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旅游定义的不统一性存在良久,不同学科、不同视角观点不一。首先,从文献回顾开始,按时间顺序梳理了西方旅游定义的发展演变,并从中西方双视角归纳了对旅游本质的认知。其次,基于所收集的中英文双语视角约400条对"旅游"的描述性定义,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对中英文定义的时间演变、高频词以及中文定义高频词的共现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英文定义随时间演变的规律与文献回顾所揭示的演变规律具有内在一致性;英文定义多侧重于经济与产业视角,中文定义多侧重于文化与体验视角。最后,从认识论视角总结并提出在认识"旅游"一词时要把握4个核心要素即人类活动、旅游研究、旅游产业和系统性。异地性是旅游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2.
赵昭  张朝枝 《热带地理》2018,38(5):707-716
中国数量众多的租界本质是殖民统治时期的空间遗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历史背景已经被遗忘。以广州沙面为例,利用情感量表问卷对具备不同历史知识的340个样本进行认知与情感体验评价,探索历史背景认知对旅游者情感体验的作用与情感体验差异的产生原因。研究发现:1)愉悦、目标一致性与新奇/确定决定积极情感,自我投入决定消极情感;2)接受沙面历史背景介绍的旅游者情感体验更消极,认知评价具有显著差异。殖民历史背景认知通过降低旅游者的愉悦、目标一致性,减弱积极情感欢乐、喜爱,提升自我投入从而增强消极情感气愤、悲伤、畏惧;3)殖民历史认知是否导致情感体验趋于消极由个体的评价所决定。历史背景知识为旅游者带来深入旅游体验的同时不会影响旅游追求愉悦的本质,这为殖民遗产旅游的展示与管理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软探险旅游者享受着“身在地狱,心在天堂”的独特旅游体验。基于旅游体验的理论维度,选取梅里雪山风景区徒步旅游相关网络游记,利用网络文本分析法从出游期望、出游感知、出游情感、出游回忆等4个方面对徒步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体验徒步和亲近自然是主要的目的;徒步旅游体验可分为自然、愉悦、挑战、传奇、升华5个维度;徒步者的积极情绪要高于消极情绪,高度凝视路段与积极情绪路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游客旅游后的城市形象和重游意愿的研究较多,却忽视了在旅游前对城市形象和旅游意愿的研究,本文尝试建立旅游前的异地展览会推广对城市形象与旅游意愿影响的模型。以“活力澳门推广周-长沙站”为研究样本,采用以非随机抽样的方式收集到393份有效问卷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异地展览会对城市形象及旅游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旅游前的城市形象对旅游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异地展览推广在城市形象与旅游意愿间存在着显著中介效应。因而,异地展览提供给人们对城市形象另一种了解认知的方式,成为影响人们旅游决策的因素之一,对城市形象和旅游推广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旅游体验视角的旅游规划形式与内容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体验是主观、琐碎和肤浅的吗?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旅游规划形式与内容的反思,指出4种旅游规划思想的优越性和局限性。艺术途径重视旅游资源的感官与形式属性,关注旅游审美愉悦,但也容易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市场途径强调旅游产品创新,但往往因为对旅游体验的过度包容而导致不负责任的规划行为;生态途径倡导旅游环境被"如其所是"地欣赏,但由于文化规律的难以把握,规划中可能会涉及诸多伦理问题;伦理途径认为旅游规划不仅要解决旅游环境如何欣赏的问题,还要涉及到它为何这样欣赏,后者是难点问题。因此,旅游规划工作应积极吸纳不同规划思想的精华,规避其存在的潜在问题,保持规划工作的连续性、本真性、功能性与伦理性。  相似文献   

6.
构建旅游体验量表和文化认同量表,利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法,研究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旅游体验对游客文化认同形成的作用过程,揭示游客旅游体验对文化认同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文化情感体验、活动体验与文化认同显著相关,环境体验、空间体验与文化认同相关性不强,且不同因子对文化认同指标的影响存在差异。旅游活动设计展示与历史文化氛围对游客认知认同的形成作用显著。旅游资源丰富性、旅游活动设计展示及导游讲解方式与内容是激发游客情感认同的关键。旅游地性价比、纪念品历史特色与文化创意、旅游资源丰富性与游客享受度、愉悦度情感体验程度对游客知觉认同影响显著。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旅游地性价比、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享受度与独特度的情感体验程度是影响游客行为认同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7.
在隐性与显性旅游资源二元应用性分类框架的设想下,《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机理的现象学解读》一文通过演绎推理、实证研究等方法,第一次运用现象学(解释学)的本质直觉学说、非实显性变样理论、“交流理性”理论等对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机理进行了全新解读。它提出了洞悉隐性旅游资源本质的一条基本原则——身临其境的切身体验;认为隐性旅游资源是人的体验流中的一种相对性存在形态,是旅游吸引物的非实显性组成部分;为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构建出价值观动力、形象思维动力和平民化意识动力;最后通过对游客体验“真实性”问题的现象学阐述,为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即具有吸引力,寻找到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8.
旅游体验--旅游规划的新视角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旅游是一种天然的体验活动,其目的是为旅游者营造难忘的旅游体验和值得回味的旅游经历.旅游的这种体验属性决定了旅游业将是体验经济的时代先锋 .在分析旅游本质的体验内涵的基础上,认为面对体验经济旅游规划工作的核心在于为旅 游者营造独特而美妙的旅游体验.回顾分析旅游体验的内涵、类型、层次,并探讨旅游体验 的规划设计,希望通过旅游的体验规划在横向上丰富旅游体验的类型,纵向上提升旅游体 验的层次,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更新发展建立旅游体验系统,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距离是影响人类各种空间行为的重要因素,也是探索旅游者行为规律的重要变量。然而,现有的旅游者目的地决策模型多将其作为约束条件处理,充分讨论了距离的阻力机制,却忽视了对其引力机制的探索,也因此导致了理论与营销实践层面的不足。本文提出“距离欲”来表述距离的引力作用,基于其审美情感基本属性,将其细分为认知维度、情感维度和旅游动机维度3个维度;根据旅游者旅游审美需求特点,从现代性审美视角切入,将其细分为游戏的距离欲、时尚的距离欲、冒险的距离欲3个层次,并进行了理论阐述。研究进一步指出,距离欲是旅游者对距离意义的解读,距离欲概念的提出为旅游者外出旅游的动机提供了新的解释,旅游者对诗意“远方”的追求,是旅游者基本的审美需求,也是人类超越自我的本质追求,还是高速发展的流动性社会中个体抵御异化的审美救赎。距离欲同时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旅游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旅游活动带来的距离的审美体验能够参与建构和重塑旅游者的心理结构,在帮助旅游者更好的重返现实世界的同时,还积极的促进旅游者以和谐、宽容、独立的美学境界来重塑现实世界。本文从距离视角切入,进一步证实了旅游活动在旅游者个体、群体乃至全人类生存品质提升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通过对距离欲与其他行为变量的关系的进一步梳理,最终形成了距离与旅游者目的地选择的基本解释框架。对距离欲的深入探索能够为全球化的流动时代下旅游者外出旅游动机分析提供新解释,为旅游本质的解读提供新线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同时为进一步提升旅游者目的地选择模型的解释力与预测力提供了可能性,为目的地营销机构针对感知距离的精准营销战略的制定提供新思路,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流动性视角出发,选取骑行入藏的旅游者为样本,采用观察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对其旅游体验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骑行入藏者的旅游体验由行为情境、氛围情境和情感情境三维结构组成,具体包括骑行活动、景物观赏、社会交往等行为情境;宗教文化、民俗民风、在路上等氛围情境;震撼与恐惧、感动与反思、自由与愉悦等情感情境。以此为基础建构了旅游者流动性体验的行为—氛围—情感体验模型,并认为骑行者以自我踩踏为动力,以慢速全景式亲近环境,通过与周边的人、景、物的互动,加强了与当地的联系和自我的社会认同,旅游的"地方"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点"或者"面",而是沿途"一线"的行为与氛围互动的情感载体,情感体验与流动过程紧密相关。因此在流动性旅游产品开发中,要特别注重情感氛围营造。  相似文献   

11.
鲍捷  陆林 《地理科学》2017,37(7):1069-1079
从旅游及地域系统复杂性的角度探讨河流旅游的概念及其内涵。首先从厘清缘起出发,分析其中的3个传统——审美与寄情的传统、人文主义与后工业化的传统,以及朝觐的传统——及其对当今研究的意义。从本体论的角度,按照旅游主体对河流本体的利用形式及程度,构建了从完全亲近、部分亲近、部分疏离、到完全疏离4个维度的连续概念;从河流客体本身所受的人工干预程度,亦构建起从无干预、弱干预、强干预到完全干预4个维度的连续概念,在此基础上将二者叠合,诠释河流旅游内涵。在此概念体系中,提出在后现代/后工业化的语境下,建立基于主观体验和地域系统耦合的研究体系,旨在探寻基于不同体验类型的河流旅游主体参与方式、分析河流旅游地系统发展演化的“过程-结构-机制”、关注游憩娱乐功能主导下河流利用方式转变及其影响、关注游憩活动在流域综合发展中的地位,并结合系统研究与传统区域研究明确方法论与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2.
国外对宾馆业及其附生的营业性娱乐场所的空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宾馆业及其附生一衍生的营业性娱乐场所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闲暇娱乐)行为的四大场所之一,该娱乐场所的类型、结构与空间模式是揭示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的重要方面。文章从城市社会地理学以及人类文化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角度,分析并总结了国外学者对宾馆业及其附生一衍生的营业性娱乐场所的研究现状、内容及其在城市中的空间作用与(社会)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13.
“器、象、道”三位一体的思维模式由《易》提出后,经孔子、老子等多位先哲发扬,逐渐成为影响每一个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哲学思想.本研究从辨析文化旅游吸引物的本质、内涵入手,利用中国哲学动态的辩证思维方法,剖析了文化旅游吸引物与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旅游吸引力、旅游者出游需要的关系,指出了文化旅游吸引物由“器”向“道”的转变,即是文化旅游资源向文化旅游产品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旅游中心地研究及其规划应用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1  
在对已有旅游中心地相关研究回顾的基础上,探讨了旅游中心地的概念与界定方法,分析了旅游中心地理论在旅游空间规划中的指导意义,并以吉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例,介绍如何将旅游中心地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旅游规划当中。  相似文献   

15.
曹帅强  邓运员 《热带地理》2018,38(1):131-142
根据景观基因及其图谱理论,探讨景观基因及其图谱和画卷式旅游规划概念,建立了基于三者之间内在关系的古城镇“画卷式”旅游规划技术;遵循“一目标、二意义、三功能、四特性、五要素”的理论结构,探讨以基因信息的遗传路线和文化故事表达为图谱形态的“画卷式”旅游规划模式。在此基础上,以靖港古镇为例,结合实地走访与历史文化特色分析等方法,探寻了该古镇景观主体基因图谱,构建并运用了“画卷式”旅游规划模式。结果表明:靖港古镇宜居宜业的生态文明是主体基因图谱表达的画卷模式;军事科教的活动体验是内在唯一基因图谱表达的画卷模式,地方性很强的民俗活动是外在唯一基因图谱表达的画卷模式;宗教文化活动是局部唯一基因图谱表达的画卷模式。  相似文献   

16.
城市(营业性)娱乐场所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波  王兴中 《地理科学》2007,27(6):853-858
随着城市居民收入与消费文化的变化,闲暇时间延长,城市内部营业性娱乐场所的数量、类型与结构发生了对应的变化,已引起了国外学术界的关注,但国内地理学者对商业性娱乐场所的空间关注较少。从城市社会地理学的角度、以人本主义的理念为线索,通过对影响城市(营业性)娱乐场所(人本)布局因素的分析,结合当代发达国家研究经验,总结出(营业性)娱乐场所布局几种存在模式以及场所业态间和行业间所表现的空间结构关系,并就娱(乐)圈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以期更深入地揭示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的本质,丰富城市规划的基础理念。  相似文献   

17.
湿地是一类特殊的旅游资源,应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在开发过程中必须要进行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计算。本文对阅海湿地公司的旅游环境承载力做出了系统测算,并提出了旅游调控策略。最后还对旅游承载力这一概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文娱体验逐渐成为衡量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实际需求的重要指标。科学认知文娱体验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和尺度效应,是提高消费者文娱体验质量和促进文化娱乐业优化布局的迫切需求。论文基于美团评论数据和POI(point of interest)数据,以西安市酒吧为例,将体验分为物理体验和情感体验,运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ultiscale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MGWR)探究不同尺度上文娱体验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和尺度效应。结果表明:(1)西安市高体验水平的酒吧主要分布在莲湖区和碑林区;雁塔区的酒吧分布数量多,但其体验水平较低。(2)商户属性、交通条件、商业环境和区位优势共同影响文娱体验的空间分布,但在不同尺度上,其影响强度和作用范围具有差异性。(3)市域尺度上,消费单价对城市北部地区物理体验和情感体验的负向影响最显著;格网尺度上,店铺评分、评论人数和到酒店的距离对城市西南地区物理体验和情感体验的正向影响最强。(4)文娱体验的影响因素存在尺度效应,评论人数、到商业区的距离以及到城市中心的距离对体验的作用尺度较小。研究结果可为城市文化娱乐业空间布局优化和消费者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森林旅游的兴起,竹海旅游发展迅速,并成为森林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类型。但目前竹海旅游开发存在着主题欠明显、体验产品同质化、体验类型单一等问题,亟需进一步改善。从旅游体验视角,在分析竹海旅游体验要素的基础上,构建竹海旅游产品开发模型。以宜兴竹海景区为例,从竹文化、竹科学、竹娱乐、竹主题、竹生态等5个方面探讨竹海旅游产品的开发,以期为竹海景区开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How can the apparently growing frequency and cost of environmental hazards be explained? Drawing on a range of examples, and especially the Canterbury earthquakes, it is argued that the creation of knowledge about these events depends on the interplay of lived and historical experience with scientific awareness. But often the vulnerability of places to particular events is obscured by popular use of the terms ‘natural hazard’ or ‘natural disaster’, as if human behaviour is absolved from any responsibility. It is shown how such thinking often increases the extent of the hazard, so that although we do not cause earthquakes, floods and bushfires, we are implicated and complicit in the outco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