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海波 《广西地质》1996,9(3):17-24
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广西龙胜地区上元古浅变质合砾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及大理岩的成矿元素丰度普遍较高,具有显著浓度和后期叠加作用,含砾板岩,板岩,千枚岩及硅质岩的元素岩的元素丰度较低,没有明显的浓集和后期叠加作用。  相似文献   

2.
陈松茂 《矿床地质》1984,3(2):85-93
一、地质特征 6241矿床位于武夷山新华夏构造带某断陷盆地西缘。盆地两侧为印支期、燕山期花岗岩,盆地内地层由一套白垩系紫红色砾岩、砂岩、泥页岩和花岗质含砾砂岩组成,不整合地覆盖于震旦系变质砂岩、千枚岩,板岩和石炭系的轻微变质细砂岩、页岩和煤层之上,盆地基底为花岗岩。  相似文献   

3.
<正>1地质概况甲玛铜多金属矿床位于西藏特提斯构造域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地体中南部。矿区主要出露地层为多底沟组(灰白色大理岩、结晶灰岩,夹泥灰岩、灰黑色砾屑灰岩、砾屑泥晶灰岩)和下白垩统林布宗组(上部为岩屑砂岩、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粉砂岩与炭质板岩互层;下部为炭质板岩、炭质页岩夹粉-细砂岩,含生屑泥晶灰岩)。岩浆岩以侵入岩为主,在浅部呈岩脉产出,深部存在含矿斑岩体。主要  相似文献   

4.
1.地层建造组成的基本特征湘东前震旦系地层分布广泛,约占全区地层出露面积的60%,为一套巨厚的浅变质岩系,以冷家溪群为区内最古老的地层,岩性为灰绿色变火山岩和以板岩为主夹变质复矿砂岩,板岩一般呈厚层状,岩性较单一,下部变基性火山岩发育,中下部为流纹质凝灰岩及凝灰质板岩。其上板溪群为一套厚约2000余m的碎屑岩建造,复理石韵律甚为明显,与下伏冷家溪群为整合至假整合接触,岩性为变质复成份砂岩、含砾  相似文献   

5.
西藏阿里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复理石相遗迹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的遗迹化石系1980年我院西藏科考队郭铁鹰、聂泽同、梁定益,研究生胡昌铭、孙特及西藏地质二队张宜智,王为平等同志野外采集的。描述的遗迹化石产于西藏阿里喀喇昆仑山南部霍尔巴错群的展金组和曲地组。展金组为一套厚约三千余米的砂板岩交互层,并夹有基性火山岩及凝灰岩,具有清楚韵律的复理石建造,其下为未见化石的擦蒙组含砾板岩。曲地组位于展金组之上,为砂岩、含砾砂岩夹粉砂质板岩组成的类复理石建造,厚约一千余米。曲地组之上为含(虫莛)Monodixodina,Parafusulina的吞龙共巴组。厚达四千余米的展金组和曲地组大部分岩层内古生物化石(遗体)稀缺,但在砂板岩内却往往含有很多遗迹化石。展金组上部中重要的化石是典型冷水型双壳动物Eurydesma由刘本培鉴定计有: Eurydesma perversum,E.Playfordi,E.mytiloides,E.subovatum,E.sp.等,展金组下部钙质砂岩透镜体中产腕足类:Ambikella sp.,Anidanthus fusiformis,  相似文献   

6.
周国强 《广东地质》1995,10(1):13-16
广东的寒武系为浅类复理石碎屑岩建造,基本层序为砂岩-粉砂岩-板岩(或粉砂质板岩)的组合,夹有含黄铁矿或含磷硅质扁豆体,碳质板岩及灰岩透镜体,寒武系在桂湘赣、云开和东江3个分区,采用赣西南的岩石地质名称;下部的牛角河组以夹较多碳质板岩及含磷硅质扁豆体为特征;中部的高滩组,底以含砾岩或厚层长石石英砂岩为标志,顶部可见灰岩,泥灰岩透镜体或钙质泥岩;上部为水石组,底部以含砾砂岩为标志,往上以板岩为主,在梅  相似文献   

7.
一、地质概况 广西龙胜三门地区位于江南地背斜西南端的东南缘。区内分布的地层主要有前震旦系上板溪群的合桐组(Ptbh)与拱洞组(Ptb-g)、震旦系(Z)、寒武系()(图1)。 拱洞组(Ptbg):具复理石建造特征。下部是一套绢云千枚岩、板岩夹变质的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和变粒岩;上部为一套绢云板岩、石英绢云板岩夹变质砂岩。复理石韵律清晰,自下而上由变质砂岩、变质粉砂岩、石英绢云板岩及绢云板岩组成。并具各种形态的层理。厚384—793米。  相似文献   

8.
广西龙头山次火山热液型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龙头山金矿是次火山热液型金矿床,在广西尚属首次发现。1 矿区地质概况 龙头山金矿区位于华南准地台大瑶山凸起龙山复背斜西南倾伏端的次火山岩体中。矿区内经历了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地质构造复杂。中生代燕山期浅成岩株、岩脉,火山、次火山爆发岩筒发育,主要是酸性岩类。金矿与次火山岩密切相关。 矿区内出露地层有寒武系和泥盆系,二者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寒武系为一套轻变质类复理式细砂岩、板岩、碳质板岩,泥盆系下统莲花山组,底部为底砾岩、含砾粗砂岩,下部为石英砂岩,上部为紫红色泥质粉砂岩。  相似文献   

9.
白云鄂博矿区位于内蒙地轴西段北缘,出露的白云鄂博群,主要由区域变质轻微的沉积岩构成,其岩性为变石英砂岩、变杂砂岩、变含砾砂岩、板岩、炭质板岩、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泥灰岩及少量火山岩。岩相变化剧烈,地质构造复杂,后期作用强烈。该矿床发现以来,我国地质工作者在该区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特别近年来,沉积变质成矿说呼声很高,在这种认识下,要寻找该类型矿床,首要任务必然是含矿层的对比和确定。最先涉及到的当然是宽沟南北白云鄂博群分层对比问题。为此,我们在详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宽沟南北实测地层剖面的地层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等资料,用数学地质方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新化县厚溪村剖面的青白口纪岩门寨组—南华纪长安组露头层序和沉积相的观察、分析,确认岩门寨组上部为浅灰色条带状粉砂质板岩与凝灰质板岩及岩屑石英杂砂岩、含砾砂岩构成向上变粗的层序结构,其中多见有石英砂岩薄层滑塌变形或滑碎为砾石的现象,相环境可能处于陆棚—上斜坡过渡地带,是海平面变化最易于识别的区域。反映了海平面缓慢下降—快速下降的变化过程,属于晚期高水位体系域。南华系长安组以块状泥砾岩、含砾板岩夹含砾砂岩为主,纵向构成向上变细的主体结构,具有从退积(二元)结构—进积(块状)结构—退积(或弱加积)结构的变化,反映出低水位体系域特征,属于快速堆积的重力流沉积。由此识别出二者之间的Ⅰ型不整合界面,提出了重新划分南华系底界的方案。认为在缺少古生物依据的前寒武纪地层研究中,通过对露头层序及其变化和岩相之间关系的研究,详细划分其基本程序与堆积结构类型,归纳判别体系域,划分层序,是识别不整合类型、划分地层和对比的有效途径。通过这一不整合界面的识别,结合区域上相关沉积特征的对比分析,认为前人确立的"雪峰运动"是武陵运动后扬子东南缘裂谷作用的延续,是盆地伸展驱动海平面下降并产生相关沉积响应的过程,不是造山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