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的北回归线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地球上的五条特殊纬线中,除北极圈外,兴建标志最多的是北回归线。这些北回归线标志,全部建在中国境内,中国的北回归线标志,形式多样,造型别致,各具特色。世界首座北回归线标志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0月,为庆祝台湾纵贯铁路全线通车,在台湾嘉义市西南3...  相似文献   

2.
云南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公园@吴铭蟾云南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公园吴铭蟾今年6月30日《人民日报》登刊一张照片“桂平建起北回归线标志”,文字说明是“我国第七座北回归线标志近日在广西桂平石咀镇小汶村建成,该标志是一个跨度8米、高16米的象征地球的圆球。”我国的7座北回...  相似文献   

3.
从回归线的概念出发,介绍并计算了未来60年的北回归线值,并对北回归线的测定方法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从回归线的概念出发,介绍并计算了未来60年的北回归线值,并对北回归线的测定方法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5.
在1997年一年里,北回归线默然无声地南移了大约147米,南回归线也悄然北移了147米,地球的热带地区将近1080平方公里的疆域,其中约330平方公里是陆地,其余是海洋,都在无声无息中遭到了南、北温带的蚕食。1998年,这种蚕食还在继续,这就是所...  相似文献   

6.
星座、神话、古典星图和与希腊星座神话有关的艺术品是我的最爱。我由喜爱星空而喜欢上了星座神话;因感兴趣星座的演变过程而喜欢上了古典星图;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说星座文化。我开始接触西方艺术,尤其是美术中与此有关的艺术品。我逐渐体会到上述这几项内容正是天文学与文化艺术之间的桥梁,也是探索和研究科学与艺术、科学与文化的最好切入点。  相似文献   

7.
历时5个多月的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标识征集活动于2006年2月10日评选揭晓,由上海设计师顾永江设计的书法作品最终入选。这是中国第一次采用全国征集方式为重大航天探索工程设计标志。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标志图案简洁明了,凸现中国特色。它以我国书法的笔调抽象地画月球,人的脚印踏上月面,圆弧的起笔处自然形成龙头,象征中国天如巨龙腾空而起,落笔的飞白由一群和平鸽构成,表述了中国人国平利用空间的美好愿望。整体图形由一弧两点巧妙形成古文“月”字写意的笔触旨在传达一种探索的信念。中国“嫦娥”1号卫星及运载火箭将于今年年底运抵发射场区2007年春择机发射。为了使广大青少年读者明了探月的科学意义,我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先生撰写了面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8.
1957年10月,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国内展开了大张旗鼓的宣传,天文学知识也乘机得以普及。1958年创办的《天文爱好者》杂志,正处在这一浪潮的潮头。我那时上小学三年级,和许多小伙伴一样,迷上了星空。我的最主要的天文课老师,就是《天文爱好者》,以及《少年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手册》两本书。初中和高中,我都在学校的支持下组织天文小组,展开学习、认星以及特殊天象的观测活动。自第一期起,我买齐了《天文爱好者》的每一期,甚至投了一篇用普通照相机通过天文望远镜拍摄天体的文章。可惜刚收到回复,杂志就因文化革命而停刊了。  相似文献   

9.
李老生于1905年1月20日,我则生于1911年2月5日,虽然李老仅仅长我六岁,但李老是我父亲的同事,故我一直尊他为父执,以师礼事之。我父亲殷葆贞1927年入中华民国大学院任文牍工作,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高鲁、陈展云、陈遵妫和我父亲调入天文研究所,是年我父亲加入中国天文学会,是早期会员中惟一的非天文专业会员。当时研究所在南京鼓楼办公,离我家很近,我常去那里,因此  相似文献   

10.
星座艺术一直是我的最爱,2004年李元先生和我在编辑《世纪天图》之际,曾把一幅意大利穹顶古典星座图绘,作为封底予以刊载,在广大读者中引起良好的反响。此画构图壮丽,造型生动,气势磅礴,色彩绚丽,神贯宇宙,是世界文化中星空艺术的珍宝。最近天文景观成为天文科普的一个时髦话题,我就想,如此壮丽的星座图画,如果只能在印刷品中欣赏,岂不可惜,能不能亲眼目睹真物呢?这是眼见为实的天文景观吗?不久,我的志同道合的同事郭霞也参与了这一话题的探讨与研究,于是我们有了惊奇的意外发现,以下就是我们共同寻宝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看到彩版的《天文爱好者》杂志,使我非常的惊讶和欣喜,惊讶的是自1982年我离开《天文爱好者》编辑部,20多年后看到它新的靓丽容貌与当年那份记忆实在是有天壤之别。欣喜的是进入2006年的《天文爱好者》,它已经有了300期的"月龄"可庆可贺。惊讶和欣喜的感觉让我回忆让我感慨。我曾在《天文爱好者》编辑部工作了7个年头,因此它在我工作的生命中是一个标志性事业,这是1975年我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回到北京的第一个工作,也是其后自己从事科普工作的起点。刚到北京天文馆不久,我就被分配到《天文爱好者》编辑部工作,当时几位天文科普的老前辈都在那里,李元、卞德培、伊世同老师都手把手地教过我。我的工作主要是由师从伊世同先生学画星图开始的,后来也跟着卞德培、李元老师学习写科普文章、做编务工作。作为曾经的老师和同事,他们不仅教会了我求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天文科学  相似文献   

12.
2002年夏天的一个夜晚,我躺在河南洛阳附近的山里,仰望星空,试图捕捉英仙座流星雨迷人的身影。身旁同行的记者忍不住问我:“三年时间,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我当时回答说.“不要用‘坚持’这个词,一说坚持就好像我忍受了多大痛苦似的。其实我喜欢仰望星空,就好像画家喜欢颜料、球迷喜欢足球一样自然而然,这是我自己真心喜欢。”  相似文献   

13.
新的一年又来到了,“观测攻略”系列文章也已经陪伴大家度过了将近两年的时光。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让我和这个系列一起成长了许多。2009年是国际天文年,在这个以天文为主题的年份里,希望大家能够给自己多一些天文观测的时间,多一些拥抱大自然、享受星空的时间,并且心安理得地对自己说:“这是国际天文年,我就是要这样!”  相似文献   

14.
望天兴叹     
编辑部嘱我为《天文爱好者》出版300期写一篇纪念性短文。一般说来,这种文章总是歌颂表扬一番,只有这样才能鼓舞士气。可我一动笔却不知为什么总也激动不起来,不仅如此,还有许多感慨的心情。回想起来,《天文爱好者》和我有着不少的机缘巧合,1958年爱好者初创,我也于那一年开始接触天文,3年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爱好者两度停刊,我的天文业务也是两度停摆。从1958年学天文起的确经历了  相似文献   

15.
虽败犹乐     
我迷上天文已有三年了。三年来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包括天文摄影方面的。强烈的兴趣促使我在暑假购买了一台全机械单反相机,于是决定在7月16日月全食之夜将其投入使用。 城市的灰尘和灯光是天文摄影的大敌,于是我把所有的仪器都带到了老山国家森林公园,一个远离城市、环境极佳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北京古观象始建于公元1442年(明正统七年).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天文台,在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经历了中西文化碰撞时的磨难与艰辛。中国的学者与西方传教士相互交流,共同完成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和重要的天文仪器。这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直接相遇的开始。  相似文献   

17.
UTC闰秒通知     
<正>2015年6月末,协调世界时(UTC系统将引入)1正跳秒。届时,我国综合原子时系统的协调世界时UTC(JATC和国家授时中心的协调世界时)UTC(NTSC,以及)BPL、BPM、BPC长短波授时信号和低频时码信号中的UTC时号都将实施跳秒。跳秒前后UTC秒信号所标志的时刻依次为:  相似文献   

18.
谈天体摄影     
1998年我在《天文馆研究》中写了几篇介绍天体摄影基础的文章。以下我结合自己最近一段时间的实践情况,再谈谈天体摄影。相机机身、镜头和望远镜很多人认为机身和镜头能用就可以,不必选择高档的型号。如果财力有限,并且是刚刚开始天体摄影实践,选择国产的海鸥、凤凰或俄罗斯的泽厄特(ZENIT)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你希望拍到高质量的天体照片,最好选用高质量的摄影器材和望远镜。1997年我千里迢迢从深圳赶到北京天文台兴隆站拍摄海尔-波普彗星,当时使用的是我的海鸥DF-1和泽尼特ET相机加标准镜头和中焦镜头,海鸥拍的照片恒星不…  相似文献   

19.
七月二十二日,宜昌,日全食。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因为2008年日全食我无缘观赏,而今年我不愿再错过。于是我兴奋地加入了我校的日食观测队,迫不及待地奔赴长江流域观测。  相似文献   

20.
张衡字平子,河南省南阳县人,生于公元78年,逝世于139年;今年是他诞生的1880周年。公元第一世纪末和第二世纪初,是东汉王朝的繁荣时期,那时它是世界上的四大强国之一(另外三个是匈奴、大月氏和罗马帝国),国内在经济上、文化上和交通上都有相当的发展。这样的和平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