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气候增暖进程的统计事实   总被引:44,自引:8,他引: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我国年平均及四季的气温变化特征,重点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气温变化的主要差异及其增暖进程。结果表明,我国年平均气温是呈上升趋势的,但80年代以前年代际变化并不明显, 升温幅度不大。我国气候增暖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增暖加速,急剧增暖的主要原因是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经历了由偏冷向偏暖的趋势转变。我国四季气温变化趋势在80~90年代增暖的进程中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冬季增暖开始时间最早、幅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90年代我国气候增暖急剧加速,其原因除了冬季气温持续攀升作用外,春、夏、秋季气温上升, 特别是春、夏季增暖幅度的加大增暖区域的显著扩展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气象科技》2007,35(6)
NCAR科学家发现全球增暖导致2005年飓风加倍NCAR的Kevin Trenberth和Dennis Shea的最新研究表明,2005年热带北大西洋海域的增暖是飓风增加的主要原因,其热量的一半来自全球增暖,自然循环只是次要原因。该研究发表在2007年6月27日的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杂志上。Trenberth和Shea主要研究海洋温度升高。2005年飓风季节多数时候10°~20°N热带北大西洋海面温度比1901~1970年平均高1.7°F(1°F=℃×9/5 32)。Trenberth和Shea通过分析20世纪初以来全球范围的海面温度来探究热带北大西洋海面温度升高的原因。结果表明,全球增暖能…  相似文献   

3.
大连地区近44 a冬季气温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大连地区1960-2004年的气温资料,应用一元线性回归、小波分析、气候趋势系数等方法,对大连地区气温的季节一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着重分析了该地区冬季气温年际、年代际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发现,大连四季都有增暖的变化趋势,其中春、冬两季增暖的速度最快;20世纪60年代大连地区的冬季气温呈下降趋势,从70年代以后,冬季气温呈明显的增暖趋势,特别是90年代以后这种增暖趋势十分显著,而且增暖的幅度全区分布不均匀;大连地区冬季气温与全国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的步调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山东近百年来的最高、最低温度变化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胡桂芳  李芸  李德萍 《气象》2004,30(11):43-46
对济南(1919~2002年)、青岛(1900~2002年)年及四季的平均和平均最低(高)气温序列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近百年来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都呈上升趋势,但前者的增温率明显高于后者;最高气温青岛呈上升趋势,而济南却呈下降趋势;济南、青岛出现两次突然增暖,其中30年代的增暖以白天增暖较多,而80年代以来的增暖主要发生于夜间;由于日夜增暖的不对称性,导致第二次增暖期比第一次增暖期气温日较差明显变小。  相似文献   

5.
北京最高和最低气温的非对称变化   总被引:57,自引:5,他引:57  
谢庄  曹鸿兴 《气象学报》1996,54(4):501-507
运用1940年以来北京各个月历年逐日最高和最低气温以及年平均气温资料,研究其总变化趋势和年际变化,结果表明:1月份最低气温的线性增加率为4.08℃/100a;7月份最高气温以-0.245℃/100a的递减率线性降低。其结果导致日较差减小。另外揭示了对研究全球增暖有重要意义的事实:1940年代增暖主要在白天,1980年代增暖主要在夜间。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气候变暖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进入80年代以来,黑龙江气温明显变暖,近120年来年平均气温上升1.4℃,春季次之,气温突变在1990年前后,从年、各季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与全国北半球及全球气温变化进行比较,年及冬季我国增暖中心在黑龙江,春季增暖中心在内蒙古北部及黑龙江省;夏秋增暖不明显,但仍有上升趋势,近50年来,50~70年代黑龙江省及全国各大区域普遍增暖不明显,80年代开始黑龙江省增暖明显,三北地区次之,90年代黑龙江增暖更加明显,而全国及其他区域上升已达到80年代北方增温幅度,这里从黑龙江变暖的事实,突变时间,与全球、北半球、全国区域的气温及雪盖海温变化关系来揭示黑龙江气候变化的时空特点。  相似文献   

7.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兰州地面平均气温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林纾  吴红 《高原气象》2005,24(5):816-822
利用兰州1932-2002年逐月地面月平均温度资料,分析了兰州71年来温度的基本气候特征、年代际变化、突变、异常冷暖和变化趋势等。分析表明:71年来年和四季气温大体都经历了两个暖期和一个冷期.第一暖期的增暖主要在春、夏、秋季。冬季则处在冷期中;第二暖期首先从冬季开始,四季间相隔1~2年后陆续大幅度增暖.第二暖期增暖幅度明显高于第一暖期,持续时间也长于第一暖期。最大的特点是四季同时增暖,冬季增暖幅度最大。1960年代是最冷的10年,以夏季降温最为明显;1990年代是最暖的10年,以冬季增暖最为明显。1990年代发生异常的频次最高,其次是1960年代和1970年代,最少的是1980年代。71年来.兰州年平均气温以1.4℃/100a线性趋势上升,高于北半球和全国水平,近10年冬秋季增温率最大。  相似文献   

8.
近35年江苏沿海气温变化对北半球增暖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主分量分析与回归估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近35年来江苏沿海气温变化对半球增暖的响应状况。根据北半球平均增暖的条件,推求未来气候情景下该区各地增暖的可能幅度及其可靠性。结果表明(1)北半球增暖背景下,本区夏季气温变化趋势和年际振动的响应,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暖与天津粮食生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近60年(1932—1989)天津气温与降水的变化,指出天津的增暖与北半球的增暖相当一致,冬季最明显;在80年代全球增暖期,天津夏季降水减少,春季与初夏降水增多;从气温和降水演变的周期性及全球增暖的背景分析,华北未来10年仍将持续温暖而干旱的气候。气候变暖对天津地区小麦和玉米的增产有利,而干旱使水稻的增产受到限制,夏季的增温与干旱对大豆增产不利。  相似文献   

10.
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呈现显著增暖趋势,准确预估青藏高原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社会经济和人类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基于CMIP6模式中18个模式在CO2浓度突然4倍(abrupt-4×CO2)强迫下的实验结果,运用气候反馈响应分析方法(CFRAM),研究温室气体强迫下青藏高原增暖响应、进行归因分析并讨论其模式间差异的来源。结果表明,高原地表增暖在很大程度上是温室气体强迫和正的水汽反馈造成的,并通过反照率反馈、云反馈以及地表热存储过程进一步放大,表面感热和潜热过程抑制了升温的幅度。其中,反照率反馈是造成青藏高原变暖比全球陆面平均增暖更强烈的原因。高原增暖响应的不确定性主要由云反馈贡献,其次是反照率反馈以及水汽反馈,但被感热和潜热过程削减。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71-2011年青藏高原81个站点经均一化处理的气温资料,采用面积权重方法对青藏高原近41年气温变化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在1997年存在更为明显的增暖突变,落后于华北(1989年)、东北(1987年)8~10年,比西南、华南(1996年)和华东、西北(1994年)落后1~3年。高原内部的突变发生过程与高原地形有明显的关系,表现为海拔越高,突变发生越晚。此外,突变前后的增暖形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即突变前增暖幅度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突变后则表现为海拔越高气温倾向率越大,且通过了99%的显著性检验。突变前后高原增暖幅度最大均在冬季,突变后秋、冬季增暖幅度有所减小,夏季有所增大。相比全球近15年增暖趋缓现象,高原在突变后表现为更大幅度的增暖,高原气温与全球气温的同期波动形态相似,两者具有较好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厄尔尼诺过程赤道太平洋海温增暖与传播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使用标准EOF时间系数主分量的谱分析探讨了赤道太平洋海面温度(EPSST)的长期变化情况,尔后使用CEOF及其恢复场分析了厄尔尼诺过程EPSST的增暖和传播特征。结果表明,按照厄尔尼诺过程的增暖范围,可概括为三类:①中东太平洋增暖型;②整个赤道太平洋增暖型;③东太平洋增暖型。而按厄尔尼诺发展过程的传播特征,也可将其分为三类:①东太平洋增暖西传型;②东西太平洋同时增暖尔后向中太平洋传播型;③西太平洋首先增暖尔后东传型。  相似文献   

13.
对赤道东太平洋和西太平洋暖池海温与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关系作功率谱分析和相关分析.指出秋冬季增暖的厄尔尼诺事件对应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偏多, 春夏季开始发展的ENSO事件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偏少.对两种在不同季节增暖的ENSO事件对应的异常流场特征及其对江淮流域降水的影响用1991年和1994年实例作对比分析.不同季节增暖的ENSO事件在太平洋热带地区环流调整的不同阶段可能是影响夏季风活动和东亚夏季天气气候异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南海台风状况下海气界面热量交换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的Marex(马瑞克斯)数据浮标观测资料、南海断面线 调查资料和西沙海洋站资料,计算了南海海气界面热量交换值。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夏季还是秋季,在台风环流内海气界面热量交换均非常强烈,主要贡献来自潜热通量(Qv),位于(20.49°N,114.14°E)附近海域。夏季台风环流内显热通量(Qk)出现负值,海面有效反射辐射(Qe)出现减弱现象;秋冬季节台风环流内Qk量值增加显著均为正值,Qe有加强的现象。分析实测资料发现:1961~1989年8次ElNino事件过程中,西沙海洋站水温比赤道太平洋水温提早出现增暖现象的有4次,水温推迟出现增暖现象的也是4次。西沙海洋站水温增暖出现在12月的仅有1次。ElNino事件发生后,南海水温异常增暖,但是海气界面热量交换反而减弱。  相似文献   

15.
从气候学、遥感学两方面对1997年7月塔里木盆地高温过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揭示了塔里木盆地随全球性增暖而增暖,个别站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极值这一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冬半年局地气温对北半球增暖响应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主分量分析与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北半球气候变化与我国区域气候变化的一些统计学关系。根据北半球平均增暖的条件,推求我国各地气温变化的统计估计模型,借助某些一般大气环流模式数值试验结果,计算并分析了在CO2浓度倍增时,我国各地增温幅度及其置信区间。结果表明:我各区域与北半球平均增暖趋势基本同步、但幅度不一;我国增暖敏感区主要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南方部分地区的增温趋势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以来黑龙江气候变暖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8,自引:2,他引:46  
利用观测资料,分析了黑龙江120年以来气候变暖的特征.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黑龙江地处中高纬气温明显变暖,近120年来年平均气温上升1.4℃;冬春季升幅最大为1.8℃,气温突变在1990年前后.从年、季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与全国及北半球、全球气温变化的比较得出,年、冬季我国增暖中心在黑龙江,春季在内蒙古北部及黑龙江,夏秋增暖不明显,但仍有上升趋势.20世纪50~70年代黑龙江及全国各大区域普遍增暖不明显,80年代黑龙江增暖幅度开始增大,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次之.90年代黑龙江增暖更加显著,而全国及其他区域上升已达到80年代北方增温幅度.研究还指出黑龙江气温与北半球、全球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尤其80年代至今气温都有显著的上升.  相似文献   

18.
近40年哈尔滨的气温变化与城市化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郭家林  王永波 《气象》2005,31(8):74-76
利用近40年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哈尔滨地区各县市的年平均气温及最高、最低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差异。结果表明,在全国增暖的背景下,哈尔滨各县市的年平均气温普遍呈增暖趋势,但同一区域里各县市气温的增温幅度明显不同,位于城郊的县市,其增温幅度明显小于近城区的县市,而且增暖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不同季节的气温变化趋势也存在明显差异,冬季气温呈明显增暖趋势,但夏季增暖不显著;80年代以后,冬季寒冷日数明显减少,夏季“热带夜”和高温日数呈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琦 《山东气象》2007,27(2):5-8
利用中国160站1951-2000年的冬季月平均气温资料,用EOF分析、小波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对中国近50年来的冬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冬季气温50年来有显著的增暖趋势,在70年代后期增暖幅度开始加大,年际变化以6~9年周期为主。中国冬季气温的空间变化有很好的一致性,全国绝大部分区域呈整体变暖或变冷的趋势,并且气温变化南北有别,从南向北幅度逐渐变大。另一种模态是当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冬季气温较高时,其它地区则偏冷;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对深圳气温变化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经均一性检验的深圳及其周围台站的地面温度资料和NCEP/DOEAMIP—ⅡReanalysis(R-2)再分析温度数据,通过鲁棒回归(M估计)对气温趋势进行拟合,分析了1967--2005年和1979—2005年两个时间段城市热岛效应对温度的影响,利用再分析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的差异估计了1979年以来城市化对气温增暖的贡献。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30a里,深圳城市化对当地气温增暖贡献非常显著:1979年以来,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年平均气温增暖0.243℃·(10a)^-1,占深圳总体增暖的36.3%;与再分析资料对比得到的城市化对深圳年平均气温增暖的贡献达到0.315℃·(10a)^-1,大于分析观测资料得到的结果,占总体增暖的47.1%。说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导致深圳城市气候增暖的重要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