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伊朗1990年6月21日鲁德巴尔地震的现场考察,初步确定该地震序列为主、余震型序列,余震大致呈北西南东分布,约为北西40°。震区的地表地震变形主要表现为地震破裂、滑坡和地震断层三种形式。由于建筑质量低劣和建筑物场地不利,造成构筑物的大量破坏,也是造成人员较大伤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地震期间电离层扰动现象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大量的关于地震电离层扰动现象研究的最新进展,研究表明地震发生前的几天或者几个小时电离层扰动被观测到,电离层前兆是确实存在.但要将震前的电离层扰动作为地震短临预报的工具,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应用空间技术开展大区域范围内电离层参数的实时观测,如用地震电磁卫星、GPS台网、并和地面电离层垂测仪观测相结合,建立“电离层地震前兆监测系统”,无疑会加速这项研究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DEMETER卫星运行约6.5年总离子浓度数据和期间全球发生Mw 4.8以上地震参数,自动检测距震中1500 km范围内、震前15天出现电离层扰动,统计电离层扰动异常随地震临近在时间、空间上的演化特征以及异常变化幅度随震级变化规律.数据处理过程中通过控制K_p指数以去掉部分因太阳活动引起的电离层扰动.统计结果显示,地震探测率及电离层响应异常幅度随震级增大而增高.大地震能引起强电离层扰动,扰动幅度可超过背景值1倍以上.全球范围,电离层存在变化活跃区,小幅度电离层扰动趋向于背景变化.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是有利的地震电离层响应监测区.地震相关电离层扰动异常出现频次随地震临近而增高,主要出现在震前一周.空间上,扰动有随地震临近向震中运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作者们经过长期的分析研究后发现,采用迭代法分析电离层数据时获取的电离层TEC异常与中强地震发生具有较好的空间对应关系,并根据总结的异常特征在地震中长期监测预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在迭代法分析预报确定异常区域的基础上,采用滑动四分位法对预测区域发生的中强地震前后短时间序列内的电离层TEC数据进行分析,剔除干扰因素后找到较为明显的电离层TEC变化异常。综合利用两种分析方法判断中强地震前后电离层TEC异常,从而为地震前兆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地震电离层现象作为地震事件在电离层中的物理表象,随着观测资料的积累不断地被发现和报道。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地震电离层现象复杂多样,难以捕捉和确认。本文针对主要的地震电离层现象进行简要介绍,并依据研究参量、地震事件的震级、异常出现的时间、异常的空间方位以及异常的正负等要素,对以往的地震电离层现象进行分类总结,尝试从现有研究结果中挖掘地震电离层异常出现在震前的天数与震级的关系、异常空间分布方位及频次、正负异常的震中距与震级的关系,探索地震电离层异常现象在时间上的变化特征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6.
地震电离层探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7年即将发射的中国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将填补地震电离层立体监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空白区域,也将为天地一体化地震电磁对比校验及圈层耦合机理认识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针对近期地震电离层立体监测体系发展的需求,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国内用于地震研究的地基及空基电离层探测技术,包括电离层垂测/斜测、甚低频(VLF)电波观测、舒曼谐振观测、GPS及空间卫星电磁等,并总结了各种探测技术在国内外地震应用研究中的进展; 最后结合不同探测手段的优势,探讨了地震电磁立体探测系统的构建,并就未来的多手段综合应用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作者们经过长期的分析研究后发现,采用迭代法分析电离层数据时获取的电离层TEC异常与中强地震发生具有较好的空间对应关系,并根据总结的异常特征在地震中长期监测预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在迭代法分析预报确定异常区域的基础上,采用滑动四分位法对预测区域发生的中强地震前后短时间序列内的电离层TEC数据进行分析,剔除干扰因素后找到较为明显的电离层TEC变化异常。综合利用两种分析方法判断中强地震前后电离层TEC异常,从而为地震前兆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以米古林为首在苏联科学院地磁、电离层、无线电波传播研究所进行了震中区电磁辐射研究的实验。用安在“宇宙19号”卫星上的仪器进行观测,在几条连续环形轨道上在主震前0.5—2小时(所谓前兆)内和主震后8—10小时(震后效应)内记到了电磁辐射。选定了一些浅源较强地震(震级不小  相似文献   

9.
与地震活动有关的空间电磁扰动频段主要集中在甚低频/超低频(VLF/ELF),这已经被众多学者研究结果所证实.特别是2004年6月法国DEMENTER卫星成功发射以来,地震电离层电磁异常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相对于来自空间的扰动,诸如磁暴,磁层亚暴,太阳风扰动以及地面闪电等引起的电离层电磁扰动,地震电离层异常为弱信号,怎样凸显地震电离层异常信息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2011年3月24日缅甸地震期间电离层TEC异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IGS提供的2011年3月全球TEC数据,利用滑动时窗进行异常识别的方法,分析电离层赤道异常区TEC在缅甸地震期间的异常情况。结果表明:在震前10 d内,地震上空电离层TEC出现了明显的异常扰动,电离层异常北驼峰在16日至18日期间出现了明显的较大区域负异常现象,且在18日时北驼峰明显向磁赤道漂移,负异常在19日时基本消失;而在地震发生的当天和震后一天出现了小范围的正异常,随后正异常消失。在地震期间地磁活动水平总体都相当平静,且太阳处于一个相对较稳定的中低活动水平,电离层出现的异常很可能与此次缅甸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大气层和电离层震前现象机制的基本观念。简短回顾了观测结果后,我们得出结论:1.流体下层物质(气泡)向上迁移能导致近地表的热水/气体被逐出,并在强度弱化的地区引发地震;2.因此,气泡出现的时间和地点是随机的,但是地震、地球化学异常和前震(地震、SA和超低频电磁异常)是随机关联的;3.大气温度和密度扰动跟随着震前热水/气体释放,导致产生周期为6~60min的大气重力波(AGW);4.地震引发的大气重力波能导致电离层扰动变化并导致大气层中地平线上无线电波传播、下部电离层低频波扰动和地面超低频辐射衰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电离层异常能否作为地震前兆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杜品仁  蒋和荣 《地震》1998,18(2):119-126
分析日本4次地震前5个电离层垂测站资料,发现地震前后震中附近夜间电离层偶发E层的临界频率f0Es值多数呈下降趋势,少数呈增加趋势。分析国际地球物理年(IGY)期间多个地震震中附近电离层垂测站资料,提出f0F2参数变异的统计特性是震前有正扰趋势。本对震源电场影响电离层的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地城前的电离层异常有可能作为地震前兆。  相似文献   

13.
电离层探测是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地震电磁监测手段之一,为地震短临监测预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和方法。本文回顾总结了21世纪以来基于地震电离层异常研究发展而来的多种圈层耦合机制,主要介绍了3类可实现数值模拟计算的耦合理论模型,包括附加直流电场模型、声重波和电磁波传播模型,并通过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了现有模型的矛盾和不足。最后综合现有观测系统,探讨了未来地震电离层耦合机理发展的主要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利用华南地区十个GPS-TEC监测站的TEC数据,其中四个监测站位于Dobrovolsky公式计算的河源地震孕育区域内,研究华南低纬度电离层TEC扰动与河源两次中等强度地震的相关性。对电离层TEC时间序列的分析结果显示:河源两次地震前15天内TEC出现了扰动,扰动包括负异常和正异常,表明中等强度的地震,也可能触发一定的电离层扰动。此外,十个站监测到的TEC扰动小于地震孕育区内的四个站监测到的TEC扰动,表明Dobrovolsky公式可以有效地评估地震孕育区的范围。  相似文献   

15.
蔡华  孙汉荣  李子申 《地震》2014,34(1):41-48
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陆态网络)是中国最大的GPS综合服务网络,该网络包括260个分布全国的GPS基准站。本文首先介绍了利用GPS研究电离层TEC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然后阐述了陆态网络电离层TEC监测系统的数据处理及产品发布的详细流程,最后分析了震前电离层异常现象与地震发生的耦合关系,并利用陆态网络电离层TEC监测系统的产品分析了四川省芦山7.0级地震的同震电离层扰动现象。  相似文献   

16.
收集了覆盖监测区域的Sentinel-1卫星雷达影像,利用短基线集干涉测量技术提取了2017年伊朗萨波尔扎哈布MW7.3地震后283天的地表时序形变,通过二步法反演得到其震后余滑分布,之后采用差分干涉技术获取了2018年发生于同一地区的贾万鲁德MW6.0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并将反演所得的发震断层参数作为应力计算的接收断层参数,来分析2017年MW7.3强震及其震后活动对2018年贾万鲁德MW6.0地震的触发影响。结果表明:萨波尔扎哈布地震的震后形变主要由孕震断层面的余滑运动所致,震后283天余滑模型的累积滑移量达到0.7 m;2018年贾万鲁德地震的发震断层走向为355.6°,倾角为89.4°,同震断层破裂以右旋走滑为主,兼具部分正断层运动。本文所得的贾万鲁德地震断层平面上的库仑应力变化表明,2017年MW7.3主震及其震后余滑对2018年MW6.0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触发效应,MW6.0地震的发生可能与区域板块的活动性相关。  相似文献   

17.
在神户地震灾难后,日本政府的原科学技术厅就提出了综合地震前沿研究项目。在这个项目的框架中,RIKEN和NASDA(National Space Development Agencyof Ja-pan,日本国家空间发展协会)两个所需要承担执行为期五年的在地震短临预报中应用电磁现象的可行性研究。从1996年以来,RIKEN研究组就一直从事地电流及其相关现象的研究。同时,在NASDA“地震遥感前沿项目”中,我们从总体上对地震地磁现象进行研究,研究范围不仅包括岩石圈,还包括大气层和电离层。经过五年的研究,发现地震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岩石圈(如:超低频(ULF)电磁辐射、声发射等),还会表现在大气层和电离层(通过已有的发射信号)。最重要的是我们发现了以电离层下部(subionospheric)甚低频((VLF)和低频(LF)信号传播为基础的地震-电离层扰动的确凿证据。我们已经开辟了一门新的具有挑战性的科学领域,“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的耦合”或“岩石圈-大气层.电离层耦合系统中的电磁学”。对三圈耦合的研究会对地震短临预报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地震电磁卫星电离层扰动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地震电离层扰动现象研究的主要进展, 主要介绍了法国DEMETER卫星及其相关的统计研究和震例研究成果, 总结了目前地震电离层扰动前兆震例研究的一般步骤, 介绍了地震孕育过程中产生的电磁异常信息向电离层传播的可能途径, 包括化学途径、 声学途径和电磁途径。 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地震电离层异常的存在, 在地震发生前几个小时至几天或几个月电离层扰动被探测到, 但是地震电离层扰动前兆能否作为地震预报方法, 还有许多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文提出了地震电离层研究需要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苏联不同的地震活动区进行的实验研究表明,地震孕育期间在广阔的无线电频率范围内出现了电磁辐射。与地震活动性相关的辐射异常有其特殊性,可以与大气和工业干扰背景区分开。目前,已记到了大量的电磁辐射异常事件,然而,在研究电磁辐射异常出现的时间、强度、辐射的频谱与地震参数——诸如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位置的关系以及与地球物理参数,如电离层波导状态、该地区地质构造等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关系方面仅仅迈出了第一步。  相似文献   

20.
汶川M_s8.0地震前电离层VTEC的异常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地基GPS观测资料反演的垂直电子总含量(VTEC),本文考察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_s8.0地震期间的电离层变化.在考察过程中,以前10天的VTEC均值和伴随的2倍标准偏差作为参考来识别电离层异常.最终的考察分析结果表明:(1)VTEC的异常增加出现在5月3日和5月9日,而VTEC的异常减小出现在4月29日和5月6日;(2)所有这4天的电离层VTEC异常持续时间均超过了4 h,且异常自东向西漂移;(3)相对于电离层的非扰动状态,在5次电离层异常的峰值时刻,震中附近VTEC增加或减小超过30%的空间区域沿经、纬向分别超过了4000 km和1500 km.鉴于地震期间的日-地空间环境和电离层VTEC异常特征,我们认为,5月3日下午和5月9日的VTEC正异常可能是本次汶川地震的电离层前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