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南天山的萨瓦亚尔顿金矿赋存于石炭系碳质板岩中的断裂构造带内,被作为我国首例穆龙套型金矿床。含矿构造为韧性剪切带,经历了由韧性压扭向脆性张扭变形的演化。流体成矿过程包括3个阶段:早阶段发育石英脉,中阶段发育硫化物和锑化物等金属矿物网脉,晚阶段为碳酸盐网脉。流体包裹体成分复杂,包括:贫CO2盐水溶液(A型),即Na-Cl+H2O(液)-H2O(气);含CO2三相包裹体(B型),即H2O+NaCl(液)-CO2(气)-CO2(液);纯/富CO2(气+液)两相包裹体(C型)。热力学测试表明早、中、晚阶段的成矿温度分别集中在300℃~370℃、200℃~280℃和140℃~185℃,早阶段流体盐度低(<5%),中、晚阶段盐度增高,离散性强,可能在350℃和250℃发生了流体沸腾,并分别导致了石英脉和多金属硫化物网脉的发育。与含矿石英脉相比,无矿石英脉没有经历较强的中晚阶段的流体成矿作用;爆裂温度显示黄铁矿主要形成于中阶段。因此,硫化物和中阶段包裹体的发育程度可作为石英脉含矿性的评价标志,据此预测矿化带的深部找矿前景为 带> 带> 带。萨瓦亚尔顿金矿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和包裹体特征均与穆龙套金矿相似,也与典型造山型金矿一致,流体成矿过程可由CMF模式解释,属于陆陆碰撞体制的造山型金矿。  相似文献   

2.
白水河金矿属断裂构造控制的热液蚀变型金矿床,金矿体产于新元古界澜沧群变质岩区多期断裂的次级分支断裂破碎带内。沿构造带有辉绿岩脉、石英斑岩脉、煌斑岩脉侵入,首次在临沧地区新元古界澜沧群变质岩区找到金矿。  相似文献   

3.
小秦岭金矿田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王亨治 《矿床地质》1987,6(1):56-67
小秦岭金矿系产于太古界太华群中的含金石英脉型金矿。本文研究了小秦岭地层和岩浆岩中金的丰度,在建立太华群层序和该区重褶皱构造格局的基础上研究了含金石英脉展布规律、金矿脉的矿化特征与矿化阶段。根据含金石英脉切穿燕山早期岩脉等大量事实,认为金矿成矿时代为燕山晚期。通过对矿脉矿化特征、同位素地质特征、矿物标型特征、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与晚燕山期二长花岗岩关系等研究,证明小秦岭金矿床属中低温中深岩浆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4.
陕西石泉北部将军河地区石英脉发育,具有多期特征。目前,发现了大石板沟、叶家坡、青泥涧等多处金矿化点,金矿化与石英脉关系较密切。划分石英脉的形成期次,对比研究各期石英脉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对工作区找金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显示将军河地区第一期石英脉(顺S1面理产出)包裹体为中低温(170~220℃)和较高盐度;第二期石英脉(顺S2面理产出)包裹体为中高温(270~370℃)和较高盐度;第三期石英脉(顺S3面理产出)包裹体为中低温(170~220℃)和较低盐度;区域上金矿分布主要与第二期石英脉展布方向一致,长沟、羊坪湾金矿床中含金石英脉包裹体为中低温和较低盐度。通过采样分析,发现将军河地区第二期石英脉形成温度和盐度较高,金矿化较贫,今后找金矿应该重视中低温和较低盐度的石英脉包裹体地段。  相似文献   

5.
骆驼砬子金矿位于完达山印支期褶皱带南部,是黑龙江省主要的金矿成矿区(带)之一.矿区内金矿以矿脉群形式产出.金矿脉受压扭性的七里信NE向断裂控制,矿体分布于七里信断裂次级NNE向断裂系中.矿石自然类型为石英脉型,矿石中硫化物以黄铁矿、黄铜矿为主.石英流体包裹体有气液两相、含CO2三相2种类型.流体盐度低,介于4.0%~6.8%(NaCl当量),平均6.6%.成矿温度在180~390℃之间,主要在200~270℃.成矿压力在40~240 MPa之间,集中在60~120 MPa之间.依据深度与压力之间的关系式计算成矿深度在4.9~12.8 km之间,主要在6.5~9.0 km.骆驼砬子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全球造山型金矿类似,为中成造山型金矿,陆内碰撞造山是其成矿动力学背景.与同类金矿类似,该矿体向深部可能有较大的延伸,其深部仍有很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6.
玲珑金矿属于以石英脉型为主的金矿床,其矿脉受玲珑断裂和破头青断裂控制。区内脉群发育,175号脉群是玲珑金矿的主要大型金矿脉群之一。文章通过总结175号脉群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分析了控矿因素、矿体赋存规律、矿石类型等;阐述了175号脉群深部成矿规律,并根据见矿工程利用地质块段法预测175号脉群11—101勘探线范围-800 m标高以下(332+333)金矿石量192.44×10~4 t,金金属量8.5t。  相似文献   

7.
黔东南锦屏县广泛分布赋存于下江群浊积岩中、受剪切带和NE向褶皱-断裂控制的石英脉型金矿。由深大断裂剪切活动产生褶皱、断裂及顺层、穿层的石英脉金矿体,是该区典型的金矿成矿模式。锦屏县城南三江路红星桥头公路边岩壁剖面上出现的剪切带一背斜一石英脉三者所反映的相互关系就是该区石英脉型金矿成矿模式的具体表现。为深入研究该区金矿成矿规律,于锦屏县金矿中,采取有代表性的岩石、矿石进行金矿成矿模式模拟实验。  相似文献   

8.
<正> 小秦岭金矿带分布于豫陕交界华北地台南缘华熊隆起区。由登丰群和太华群角闪岩、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片麻岩、混合岩、石英岩和大理岩等组成。褶皱构造控制成矿带。断裂控制含金石英脉矿体。本带已发现石英脉千余条,豫西统计资料,含矿石英脉走向NWW,倾角20-60°。包裹体研究表明(李秉伦, 1988):(1)成矿温度 150- 250℃;( 2)热流体含大量C0_2及还原性气体,具强还原性质;(3)盐度低;(4)成矿溶液近中性;(5)矿液有沸腾现象。上述特征表明,矿液属来自深部的热液。  相似文献   

9.
南秦岭汉阴北部长沟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沟金矿位于南秦岭造山带汉阴北部地区,其矿体产出主要受韧性剪切带的控制。通过对矿区主要发育的2期石英脉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表明:石英脉中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单相和三相流体包裹体少见;均一温度范围为175~385℃,含金石英脉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90~210℃;盐度变化较大,范围为0.88%~19.05%NaCl_(eq);成矿流体属于中-低温、中-低盐度流体。S_2期石英脉流体捕获压力范围为45.59~85.00 Mpa,流体捕获深度在1.69~3.15km,应为中浅深度成矿。S_2期石英脉应为与金矿成矿关系较为密切的主成矿期流体,S_3期石英脉为较高温度、低盐度,与成矿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0.
对东坪金矿1-70号脉群、2号脉群主要赋矿的研究表明,雁列脉控矿作用明显,主要由NNE向左和雁列脉和NW向右行雁列脉联合控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