在空间上相距甚小而在时间上有分离、子事件的震源机制相差较为显著的复杂震源过程,与现场综合考察所见的地表裂缝分布一致,可以解释为单一裂缝的X型共轭剪切破裂,两个余震震源机制均为:走向N10°W,倾角86°,错动角185°,地震矩分别为0.54×1018Nm和4.29×1018Nm.  相似文献   

9.
1999年台湾集集7.6级地震的震源参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广东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1999年台湾集集7.6级地震的波形资料,通过频谱分析,得出此次地震的霜相动力学特征,计算出P波和S波的应力降、地震矩、震源尺度等震源参数和介质品质因子Q值,并求出了它的距震级。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澜沧-耿马地震序列余震分布图像的变化,以及用复合型法反演主震破裂过程的研究结果,提出了澜沧-耿马地区北北西走向顺向雁行型双断层力学模型.用断裂力学有限元方法进行数字模拟研究表明:模型中的两个内端点区之间是主压应力的相对低值区,而剪应力分布在两个内端点区为高值区且以较大梯度向中心衰减,两次7级地震后接连发生的4次近东西走向的6级余震主要发生在这一带.由于压应力的减弱、剪应力的增加,使近东西走向的断层上摩擦力减小,有利于发生剪切错动,引发近东西走向分布的强余震;当区域主压应力方向取北北东向时,断层的理论滑动矢量图显示出右旋走滑性质,与震源机制及地表考查结果一致.当区域主压应力方位取值在NE25°附近且北部7.2级震区的弹性模量相对南部7.6级震区足够大时,北部断层1的相对滑动矢量可比南部断层2大,从而导致7.2级地震的震中烈度大于7.6级地震的烈度异常分布.  相似文献   

11.
黄永祥  黄浩雄 《地震研究》1998,21(2):196-204
本根据云南深井精密地温观测网的实测值,求得震前(1988年10月1日-28日短临变温场;参照张之立热应力模型解析法,同时采用热力差分有限元法;详细计算与展示了震前热应力场与本次地震的关系。经研究表明:91)该次地城前出现了强烈的热异常,其最大热异常梯度带位于未来强震区(澜沧-耿马)附近;最大热异常时段出现于临震前(1988年10月1日-28日)。最大热异常梯度带的变温值-浅层(200m左右深处的  相似文献   

12.
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的震源特征及其有限元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澜沧-耿马地震序列余震分布图像的变化,以及用复合型法反演主震破裂过程的研究结果,提出了澜沧-耿马地区北北西走向顺向雁行型双断层力学模型.用断裂力学有限元方法进行数字模拟研究表明:模型中的两个内端点区之间是主压应力的相对低值区,而剪应力分布在两个内端点区为高值区且以较大梯度向中心衰减,两次7级地震后接连发生的4次近东西走向的6级余震主要发生在这一带.由于压应力的减弱、剪应力的增加,使近东西走向的断层上摩擦力减小,有利于发生剪切错动,引发近东西走向分布的强余震;当区域主压应力方向取北北东向时,断层的理论滑动矢量图显示出右旋走滑性质,与震源机制及地表考查结果一致.当区域主压应力方位取值在NE25°附近且北部7.2级震区的弹性模量相对南部7.6级震区足够大时,北部断层1的相对滑动矢量可比南部断层2大,从而导致7.2级地震的震中烈度大于7.6级地震的烈度异常分布.  相似文献   

13.
丹江口水库及邻区地震震源参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讨论震源参数和M震级关系以及论述利用地方震尾波估算地震矩方法的基础上,尝试性地系统估算了丹江口水库及邻区内43次ML≥2.5级地震的震源参数,并讨论了丹江口水库地震的特征。丹江口水库及邻区地震震源参数的初步分析表明:丹江口及邻区属低应力降地区。水库蓄水的附加引张应力效应可能使得丹江口水库中局部以引张应变为主的地区应变迅速增加,地震应力降高于该区一般地震原有水平、从而诱发地震。此外,丹江口水库地震的破裂长度可能和震源机制的破裂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CDSN宽频带数字记录,计算了不对称双侧破裂模式的P波远场位移谱,用频谱方法研究中强地震的震源参数,并将它应用于1989年9月22日四川小金MS=6.6级地震的震源参数研究中。研究结果表明,断层长度为8.4km;宽度为2.9km;动力学参数:地震矩为4.7×1017N·m;平均位错64.6cm;应力降18.9×105Pa.并用余震震源深度分布的空间图象证明了:地震断层为走向NW33°的走滑断层,断层面倾向为北东,倾角约为20°。  相似文献   

15.
唐山和澜沧地震序列震源区应力场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刁桂苓  于利民 《地震学报》1995,17(3):305-311
以唐山地震序列167次MS4地震的震源机制和澜沧地震序列163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为基本资料,系统分析了各自震源区应力场的状况.结果表明,震源区应力场的方向稳定,没因发生强震序列造成显著的改变.余震机制解的优势空间取向与主震机制解相近,受主震及强余震影响,部分余震机制解有所偏离,但偏离程度随时间减小.唐山和澜沧序列中优势取向的机制解占全部解的比例相当,暗示构造应力场对强震序列的控制作用大体相同.经震源机制的聚类分析发现,唐山较澜沧序列类型多、取向分散,分析认为是唐山地区参与活动的构造比澜沧地区参与活动的构造复杂所致.   相似文献   

16.
2000年姚安地震的震源参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近场小孔径观测台网记录的余震序列资料,研究了2000年1月15日云南姚安MS6.4地震序列的地震物理过程. 用地震标定律关系估算主震的地震矩M0=1.58×1018N·m,矩震级MW=6.0,平均位错=0.63m,断层长度L=16.6km,断层宽度W=5.6km. 余震序列的高精度定位结果和能量分布走向,很好地证实了主震的断层破裂走向为N50°W,震区马尾菁断裂为主震发震构造,断层错动性质以右旋走滑为主. 用横波记录资料及波谱分析方法估算出余震的震源参数: 地震矩范围为1010~1016N·m,震源破裂半径a为80~500m,地震应力降范围为0.01~9.5MPa. 较大应力降(Δσ>1.0MPa)沿主断层线性排列,大应力降(Δσ>2.0MPa)与ML≥3.0级地震相关. 余震能量释放和高应力降的地震多发生在6.0~11km的深度范围,说明在这一深度范围内最大程度地集中了地壳中的应力.  相似文献   

17.
18.
2008年盈江5.9级地震序列震源参数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2008年8月21日在云南省盈江县发生了MS5.9地震。利用云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ML≥2.5余震波形记录,通过对S波观测记录谱进行传播路径、场地响应和仪器响应等影响的逐一消除,得到了196个ML≥2.5地震的震源谱,进而根据Brune圆盘震源模型,利用遗传算法计算了地震矩、应力降、震源半径等震源参数,结果表明,该地震序列的地震矩在1012~1016N.m间,与近震震级有很好的线性关系,与震源半径也呈线性关系;应力降与近震震级有一定的线性趋势相关性;拐角频率和地震矩之间有明显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丽江7.0级地震的余震震源参数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从PDR-2数字化近源(6.2km≤△≤42km)台网记录的丽江余震中初选了74个地震,初定了震中位置,震中方位角。用相应的台网数据处理技术,研究了丽江地震序列的体波谱。对震级2.5≤M≤5.7、地震矩21.40≤longM0≤23.28的地震,得出了丽江地区地震系列的震源参数;以及P波、S波的logM0与Md的关系式分别为:logM0^p=0.62Md+19.93;logM0^s=0.59M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2019年4月7日北京海淀M2.9及4月14日北京怀柔M3.0地震的基本参数速报情况,并利用区域台网波形数据,采用全波形反演方法ISOLA获得了这两次地震的最佳双力偶解。反演结果显示:M2.9地震的节面Ⅰ走向29°,倾角70°,滑动角?149°,节面Ⅱ走向288°,倾角61°,滑动角?22°;矩心深度14 km,矩震级MW=3.4。M3.0地震的节面Ⅰ走向93°,倾角84°,滑动角?30°,节面Ⅱ走向186°,倾角60°,滑动角173°;矩心深度16 km,矩震级MW=3.4。震源机制反演结果表明,两次地震均为走滑型为主的地震,其与震源区域附近历史地震震源机制解具有相同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