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高压实验室为例介绍了一种高压场所地网设计的方法。通过建立双层土壤模型结构,利用四级法测量多组视在土壤电阻率,构建最优化目标函数,求解确定土壤参数;再根据土壤参数,利用CDEGS软件中的建模,来估算接地系统的组织及最大接触电压、最大跨步电压来指导工程施工。  相似文献   

2.
土壤电阻率的影响因素及测量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地电阻是直接反映接地情况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接地装置而言,要求其接地电阻越小越好,接地电阻越小.散流越快,跨步电压、接触电压也越小。影响接地电阻的主要因素有土壤电阻率.接地体的尺寸、形状及埋入深度,接地线与接地体的连接等。其中土壤电阻率对接地电阻的大小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研究影响土壤电阻率的主要因...  相似文献   

3.
钟万强 《气象科技》2010,38(6):758-761
鉴于雷击分类目前缺乏完整的体系,根据雷击危害方式对雷击进行了综合研究,将间接雷击分为两大类,由此提出了"雷电电位差效应"。对雷电反击、雷电地电位上升、雷电旁侧闪络等效应进行了阐述,并单独对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进行分析。介绍了雷电电位差效应的防护方法,对安全距离做了说明。研究了雷电电位差效应与人身伤害的关系。分析表明:雷电电位差效应主要包括雷电反击、雷电地电位上升、雷电旁侧闪络以及与人身伤害有关的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雷电电位差效应的防护方法主要包括躲避、等电位连接和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相似文献   

4.
变电站地网改造前后安全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变电站采取不等间距地网敷设进行改造前后变电站的接触电压、跨步电压、地电位升及接地电阻等安全参数的分析,得出结论为:对变电站采取不等间距地网敷设进行改造不仅提高了变电站安全性,还可以节省一定量的钢材。  相似文献   

5.
根据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与闪电定位仪资料,对2008年8月11日发生在鹿寨县的特大雷击伤亡事故进行分析得出,此次雷灾事故的直接致灾原因是石棉瓦小屋内的群众因跨步电压和旁络闪击以及接触电压而被击伤。  相似文献   

6.
鹿寨县"8.11"特大雷击伤亡事故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与闪电定位仪资料,对2008年8月11日发生在鹿寨县的特大雷击伤亡事故进行分析得出,此次雷灾事故的直接致灾原因是石棉瓦小屋内的群众因跨步电压和旁络闪击以及接触电压而被击伤。  相似文献   

7.
从内浮顶储罐的结构,分析其爆炸火灾危险性质,并根据雷电流的物理特性着手分析,阐述雷击对内浮顶储罐时产生的各种损害,包括直击雷引起的雷电流热效应、雷电流反击、雷击高电位击穿间隙放电、雷击引起的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以及闪电感应导致的静电、电磁感应损害等.并针对其危害特点,提出内浮顶储罐在设计、使用时应采取的雷电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1概述接地问题是18世纪富兰克林为避雷针防雷提出来的,称为避雷接地。19世纪,随着电力网的建立,出现了用电者的触电事故“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能够致人死亡,于是产生了电力系统的接地,电力系统的接地有几种接地方式和方法,这类接地系统称为安全接地,其接地装置有些比较大,  相似文献   

9.
以Agrawal模型电报方程为理论基础推导其时域形式,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方法(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FDTD)实现架空传输线雷电感应过电压计算。通过比对分析证明方法的有效性,进而研究传输线位置、架设高度以及土壤电导率对雷电感应电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观测点从线路中点向端点移动时,感应电压逐渐减小,电压波形的双极性特征越来越明显。线路中点电压和端点正向电压峰值随传输线高度升高而增大,而随着土壤导电性的减小,线路中点电压增大,端点电压变小。此外,散射电压分量受土壤电导率影响较为显著,而入射电压分量则不受其影响。  相似文献   

10.
根据模糊理论和层次分析的方法,建立自然风景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以三峡某自然风景区为例,选取符合该景区特性的准则层和方案层及其参数值,评估雷击人员伤亡损失风险,提出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评估结果表明:该自然风景区雷电灾害风险较高;闪电密度、雷电流强度、雷电预警和响应系统、直击雷防护措施以及防接触和跨步电压措施对该自然风景区雷电灾害风险影响程度最大;为了减小雷电灾害风险,该自然风景区应建立雷电预警和响应系统,设置临时避雷场所,完善直击雷防护措施以及防接触和跨步电压措施,并进行防雷装置安全性能常规检测。  相似文献   

11.
地面气象观测场遭受雷击时,接地网上产生的暂态高电压和高电位差,可对观测场内工作人员及设备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通过实地勘察洛宁县地面气象观测场接地网的布局、制作工艺及周围土壤电阻率等实测数据,利用接地体通用数学模型搭建接地体单元ATP模型,并就实际观测场接地网建立仿真电路模型,运用ATP-EMTP电磁暂态分析软件仿真接地网遭受雷击时的雷电暂态效应。分别通过在雷电流注入点附近增设接地装置、改变土壤电阻率等方法,对接地网上选择的若干点的暂态电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雷击观测场时雷电流注入点的暂态峰值电压最高,电位差最大;在雷电流注入点附近适当增设接地装置或降低土壤电阻率,都可以减小接地网上的峰值电压和电位差。因此雷电流注入点应尽量避开观测场内的道路、仪器和设备,距离不宜小于3m,并应采取防跨步和接触电压措施,而且雷电流不宜直接注入地网,应在注入点附近设置不少于一根的垂直接地体,同时还可考虑通过降低土壤电阻率来减小接地网的雷电暂态效应。  相似文献   

12.
接地是避雷技术最重要的环节,是防止人身受到电击,保障电力系统正常运行,保护线路和设备免遭损失,预防电气火灾,防止雷击和防止静电损失的基本措施。不管是直击雷、感应雷或其他形式的雷,最终都是把雷电流送入大地,接地电阻越小散流越快,被雷击物体高电位保持时间越短,危险性越小,其跨步电压、接触电压也越小。通过对几种行之有效的降低接地电阻的方法分析、比较,并从它们各自经济实用性等方面阐述了优劣,为今后的防雷接地方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1993年7月27日的人工触发闪电电流、跨步电压的直接测量结果的分析发现,在正电场下触发的慢型放电过程由连续电流和双极性的电流脉冲过程组成,其放电特性与雷暴的电特性有关。闪电电流最大值为1.2kA,持续时间为25ms,中和电荷量为8.9C。跨步电压与电流的测量结果相一致,是一种间接测量电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人工触发闪电电流测量及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通过对1993年7月27日的人工触发闪电电流、跨步电压的直接测量结果的分析发现,在正电场下触发的慢型放电过程由连续电流和双极性的电流脉冲过程组成,其放电特性与雷暴的电特性有关。闪电电流量大值为1.2kA,持续时间为25ms,中和电荷量为8.9C。跨步电压与电流的测量结果相一致,是一种间接测量电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分析贵阳市秋绵雨的气候统计特征,给出了贵阳市秋绵雨分区图及区域性秋绵雨过程的统计特征,并指出其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的特点。通过对典型重秋绵雨年和无秋绵雨年环流成因分析,概括出造成秋绵雨的500hPa环流模型特征,提出了秋绵雨的防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利用贵阳市大气中 3种主要污染物浓度的实时监测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 ,建立污染物浓度的自回归模型及其与相关气象因子的多元回归模型 ,并将两种模型进行拟合 ,确定空气质量预报的统计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丘陵区土壤热通量遥感估算模型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闵文彬 《气象科学》2009,29(3):386-389
利用具有丘陵区典型特征的四川省乐至县气象站的土壤热通量和净辐射观测数据,分析了二者的变化特征,并验证了土壤热通量遥感估算模型的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晴空土壤热通量G与净辐射Rn存在明显日变化,最大值出现13时左右;其比值G/Rn受土壤湿润程度和地表覆盖的影响,地表湿润、覆盖率高,比值小。在干旱时,瞬时比值可高达0.7,而湿润情况,可低至0.05。对目前广泛使用的G/Rn卫星遥感模型估算结果与实测值的对比分析表明,不同的G/Rn卫星遥感估算模型估算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仅依靠植被指数的模型不适合南方丘陵区。本研究认为Bastiaanssen等的模型较适合丘陵区的土壤热通量遥感估算模型。  相似文献   

18.
2012年环境保护部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实施后,贵阳市空气质量状况发生了变化。利用贵阳市空气质量指数和常规气象要素等资料,分析空气质量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和BP神经网络方法,分季节建立空气质量指数预报模型,并同CUACE模式进行对比检验。结果表明:近3年贵阳市空气质量状况良好,优良天数增多,污染天数减少且污染天气多出现在冬季,首要污染物为PM2.5、PM10和O_3;各季相关因子不同,但主要与相对湿度和风速有关;两种模型预报效果均表现为夏季评价最高,等级TS评分超过85%,指数准确率近99%,冬季预报效果相对最差,TS评分接近或达到70%,指数准确率超过或接近80%,而春、秋季效果指标差距不大;对2015—2016年AQI的预报效果回归模型的优于CUACE模式的,TS评分和预报准确率分别相差16.2%和20.0%。  相似文献   

19.
土壤含水量对蒸散的影响及其日蒸发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土面与水面蒸发比(土水面蒸发比)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土水面蒸发比的日变化过程,以及毛管持水量和最低土壤含水量等数据,用加权平均法建立日蒸发模型。利用模型,由已知土壤含水量,可估测其前后若干天的土壤含水量。  相似文献   

20.
利用贵阳市1963—2017年的降水观测资料,采用M-K检验及谐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对贵阳地区年降水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且建立了基于谐波分析方法得到的贵阳市降水预测模型。结果表明:①贵阳地区近55 a的年降水量呈递减趋势,但变化不显著。另外贵阳地区年降水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且在1980年左右发生年代际突变,降水由之前的偏多转为偏少;②贵阳地区的年降水量存在显著的准2~3 a的年际周期振荡以及准25 a和7 a的年代际周期振荡;③基于谐波分析得到的贵阳市降水预测模型能有效预测贵阳市未来的年降水变化趋势,并且对一些突出的旱涝年也能较好的模拟和预测出来,该模型预测效果良好,可在实际业务中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