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世界万物都是由分子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不管花花绿绿的世界多么干奇百怪,不管物质世界如何光怪陆离,原子的种类(称“元素”)却总共不过100多种。正如英语中有无数个单词,但英文字母只有26个一样。  相似文献   

2.
世界著名的古典哲学大量、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在1988年所著的名著《实践理性批判》中有段名言:“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首选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的星空。”古希腊仄勒斯的名言则是:“一个不关心星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相似文献   

3.
现在恐怕不知道雷达的人已不会太多了。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为反法西斯战争建立了赫赫功勋。从实力而言,当年英国空军远非希特勒的对手,正如丘吉尔所言:“在人类战争史上,如此以强凌弱,而强者反而遭到如此惨败的先例恐怕是从来没有过的。”英国所以会取胜的因素固然不少,但不可否认,1940年发明的雷达是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自从前三篇聊“天”话“佯谬”在本刊发表之后,激发了不少读者的兴致,有的爱好者还来信来电提出了一些十分有趣的题目,鼓励我继续写下去。其中一个趣题中的主角竟是“中子”!乍一想,中子似乎与天文学毫无关系。天文学的直接表象是星空,人类在没有使用火的时代,就已经对天穹上“星火”的分布十分熟悉了,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30年代接收到银河中心方向的无线电波以来,迅速发展起来一门崭新的学科——射电天文学。迄今射电天文学已经成为天文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并且获得了许多激动人心的重要天文发现。射电天文学开创了研究天体物理、天体测量、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和宇宙的大尺度结构的新途径,它正在现代天文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到了19世纪初,人们在探索星空的道路上已经走出了很远。1801年柏林天文台台长波德出版的《波德星图》(Uranographia)可以被视作此前时代的总结。这份印刷精美的古典星图以极高的精度标出了全天17240颗恒星的位置,包括了所有7等以上的恒星;加入了威廉姆赫歇尔等人发现的2000多个深空天体;还为各个星座划分了明确的边界。接下来的工作就将在这份蓝图上展开……  相似文献   

7.
梅西叶搜寻彗星时发现的众多模糊天体,为天文学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新的目标刺激了新的观测手段和方法,新的发现也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理解,星表也从此不再局限于恒星。要理清历史的发展脉络我们只能分头来看了。  相似文献   

8.
行星是在宇宙演化到一定的时间后形成的,它是天体形成的重要类型。与星系宇宙以及恒星不同,行星由于其质量相对较小,因此其演化也有其特殊的过程,比如,总体来讲没有像宇宙、星系和恒星那样,物质与性态变化那么剧烈。行星的形成和演化有其自己独特的规律。行星科学研究是人类在全面认识宇亩演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天文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9.
2008年2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一个研讨会在香港大学开幕,天文学家在会上展示了2006年美国星尘号太空船从彗星上带回来的样本,被证实存在有大量的有机化合物,而这些有机化合物是生命的要素。  相似文献   

10.
九十年代,除了美国的“康普顿伽玛射线天文台”,另一个对伽玛射线天文学作出了突出贡献的空间望远镜是意大利与荷兰联合研制的“‘皮波’X射线天文卫星”(BeppoSAX,图1)。  相似文献   

11.
在十九世纪中叶,天文学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繁荣的局面。普鲁士的贝塞尔用量日仪得到了恒星距离;爱尔兰的罗斯勋爵在改进他巨大的望远镜;夫朗和费用他的分光镜发现了太阳中的元素:  相似文献   

12.
黑洞也可以蒸发 天文学的发展遵循着一条规律:观测、理论、再观测、再理论……这大概也是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只不过天文学表现得更为突出,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观测又始终是天文科学的真谛。因此,天文学又被称为是一门观测的科学。  相似文献   

13.
(接上期) 二十世纪初摄影术的出现,不仅自身成为天文研究的得力工具,还唤醒了沉寂多年的分光术。虽然早在1817年普鲁士的夫朗和费(Joseph Fraunhofer)就用自己发明的分光计发现了太阳光谱中的暗线。  相似文献   

14.
1845年,爱尔兰罗斯勋爵在自己的城堡前建造完成了大型反射式望远镜“利维坦”(Leviathan,圣经中的海洋巨兽),它72英寸(1.8m)的巨大口径,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无人能及。  相似文献   

15.
超新星是一些质量较大的恒星演化到晚期发生爆炸所产生的天体。它们在短时间内很明亮,一颗超新星的亮度可以相当于整个星系。超新星中有一类被称作Ia型超新星,  相似文献   

16.
李良 《天文爱好者》2008,(11):72-75
托勒密地心体系的建立 历来的天文学研究通常从阐述宇宙的性质出发,建立可被合理用于描绘宇宙结构的模型。古希腊天文学之所以得到发展,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人们积极地研究行星的运动。托勒密的地心说最重要的成就是运用数学计算行星的运行,按照这个模型,人们能够对行星的运动进行定量计算,推测行星所在的位置,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他的研究工作对天文学发展很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问天 《天文爱好者》2014,(12):46-52
小行星与慧星研究 小行星和彗星是45亿年前太阳系形成时遗留的原始残骸,包含着太阳系早期的物理和化学信息,对研究太阳系起源和行星系统形成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同时精密确定其轨道动力学演化又是目前空间环境和地球安全方面的重要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18.
落后的起步 陨石是外层空间给人类的珍贵礼物,是研究地外物质与太阳系的珍贵科学标本,对于移民太空、延续人类生命的终极目标可谓意义重大。欧美等国很早已有系统的研究,我国天体化学与陨石研究的开端始自1976年吉林陨石雨,“嫦娥之父”欧阳自远院士堪称奠基之人。  相似文献   

19.
(接上期) 象限仪:18世纪的观测主力 18世纪,天体测量方法和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也获得了不少新的天文发现。在确定恒星的距离方面,1718年英国天文学家埃德蒙·哈雷(Edmund Halley)通过跟古希腊时代的观测相比较,发现三颗明亮恒星的位置发生了变动。  相似文献   

20.
中阿合作源远流长 中国与阿根廷的天文合作起步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当时,在第三世界科学院和北京天文台地球自转团组的联合支持下,北京天文台(国家天文台前身)天体测量研究室的鲁礼智、李智琛对阿根廷国立拉普拉塔大学和国立圣胡安大学天文台进行了访问。该访问促成了中阿在二型光电等高仪方面的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