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北省宽城县遵(化)小(寺沟)铁路穿越一个体积约77104m3的古滑坡体,因在滑坡前缘以路堑方式穿过,开挖施工导致古滑坡复活。为保障未来铁路的运营安全,需要对其进行彻底治理。在现场地质调查及试验,以及分别对沿复活滑坡体新滑面和古滑面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计算的基础上,结合复活滑坡体的具体特征,提出2种治理方案,即抗滑桩方案和削方+抗滑桩+桩间挡土墙方案。通过综合比选确定后者为采用方案,并具体进行了削方、抗滑桩、截排水系统和坡面防护等设计。  相似文献   

2.
针对东南亚某水电站坝址区上游右岸古滑坡,通过钻探、地质调查及长期监测研究了滑坡地层特征、滑带特征及变形特征,并对古滑坡复活机制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坡脚卸载和强降雨是古滑坡复活的主要原因;(2)道路开挖导致应力场发生改变,滑坡沿浅表部第四系坡积物和板岩、砂岩接触面“复活”,向临空面产生蠕变变形;(3)古滑坡变形与降雨呈正相关,雨季高强度降雨期间位移与变形速率急速增大,旱季无降雨时滑坡基本处于稳定状态;(4)深部位移监测数据显示,古滑坡深部未见位移突变,降雨对深部位移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简要介绍了云南省大理至保山高速公路K376+140~460段公路路槽开挖,诱发古滑坡体复活的牵引式碎石土滑坡的防治设计与施工情况。在认真分析工程地质的基础上,作出治理设计方案并施工,最终通过现场实验监测及雨季的考验,工程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开县龙王坪滑坡地质特征及勘察治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重庆市开县龙王坪滑坡由崩坡积的粉质粘土组成,滑带由可塑-软塑状含碎石粉质粘土组成,滑床则由强-中等风化的泥岩、局部为可塑状含块石粉质粘土组成.利用钻探、井探和测试等技术手段获取了该滑坡有关地质及岩土物理性质资料,客观地对滑坡的变形方式及其稳定状态进行了理论计算及判断,取得滑坡在不同工况条件下可能出现的稳定状态的计算数据.①上滑体在天然状态下基本稳定,暴雨状态下欠稳定;②下滑体在上述两种状态下均处于稳定状态;③Ⅰ号强变形区在天然状态下基本稳定,在暴雨状态下欠稳定-基本稳定;④Ⅱ号变形区在天然状态下基本稳定,在暴雨状态下欠稳定.针对滑坡及强变形区具有不同的稳定系数及安全系数,制定出相应的治理方案,使得该滑坡的治理更具客观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2019,(6)
暴雨导致武山县洛门镇新观村老滑坡体局部复活,产生多处次级滑动变形。在滑坡区开展了工程测量、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等地质勘查工作,经对滑坡变形特点及稳定性进行分析,选择"重力式挡土墙+地表排水+硬化路面+地下排水盲沟+冲沟反压坝+监测工程+夯填滑坡区裂缝及落水洞"的应急防治措施进行治理。控制滑坡变形发展过程中诱发因素的作用强度,防止产生大规模复活变形,以达到保护新观村滑坡危险区内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局面和生活生产环境,为洛门镇新观村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6.
坡脚开挖诱发古滑坡复活的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地区存在许多古滑坡体,由于滑后土体土质疏松,裂隙发育,在坡脚开挖作用下极易发生变形破坏,造成大量财产损失,同时也对开挖施工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对坡脚开挖诱发古滑坡复活的失稳机制的研究十分迫切和必要。以延安市王窑村滑坡为例,通过室内试验分析了三轴应力环境下围压、含水量对土体变形破坏的影响,并运用数值模拟研究了开挖过程中最危险滑面上的应力及强度变化趋势,揭示了坡脚开挖诱发古滑坡复活的变形破坏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坡脚开挖改变了坡体中下部的应力分布,抗滑段土方开挖减小了滑坡抗滑力,增大了下滑力,最终滑坡下滑力超过抗滑力,导致古滑坡复活。  相似文献   

7.
采用工程地质调查、钻探、地表变形监测和岩土试验等手段,对朱家店滑坡进行系统研究.发现此滑坡是一古滑坡复活形成的中型黄土滑坡,其诱发因素包括,堆放废弃矿渣和煤矸石,井口开挖形成临空面,及降雨汇集下渗.位移监测查明的滑动方向受控因素, 一是西侧坡脚开挖形成的临空面,二是基岩面产状.  相似文献   

8.
四川宜宾珙县的某油气井场位于古滑覆堆积体上,因井场作业平台开挖导致古滑堆积体局部复活,在2018年3月时发生滑塌,处于蠕动变形中。据现场调查表明,该井场滑坡平面形态呈舌状,纵长约200 m,横向宽度约150 m,滑坡前后缘高差约35 m,钻探结构滑体厚度约8 m,推测滑坡体积约为27×104 m3。井场滑坡在平面上分为4个变形区域,在井场平台和滑体中后部发育大量张拉裂缝和隆起开裂,裂缝宽度约4~8 cm,隆起高度达21~35 cm。特殊的地形条件和土层结构造成滑坡出现多层滑面。考虑到井场滑坡属于边滑边治的情况,选定治理方案主要为抗滑桩+锚索+桩间网喷+桩顶连系梁+挡墙+截排水沟,并通过后期监测验证方案的合理性。监测结果表明:各监测点抗滑桩的桩顶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逐渐收敛,趋于稳定,锚索应力呈现平缓状态,稳定在14 kN左右。该治理方案应用性较好,可为相关项目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9.
西藏樟木口岸古滑坡变形监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樟木口岸古滑坡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地形陡峻,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雨量丰沛,基底为前震旦系达莱玛桥组黑云斜长片麻岩、片岩,上覆第四系残坡积、崩坡积物。本文采取地表裂缝监测、地表位移监测和深部位移监测3种方法,对古滑坡的变形特征与规律进行了较系统研究分析。监测结果表明两个古滑坡未发生变形,处于稳定状态,福利院古滑坡体中部发生复活,即消防队次级滑坡,目前该滑坡处于蠕动挤压阶段,变形呈缓慢增长趋势,降雨和人为开挖坡体是滑坡复活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0.
刘文峰  胡波  刘杰 《探矿工程》2016,43(10):40-43,48
山东邹城雨山村西南滑坡在20世纪50年代发生过滑动,导致部分农田被毁。该滑坡为浅层土质滑坡,滑体成分主要为含碎石粉质粘土,滑带位于含碎石粉质粘土层与基岩接触带,由于人工切坡,滑带在滑坡前缘局部已揭露,滑床为下伏强风化闪长岩。近年来,频繁的人类工程活动导致该滑坡存在重新滑动的可能,为消除该地质灾害隐患,采取了悬臂式挡墙支挡和截排水结合的防治方案,达到了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1.
西藏昌都地区夏通街滑坡是在古滑坡体上复活的新滑坡。自2001年以来滑坡变形破坏迹象日趋严重,引起了各方的关注。通过对滑坡的现场调查,了解其形成的地质背景。并对变形情况进行长期监测。在分析其变形特征的基础上,对古滑坡体的复活成因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夏通街新滑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如河流冲刷、人类工程活动、降雨、地质条件等。其中起控制作用的主要因素是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特别是修建214国道对坡脚的开挖,使其抗滑段遭到破坏,抗滑力减小。另一控制因素则是连续3a的强降雨,使坡体岩土体力学性质降低,最终导致古滑坡体复活。根据对滑坡变形破坏情况的研究,提出相应的主动防治与被动防治相结合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2.
阳鹿(阳朔—鹿寨)高速公路K52新滑坡为古滑坡堆积体中局部复活的滑坡,处于急剧变形状态,需进行抢险性处治。复工后对该滑坡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勘察及变形监测,借助FLAC3D软件对其成因、变形过程及变形机理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1)古滑坡堆积体形成于顺层岩质滑坡,堆积体内部发育软-可塑状软弱夹层风化页岩,为新滑坡的主要滑带土;(2)导致新滑坡变形的主要内因为不良地质、微地貌、特殊的岩土结构,主要外因为在中后部堆载、填土改变地表水径流路径、向滑坡排放生活用水及降雨;(3)新滑坡具有三层滑面,失稳前底部滑面为主滑面,失稳阶段中部滑面为主滑面,属前段推移后段牵引型复合式滑坡,具多级、逐级及渐进滑动特点;(4)新滑坡变形进程为:后缘拉张变形-中部剪切蠕变-滑体A、B推移剪出失稳-滑体C前缘临空牵引失稳;(5)新滑坡处治重点应防止顶部、中部及底部三个滑动面继续变形,也应防止古滑面及古滑坡堆积体内部其余风化页岩夹层产生次级滑动。  相似文献   

13.
丹巴县城后山为一大型古滑坡。由于县城建设对古滑坡坡脚的开挖而逐渐复活。2005年2月,滑坡出现加速变形。为了解滑坡体的深部变形状况,掌握抢险加固处理的效果,为滑坡综合治理提供设计、施工、工程处理依据,在应急治理工程的中后期对滑坡体开展了深部位移监测,现对该监测成果进行分析,对滑坡的变形机理及实施抢险加固后的滑坡体稳定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4.
工程建设的扰动成为老滑坡复活的重要因素,老滑坡复活反过来影响了工程建设及其安全运营。四川美姑拉马阿觉滑坡属于前缘复活的巨型老滑坡,通过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手段,对滑坡复活变形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是诱发老滑坡复活的主要因素,复活滑坡位于老滑坡体前缘,滑坡蠕滑变形的体积约为255.6×104 m3;(2)滑坡体呈刚性滑动,表现出单滑面及岩质滑坡的特征,且滑动面大体位于基覆界面位置;(3)经过前后两期治理,抗滑桩阻挡滑体的效果明显,滑体稳定性得到了明显提高,目前滑体变形趋于稳定,可以满足电力设施正常工作的稳定性要求。文中的研究是基于工程实例开展的,其研究成果为滑坡的稳定性评价、防治工程设计、治理后工程效果评价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巴南广高速公路位于地形地貌平缓、基岩产状近水平、构造相对简单的川东红层地区,线路修建时滑坡病害频发,其中工程造价超过10万元的滑坡达192处,工程治理费用约4亿元,严重影响了高速公路的正常建设。基于此,笔者依据咨询的这192处滑坡建立样本数据库,对滑坡高发的成因进行分析,以期能为今后类似红层区的高速公路的安全、经济修建提供借鉴。研究结论:(1)以富水粉质粘土为主的堆积体滑坡是项目区滑坡主要类型,且以小-中型滑坡为主,滑坡密度大,治理费用高,这是项目区滑坡的主要特征。(2)红层区特殊的地质环境是滑坡高发的基础,主要体现在地表广泛分布的可塑-软塑状粉质粘土和下伏的富水砂泥岩地层对工程扰动敏感,易使坡体在开挖卸荷和填方加载后,利用土岩交界面和最大剪应力形成的同生滑面产生堆积层滑坡、在近水平产状的砂泥岩中形成平推式、错落式和破碎岩质滑坡。(3)欠合理的设计对滑坡高发具有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地质选线贯彻较差,路基填挖规模偏大而使坡体防护工程针对性差,造成大量工程滑坡的出现,且处治设计周期过长,使滑坡范围不断扩大。(4)施工方责任心欠缺,不合理的工程开挖或填方是滑坡高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工程建设引发禾草沟煤矿工业场地主厂房段古滑坡复活,通过野外调查和测量、钻探、探槽、变形监测、室内试验和数值计算,分析该古滑坡的复活原因及变形破坏特征;采用改进的数值计算法对古滑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古滑坡在天然条件下处于稳定状态;对古滑坡复活采用"削头压脚"措施后,稳定性满足安全要求,这对古滑坡的治理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该措施能节约工程投资,缩短工期,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江顶崖古滑坡位于甘肃舟曲白龙江左岸,区内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复杂,多高山峡谷且河流纵坡降大,晚第四纪以来强烈活动的坪定—化马断裂带从区内通过,造成地层岩性极为破碎,古滑坡发育,且复活特征明显。在遥感解译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江顶崖古滑坡的发育特征和复活机理进行分析,认为江顶崖古滑坡堆积体方量为41×106~49×106m3,为在地质历史上形成的巨型古滑坡,位于坪定—化马断裂带及其次级断裂形成的断裂带内。根据滑坡不同位置和坡体结构特征,将江顶崖古滑坡共划分为古滑坡崩塌区、滑坡岩体变形区、古滑坡堆积区等3个大区,以及4个古滑坡复活区等7个区域,坡体内断错陡坎和拉裂缝极为发育。江顶崖古滑坡的中部复活区是主要变形和破坏区,1991年和2018年的复活区均位于该区域内,2018年复活滑坡体体积为480×104~550×104m3,为缓慢滑动的牵引式滑坡。江顶崖古滑坡复活机理复杂,在断裂活动和地震作用下形成的破碎岩土体和斜坡结构特征为滑坡复活提供了内因,强降雨作用增加了坡体自重并弱化了岩土体的力学强度,在暴雨期形成的强烈河流侵蚀作用进一步切割坡脚,从而诱发滑坡的复活;因此,江顶崖古滑坡是在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形成的典型古滑坡复活案例。目前江顶崖古滑坡区域内的4个滑坡复活区仍处于蠕滑状态,在强降雨和河流侵蚀等作用下极可能再次发生复活,并造成堵江和毁坏国道等灾害事件。  相似文献   

18.
K129滑坡位于陕西镇安县青铜镇梅花铺以东古滑坡体上,高速公路的修建迫使102省道向山侧改线,挖除古滑坡前缘近6×104m3土体,未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2009年10月,古滑坡出现复活,变形迅速发展,造成高速公路路面隆起、挡墙开裂,呈现整体下滑趋势。滑坡一旦失稳,不仅中断西康高速公路和102省道,而且可能堵塞乾佑河,形成滑坡坝和堰塞湖,对上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针对该滑坡,以地质分析为基础,深入研究了滑坡的失稳破坏模式。分析发现,粉质黏土混碎块石与千枚岩组成的脆弱地质结构和水岩作用是形成滑坡的控制因素,集中降雨是滑坡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工程开挖削弱滑坡的锁固段,加速了滑坡的变形。同时,利用多种监测成果和施工反馈信息,反映出滑坡的变形速率特征和空间变形特征,即以后部推移为主,前部牵引为辅的基岩接触面滑坡,并及时采取应急抢险工程,调整设计和施工方案,做到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确保了滑坡治理工程安全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9.
西藏某滑坡成因机制分析及治理工程设计初探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某滑坡位于西藏昌都镇境内,总体积52 6×104m3,复活部分体积仅14 7×104m3。因其位置特殊、危害严重、社会影响强烈而倍受各方重视。该滑坡诱发机制为在异常的气候条件下,人类工程活动———不合理开挖坡脚可能导致古滑坡体的中、前部复活。文章结合滑坡的形态、结构特征,采用地质历史分析法,剖析滑坡形成机制,探讨滑坡复活变形影响因素,评价滑坡稳定性及其演化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该滑坡前缘一带建有高挡墙的这一特殊情况,进行了滑坡治理工程的初步设计。  相似文献   

20.
成兰铁路地处南北地震带中段,在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铁路沿线发育一系列大型—巨型古滑坡及存在古滑坡复活现象,给铁路工程规划建设造成极大危害。野外调查表明,规划建设中的成兰铁路松潘隧道入口位于红花屯古滑坡的坡脚部位,在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作用下,该古滑坡近年来已发生局部复活并对铁路和下方居民区造成重大威胁。本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红花屯古滑坡开展了原位大型直剪试验和稳定性模拟分析。研究表明:天然工况下,组成红花屯滑坡的碎石土抗剪强度较高,与其碎石含量呈显著的相关性,随着含石量的增加,碎石土的粘聚力有降低趋势,而内摩擦角有升高趋势。基于FLAC~(3D)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天然状态下,红花屯古滑坡的总体稳定性较好,铁路开挖坡脚改变了坡体的局部应力状态,在强降雨作用下,雨水进一步弱化滑体力学强度,古滑坡体变形量变大;在滑坡采取抗滑桩、格构锚等治理后,滑坡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该滑坡在干湿循环、地震和人类工程活动等作用下,有可能进一步发生失稳,影响铁路隧道安全和坡体下方居民区,应加强群测群防和稳定性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