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陆地震》2005,19(4):440-443
14.1关于地震后果 哈萨克斯坦地区广阔,它包括西哈萨克斯坦、克孜勒奥尔达、南哈萨克斯坦、江布尔、阿拉木图和东哈萨克斯坦(州),这些地区都属于地震危险区域。地震最活动地区是天山、准噶尔阿拉套、塔尔巴哈台和阿尔泰造山作用地区。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仅天山地区就发生了数次破坏性地震,其中韦尔诺耶、奇利克和克明地震列入世界灾难性地震。这些地震的烈度为8—11度,地震导致人员死亡,建筑物破坏。  相似文献   

2.
引言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发生的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是日本观测史上记录到的最大(震级为M9.0)的海沟型特大地震。地震时,宫城县栗原市观测到的烈度为7度,而烈度为6度强的区域包括宫城县、福岛县、茨城县、枥木县的4县37个市町村。  相似文献   

3.
据日刊《科学》1980年第5卷第11号“科学时事”栏报道:1980年9月24日上午4点10分左右,在日本关东地方发生了强烈地震,震源在茨城县西南部,深度约60公里,震级约为5.4。宇都宫、水户地区烈度为四度(日本烈度表,下同);东京、横浜、千叶、前桥、甲府等地区烈度为三度。9月25日凌晨2点54分在千叶县中部又发生了 M~6.1的地震,震源深度为70公里。东京、横浜、千叶、熊谷、宇都宫、馆山、网代等地区烈度为四度。  相似文献   

4.
公元180年甘肃表氏地震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史料记载,各种地震目录均将东汉灵帝光和三年秋(公元180年)表氏地震震中定在甘肃省高台县西(39.4°N,99.5°E),震中烈度Ⅹ度,震级7(1/2).本文通过对历史地震资料的重新考证和表氏新旧县城遗址的实地考察,对公元180年表氏地震的震中位置作了如下修正:震前的表氏县城位于甘肃省肃南县明花区新墩子城,也应是震中所在地,其地理位置为39.6°N、99.3°E,精度2类;震后重建的县城在今骆驼城或草沟井城.通过对史料震害的认真分析,并将本次地震与两汉时期8次6(1/2)级以上地震及高台附近地区9次地震的地震参数、震害和波及范围进行对照,最终将震中烈度修正为Ⅸ—Ⅹ度,震级修正为7级.  相似文献   

5.
关于震级与烈度的定量关系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是上述文献中的公式都是利用强烈度(6—11度)区统计出来的。我们利用发生在华北地区及其邻区的历史及现代的地震资料,统计出了烈度为4—7度区的面积与震级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6.
目前,苏联约有400个地震台站,其中有60个台站参加苏联全国 M≥3(个别地区为 M≥2.5)地震的速报服务。建立在苏联科学院施米特地球物理研究所奥布宁斯克中心地震观测台基础上的服务中心负责整理各台站提供的汇报资料。该中心在震后两个半小时之内就能定出地震的基本参数,包括发震时间、震中坐标和震源深度(根据一系列台站地震图上纵波和横波初至时间)以及地震强度特征(里氏震级 M 和按国际1964年麦德维捷夫-施蓬豪艾尔-卡尼克12度烈度表标定的震中烈度)。速报服务的任务是向需要了解地震信息的20多个部门提供地震通报,其中包括苏联部长会议和各加盟共和国政府、苏联科学院地震和  相似文献   

7.
新疆南天山西段中小地震震源参数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台多地震联合反演的方法得到了新疆南天山西段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各台站中小地震的震源谱,进而计算149次ML≥2.0地震的应力降、地震矩、震源破裂半径、拐角频率等震源参数,并分析南天山西段地区震源参数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南天山西段地区震级与地震矩(M0)、矩震级(MW)、震源尺度(R)之间表现为正相关,与地震的拐角频率之间成负相关。地震矩(M0)随着震源破裂尺度逐渐变大,成正相关的一次函数关系。初步分析后认为,震级在ML2.5~3.6范围内的地震更适合于研究南天山西段地区有关应力降特征的跟踪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收集了华南地区1970年以来18次M≤4(1/2)级弱震资料,研究了该类地震的宏观特征,发现这些地震的震级、震中烈度、社会效应三者关系失调,即震级小,烈度高、社会效应大。文中还讨论了震级、烈度、社会效应失调的原因和由此得到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9.
姜慧  胡伟华 《内陆地震》1998,12(3):263-267
利用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天山地区较丰富的地震等震线资料,在同一个统计单元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天山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规律。所得到的地震烈度衰减曲线与实际资料吻合较好,以此衰减关系进行天山地震区划计算,结果较为理想,同时,把此衰减规律与西北地区及新疆地区烈度衰减规律的衰减特征做了对比分析,指出了天山地区烈度衰减规律的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10.
天山地区地震烈度衰减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天山地区较丰富的地震等震线资料,在同一个统计单元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天山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规律。所得到的地震烈度衰减曲线与实际资料吻合较好,以此衰减关系进行天山地震区划计算,结果较为理想,同时,把此衰减规律与西北地区及新疆地区烈度衰减规律的衰减特征做了对比分析,指出了天山地区烈度衰减规律的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11.
一般情况1989年6月末,在近年来几乎每年都有震群发生的日本伊豆半岛以东近海,继5月下旬持续约3周的震群之后,又出现了频繁的震群活动。从6月30日到7月11日凌晨,地震总数超过21000次,其中有感地震464次,最大震级5.5(7月9日,两次),其次还有一次5.3(7月7日),一次4.9(7月5日),一次4.7(7月7日),震源深度5—10公里,最高烈度(静冈县伊东市)为日本气象厅烈度标度的5度,属近10年来最大的震群。在近一个月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与哈萨克斯坦地震研究所地震科技协议,双方商定于1992年9月24日—30日在哈萨克斯坦首府阿拉木图,联合召开第一届天山地震预报国际讨论会。 这次会议将着重交流有关天山地区的地震预报、地球物理、地震地质、工程地震、地下水化学和水动态、地震形变测量以及地震观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将出版会议论文集。另外会议还将组织对阿拉木图等几个大震的考察。  相似文献   

13.
史载公元849年10月20日,内蒙古河套地区发生大地震.对这次地震的震中位置、震级、烈度的认识目前存在较大分歧.作者在大青山山前断裂带活断层填图和古地震研究过程中,在大青山山前断裂中、西段,发现多处距今1000多年的地震形变遗迹;结合公元849年地震史料的进一步考证,表明大青山山前断裂带为公元849年地震的发震构造.宏观震中位置应在活动断裂变位量最大的包头铝厂至永富一带,地理坐标约为北纬40.4°,东经110.2°.震中烈度为Ⅹ度,震级为7.7.  相似文献   

14.
史载公元849年10月20日,内蒙古河套地区发生大地震.对这次地震的震中位置、震级、烈度的认识目前存在较大分歧.作者在大青山山前断裂带活断层填图和古地震研究过程中,在大青山山前断裂中、西段,发现多处距今1000多年的地震形变遗迹;结合公元849年地震史料的进一步考证,表明大青山山前断裂带为公元849年地震的发震构造.宏观震中位置应在活动断裂变位量最大的包头铝厂至永富一带,地理坐标约为北纬40.4deg;,东经110.2deg;.震中烈度为Ⅹ度,震级为7.7.   相似文献   

15.
华中、华南中强地震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收集了1990-2006年间,我国华中、华南中强地震地区25次地震的烈度分布图,再配合1918-1989年间,9次地震的地震烈度分布图,重新拟合了该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震级下限从5级扩展到3.5级,地震烈度主要增加了Ⅳ度-Ⅵ度之间的样本量。与以往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相比,在小地震时计算烈度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充分反映出我国华中、华南地区地震震级小,而烈度相对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公元1119年2月吉林省前郭县卡拉木地震震级的计算和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1119年2月,在吉林省前郭县卡拉木附近地区曾发生一次强烈地震。据史书记载,对照“历史地震烈度——震级简表”,结合区域震例的一般规律,采用古登堡公式计算,得出这次地震的震中烈度为Ⅸ度,震级为7级。  相似文献   

17.
张杨  马干  史保平  张健  杨勇 《地震学报》2009,31(3):290-306
利用地震烈度资料定量估算历史地震震中区域和震级的方法是由Bakun和Wentworth于1997年首先提出的.该方法定量程度高,对烈度数据较少或发生在近海的历史地震的定位和震级估算尤为有效.按照Baku和Wentworth给出的思路,笔者尝试了对我国华北地区的历史和近代地震的震中和震级进行初步分析.首先,选取20世纪以来发生在该地区的10次有仪器记录的地震(5.3le;MSle;7.8),对该地区的烈度-震级-震中距衰减关系进行标定并给出了烈度衰减模型,表明华北地区烈度随震中距增大而衰减的速率明显小于美国加州地区(约50%).在此衰减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确定震级和震中区域的网格搜索试算方法(GSTSL),并给出了适用于华北地区的圈定震中区域和烈度震级的等值线置信值.最后,讨论了计算震中区域等值线时所引进的权因子Wi及其中参数b对震中区域等值线圈闭性的影响.利用该方法,对发生在1668年莒县——郯城地震,1679年三河——平谷地震,以及1966年隆尧地震和1969年渤海地震进行了分析.需要指出的是,该方法也可推广应用于我国其它历史地震资料丰富的地区.   相似文献   

18.
1518年6月22日韩国首尔以西海域——南黄海发生大震。地震波及朝鲜半岛全境,并在韩国首尔等沿海地区造成破坏,首尔的烈度为Ⅷ度,余震持续一个多月。地震还影响到中国东部地区。震级定为M7?级。此次地震可能与朝鲜半岛西缘断裂带(南黄海东缘断裂带)的活动有关。震中定于该断裂带附近(36.5°N,125.2°E)。  相似文献   

19.
用位错模型研究震级与烈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根据位错模型导出了震级不仅与震中烈度和震源深度有关,而且与极震区面积有关。震中烈度通过应力降和震级联系起来,而极震区面积则通过位错面的面积或震源体积和震级联系起来,使震级与烈度的物理联系更加明确。 用我国的61个浅源地震资料,用逐步回归方法计算出震级M与震中烈度I0、极震区面积(面积单位为平方公里)A0的关系为: M=3.53+0.039I02+0.0178(Ig A03,还分别计算出震级与6-8度区面积A6、A7、A8的关系为: M=3.63+0.72 Ig A6, M=5.34+0.718(Ig A7)·(IgIg A7), M=5.92+0.104(Ig A82。并外推出震级与5度区面积A5的关系为: M=3.03+0.72 Ig A5。 利用这些关系式来确定历史地震震级比仅考虑震中烈度来确定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1978年10月7日在朝鲜南部忠清南道的洪城郡一带发生了一次中等强度地震,极震区烈度达七度表的4—5度(据我国部分台站资料,震级约为 Ms 4.2)。由于较长时期以来,朝鲜半岛处于一个地震的平静时期,发生地震较少,其中破坏性地震更少,因此,这次地震引起多方面重视。南朝鲜报纸曾于1978年10月9日就洪城地震作了较长篇幅的报道,涉及此次地震的灾情、成因和对朝鲜半岛地震发展趋势的估计等方面。现摘要编译如下,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