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韩扑 《中国地名》2009,(1):100-104
辽阳是一座2400年的城。 2400年,意味着什么? 如果只说辽阳是一座古城,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2400年,足够一座城市涅檠很多次。  相似文献   

2.
韩扑 《中国地名》2009,(1):6-11
在二十四个世纪之前的某个日落之时,当黄昏的颜色从大洋渗进大陆,渗进东北这片幽深的林莽时,猎人、渔夫们带着收获,慢慢地回家。  相似文献   

3.
这是目前辽阳地区最古老的地名。公元前284至公元前279年(燕昭王二十八年至三十三年),燕国遣大将秦开进击东胡和箕氏朝鲜,“取地二千里”,《史记》谓“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设辽东郡及襄平县。襄平城为郡、县治所(今辽阳市老城区)。此为辽阳建城之始。此后虽经朝代更迭,但襄平的名称始终存而不废。直到公元404年,高句丽占据辽东,将襄平城改称为辽东城,襄平作为一座城市的名称才结束了,但襄平一名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4.
辽阳市位于辽宁省中部,辖一市、一县、五区,总面积4743平方公里,人口183万。辽阳是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连续六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相似文献   

5.
1 辽阳汉魏壁画墓群 辽阳汉委电壁画墓是我国东汉魏晋时期的石室壁画墓群,分布在辽阳市北郊太子河两岸的棒台子、北园、三道壕、小青堆子、东台子、南台子等处。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6.
世界上关于龙的神话很多,以龙为荣、以龙为尊,把龙视为神物、灵物的当属于中国。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带有龙名的地方数以百计,与龙相关的湖、海、江、河更是数不胜数。  相似文献   

7.
张耀恒 《中国地名》2013,(11):70-71
是山风敲响了你的天空?是青草葳蕤了你的思绪?还是五色花开满你执着的衣襟?抑或是那汪清澈到底的潭水清亮了你的眼神。反正,你舒展着山的雄伟、水的清幽、洞的深邃、石的傲岸、瀑的飞腾、峡的悠长、树的淳朴、草的丰茂、花的芬芳、鸟的喧闹以及辽西的静美和端庄,伫立或行走在谷深不知处。  相似文献   

8.
我站在江官屯村后的太子河边,这是盛夏里刚刚下过大雨的一个午后,河水一片汪洋,虽已漫漶到岸边林中,但依然波澜不兴,碧水涟漪。村民说这一段河水不管多大,都不会波涛滚滚,年复一年,总是这样静静地流淌着。村庄离河不远,最近人家的后院墙就垒在。葡可沿的高坡上。  相似文献   

9.
相遇情人湾     
《中国地名》2010,(5):58-58
幽远深邃的小路曲曲折折,像初尝爱情时期盼而又不知所措的心情,紧紧牵着爱人的手,伴着一路上的虫鸣鸟叫,去寻找那个据说相爱的人在那拥吻就会生生相随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在省会沈阳一住三十年,然而越来越觉得要寻找深层的辽海文化最好还是去辽阳。因为在清以前的沈阳确实找不出什么像样的历史,辽阳却不然,那里到处都是经典的历史细节,就连州官丁令威养的那只鹤都浑身浸满了文化符号,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只鹤,演绎着千年不衰的经典故事。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名》2009,(1):98-99
辽阳龙石风景旅游区位于宏伟区东南部,占地2013平方公里,分东西两个景区,90%为林木覆盖。东侧的石洞沟景区是辽宁省18个森林公园之一,有石洞探幽、芳庭倚翠、松风振谷等自然景观,为游人提供徒步登山、农家采摘、植物观赏等郊野型游览服务:西部的龙鼎山景区占地约246公顷,已建成的泉眼沟绿色氧吧、东山湖、水上观景平台、九曲桥亭、环湖步道、沙滩浴场、万盛龙鼎、龙雕、龙腾大道、和谐长廊、万和钟楼、仿古长城已成为游人理想的休闲观光场所。  相似文献   

12.
1910年,即清宣统二年,清末遗老郑孝胥来沈阳(当时称为奉天)小河沿消遣游玩,兴之所至,写了一首七言古诗,其中两句说:“北俗虽豪缺风雅,唐集屠沽作都会。”此诗以尖刻甚至污辱,性的语言嘲讽沈阳人没有文化,沈阳人尤其是文化人士在表达不满的同时,也深受刺激。其中,最受刺激也最『贲懑的就是正在奉天省立中学堂读书的23岁青年金毓黻。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公司(简称辽阳石化)是国有特大型石油化工联合生产企业,隶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公司现有大型炼化装置61套,其中炼油部分拥有以加工俄罗斯原油为主的全加氢炼厂,年一次加工能力近千万吨;芳烃部分可年产70万吨对二甲苯、15万吨苯、6万吨邻二甲苯、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discloses, istly, the spatial mobility of Japanese women and its change mainly between 1970 and 1980, through comparison with the men's mobility, in respect of distance of movement, age patterns, and labor force status, using population census data. Secondly, the chief reasons for the migration of women by types of migratory flows are examined using the data derived from the survey on reasons for migration conducted in 1981 by the Land Agency of the Government of Japa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mobility of Japanese women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men in long distance movements but is almost the same in short distance moves, and that the age pattern of spatial mobility of the women is nearly the same between both distances of movement. Also, it is disclosed that the mobility of women not in the labor force is higher for the whole country but lower in metropolitan areas than that for men. The prime reason for the migration of women is employment, the as same as that for men for the whole nation, but this varies between the types of migratory flows.  相似文献   

15.
中国饮食辛辣口味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蓝勇 《地理研究》2001,20(2):229-237
以往对中国饮食食辣区域的分析还完全是一种纯感性的认识,如简单地认为南辣北淡,对各个食辣区的食辣程度也是众说纷纭。本文将统计分析、实地考察、文献记载结合起来研究,认为经过历史时期的发展,现代中国在饮食口味上形成了三个辛辣口味层次地区:即长江上中游重辛辣区,包括四川(含今重庆)、湖南、湖北、贵州、陕西南部等地,辛辣指数在151至25左右;北方微辣区,东及辽东半岛、北京、山东等地,西经山西、陕北关中及以北、甘肃大部、青海到新疆,是另外一个相对辛辣区,辛辣指数在26至15之间;东南沿海淡味区,在山东以南的东南沿海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为忌辛辣的淡味区,辛辣指数在17至8间,其趋势是越往南辛辣指数越低。传统认为食辣仅主要是去湿驱寒,而本文研究表明冬季日照数少、湿润而寒冷是形成辛辣重区的主要环境因素,同时也分析了形成辛辣重区的社会因素如移民迁移等因素作用  相似文献   

16.
郭文 《地理研究》2020,39(3):508-526
近年来,西方社会文化地理学新范式在中国地理学界受到“热捧”,但也有学者对此存有分歧、质疑、困惑和焦虑,认为新范式“缺少地理味”“跑偏了”。在梳理西方人文地理学派思想及其范式演变的基础上,对新范式的出场背景、基本议题和内涵及意义进行了剖析。研究认为:① 西方社会文化地理学新范式倡导的“人之主观意念”“理论转向”“空间间性关联”“伦理道德及本体生成”,既是对以计量革命为特征的实证主义和空间科学,以及伯克利学派“文化超有机体”的反思,也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日益凸显的增长全球化和全球本土化,引致的复杂社会空间和文化认知的新阐释。② 在研究视角和对象上,新范式倡导“人之主观意念”,并确立“人”在地理学中的位置和对“地”的人文主义说明;通过社会文化等“理论转向”滤镜,预见社会空间的可能性,以及社会文化的意义和价值;通过“空间间性关联”滤镜,引导人们对多种空间,尤其是空间关系的关注;通过“伦理道德及本体生成”滤镜,强化社会文化地理的道德实践和人性提升,重构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③ 新范式用一种独特的方式,阐释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空间进程和交织的社会经济及文化发生动因,是人类对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实践认知演变中的一次重大变革,代表一种新的地理学哲学观和思维观。④ 中国学术界对新范式之所以存在不同声音,原因之一是研究者对新旧人文地理学范式的哲学认知缺乏深度对话,另一原因是学术界针对新范式的理论阐释不足。未来社会文化地理学的中国学派,需要主动拥抱并吸收西方前沿理论的合理内容,在此基础上参与建构新的学科范式,积极回应反映时代中国和世界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