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西秦岭温泉花岗岩体岩浆混合作用的地球化学信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西秦岭温泉岩体是壳、幔岩浆混合的产物。寄主岩石属铝过饱和钙碱性系列,贫CaO富FeOtot,ANKC值大于1.1,NK/A值均小于0.9,富Mo、Sn、Bi、W等高温热液成矿元素及Co、Ni、Cr等亲铁元素,LREE/HREE为10~15。基性端元暗色微细粒镁铁质包体及基性岩墙,富Na2O、K2O,而贫FeOtot,异常富集轻稀土和Ba、Rh、Sr、Zr、Th、Hf、N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贫Co、Ni、Cr等亲铁元素,IREE/HREE为9.98~13.5,异常富轻稀土。由两端元岩浆混合形成的岩浆混合暗色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介于两端元间,并有显的过渡特征、双扩散性、均一化和依从关系,反映了重要的岩浆混合信息。  相似文献   

2.
西秦岭温泉混浆花岗岩的微量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西秦岭温泉岩体是壳、幔岩浆混浆的产物。寄主岩石高Mo、Sn、Bi、W等高温热液成矿元素及Co、Ni、Cr等亲铁元素。而基性端元的暗色微细粒镁铁质包体及基性岩墙则异常富集轻稀土和Ba、Rb、Sr、Zr、Th、Hf、N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贫Co、Ni、Cr等亲铁元素,微量元素的反常分布,指示了两个端元元素演化的显著依从性和交换性。LREE/HREE值在寄主岩石中为10~15,受岩浆混合作用影响在基性端元为9.98~13.5,异常富轻稀土。δEu值及(La/Sm)N、(Gd/Yb)N、(La/Yb)N等比值,显示该岩体为混浆花岗岩。岩浆混合作用强烈的混浆暗色花岗岩具有显著的壳慢过渡性质。  相似文献   

3.
西秦岭温泉岩浆混合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西秦岭温泉岩体是壳、幔岩浆混合的产物。寄主岩石(酸性端元)属铝过饱和钙碱性系列,贫CaO富FeOtotal,ANKC值大于1.1,NK/A均小于0.9,富Mo、Sn、Bi、W等高温热液成矿元素及Co、Nj、Cr等亲铁元素,LREE/HREE为10~15。基性端元暗色微细粒镁铁质包体及基性岩墙,富Na2O、K2O2而贫FeOtotal,异常富集轻稀土和Ba、Rb、Sr、Zr、Th、Hf、N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贫Co、Ni、Cr等亲铁元素,LREE/HREE为9.98~13,5,异常富轻稀土。由2端元岩浆混合形成的岩浆混合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介于2端元间,并有显著的过渡特征和依从关系,反映了重要的岩浆混合信息。  相似文献   

4.
东昆仑造山带花岗岩中广泛发育暗色微粒包体,含有丰富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的证据,被认为是研究岩浆混合作用的天然场所。适逢近阶段同源花岗岩谱系填图方案在造山带岩浆混合(浆混)花岗岩图区实践时深受质疑,本研究以东昆仑加鲁河地区浆混花岗岩为例,开展浆混花岗岩区专题填图试点工作,旨在探索一套适合浆混花岗岩填图的岩石单位划分方案。从野外地质、岩相学、岩石和矿物化学等不同角度论证了加鲁河花岗闪长岩及其内部包体形成于开放体系下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在填图工作中,将图区内的岩浆岩划分为浆混花岗岩和非浆混花岗岩2个超单元。以岩浆混合作用为理论依据,将浆混花岗岩超单元划分为基性端元、酸性端元和浆混产物3个二级单位,对于2个端元岩石单位按照其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等方面的差异(岩浆演化导致)再次划分最基本岩石单位——侵入体,对于浆混产物单位,建议可按照岩浆混合程度差异或者内部包体变化规律灵活划分基本岩石单位——浆混体。由此建立了一套可与同源花岗岩谱系单位相兼容的浆混花岗岩谱系单位划分方案,为岩浆混合花岗岩区开展填图工作提供了初步探索方案。  相似文献   

5.
东昆仓中段白日其利岩体岩浆混合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岩体地质特征、暗色包体及Nd、Sr同位素资料研究表明:东昆仓中段中三叠世白日其岩体是由壳幔岩浆不均一或不彻底多次混合作用形成的,岩体内部呈出酸性、基性岩浆因混合程度和混合比例不同而形成复杂的岩体结构样式,其基性端元为混合不彻度而残留的辉长质岩石,酸性端元是受轻度混梁的二长花岗岩,岩浆混合作用方式以就是混合为主,岩体形成于碰撞造山期后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6.
冈底斯岩浆带中段岩浆混合作用:来自花岗杂岩的证据   总被引:14,自引:22,他引:14  
巨型冈底斯岩浆岩带横旦于青藏高原南部,主要由花岗质岩石组成,其中存在大量的镁铁质微粒包体,以辉长岩为主的基性岩相对集中在岩浆岩带南部.辉长岩类与花岗质岩石呈渐变过渡关系.辉长岩中出现有石英,暗色矿物沿着长石颗粒边部分布,花岗闪长岩中出现有基性倍长石(An>80),辉长岩中有中长石(An=45)出现,镁铁质微粒包体(MME)包体中倍长石-钙长石(An=72~90)和中长石(An=37)共存,这些矿物组合的不协调现象是岩浆演化过程中混合作用的表现形式;MME的化学成分相对高钾、铝和铁镁,MME、花岗岩类寄主岩及辉长岩类岩石化学成分呈直线变异趋势(相对MgO),MME的SiO2和K2O、Na2O成分的过渡性变化也都反映出混合作用特征;基性辉长岩类、酸性花岗质岩石和MME包体的稀土配分模式基本一致,其微量元素特征也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反映了岩浆混合作用的特征;辉长岩类的^143Nd/^144Nd比值较高,^87Sr/^86Sr比值较低,而偏酸性的花岗质岩石中^143Nd/^144Nd比值较低,^87Sr/^86Sr比值较高,构成直线性分布趋势,并位于地幔演化线的延伸方向上,显示区域岩浆混合作用特征;辉长岩、花岗岩类和MME的同位素年龄值十分接近,也表明三者属于岩浆混旌献饔貌?研究证明,冈底斯岩浆岩带中不同岩性均由不同比例的基性端元和酸性端元成分混合而成,其中基性端元成分所占的比例变化在16%~90%不等,仅从侵入岩浆推算,幔源基性岩浆对冈底斯地壳垂向增厚的贡献率超过5%.可以推断,随着俯冲-碰撞过程中产生的基性岩浆底侵作用,冈底斯岩浆岩带发生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其时代为50~45Ma,属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开始15Ma后的主碰撞期内,岩浆混合作用是碰撞过程中壳幔物质与成分交换的主要形式之一,是研究主碰撞带北部青藏高原的陆壳增生与改造、地壳结构及成分变化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西秦岭教场坝岩体岩浆混合成因的新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场坝岩体是一岩浆多次脉动形成的复式深成岩体,由3个单元组成,它是岩浆混合作用形成的混合花岗岩,在混染较强的花岗闪长岩中分布有大量的镁铁质包体.寄主岩化学成份贫SiO2,富FeO* Mgo,铝饱和度(A/CNK)>1.0,岩石为过铝质类型,KzO/Na2O>1.0;镁铁质包体(MME)富SiO2,贫FeO* MgO,铝饱和度(A/CNK)<1.0,K2O/Na2O<1.0,二者均为钙碱性系列,两者间有明显的物质交换.包体与寄主岩石微量元素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Rb,Sm,Be及高场强元素Nb,Th等,亲铁元素Co,Cr,Ni也相对富集,但二者演化规律不同;稀土元素总量寄主岩相对较低(REE=254.78×10-6),稀土配分模式发育明显的铕负异常,δEu值较低(平均0.48);镁铁质包体稀土总量相时较高(REE=298.75×10-6),配分模式发育极微弱的铕负异常,δEu值较高(平均0.78).研究表明:镁铁质包体具幔源型花岗岩类特征,而寄主岩石二长花岗岩具壳源型花岗岩特征,包体与寄主岩石具不同的岩浆来源.氧同素显示镁铁质包体中有大量地壳物质的加入,教场坝岩体的形成与岩浆混合作用有关,是酸性岩浆与基性岩浆混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新疆西准噶尔地区克拉玛依花岗质岩体中发育大量闪长质微粒包体,并形成有岩浆混合成因的岩浆混合岩——石英闪长岩。包体成分主要为闪长质,显微镜下具有岩浆岩结构,岩浆混合特征十分明显,如:针状磷灰石,角闪石包裹辉石残晶,长石斑晶的溶蚀环带等特征。岩体中寄主岩石、岩浆混合岩、闪长质微粒包体、闪长玢岩脉分别代表岩浆混合演化过程中两端元岩浆按不同比例混合的产物。在岩石地球化学方面,包体与寄主岩石的主要氧化物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寄主岩石和包体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和微量元素蛛网图形态相似;各种地球化学元素参数特征显示,寄主岩石与包体在岩石形成过程中发生过成分交换及均一化。特征元素比值及同位素等特征表明,闪长质包体的端元岩浆可能为幔源基性岩浆,寄主岩石的端元岩浆可能是以壳源为主的酸性岩浆。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一步佐证了该区岩浆混合作用的存在,同时也暗示岩浆混合作用可能是新疆北部后碰撞过程中重要的岩浆活动形式。  相似文献   

9.
天山石炭-二叠纪后碰撞花岗质岩石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在对前人研究资料综合的基础上,重点对天山造山带不同构造单元中石炭-二叠纪后碰撞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认为天山石炭-二叠纪后碰撞花岗质岩石属高钾钙碱一钾玄岩系列,以钙碱系花岗质岩石类型为主。其中,发育在裂谷带中的石炭-二叠纪花岗质岩石较发育在古微地块中或其边缘的花岗质岩石富MgO、TiO2、Na2O,贫K2O、Nb、Th,两者具有不同的源区。裂谷带中的花岗质岩石多与火山岩同源,由含不同程度壳源组分的壳幔混合源岩浆形成,而古微地块花岗质岩石主要来自壳源。处于同一类构造位置但不同地区的花岗质岩石化学成分也不相同,如天山西端伊犁地块南缘的托木尔峰花岗质岩石较天山中东段南部的库鲁克塔格花岗质岩石富Fe、Mg、K、Nb、Sr,而贫Zr、Ba,它们均是壳源成因,反映了天山东、西地壳基底组分的不同。石炭-二叠纪裂谷带中的花岗质岩石在天山东、西段也有差别,东段的觉罗塔格和博格达花岗质岩石较天山西段伊犁裂谷中的花岗质岩石明显地富Nb、Th而贫Sr、Ba,反映出东、西天山石炭-二叠世花岗岩源区不同。花岗质岩石的正εNd值并不是来源于与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有关的幔源组分,而是来自于幔源火山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10.
陈斌  刘超群  田伟 《地学前缘》2006,13(2):140-147
太行山中生代岩浆岩的主体———石英二长岩中常见闪长质包体。无论包体还是寄主岩石中均可见斜长石具有成分和结构的不平衡现象,即斜长石具有富钙的核(An=57~65)和富钠的幔部(An=20~35),而且两者变化截然。这是壳幔岩浆发生混合作用的记录:核部代表基性岩浆中早期结晶的斜长石(或代表花岗岩中斜长石由于高温基性岩浆的注入而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残留核?),而幔部代表从混浆中结晶的斜长石。与此类似,角闪石也发育成分环带,其核部为相对富Al和Ti的黄褐色的韭闪石,而边部为贫Al和Ti的绿色调的浅闪石。韭闪石形成于较高的温度,浅闪石形成于较低的温度,也反映了壳幔岩浆混合的过程。壳幔岩浆混合模式同样得到地球化学数据的支持,太行山中生代岩浆岩的高K2O和MgO、高分异稀土模式(和Eu异常不明显)、高Sr-Ba和富集的Sr-Nd同位素特征等均与来自富集地幔的基性岩浆的混合有关。  相似文献   

11.
义敦岛弧形成于晚三叠世大规模俯冲造山作用过程中,位于松潘甘孜地体和羌塘地体之间。稻城边部岩体是义敦岛弧带内规模巨大的复式花岗质岩体,由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钾长花岗岩组成。大量暗色镁铁质微粒包体发育于花岗闪长岩和钾长花岗岩中,且其与寄主岩石的接触界线明显。暗色镁铁质微粒包体具有细粒结构,发育石英眼构造、针状磷灰石和具环带结构的斜长石斑晶。文中以稻城岩体寄主岩石和暗色微粒包体中斜长石、黑云母和角闪石为研究对象,开展岩相学和电子探针原位化学成分分析,厘定了矿物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探讨了岩浆混合作用过程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研究表明:花岗闪长岩和暗色微粒包体中的斜长石主要为中长石,其核部呈浑圆状;前者核部的An值(21~50)显著高于幔部(21~34);后者则发育典型的突变环带,An值(29~44)呈波状变化且相对集中。暗色微粒包体与寄主花岗闪长岩中斜长石的An值部分重叠表明二者形成过程中存在含量的岩浆混合作用。斜长石环带中的An值随Al2O3、FeO、MgO和CaO含量的升高而升高,但随SiO2、Na2O和K2O含量的升高而降低。寄主岩石和暗色微粒包体中角闪石富镁铁,阳离子特征为:CaB=1.56~1.75,Ti=0.08~0.13,属于钙质角闪石,具壳源特征,其结晶温度分别为697~725 ℃和680~705 ℃。花岗闪长岩中黑云母的Mg/(Mg+Fe2+)为0.37~0.45,显示出富Fe贫Ca、Mg,属于典型的岩浆成因黑云母。黑云母TiO2含量变化范围为3.54%~4.62%,Al2O3含量变化范围为13.89%~15.15%;黑云母的氧化系数为0.08~0.11,Mg#为0.39~0.46,MF值为0.36~0.44,单位分子中阳离子数AlⅥ为0.03~0.11,以单位分子中Ti和Al阳离子数计算的黑云母结晶温度为584~624 ℃,表明其结晶温度较高,具壳幔混源特征。稻城岩体是以壳源为主的壳幔混源成因的I型花岗岩,暗色微粒包体是由镁铁质岩浆与长英质岩浆不同程度的混合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张广才岭南部早侏罗世花岗岩具有明显的岩浆混合特征。岩体中暗色微粒包体发育,主要为细粒闪长质岩浆包体,包体形态多样,与寄主岩呈截然、过渡关系。包体的矿物组合明显不平衡,如矿物具有定向排列的特点,斜长石发育自形环带并存在新、老两个世代,发育针状磷灰石。由电子探针对斜长石、角闪石和黑云母等矿物分析结果可知,寄主花岗岩和包体中各主要矿物含量基本一致。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显示,包体与寄主花岗岩关系密切,两者在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方面也表现为明显的地球化学亲缘关系。这表明张广才岭南部早侏罗世花岗质岩石具有壳幔混合成因特征,暗色微粒包体是由较基性的地幔岩浆进入寄主岩浆中淬火结晶而成,花岗质岩浆的源区主要为新生的地壳物质。  相似文献   

13.
西准噶尔夏尔莆岩体岩浆混合的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夏尔莆岩体是西准噶尔地区典型的岩浆混合花岗岩体之一,由寄主岩石、微细粒镁铁质包体、中基性岩墙群3部分组成。元素地球化学成分的双扩散和相关度是判别岩浆化学混合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寄主岩石和中基性岩墙群的地球化学特征差异明显,具不同的演化特征。微细粒镁铁质包体与寄主岩石之间存在强烈的元素双扩散作用,与中基性岩墙又存在亲缘性,地球化学特征具两者之间的过渡性。初步认为夏尔莆岩体是以寄主岩石为代表的地壳岩浆和以微细粒镁铁质包体和中基性岩墙代表的地幔岩浆之间混合的产物。地球化学显示的岩浆混合信息印证了岩相学揭示的岩浆混合成因,为解决该岩体久存的成因分歧从地球化学角度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龚林  陈华勇  王云峰  赵联党  肖兵 《地球科学》2018,43(9):2929-2942
黑云母的化学成分对于揭示结晶条件、岩石成因、成矿演化以及含矿性评价等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利用电子探针(EPMA)对新疆玉海和三岔口铜矿中的黑云母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与成矿相关岩体的黑云母具有富镁贫铁的特征,而无矿化岩体中的黑云母则呈现富铁贫镁的特征.分析结果显示矿化岩体中黑云母为再平衡镁质黑云母,而无矿化岩体中黑云母为原生铁质黑云母;它们的寄主岩石均属于I型花岗岩,形成于与俯冲相关的构造背景,但是与矿化相关岩体的岩浆源区为壳幔混合来源,而无矿岩体的源区为地壳来源,形成过程中有新生地壳组分的混染;两类黑云母的结晶温度为529~677 ℃,寄主岩体的固结压力为1.1~2.8 kbar,均形成于高氧逸度条件;此外,黑云母的Mg/Fe和Fe2+/(Fe2++Mg2+)还可以区分斑岩型铜矿的含矿性.   相似文献   

15.
西准噶尔夏尔莆岩体岩浆混合的锆石U-Pb年代学证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尽管岩相学标志是识别岩浆混合的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但其寄主岩石、幔源包体及基性岩墙群的精确同位素定年则是对岩浆混合证据的重要补充。夏尔莆岩体由寄主岩石、微细粒镁铁质包体和中基性岩墙群组成,高精度LA-ICP-MS锆石U-Pb测年表明三者的年龄分别为297.6±2.5Ma、298.2±8.0Ma、298.9±5.0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说明三者是同一岩浆事件的产物,为夏尔莆岩体岩浆混合成因提供了年代学证据。夏尔莆岩体的岩浆混合成因的确立证实了早二叠世西准噶尔地壳深部发生过强烈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并导致了该地区一次重要的地壳垂向生长事件,而岩体中大量的微细粒镁铁质包体和中基性墙群正是这次生长事件的物质记录者。  相似文献   

16.
花岗岩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8  
本文重点讨论了花岗岩成因类型及其同地球动力学体系的关系、花岗岩形成时的物理化学约束条件、产生花岗岩的热源、花岗岩的定位机制及花岗岩同成矿作用的关系。地球化学和其他证据表明,花岗岩浆一般说是地壳和地幔物质混合的结果,实际上可能存在一种地幔源与地壳源之间的连续谱系。花岗岩研究下一步将向何处去?同地球动力学相关联,花岗岩形成时的热源、岩浆混合和岩浆上升、定位的机制,可能是在最近的将来解决花岗岩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勐养花岗闪长岩体位于滇西腾冲地块梁河县南勐养镇一带。用LA-ICP-MS技术测得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年龄为115.2±1.0Ma,该年龄被解释为花岗闪长岩的形成年龄,表明该区花岗闪长岩体的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花岗闪长岩中SiO_2含量为62.39%~67.97%,Na_2O+K_2O为6.26%~7.80%,K_2O为1.98%~4.11%,具有贫钾(K_2O/Na_2O值为0.45~1.11)、低P2O5(0.09%~0.38%)的特征;MgO为1.78%~1.98%,Mg~#为34.90~48.40,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钙碱性系列。微量元素具有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U、Th、Rb、Ba)、亏损高场强元素(Tb、Nb、Zr、Hf)的特点。该花岗闪长岩具有I型花岗岩的特征,同时兼有S型花岗岩之特点,具有明显的岩浆混合作用特征。岩石具有岛弧或活动陆缘岩系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和微量元素构造判别图解揭示,勐养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形成于碰撞后岩浆弧环境。花岗闪长岩为幔源岩浆与高黎贡山群古老地壳部分熔融的岩浆混合的产物。该区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是腾冲地块早白垩世侵入岩与班公湖-怒江-泸水-瑞丽洋盆的闭合、洋壳向南西俯冲及板块间的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陈晓翠  毛凯楠  杨巍  杨梧  闫俊  李朋  姜海 《地质学报》2023,97(11):3846-3860
锡矿床全球空间分布高度不均,成矿与花岗岩密切相关,对花岗岩Sn成矿作用的研究受到学界高度重视。准确示踪岩浆源区和精细刻画岩浆演化过程对理解花岗岩与对Sn成矿之间的关系十分关键。磷灰石作为花岗岩类岩石中常见的副矿物,其化学组成在示踪花岗岩岩浆源区和成岩过程方面有独特优势。本文对滇西腾冲-梁河锡矿带具有代表性的小龙河锡矿床,对矿区内的花岗岩展开磷灰石原位化学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小龙河锡矿区的花岗岩为一套高分异花岗岩,显示A型花岗岩特征,主要源于地壳物质熔融,花岗岩形成于相对还原的环境,富F且含有一定量的Cl元素。上述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有利于花岗岩浆演化过程中Sn的富集和迁移,说明磷灰石的成分特征可以很好地指示花岗岩浆的成因、演化及其物理化学条件,能有效评价花岗岩的Sn成矿能力。  相似文献   

19.
滇西富碱斑岩及其中包体岩石的地幔流体交代作用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滇西富碱斑岩体中,有多处产出深浅来源不同的包体岩石。针对寄主岩石和包体岩石的岩相学和岩石化学成分的对比研究发现:寄主岩石较包体岩石更富S iO2,A l2O3,N a2O和K2O,而包体岩石较寄主岩石更富C aO,M gO,F e2O3和F eO,岩石蚀变以角闪石化、钠黝帘石化和硅化为主,结合具超基性岩性的包体岩石发育碎裂结构,碎裂粒间出现与交代成因角闪石共生的微晶硅质、碳质、碳酸盐和金云母等表现地幔流体显交代作用的特征矿物组合,由此判定交代主岩和包体岩石的流体富含碱质和硅质,是与富碱岩浆同源的来自富集地幔源区的地幔流体,其交代作用的功能和能量明显优于一般意义上的地壳流体作用,而此交代作用促进了成矿元素和挥发份的聚集,且富碱斑岩与地幔流体的交代作用之间存在有利的时差关系。  相似文献   

20.
银山火山岩次火山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化学成分以低Ti、Na,高K和相对富Al为特征。微量元素∑REE较低,K、Rb、Th、U、La、Ce富集和Ti、Ta、Sr、P、Yb相对贫化。从第一旋回到第三旋回,随着SiO2含量降低,Al2O3、FeO、MgO、CaO、Na2O含量以及∑REE、∑Ce/∑Y、(La/Yb)N逐渐升高,岩性由流纹岩流纹英安斑岩英安质熔岩和英安斑岩粗面安山斑岩,表现连续的反序演化。起源于下部地壳的英安质母岩浆同化混染了部分上地壳的硅铝层物质并演化形成以英安质岩浆为主、顶部有一层富SiO2、K的流纹质岩浆、底部有少量粗面安山质岩浆的带状岩浆房。断裂构造诱发岩浆房自上而下逐层抽取喷发—侵位形成反序的火山岩次火山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