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二个"防灾减灾日",也是纪念"5·12"汶川地震的日子。国家减灾委通过定期举办这种全国性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希望进一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与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的能力与信息化水平,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余永欣 《北京测绘》2020,(5):F0003-F0003
今年的5月12日是我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设立“防灾减灾日”,既体现了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为摸清全国灾害风险防患底数,查明重点区域抗灾减灾能力,客观认识全国和各地区综合风险水平,最大限度地减轻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应急管理部牵头,组织开展了第一次全国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技术发展迅速,已广泛应用到多个领域,其灵活机动的特点使其在防灾减灾与应急处置中的应用优势尤其突出。本文结合无人机在四川省应急测绘保障中的应用,研究应急状态下无人机航摄流程及应急影像快速处理技术,并以芦山"4·20"强烈地震应急测绘保障和四川省2013年防汛救灾应急测绘保障为例,探讨无人机航摄技术在重大自然灾害抢险救灾、灾害损失评估及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信息化测绘技术在灾害应急服务领域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信息化测绘技术应用服务于防灾减灾领域的背景,阐述了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的概念,分析了多源灾害信息资源与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紧密相关特性.以防灾减灾相关部门应用需求为基础,提出了基于信息化测绘技术重要技术构成之一--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灾害应急救助指挥地理信息服务系统架构设计、网络运行环境和硬件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专题空间地理信息数据设计、功能设计等.最后结合黑龙江省防灾减灾网络管理系统分项目灾害应急救助指挥地理信息服务系统设计与开发,展示了系统部分开发内容.  相似文献   

5.
五年前,汶川大地震对我国的防灾减灾能力敲响了警钟.从那时起,我国在建筑设防、应急演练等方面的安全意识大幅提高.五年来,舟曲泥石流、青海玉树地震、芦山地震一系列自然灾害频发,面对一轮又一轮的严峻挑战,测绘人一次又一次的挺身而出,夜以继日,为国家重大突发事件及自然灾害提供了大量基础数据和技术保障,以他们的实际行动帮助受灾人民重建家园,为国家和社会重塑危机应对能力.五年来,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艰难险阻,测绘队伍都会在第一时间站出来、冲上去,谱写一个又一个全天候保障服务的感人诗篇.  相似文献   

6.
5月13日,国土资源部召开部机关各司局和在京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会议,研究部署抗震减灾防灾工作。副部长、部党组成员贪小苏要求,部机关各司局、直属单位要发挥部门技术优势,切实抓好抗震减灾防灾工作。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记者黄新东实习记者吕苑鹃)5月13日,国土资源部召开部机关各司局和在京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会议,研究部署抗震减灾防灾工作。副部长、部党组成员贠小苏要求,部机关各司局、直属单位要发挥部门技术优势,切实抓好抗震减灾防灾工作。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记者 李响)国土资源部办公厅6月5日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紧急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立足于防大灾、应大急,加强主汛期防灾减灾工作. 《通知》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防灾减灾工作一线,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排除隐患.各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不断健全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加强与气象、水利、交通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  相似文献   

9.
2008年12月1日12时42分,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遥感卫星四号”成功送入太空。 “遥感卫星四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的数据采集和传输任务。  相似文献   

10.
公路地质灾害专题制图是公路灾害领域系统研究成果的高度综合。面向我国西部高烈度地震区公路建设及其防灾减灾需求,从灾害系统和风险管理出发,综合应用现代数字制图技术和地理信息可视化表达方法,介绍震区公路次生地质灾害监测与评估地图集的设计思想和制图流程。该图集较为系统地表达了汶川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灾情和灾害风险评估等内容,展示了灾害形成机理、分布规律、识别诊断、监测预警、风险评估、防治规划和恢复重建等公路防灾减灾成果与经验,为公路恢复重建、交通运营安全、相关科学研究、政府应对巨灾、领导宏观决策和公众防灾减灾科普教育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1.
我国自然灾害遥感监测、评价研究工作取得进展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类型众多,灾害分布广泛,且多发的国家。每年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达上千亿元,因此如何防灾、抗灾、减灾是急待解决的任务。“八五”期间,我国为配合国际减灾十年活动,中科院、地矿部、林业部、水利部...  相似文献   

12.
应急测绘是新时期我国为应对重大灾害、制定国家防灾减灾战略、发展防灾减灾工程技术而提出的新概念,它对测绘工程学科和行业提出了新要求,是测绘学科领域面对的新课题,其"准和快"的特点是整个测绘工程学科追求的目标。在综合分析江苏区域应急测绘需求的基础上,结合JSCORS现有资源,从应急测绘基准服务和应急测绘应用两方面进行研究、实验,证明了在应急测绘工作中,JSCORS不仅能实现大地坐标和高程基准的应急基准服务,还能对灾区大范围基准稳定性进行监测,同时能实现高精度电离层和可降水量的精确预报。本研究对全国CORS系统中应急测绘工作的推广应用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地震大地测量学是现代大地测量学深入地球科学研究领域所产生的新学科分支,利用大地测量资料进行地震应力触发研究是地震大地测量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其对地震预测预报和防灾减灾都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介绍了基于库仑应力失稳准则的库仑应力模型,然后从静态应力触发、动态应力触发和粘弹性应力触发3个方面回顾了地震应力触发研究成果,最后展望了地震应力触发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编者的话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日前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立足于防大灾、应大急,加强主汛期防灾减灾工作.《通知》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防灾减灾工作一线,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排除隐患.各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不断健全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加强与气象、水利、交通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  相似文献   

15.
地理国情为国家基本国情之一,地理国情监测应用于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关系到群众的安全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本文针对灾害的防御与应急工作,以灾害领域专题监测的内容、监测方法以及专题监测体系的构建为主要内容,进行面向服务的灾害领域专题监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减灾生态艺术地图(DREAM)是将传统"绿地图"与防灾减灾知识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型防灾减灾专题地图。结合绿色发展的理念以及DREAM在地理空间信息中的功能和特点,提出了基于DREAM的"4E"发展模型;并通过成都市邛崃土溪村地区的《土溪村减灾生态艺术地图》的实例对DREAM的制作以及DREAM如何促进绿色发展进行解释说明。结果表明,DREAM在增强人们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区域防灾减灾能力和促进生态旅游等方面有着十分卓越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刘耀林  刘艳芳 《地图》1994,(1):24-27
《武汉市抗震防灾规划》系列条件图的设计编制刘耀林,刘艳芳(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地图制图系430070)城市人口稠密,建筑密集,易燃、易爆、溢毒等次生灾源分布广,一旦遭到地震、洪水和火灾等灾害的袭击,必定是重灾区。因此,城市的灾害防御是减灾工作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8.
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可为防灾减灾提供数据资源、定位基准、基础框架和关键技术等支撑。目前中国减灾服务重决策轻预警,减灾服务技术、系统、应用集成不够,尚缺乏统一的认识与整体性的顶层设计指导框架。回归减灾服务本质,从测绘地理信息视角提出并阐释了一体化综合减灾智能服务的概念及内涵;考虑防灾减灾服务需求,设计了由感知层、技术层、系统层和应用层等构成的一体化综合减灾智能服务总体架构;重点阐述了减灾服务智能、综合、一体、精准、快速和高新等方面的思考,分析了一体化综合减灾智能服务的支撑技术;介绍了一体化综合减灾智能服务原型系统,以解决灾害事件、各种承灾体、孕灾环境等应急信息的一体化感知、定位、融合与综合场景模拟,以及知识化减灾服务等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和城市功能的增强,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的突发事件应靠科学的方法预防处理.建立起城市安全应急指挥系统对整个城市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监控,预测事故危险性;对事故预防和及时的应急处理提供决策支持.在事故发生时通过本系统能够赢得宝贵的时间,减少事故所带来的各种社会危害.用科学的手段防灾减灾,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城市重大事故的处理,保护国家公共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我国进入了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期。在愈发增多的突发灾害中,应急测绘为科学救灾提供的支撑作用逐步彰显。在地质灾害多发的四川,无人机航拍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应急救灾、地灾防治等领域,是科学救灾的"眼睛"。它能监测灾区地质损害情况,为防灾减灾、社会经济建设等提供重要数据,应急测绘因此也成为一面旗帜。四川测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