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筠连地区主要出露地层为二迭系及三迭系。其晚二迭世地层的下部为峨眉山玄武岩组,一般厚60至100余米;中上部为煤系,划分为两个组:下称筠连组,为湖相砂、泥岩沉积,伴生薄的铁矿层,仅见植物化石,一般厚80-120米;其上谓金鸡(土旁)组,为三角洲相或海陆过渡相砂、泥岩含煤沉积,局部赋硫铁矿层,富含海相双壳纲腕足类、腹足类及稀少的头足类、苔藓虫等,并含丰富的植物化石,一般厚40-70米。   相似文献   

2.
筠连矿区蒿坝矿段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浅析李之利(四川煤田地质局地质测量队)二叠世晚期蒿坝地区位于筠连—珙长潮坪泻湖相区,含煤地层为宣威组上段(Pzx2),是一套由粉砂岩(含量为(27.58%)、泥质粉砂岩(26.41%)、砂质泥岩(8.8%)、泥岩(1...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 盘县煤田(图1)廿余年的煤田地质工作以及贵州省地层古生物工作队(1977)对该区二叠与三叠系的划分界线没有明确的具体位置。实际工作中有将晚二叠世含煤地层称宣威煤系的,近几年又改称龙潭组的(包括滇东,沈玉蔚,1975)。含煤地层上覆早三叠世早期地层,有沿用滇东“卡以头层”的名称,亦有叫绿色砂岩层和“P·T”过渡层等等。 盘县地区相当“卡以头层”这段地层总厚在70—150米之间,可分上部的绿色砂岩层和下部的粉砂岩、砂质泥岩过渡岩性段。下部一般厚30—40余米,二者在地貌上分界明显,大比例尺填图曾单独  相似文献   

4.
河北张家口市西北南天门、万全一带,在晚侏罗世火山岩之上,早第三纪玄武岩之下分布一套陆相红色砂砾岩(图1),巴尔博(Barbour1924)称“南天门砾岩”。其后,在《张家口附近地质志》(1929)中称“南天门层”,并根据植物化石,将其时代列为早白垩世。在以后的地质工作中一直沿用此地层名称及时代归属。我队(1959)称“南天门组”,时代列为晚侏罗世。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1959)将“南天门砾岩”及其下的火山岩统称“南天门群”,此外,宣化地质学校(1959)、河北煤管局(1961)也先后对这套地层作了划  相似文献   

5.
<正> 粤中广九铁路南段东莞樟木头至深圳特区沿线出露一套灰、灰绿、紫红色砂泥岩及页岩,谢家荣等(1928)名为李朗组,划归中及上侏罗统;广东省地质局区测队(1962)命名这套地层为“塘厦群”,划归下白垩统;后来,中南区域地层表编写组(1974)和南颐等(1978)改称为中、上侏罗统百足山群;但宜昌地矿所等(1979)仍沿用广东区测队的意见,并进而认为“塘厦群”是粤中石鼓盆地的红层。  相似文献   

6.
论卡以头组的时代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有关人员 (1980 )曾做过大量地层古生物工作 ,证实卡以头砂页岩层或卡以头组的时代为三叠纪最早期 ,是飞仙关组底部地层的相变。“论卡以头组”一文认为该组下部的时代为二叠纪 ,上部则属三叠纪。对该文提供的地层古生物资料进行分析后 ,本文作者认为该论点缺乏证据 ,不能成立 ;将陆相的威宁哲觉剖面代替标准地点宣威羊场的过渡相剖面作为卡以头组的标准剖面 ,也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7.
滇东北会泽鲁纳地区鲁纳宣威组(P3x)主要为陆源碎屑沉积,岩石类型包括砾岩、长石岩屑砂岩、岩屑杂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等,通过野外地层剖面岩石、沉积构造观察和室内综合对比研究,确定该区域的宣威组(P3x)为扇三角洲沉积,可细分为扇三角洲平原和扇三角洲前缘2个亚相.整个宣威组(P3x)沉积显示其沉积水体较浅、气候...  相似文献   

8.
<正> 江西北部晚石炭世早期(威宁期)地层出露在武宁—彭泽、萍乡—乐平和上饶地区,大致呈北东向分布。按岩性、岩相组合的不同,可以分成二种类型(图1)。一是与宁镇山脉黄龙组极为相似的碳酸盐地层,称“黄龙组型”,另一是浙江江山一带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的藕塘底组在江西东部的延伸,称“藕塘底组型”。前者分布于武宁—彭泽区及萍乡—乐平区,后者仅分布于上饶以南地区,二者大致以江山—上饶大断裂为界。  相似文献   

9.
贵阳乌当下奥陶统牯牛潭组及其生物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贵阳乌当下奥陶统湄潭组之上,中奥陶统黄花冲组之下的泥质斑状灰岩中,盛产Yangtzeella kueiyangenis Yoh,俗称“扬子贝层”。贵州地层古生物工作队地层组(1977)及贵州区域地质调查大队编图组(1982)把这一套地层命名为“十字铺组”,时代为中奥陶世;而穆恩之等(1979)、杨绳武等(1980)将这一套地层命为牯牛潭组,时代为早奥陶世晚  相似文献   

10.
天宝山组地层问题初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正> 川西地区天宝山组一名的广泛使用是在1:20万西昌幅区测(1966)以后,四川省地层表称其“主要分布于会理城附近,会理顺河、天宝山、岔河及德昌乐跃一带;会东拖落村亦有出露。……北厚南薄,岩相变化较大,难于对比。”本文在四川省地层表定义的天宝山组为前震旦系最高层位(假整合覆于凤山营组之上,角度不整合伏于苏雄组之下)的基础上讨论天宝山组及相应地层的分布,自南至北分述如下(图1):  相似文献   

11.
云南鲁甸县拖麻耐火砖页岩矿,矿体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上二叠统宣威组(P3x)中,矿体延伸稳定,产状与地层产状一致,矿体受层位控制明显,属大陆湖沼相沉积型矿床.上二叠统宣威组为特定的找矿层位,其中矿体底板稳定的紫色凝灰质页岩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2.
<正> 缺台沟—汝箕沟地区位于贺兰山的中北段,分属于宁夏平罗县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区内侏罗系发育良好,出露颇全,植物化石丰富。是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解放前,张文谟、刘振中、李士林、边兆祥和李星学等先后在本区做过地质调查。黄邵显、杜恒俭(1944)《宁夏汝箕沟煤田地质》,创建了“汝箕沟煤系”和“二缺台系”地层名称。解放后,宁夏工业厅资源勘测队对汝箕沟煤田做过调查,编写《宁夏平罗县汝箕沟无烟煤田初步调查报告》,杨少华、郭玮(1954)将汝箕沟含煤建造改名“汝箕沟群”,将紧邻其上的一套砂页岩称“木葫芦”建造,将二缺台系改名“缺台沟群”,这些资料都没有公开出版。斯行健、周志炎(1962)把本区的汝箕沟群、木葫芦建造、缺台沟群分别采用陕西的地层名称延安组、直罗组、安定组,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3.
湘东地区分布的二迭纪地层,分为两种类型,以北纬27°30’为大致界线,以北是早二迭世的茅口组,其上的龙潭组缺少“不含煤段”,称北型;以南是当冲组,其上的龙潭组有“不含煤段”地层,称南型。这是长期以来的一种主导看法。   相似文献   

14.
(一)绪言云南宣威附近地质,在民国二十七年十二月曾经王竹泉毕庆昌二氏调查,著有“云南宣威附近煤田地质”一文,载地质汇报第三十三号。著者等于民国二十九年七月奉叙昆铁路沿线探矿工程处之命,分别调查曲靖至宣威及宣威至威宁间以东地质矿产。同年九月二十六日会于宣威县城,以附近地质构造极为复杂,甚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黔西北威宁地区发现了新的含铁铜地层,其含铁铜矿层的层位较稳定,规模较大,铁铜含量均达到综合利用的工业品位要求。采用矿物岩石学方法研究了含铁铜地层、矿物岩石及其矿化特征,结果表明,含铁铜地层为二叠系峨眉山玄武岩组第三段(P2β3)和宣威组(P3x)底部地层,岩性主要为火山角砾岩、凝灰质火山碎屑岩及细粒岩屑砂岩。沉积成岩为成矿奠定了物质基础,含Fe、Cu地下热液在扩散、循环过程中导致含矿地层中的铁铜发生活化、再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16.
皖南与湘西晚震旦世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正> 中国南方晚震旦世地层,在斜坡—盆地相区,其上部有一套硅质岩,皖南称皮园村组,湘西及湘中称留茶坡组。长期以来,不少研究者都把这套硅质岩地层与灯影组对比,并以此来解释沉积环境及古地理。 笔者对浙西及皖南地区的晚震旦世地层进行了研究之后,曾对皮园村组的涵义作了修订,认为它仅相当于西峰寺组上段或灯影组上段(唐天福等,1981)。近几年来,笔者又  相似文献   

17.
周翔 《云南地质》2012,(3):320-324,304
玄武岩中铜矿的含矿岩系是指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2e)上部~宣威组(P2x)底部的一套含铜背景值较高、且有明显铜矿化及铜矿层存在的含矿火山地层组合。依据容矿主岩,可分为三种类型:玄武岩型铜矿、玄武岩含碳沉积岩夹层型铜矿及沉积间断面上铝土质泥岩铜矿。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千尼尔”(chenier)一词源于法文“Ie Chene”,系指被栎树覆盖的意思。“千尼尔”沙岗(海沼沙岭)是位于海岸沼泽平原中的弧立沙脊或介壳碎屑脊,在地层中称谓“千尼尔”砂岩体。“千尼尔”沙岗及其与之相关的滨岸沼泽平原构成“千尼尔”平原。笔者对华北地区南部多条石炭系本溪组(C_2b)至二叠系山西组(P_1~1s)完整剖面的剖析及区域资料研究表明,太原组(C_3t)沉积时期滨海平原发育有“千尼尔”沙岗。它们是波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本区晚二叠系宣威组聚煤规律,将宣威组分为上下段,区内宣威组上段含煤8~19层,4层可采煤层(2、3、6号煤层为大部可采,5号煤层为全区可采),其中有4、7、8煤层零星可采,该层为区内主要含煤段,因此确定宣威组上段为研究目的层。对宣威组上段含煤地层进行了沉积相分析,识别出区内均为陆相曲流河沉积相,并进一步划分了3种亚相和5种微相。其中有利于煤形成的为河漫沼泽微相,形成的煤层具有横向连续,纵向层位稳定的特征,具有工业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分布在贵州东部及邻区的铁丝坳组,大致相当于早震旦世古城期沉积,1978年以来,曾有“小冰”之称。王砚耕和马国干在创建本组时,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冰海相”沉积(1981);后经我们近三年来的工作所见,大量事实与冰川成因不符。为促进这方面的研究,笔者在本文中主要讨论该组的相环境和成因问题。二、铁丝坳组的地层序列本文所涉及的范围是贵州省东部及其毗邻的四川东南隅和湖南西部。铁丝坳组分布较广,出露良好(图1)。限于以往研究程度较低,对其层序和横向延伸情况的认识尚存在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