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主题为饮用天然矿泉水。碳酸矿泉水,硅酸矿泉水,锶矿泉水是我国饮用天然矿泉水的主要类型,约占全国已发现矿泉水的95%。矿泉水主要生产国及消费国都在欧洲。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的矿泉水的产量也在大幅度增长。而我国矿泉水产量近年也以较大的速度增长,但只有名牌产品才有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南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在地处三峡——瞿塘峡的四川省奉节县发现硅酸矿泉水。经专家鉴定:矿泉水达到国际饮用矿泉水标准,为优质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2021,(2)
贵州省饮用天然矿泉水资源非常丰富,且类型多样。本文对贵州省饮用天然矿泉水进行采集检测工作。根据水质检测结果及其分布,贵州省饮用天然矿泉水水温变幅较大,变化于13.0℃~52.9℃之间,平均为22.2℃; pH值介于7.0~8.1之间,平均为7.4,总体呈中性水。Piper三线图显示其水化学类型以HCO3(SO4)-Ca(Mg)为主。数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贵州省饮用天然矿泉水阴阳离子的变异系数较大,反映出贵州省饮用天然矿泉水地下水化学组份形成与演化的因素相对复杂。贵州省饮用天然矿泉水类型分析得出,贵州省饮用天然矿泉水以单一锶型为主,二元复合型和多元复合型饮用天然矿泉水相对较少;饮用天然矿泉水锶含量等值线图显示,锶高值区主要分布于遵义市绥阳县和安顺市黔西县,而在黔东南州全区、贵阳市南部地区以及毕节市-六盘水市西部地区饮用天然矿泉水锶含量较低,未达锶型矿泉水限值。通过对全省饮用天然矿泉水锶含量等值线图的分析,探讨了贵州省锶型饮用天然矿泉水分布规律,为揭示全省锶型饮用天然矿泉水的成因规律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杨章贤 《地下水》2018,(5):28-31
依据矿泉水特征化学组分对安徽省饮用天然矿泉水类型进行分析,从区域、主要类型和珍稀类型三个方面研究了安徽省饮用天然矿泉水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按矿泉水特征化学组分可将安徽省天然矿泉水分为12种类型,其中,锶型、偏硅酸型、锶偏硅酸型为主要类型,占全省矿泉水井(泉)点总数的76.67%。锶型矿泉水分布以合肥市分布较为集中,皖南分布较少;偏硅酸型矿泉水以黄山、淮南、六安等市分布较为集中;锶偏硅酸型矿泉水则集中分布在合肥、蚌埠、滁州、六安、宿州、安庆、池州、铜陵、芜湖等市。研究结果对安徽省饮用天然矿泉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阐述了靖宇县饮用天然矿泉水的类型、分布规律,矿泉水与构造、火山活动、地层岩石的关系和饮用天然矿泉水开发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开发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2020,(4)
江苏涟水县深层地下水水质较好,能达到饮用天然矿泉水的水质要求,摸清涟水县矿泉水资源分布及水质特征,对区域矿泉水开发利用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涟水县深井水进行水样采集和测试分析,探索矿泉水赋存水文地质条件及水质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深层地下水感观特征、界限指标和污染物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其中界限指标偏硅酸(H2SiO3)含量37. 90~76. 15 mg/L,锶(Sr)含量0. 406~0. 81 mg/L,含量较稳定,均达到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属于偏硅酸-锶型饮用天然矿泉水。矿泉水分布于涟水县全境,主要赋存于第III、IV承压含水层,水量较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盘山矿泉水成因及开发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蓟县李庄子乡矿泉水田勘查评价的实例,阐述了盘山地区饮用天然矿泉水的三种不同类型的主要成分,水温及产出条件,进行总结,对比研究,提出了该区矿泉水的不同成因及其分布规律,进而论证了矿泉水的开发条件及前景预测。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介绍长白山饮用天然矿泉水资源特点及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了矿泉水的形成条件,并据此提出了保护好长白山自然生态环境,防止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和水体污染,是保护长白山饮用天然矿泉水资源的关键因素,对长白山天然矿泉水产业基地建设和资源保护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对河北省饮用天然矿泉水资源量、水质类型、产地分布进行全面介绍的基础上,提出当前饮用天然矿泉水开发中的问题。叙述了不同类型的饮用天然矿泉水医学保健价值,并指出我省还有含碘、溴、锂、硒与锶、偏硅酸的多元素复合类型饮用天然矿泉水的特殊医学价值,提出改进饮用天然矿泉水生产工艺的途径,为饮用天然矿泉水的开发利用预示了乐观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0.
姚旭菲  赵依 《吉林地质》2012,31(1):112-114,129
介绍了吉林省辉南县饮用天然矿泉水资分布,其中已完成勘查评价6处,大椅山镇13处、抚民镇12处、金川镇18处,总计49处。根据化学成分确定了天然矿泉水类型,在已发现的泉点中,偏硅酸质量浓度大于30 mg/l的泉(井)点40余处,占总数95%以上,个别为偏硅酸—锶复合型。分析了矿泉水形成的地球化学条件和地质构造条件及其水源补给径流条件。最后对矿泉水进行了评价并展望了其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高亚峰 《城市地质》2001,13(3):43-45
主要叙述了饮用天然矿泉水、纯净水、超纯水及其它常见饮用水的各自特点,并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详细阐述了天然饮用矿泉水的保健作用,其主要取决于天然饮用矿泉水所含的特征性微量元素,并介绍了所含Si、Sr、Zn、Li、Se、I等几种微量元素对人体的保健作用,进而说明天然饮用矿泉水是最理想的饮用水。  相似文献   

12.
安庆大别山区位于大别山造山带东侧,调查研究了该区饮用天然矿泉水6处(锶偏硅酸型2处,锶型1处,偏硅酸型3处),理疗天然矿泉水硅酸水3处.在分析矿泉水的水化学特征和环境同位素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成因模式.冷泉(井)水(AH1、AH3、AH4、AH5、AH8和AH9)的主要离子为Ca2+、Mg2+、Na+和HCO3-...  相似文献   

13.
山西饮用天然矿泉水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饮用天然矿泉水资源丰富。目前已对55处矿泉水进行了勘查评价。矿泉水的分布受活动性断裂构造和新生代断陷盆地控制,一般见于盆地边山和平原,主要分布在新生界的松散层内(32.73%),其次为中生界、古生界的碎屑岩(22.92%)和碳酸盐岩(27.27%)地层中。各岩类中矿泉水的达标元素和组分主要是锶,其次是偏硅酸。地热异常区的饮用天然矿泉水资源也很丰富,但一些热水中含氟超过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4.
关中地区己发现56处饮用天然矿泉水,本文按达到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指标的成份不同,将这些矿泉水划分为五种类型,进而说明了矿泉水的分布规律,分析了各种类型矿泉水的形成条件,并对矿泉水的开发利用提出了设想和建议。认为地层岩性是矿泉水形成的基础,地质构造、地下水迳流循环、水温、压力、水文地球化学场是矿泉水形成的条件。矿泉水的分布与地层和断裂构造关系密切。开发矿泉水要有总体规划。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上海地区各承压含水层深井的饮用天然矿泉水监测成果,讨论了在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了饮用天然矿泉水新标准(GB8537—1995)后,上海地区饮用天然矿泉水资源及开发方向。  相似文献   

16.
在综合阐述甘肃省自然地理及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利用2014—2015年完成的614组地下水及地表水水质测试分析数据(包括感官指标、一般化学指标、矿泉水界限指标、矿泉水限量指标和污染指标),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GB8537-2018),系统分析归纳总结了甘肃省饮用天然矿泉水类型、分布及产出特征。结果表明,省内饮用天然矿泉水基本类型主要有锶型、偏硅酸型、锂型、碘型、锌型和硒型矿泉水六类,具备1项或1项以上的界限含量指标达到标准的水点共有417处,其中锶型(含复合型)矿泉水411处,是甘肃省的主要矿泉水类型,其余类型的矿泉水仅零星出现;按产出的地貌单元分析,锶型矿泉水产出率由多到少依次分布于河西走廊(82.2%)、陇东黄土高原(80.2%)、甘南高原(67.2%)、北山区(61.5%)、祁连山—阿尔金山区(59.7%)、陇西黄土高原(53.5%)、陇南山地(19.6%);按不同类型地下水及地表水中锶含量达标率分析,白垩系、新近系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最高(平均85.4%),其次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断裂破碎带裂隙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平均53.2%),地表水最低(平均32.7%)。新近系—白垩系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中锶元素最易富集。研究结果对甘肃省矿泉水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十几年来,世界上开发生产饮用矿泉水的工业迅速发展。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全世界饮用矿泉水的年生产量已超过2000多万吨,并且以每年10%的增长率递增。世界饮用矿泉水的主要生产国在欧洲,约占世界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不久矿泉水将作为人们最受欢迎的饮料,大量出现在国内市场。矿泉水的开发前景和开发战略,为人们所日益关注。一、矿泉水开发现状目前世界上饮用矿泉水的主要生产国及消费国都在欧洲。1983年欧洲共同体饮用矿泉水总产量达959万多吨,全世界总产量已超过1000万吨,目前增长的势头仍然不衰。有些国家  相似文献   

19.
北京矿泉水勘察鉴定中心和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辑部受长春铁路分局给水电力段委托,在吉林省四平市平东地区进行了矿泉水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于前人研究程度的基础上,收集有关资料,进行现场勘察,取样分析化验,最后确认平东七号井水质已达到即将颁布的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水质标准,并于1987年9月28日在北京通过了国家  相似文献   

20.
何俊杰 《云南地质》1989,8(1):36-47
滇西地区不仅是我国著名的高温地热带,也是种类繁多的矿泉水集中分布区。笔者试从水文地球化学的角度对矿泉水形成作一初步探讨,提供今后在该区开发、利用和评价矿泉水参考。谬误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一、矿泉水的基本类型根据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司1986年1月发布的《饮料矿泉水水质标准》,可将滇西的矿泉水主要分为六类,即重碳酸盐及混合型矿泉水、氯化物及混合型矿泉水、硫酸盐及混合型矿泉水、碳酸矿泉水、硅酸矿泉水及放射性氡矿泉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