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东秦岭陕西镇安西口的海相二叠纪地层几乎全为碳酸岩沉积,含丰富的动物化石。这个发育良好、出露齐全、沉积连续的完整剖面是国内外罕见的。本文系统地研究了(竹筵)类、珊瑚和腕足类动物群的地层序列,提出8个(竹筵)带、4个珊瑚组合带和6个腕足类组合带。对二叠纪提出三分划分方案并与贵州、乌拉尔、德克萨斯的二叠系进行了对比。本文着重讨论了本区二叠系顶底界限和各统、组间的生物界限。采用了三分法对二叠纪地层进行划分。认为Sphaeroschwagerina-Robusioschwagerina顶峰带的出现(相当过去的Pseudo-schwagerina带)是下二叠统的底界,即石炭系和二叠系的分界线。Misellina-Brevaxina顶峰带的出现是中二叠统的底界,Codonofusiella顶峰带的出现是上二叠统的底界。Ophiceras-Claraia动物群的出现作为下三叠统印度阶的开始。此外,还讨论了本区动物群的特征,认为它是特提斯海型热带-亚热带沉积环境下的暖水动物群。  相似文献   

3.
东秦岭陕西镇安西口二叠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岭东部二叠纪地层分布在陕西镇安东南部和湖北郧西一带.这里的二叠系与石炭系、三叠系一起形成向斜构造.向斜轴近东西向,西端封闭,东部下倾并被米粮川大断层破坏,北部被张家川大断层截切.地层在西口一带发育最好且剖面完整.向斜两翼为石炭系和二叠系,中心为三叠系.二叠系剖面齐全,顶底界限都为连续沉积,地层厚度3000米左右.岩性以浅海碳酸岩为主,夹有滨海碎屑岩及少量炭质页岩.生物群非常丰富,尤以有孔虫、珊瑚、腕足和苔藓虫最富集.  相似文献   

4.
东秦岭陕西镇安西口二叠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岭东部二叠纪地层分布在陕西镇安东南部和湖北郧西一带。这里的二叠系与石炭系、三叠系一起形成向斜构造。向斜轴近东西向,西端封闭,东部下倾并被米粮川大断层破坏,北部被张家川大断层截切。地层在西口一带发育最好且剖面完整。向斜两翼为石炭系和二叠  相似文献   

5.
陕西镇安西口二叠纪地质旅行指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系为中国古生物学会蜒类学科专业组1986年5月在西安召开的“中国石炭、二叠纪含蜒地层兼论石炭,二叠系界线学术讨论会”而作。文内系统地介绍了该区二叠系两条参观路线的位置、岩层层序、岩性特征、化石层位、划分系统以及接触关系等,综合反映了近年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笔者运用现代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对陕西镇安西口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的主要不整合面和地质体的岩相岩石组合特征及空间展布规律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并依据前人研究资料,将区内二叠系-三叠系划分为4个层序单位,进而对单位内的体系域系统进行了划分和研究,建立了该地区地层格架与地层模型。通过研究认为,4次大幅度海平面变化及区域构造沉降作用是形成4个Ⅱ型不整合面的根本原因。该地区自晚二叠世,在不同阶段的盆地演化过程中,皆继承了西浅东深的古地理格局,此项研究成果为在构造活动地带相对稳定地区进行地层格架与地层模型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7.
东秦岭中部奥陶系-志留系界线地层及腕足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汉奎 《地层学杂志》1996,20(3):165-174
东秦岭中部晚奥陶世和早志留世地层分布较广,化石较丰富,尤其是腕足类,分为寺岗组、石燕河组、刘家坡组和张湾组。曾庆銮等(1993)根据腕足类及其群落的更替,把石燕河组和刘家坡组归於早志留世,因而引起较大争论。本文据岩性将寺岗组和石燕河组分别改称为石燕河组下段和上段,并据腕足类化石认为石燕河组和刘家坡组应归於晚奥陶世、张湾组为早志留世;另据上述地层生物群落的特征及群落的更替,认为从石燕河组到刘家坡组,以及刘家坡组至张湾组恰好反映了全球冰期引起的晚奥陶世海退和早志留世冰期结束引起的海侵,故本区奥陶系-志留系界线宜划在刘家坡组和张湾组之间。  相似文献   

8.
东昆仑布喀达坂峰地区发现二叠纪冷温动物群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东昆仑西段布喀达坂峰地区发现了以单通道(Monodiexodina)为主的冷温动物群,产于东昆中缝合带与东昆南缝合带之间一套以浅海相碳酸盐岩为主的中下二叠统中,可与空喀山口加温达坂组及西藏吞龙共巴组对比  相似文献   

9.
10.
对中国海相石炭—二叠系界线典型剖面陕西镇安西口剖面进行了生物地层、层序地层、磁性地层、事件地层多学科综合研究。在石炭—二叠系界线附近建立了4个牙形石生物带,自下而上依次为Streptogna-thoduselegantulus带,S·elongatus带,S·gracilis带和S·isolatus带。将研究区石炭—二叠系界线置于S·isolatus带的底界,较以带Pseudofusulinakrotowisphaeroidea-Dunbarinella(PD)带的底界为标志确定的石炭—二叠系界线层位低3·3m。在西口剖面上石炭统逍遥阶至下二叠统隆林阶,以初始海泛面作为层序界面,识别出12个四级层序(大体相当于副层序组),构成5个Ⅱ型三级层序。这5个三级层序及其对应的海平面变化与贵州独山、罗甸纳水、紫云扁平剖面同期地层中三级层序及海平面变化旋回之间显示出较好的对应关系。除下杨家河阶外,其余各阶的底界,包括逍遥阶、上杨家河阶、范家河阶、垭口阶及隆林阶的底界,基本上都位于沉积相转换点或其附近,即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旋回的关键界面或其附近。表明这5个三级层序的关键界面与年代地层界线的关系相当密切。碳酸盐岩磁化率大小与碳酸盐岩微相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显示相对海平面变化是控制碳酸盐岩磁化率大小的重要因素。另外,在重要地层界线附近常出现磁化率异常高值,说明碳酸盐岩磁化率可能作为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西口地区晚石炭世逍遥期至早二叠世隆林期地层中可识别出两次明显的类辐射事件。第一次类辐射事件发生在Occidentoschwagerinaalpina-O·postgallowayi(OS)组合带底部,即下杨家河阶的底部。第二次辐射事件发生在Mccloudiaregularis-Par-aschwagerinafragosa-Robustoschwagerinaxiaodushanica(MPR)组合带底部,即范家河阶的底部。具有三级和三级以上隔壁的四射珊瑚动物群突然大量繁盛,代表四射珊瑚演化进程中一次重大变革。在陕西镇安石炭—二叠系界线附近,这个生物事件首现层位相当于类Pseudofusulinaurdalensi(PU)带下部,高于该带底界不到12m,以Xikouphyllum-Shaannanophyllum-Szechuanophyllum-Wentzellophyllum组合带为代表。在这个层位牙形石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各类地质事件记录出现的层位关系密切。在垭口阶底界各类地质事件记录吻合最好,隆林阶底界次之,然后是范家河阶底界。与上述3条界线相比,在镇安西口剖面上,以牙形石Streptognathodusisolatus的首现位置确定的石炭—二叠系界线事件地层特征不明显,既不是一个生物辐射演化面,碳酸盐岩磁化率变化也不太明显,在实际工作中不易使用。  相似文献   

11.
浙江长兴地区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牙形石动物群及地层意义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本文把采自华南浙江长兴煤山二叠系与三叠系界线剖面的牙形石动物群从老至新分为三个带:1.Gondolella subcarinata-G·wangi组合带;2.G.changxingensis-G.deflecta组合带;3.Anchignathodus parvus带。将煤山剖面的二叠系与三叠系界线划在2、3组合带之间。并初步探讨了长兴地区长兴期至早格里斯巴赫期的牙形石分异度与沉积环境变迁。  相似文献   

12.
陕南镇巴筇竹寺阶生物地层及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勇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90,17(1):37-44,T003
陕南镇巴筇竹寺阶动物群属于澳东型动物群与峡东-黔北型动物群之间的过渡型,对其生物地层和动物群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陕西小秦岭地区,系指兰田坝河一洛南洛河一线以北,关中渭河以南,陕予交界以西的广大山区。区内前震旦亚代地层分布广泛,发育完整,层序清楚,蕴藏有较丰富的矿产,是研究前震旦亚代地层比较理想的地区。解放二十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先后有不少生产、科研单位在该区工作,获得了丰富的地质矿产资料,对前震旦亚代地层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划分和对比(表1),作  相似文献   

14.
藏南吉隆地区二叠系主要为一套中厚层状碳酸盐岩、石英砂岩夹泥质岩岩性组合,产丰富的腕足类、珊瑚、苔藓虫、菊石及海百合茎、遗迹化石等多门类化石,包括5个腕足动物组合、1个菊石带、2个珊瑚组合、1个海百合化石层、1个遗迹化石层。根据岩性二叠系划分为基龙组和曲布日嘎组。基龙组时代相当于早二叠世阿丁斯克期—萨克马尔期。曲布日嘎组时代以栖霞期—茅口期为主,顶部可能包括部分吴家坪期。  相似文献   

15.
皖南地区二叠纪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 ,根据皖南地区二叠系钻孔、测井和露头剖面等资料 ,详细研究了该区二叠纪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 ,划分了沉积层序和沉积体系域 ,探讨了界面性质、层序类型及层序特征。本区二叠系可划分出 2个 级和 4个 级层序。2个 级层序的时限分别对应早二叠世和晚二叠世 ,这与中国南方二叠纪构造旋回盆地变更时限相一致。 4个 级层序分别对应于栖霞阶、茅口阶、龙潭阶和长兴阶。栖霞阶和龙潭阶为 类沉积层序 ,其层序底界为类型 界线不整合 ;茅口阶和长兴阶为 类层序 ,其底界为类型 界线不整合。区内低水位体系域不发育 ,沉积层序基本上由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组成。二叠纪存在四次三级海平面变化周期和二次二级海平面变化周期 ,后者可能与全球海平面升降有关。早二叠世早期的海侵及晚期的海退可能代表大区域性的海平面升降。  相似文献   

16.
峡东青林口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序列及沉积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峡东地区的新元古界由于保存良好的“雪球地球”沉积记录及其崩解后的“盖帽碳酸盐岩”和“庙河生物群”等关键地质记录,因而成为国际新元古界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此次报道的青林口剖面是目前在峡东地区发现的出露最为完整的新元古代地层序列,对于揭示这一关键地质时期的重大生物演变和地球环境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研究价值.重点介绍该剖面的地层序列并简要分析其沉积演变特点.该剖面出露新元古代地层自下而上依次包括莲沱组、南沱组、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其中,莲沱组以紫红色砂岩夹页岩为主,由两个沉积旋回组成;南沱组角度不整合在莲沱组之上,以灰绿色杂砾岩为特征,划分为3个岩性段;陡山沱组以“盖帽白云岩”的出现为底界,以黑色硅质页岩的结束为顶界,划分为4个明显的岩性段;灯影组整体具有“两白夹一黑”的特征,自下而上划分为蛤蟆井段、石板滩段和白马沱段.青林口剖面地层出露完整,各组段岩性特征明显,清晰地反映了该区域的沉积环境演变历程.沉积记录显示,本区新元古代中期开始接受沉积,最先沉积陆相莲沱组,经历成冰纪晚期南沱组代表的“雪球”事件后转为海相沉积,埃迪卡拉纪沉积的陡山沱组和灯影组均为浅海开阔碳酸盐相或局限页岩相,成为后生动物起源和宏观藻类分异发展的创新基地.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东秦岭北部前寒武纪区,在地质构造和变质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地层层序,主要的结论是: 1)较老的变质岩群(秦岭群)是秦岭一带最老的,年龄老于1800m·y;  相似文献   

18.
东秦岭中段宽坪群秦岭群地层厘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东秦岭中段商州地区下元古界宽坪群,秦岭群经1:50000区调研究,宽坪自下而上建立了竹林沟组,四岔口组,广东坪组,麻街组,谢湾组等五个有序地层组和层位不确切的五峰山岩组。秦岭群属无序岩群,可分为变基性火山岩夹黑云变粒岩组合,黑云变粒岩夹条带状斜长角闪岩组合与浅粒岩夹大理岩组合,推断三种岩石组合可依次由老至新。  相似文献   

19.
南秦岭镇旬盆地层序地层特征及盆地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处板岩镇断裂与安康断裂之间的镇(安)旬(阳)盆地,泥盆系一中三叠统地层发育齐全,沉积构造及生物化石丰富,岩相较清晰,层序界面保存较完整,是南秦岭陆内造山带开展层序地层与盆地分析研究较为理想的地区。本文对镇旬盆地地层、层序特征进行总结,识别厘定了十一个层序不整合界面,划分了十个不整合界限地层单位,建立了盆地岩石地层格架、层序地层格架,并对盆地的形成、发展、演化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了沉积作用与矿产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0.
秦岭的志留系可大致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又可分南、中、北三带,南带以瓦房店—岚皋大断层与中带分界,称高滩—兵房街小区,其沉积性质属秦岭地槽与扬子地台之间的过度型沉积.原地质部秦岭大队最早(1956)在安康、紫阳一带划分了志留系三统,以后地质科学院(1960)、林宝玉曾建立如下地层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