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排桩支护组合体系作为一种新型悬臂类支护结构,其整体刚度的提升有利于保持基坑边侧的安全稳定。本文依托于张家口万全区某双排桩基坑支护工程案例,以现有双排桩冠梁刚度系数计算方法为基础,引入冠梁与连梁作用效应系数优化改进考虑连梁和冠梁作用的基坑矩形双排桩支护结构横向支撑刚度的计算方法,并对双梁组合支护体系下不同土性对双排桩前后排桩桩身最大横向位移的影响进行探讨。结果显示:(1)在双排桩结构计算中需考虑冠梁与连梁对双排支护桩的共同横向约束作用,并将冠梁与连梁的刚性连接作为一个整体以提高矩形双排桩双梁横向支撑刚度系数。(2)双梁组合支护体系组合刚度对桩顶位移有较大影响,组合刚度为40~50 MN/m下的位移与观测值较为贴近;冠梁计算长度与引入的冠梁与连梁作用效应系数对双梁组合支护体系组合刚度影响较大,计算长度对组合刚度呈负相关,效应系数对组合刚度呈正相关。(3)双梁组合支护体系下双排桩横向支撑刚度受前后排桩竖向与横向位移差影响,前后排桩桩身最大横向位移受土层内摩擦角、黏聚力和土体水平抗力比例系数影响;改变抗拉强度不会影响双排桩桩体位移。在基坑埋深以下及桩底范围内桩身存在位移拐点,拐点处各不同内摩擦角、不同黏聚力条件下位移相等。  相似文献   

2.
刘运涛  柳向东  郑成河 《探矿工程》2015,42(6):63-65,70
紧邻建筑物的基坑因空间十分狭小,支护难度很大。结合天津一个基坑工程,介绍了一种微型桩桩顶与基础相连的支护方法。工程实践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控制支护结构水平位移,保证支护结构安全,减小对紧邻基坑的建筑物的影响,降低基坑支护造价,施工便捷,对紧邻建筑物的基坑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天津软土地区使用悬臂双排桩支护会产生较大位移,针对这一特点,提出双排桩桩间使用水泥土加固技术,并对此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对基坑的加固效果明显,基坑总体水平变形量减少近30%;双排桩桩顶水平位移减小近40%。  相似文献   

4.
基于最小势能原理的桩锚支护结构空间变形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许锡昌  葛修润 《岩土力学》2006,27(5):705-710
以矩形基坑桩锚支护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现场实测数据和数值分析结果,归纳出了冠梁和支护桩的空间变形模式,进而建立了整个支护系统的能量表达式。利用最小势能原理,推导了支护桩桩顶最大位移的解析解,并分析了各主要支护参数对该位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桩顶最大位移随着坡顶超载和桩间距的增大而线性增大,但随着锚杆刚度的增大而减小;当基坑深度系数逐渐增大时,桩顶最大位移也逐渐增大,但趋势渐缓;基坑长度对桩顶最大位移的影响也较大,但当其超过临界长度后,桩顶最大位移逼近最大值;同样,锚杆安设也具有临界高度,当处于该位置时,桩顶最大位移达到最小值。最后,利用上述研究成果对广州太平广场花园基坑进行了验证,并与现场监测结果作了对比,计算结果能够满足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5.
姚爱军  张新东 《岩土力学》2011,32(Z2):378-382
以某城市轻轨换乘车站基坑为背景,通过现场监测的方法,分析深基坑两侧在不对称荷载作用下围护桩桩身水平位移、桩顶水平位移和钢支撑轴力的变化以及基坑开挖对周边建(构)筑物的影响。找出深基坑围护变形规律,以对类似工程设计施工提供经验指导。分析结果表明:不对称荷载对基坑围护桩桩身水平位移和桩顶水平位移产生的不对称变形作用非常明显,在基坑一侧围护桩仍有较高安全系数的情况下,另一侧已经超限。基坑开挖导致两侧建(构)筑物产生不同的沉降。由于围护桩产生不对称变形,钢支撑的支护效果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深基坑施工场地狭小、周边环境复杂、基坑支护施工难度大的特点,采用了技术与经济均合理的双排桩基坑支护方案。在分析工程场地环境条件的基础上,设计选择双排桩加锚杆支护的体系,护坡桩施工采用人工挖孔的成孔工艺,并在前排护坡桩桩顶设置了位移观测点。结果显示,施工过程中,该边坡与周边环境安全稳定,边坡最大位移在规范允许的范围之内。作为双排桩支护成功案例,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梁耀哲 《岩土力学》2012,33(Z1):25-29
桩足够长、桩间距不大于6倍桩径的刚性桩复合地基中,在桩间土内部的剪切力和桩土间摩擦力共同作用下,桩顶段桩间土压力仅在一定深度范围内有所增加,且随深度迅速衰减,而桩顶段桩身轴力随深度增加。基于刚性桩复合地基的这一特点,紧邻刚性桩复合地基开挖基坑且基坑底高于刚性桩桩底时,得出刚性桩复合地基上的附加荷载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主动土压力可以简化为倒三角形,最大主动土压力作用在刚性桩桩顶平面与支护结构相交处,随深度增加,主动土压力迅速衰减至0。实践表明该计算方法比较符合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8.
以大理市金K商住小区基坑为背景,研究了软土基坑在桩-锚联合支护下,不同支护桩桩径、桩距、支护桩嵌固段长、锚索预应力及锚索位置对支护效果的影响,对软土地区基坑的桩-锚联合支护参数选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无支护基坑侧移空间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基坑变形存在的空间效应,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无支护结构情况下的基坑开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随开挖过程基坑壁侧向位移在水平和深度方向的分布规律,针对基坑坑角变化对基坑位移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对基坑壁位移的分布函数进行了讨论,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为基坑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坑开挖与土钉支护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FLAC程序对深基坑土钉墙支护设计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边壁土体的变形大小和土钉应力分布,并与现场实测结果对比,得出基坑顶的水平位移值与实测值相差不大,并对差值进行了分析。在应力方面,改善了土体内应力集中的现象,从而制约了土体的变形。剪应力在支护结构和坡角处有集中现象,在坡角处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1.
阮升  金亚兵  徐晶鑫  孙勇 《岩土力学》2022,43(8):2296-2304
支护桩(墙)加内支撑作为基坑支护的一种重要型式,已经被基坑支护工程广泛采用。但是,由于基坑所处地质条件、周围环境和土方开挖的复杂性,给基坑支护体系的精准设计计算带来障碍。对非对称荷载作用下的单层内支撑支护设计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首先,基于极限土压力法分析了单层内支撑与支护桩支点铰接和固结条件下的不动点调整系数的差异性;其次,利用杆系有限单元法分析了基于位移土压力和基于《规程》给出的主动土压力这两种土压力方法计算的桩身位移、弯矩和剪力的差异性。由于非对称荷载作用于基坑支护体系,引起荷载大小侧支护桩桩身位移不同,导致荷载大小侧支护桩受到的土压力也不同,大小侧支护桩桩身内力存在较大差异现象应引起重视。提出的不动点调整系数计算方法和位移土压力计算支护桩受到的土压力计算方法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2.
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某基坑支护桩结构进行受力变形分析,结果能清晰显示基坑支护桩桩前土及桩后土受力及变形力学机制,能够清晰的判断基坑支护桩治理稳定程度;说明有限元方法用于评价基坑支护桩结构有其优越的地方,并且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室内试验和数值分析相互验证方法,对单排挤扩桩和悬臂直桩基坑支护的桩顶位移和受力特征进行了研究,进而对基坑双排挤扩桩支护特性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与悬臂直桩相比,挤扩桩支护桩顶位移小,挤扩桩支盘提供的抗倾覆力矩有效地改善了挤扩桩的工作性状;与单排挤扩桩相比,双排挤扩桩基坑支护结构刚度大,在桩身内力分配以及控制基坑变形等方面有较大优势,是深基坑工程中经济合理的支护形式。  相似文献   

14.
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某基坑支护桩结构进行受力变形分析,结果能清晰显示基坑支护桩桩前土及桩后土受力及变形力学机制,能够清晰的判断基坑支护桩治理稳定程度;说明有限元方法用于评价基坑支护桩结构有其优越的地方,并且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坑角效应是基坑空间效应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但目前对带多阳角深基坑的坑角效应还缺乏具体且深入的研究。以海南滨海软土地区两垂直相交的综合管廊狭长深基坑工程为依托,利用Plaxis 3D建立了两种典型施工模式下带多阳角的综合管廊交叉节点深基坑开挖的三维数值模型,对由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支护结构变形以及支撑轴力等开展了细致的对比分析,并着重探讨了坑角效应对其分布形态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两种典型施工模式下,综合管廊狭长深基坑的地表最大沉降变化区间约为0.11%He~0.67%He,且支护结构的最大侧向变形与开挖深度之间的上下限值分别为0.25% He、1.35%He。整体而言,在完全对称的施工模式Ⅱ下,基坑周围土体的地表最大沉降和支护结构的侧向变形均低于施工模式Ⅰ的计算结果;但在施工模式Ⅱ下,基坑开挖过程中在阳角的两个临空面方向均表现为显著的坑角效应,而在施工模式Ⅰ下,仅在阳角形成之后的单一方向上表现为明显的坑角效应。坑角效应的影响范围约为2倍的开挖深度,在坑角效应的影响范围内,基坑周围土体的地表沉降、支护结构的侧向变形以及支撑轴力均较坑角效应影响范围以外的计算结果显著降低。研究认为,若在带多阳角的综合管廊交叉节点处的深基坑设计中合理考虑坑角效应的影响范围及其发挥程度,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程成本。  相似文献   

16.
何金根  卢盛民 《江西地质》2001,15(2):147-150
在地质工程勘查中,排桩支护结构,采用挖孔灌注桩及相应配套技术,已发展成为对基坑变形有严格控制要求的深基坑开挖运支护结构的一项重要手段,本文结合施工实践,论述了排桩桩型结构设计、配套技术的发展,及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从力学角度利用三维有限元研究空间效应,将计算结果与三维整体有限元分析和一种简化方法比较验证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对影响空间效应诸因素(支护桩桩长,支护桩桩间距,支护桩桩径)进行了多方案计算比较,并用实例说明,且从承载力角度和角形角度分析了三种因素中利用空间效应的较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古海东  杨敏 《岩土力学》2014,35(12):3531-3540
采用同济大学中型岩土离心机进行了2组疏排桩支护基坑的离心机模型试验,结合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探讨了采用规范方法计算疏排桩支护基坑桩身内力与变形的适宜性,并提出了考虑土拱效应的疏排桩支护基坑桩侧土压力的理论计算方法,最后建立了考虑土拱效应的疏排桩支护基坑桩身内力和变形的计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桩间距与桩径之比为2、3和8的疏排桩支护基坑,桩间土体无法形成土拱效应;对于桩间距与桩径之比为4~7的疏排桩支护基坑,桩间土拱效应明显;规范法计算得到桩身内力与变形结果要比离心机试验结果偏大,与规范方法相比,采用文中提出的计算方法计算疏排桩支护基坑桩身内力与变形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9.
史海莹  龚晓南  俞建霖  连峰 《岩土力学》2011,32(Z1):351-0355
基坑支护桩桩间距设计通常基于经验取值,并不考虑土拱的作用和桩间土的稳定性。基于Hewlett理论分析了基坑支护桩桩间土拱效应,并开展了对桩间土整体稳定性的研究,分别得出了满足两种稳定条件的桩身荷载分担比公式和桩间距公式。通过对设置在四种土质中的支护桩桩间土拱的计算分析发现:对于强度指标较高的黏土、粉土,桩宽比为0.5时,荷载分担比即达到100%,而对于强度指标较低的淤泥质黏土,桩宽比为0.8时,荷载分担比方达到100%;桩间土整体稳定性对于桩间距的要求较为宽松。对于常规桩径的支护桩,桩间距的设计应按土拱稳定为控制准则,但对于设置在内摩擦角较大而黏聚力较小土层中的大直径桩,应按桩间土整体稳定为控制准则  相似文献   

20.
悬臂排桩支护结构空间变形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以矩形基坑悬臂排桩支护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现场实测数据和数值计算,归纳出了冠梁和支护桩的空间变形模式,建立了整个支护系统的能量表达式。利用最小势能原理,推导了基坑中部桩顶最大位移的解析解,分析了各主要支护参数对该位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桩顶最大位移随坡顶超载和桩间距的增大基本呈线性增大趋势;当嵌固深度系数逐渐增大时,桩顶最大位移也逐渐增大,但趋势渐缓;基坑长度对其影响也较大,当基坑长度超过一定数值后,最大位移值趋于稳定。最后利用所得的研究成果对某基坑进行了验证,并与现场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能够满足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