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滇西重力断层运动时间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1,他引:1  
地表观测的重复重力数据综合反映了地表观测点的位置变化、地壳内部密度变化和地壳内部构造变形,通过反演这些数据得到的断层位错运动的时间变化综合反映了地壳内部形变和密度变化的耦合运动。为此,利用滇西1985年以来的重复重力观测数据,结合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推断结果确定断层运动模型作为约束,并考虑到观测数据和模型粗差,反演获得了滇西主要活动断裂运动的时间变化分布。结果表明,滇西1985-2001年断层运动的时间变化表现出断层往复运动特征,较好地反映了区内Ms≥6.0地震(如1996年丽江Ms7.0地震、1998年宁蒗Ms6.2地震和2000年姚安Ms6.5地震等)的孕育过程。指出强震孕育过程遵循地壳内部密度和地壳形变耦合运动模式(简称DD耦合运动模式),并给出了断层位错DD耦合运动模式的基本图像。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部地壳垂直运动引起的重力场空间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中国西部区域的数字高程数据以及地壳垂直运动速率数据,计算中国西部地区地壳垂直运动引起的重力场变化的分布,并与卫星重力观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表明:中国西部区域的重力场变化与地壳垂直运动速率场变化有很强的相关性,青藏高原以南的喜马拉雅山脉地壳上升运动速率最大,其引起的重力变化为正的最大值;准噶尔盆地地壳下沉运动速率最大,其引起的重力变化为负的最大值;塔里木盆地及柴达木盆地地壳下沉运动速率相对较小,相应地引起的重力变化值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3.
基于紧凑约束最小二乘优化反演算法,利用2014~2017年地表重力变化观测成果,反演得到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前震中及周边地区的地壳三维密度变化。结果表明:1)在震中及周边地区出现大范围的重力变化,并沿张掖-西宁-九寨沟一带形成最大值达9 μGal的重力变化梯度带;2) 地壳密度变化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其中在45 km附近达到最大,为0.2 g/cm3;3) 震中及邻区范围内形成密度变化的正负四象限分布(2014-04~2017-04),其表现的物质运移方向呈左旋走滑式分布,与震源机制解基本一致。据此推断,在震前产生了与地震孕育相关的深部构造运动,而强震易发生在物质运移汇聚地方。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部地壳水平运动引起的重力场空间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地壳水平运动与空间重力变化的关系,得出:地壳划分的长方体在单一方向上水平位移引起的空间重力变化呈负对称分布。结合中国西部地区的数字高程以及GPS观测速率数据,计算了中国西部地区地壳水平运动引起的重力场变化,将其与卫星重力观测结果进行对比并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5.
利用重力与水准资料计算研究了华北地区的背景单层密度变化和1985-1992年单层密度时变图像特征。结果显示:(1)研究区背景地壳密度变化在承德至北京附近呈向西舌形结构,地壳物质总体具有向西不均匀运移趋势;(2)地壳密度时变主要显示三河至唐山存在相对高值异常,与背景地壳密度变化差异明显;(3)研究地区地壳密度时变与活动断裂带明显相关,地震活动与地壳密度变化的高梯度和等值线拐弯有关。  相似文献   

6.
关中地区地壳形变综合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关中地区1971~1996年垂直水准资料、1993~2005年流动重力测量资料和1999~2004年GPS观测资料,研究了关中地区地壳形变场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壳形变场变化与活动断裂构造密切相关,临潼-长安断裂是近期非常活跃的断裂;2)地壳形变总体表现为渭河断陷盆地沉降、重力增加,秦岭山区隆起、重力减少;3)垂直形变、水平运动和重力场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显示出该地区现今构造活动的继承性及东、西部地壳运动存在一定的差异;4)西安地区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层压密效应,造成地面急剧下沉与重力值急剧增加。  相似文献   

7.
地幔结构的地震层析图象显示热心南偏和质心北偏可能是地球南北反对称的动力基础。建立了南北半球密度反对称分布的数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地壳地幔南北半球的密度不均匀分布可使地核偏离地球质心1~3公里,完全符合张焕志1982年的计算结果。质心偏移将造成地球各圈层相同数量级的等位移动与等位变形,从而产生大幅度的全球海平面变化和地壳形变。  相似文献   

8.
采用两种方式得到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引起的洋底垂直形变数据,通过傅里叶变换和傅里叶逆变换计算得到洋底地壳垂直运动产生的洋底地壳与海水物质交换导致的重力效应。分析这两种方式得到的重力变化并与利用GRACE提取的重力变化对比,结果发现此效应显著,在提取同震重力变化时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9.
流变特性对青藏高原构造变形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三维黏弹性有限元模型,采用标准线性固体本构关系,分析流变特性对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变形的控制作用。模拟结果显示:1)在高原地壳介质流变机制的控制下,青藏高原内部从西向东,东向位移分量逐渐增大。最大值出现在甘孜 玉树 鲜水河断裂带区域内,反映了青藏高原的物质东移运动;2)在菱形块体中南部,其东侧区域向东南方向运动,而其西侧区域则转向西南方向运动;3)中地壳强流变模型与下地壳强流变模型给出的计算结果总体特征相似,二者均能较好模拟高原物质东流以及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顺时针转动;4)流变特性对青藏高原构造变形特征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基于华北地区2009~2013年半年尺度重力复测资料,利用扣除半年和年周期获得的重力年变率反演计算华北地区地下物质密度变化。结果显示,华北地区总体上呈现东、西两侧的山西地区和渤海湾盆地为负变化,中间地带的华北平原表现为正变化,揭示了华北平原中下地壳因两侧膨胀和岩石圈热物质上涌而使物质处于压缩状态。  相似文献   

11.
结合青藏高原东南缘软弱带的分布及地震活动性的深度空间特征,提出强震孕育的壳幔耦合模型。利用中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和四川云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及布设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地震台站所记录的远震SKS波形资料,通过剪切波分裂得出上地幔各向异性结果数据,描绘出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上地幔各向异性图像;再分别同该地区GPS观测的速度场数据、区域构造应力场数据和13 km深度的介质密度数据进行相关性处理与分析,并针对本文提出的孕震模型进行一定程度的验证。对形变场和应力场耦合特征的研究表明,各向异性的快慢波时间延迟、快波偏振方向总体分别与GPS 测量的地壳运动速度场方向变化和水平最大应力方向相关性较大,壳幔各圈层相互作用及软流圈的流动所展示的地震各向异性都与应力传递机制息息相关。通过相关分析可以得到壳内软弱带(低速高导体)在壳幔耦合运动研究中的关键作用,而该类耦合运动与地震孕育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由于岩溶发育的极不均匀性和岩溶含水介质的多重介质性等特征,使得岩溶水系统的地下水运动规律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在孔隙或微小裂隙含水介质中岩溶水满足达西流,而在岩溶管道中可能出现非达西运动,这给岩溶区地下水模拟带来了极大挑战。系统地梳理了岩溶水流和溶质运移模拟的主要方法,总结了复杂岩溶多重介质系统地下水模拟技术的现状,并结合我国南方岩溶和北方岩溶各自的特点,提出岩溶水模型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关注的要点。主要包括:需加强野外调查和观测,提高模型中对岩溶含水介质结构非均质性表征的精度;进一步深化对岩溶水运动机理的研究,刻画岩溶多重介质的水流特征以及水交换机理;针对北方岩溶水系统模拟,可选择等效连续多孔介质模型,重在耦合区域分布的岩溶溶孔-裂隙介质中慢速渗流与脉状分布的强径流带快速流;对于南方岩溶区,建议考虑建立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与能刻画集中管道流多流态变化的多重介质模型的岩溶地下水耦合模型。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论述了华南与周边的地质构造分野,着重阐述了大别-舟山造山带的依据。文章分析了基底构造的基本特点及沿海陆域的地壳典型结构;重点阐述了该区中生代以来的印支运动、兰江运动、闽浙运动、丽水运动和狭义的燕山运动等地质事件的主要特点及表现形式;文章依据有利的7个含油(气)层位,以及构造变格所造成的盆地模跨规律等,提出了三个含油(气)远景区。  相似文献   

14.
编制地壳垂直运动速率等值线图的有限元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地壳垂直运动研究中的均衡理论,建立描述地壳垂直运动速率空间分布的数学模型,并提出应用有限元法拟合地壳垂直运动速率面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计算验证,说明有限元法可实现对地壳垂直运动速率面的精确逼近,是编制地壳垂直运动速率等值图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用分段线性速率整体动态平差法处理了兰天武地区20多年来的多期水准资料,分析了该区现今大地垂直形变场演化与地壳运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垂直形变七十年代曾表现出山间盆地大幅度上升的强烈逆继承性运动;八十年代华家岭等两北部山地上升、东南部盆地下沉的继承性运动增强;而目前基本恢复了正常的继承性运动状态。进一步分析认为:强烈逆继承性运动和继承性运动增强是区域应力场趋于强化的标志;正常继承性运动的恢复可能是应力场调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RTK-GPS��̬��λ���Ȳ����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TK??GPS?????λ?????????????????????????????????????????3??????????????????????3?????????RTK??GPS???λ?????Ч????????????????????RTK??GPS?????????????????????RTK??GPS???λ???????????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位于上扬子北缘,前人研究表明加里东运动对四川盆地岩相古地理格局和油气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但已有的研究成果之间存在较大分歧。通过系统梳理和对比前人在华南板块上形成的构造认识,首先将华南板块上发生的加里东运动分为3幕:郁南运动、都匀运动和广西运动,并对华南加里东运动的构造演化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通过对比分析,归纳了加里东运动在四川盆地周缘与内部的同步响应特征;最后根据川中地区地层的剥蚀情况以及沉积环境,进一步明确了川中古隆起的构造演化,认为川中古隆起发育于兴凯地裂运动,后受到加里东期3幕运动的改造变形,最终在二叠纪前定型为大型鼻状古隆起。在此期间,川中古隆起形成了多个不整合面,发育了多套有利储层,其研究成果可以为下一步的勘探部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利用海南及邻区1999年以来GNSS资料及1970年以来水准数据获取三维运动速度场,分析地壳运动特征,结合东南亚水平运动背景场分析周缘板块对海南地块及华南地块陆缘速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南岛三维运动以白沙断裂为界,岛北部以海口-屯昌为界。华南地块各观测点E向运动速率自西向东逐渐减小,至陆缘区域速率最小,各观测站间运动速率差异性小;S向运动速率自西向东逐渐增大;位于23°~26°N区域观测点的速度场与其南北两侧存在差异。华南地块运动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和挤压影响,陆缘地带还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活动及南海扩张运动影响,澳大利亚板块对区域运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用地扩张与城市热岛扩张耦合态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用地扩张与城市热岛扩张的耦合态势,对改善大湾区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科学价值。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00、2008和2016年的遥感影像数据和地表温度数据,提取大湾区的建设用地、划分城市热岛强度等级、识别城市热岛区域;在此基础上,使用总体耦合态势和空间耦合特征两种模型揭示大湾区在不同时期建设用地扩张和城市热岛扩张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① 2000-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用地扩张和城市热岛扩张趋势具有同步性;② 城市热岛区域面积不断增加,在珠江口两岸逐步形成了连接中山-佛山-广州-东莞-深圳-香港,大范围分布的倒“U”形城市热岛条带;③ 大湾区建设用地与城市热岛的总体耦合态势处于不断加强的过程,至2016年,两类指标的重心距离达到研究期内的最小距离,此时的总体耦合态势最强;④ 研究期内,大湾区未出现建设用地扩张和城市热岛扩张严重失调情况,建设用地扩张和城市热岛扩张耦合类型以耦合型、基本耦合型以及轻度不耦合型为主,空间耦合程度高。  相似文献   

20.
使用IGS发布的GIM数据,利用奇异谱(singular spectrum analysis, SSA)和四分位距法(inter quartile range, IQR)对2016-12-25智利MW7.6地震进行震前电离层异常探测。 研究表明,2种方法探测到的电离层主要异常特征基本一致,在震前4 d和震前7 d分别探测到明显的正异常和负异常,电离层异常自东向西移动,峰值点出现在震中附近,且震前4 d共轭区域出现明显的电离层正异常变化。相较于IQR探测,SSA探测突出了电离层主要的异常时间段和空间异常特征,但幅度和范围偏小,两者互为补充,可以探测出更加明显的地震电离层异常效应特征。由于距发震时间较短,在排除外界环境干扰因素后,认为此次电离层异常可能由智利地震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