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江三峡地区地球物理异常带的地表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永成 《华南地震》2000,20(1):61-65
通过对长江三峡地区(巴东-宜昌段)野外地质调查获得的实际资料研究,认为沿长江北西西向地球物理异常带在地不存在着相应的断层破碎带及裂隙密集带。地下深处与地球物理异常带相对应的基底断裂已切穿中、新生代沉积盖层,在地不形成一组北西西向断裂带,现代地震活动与这组断裂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峡地区地球物理异常带地表地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长江三峡地区水系发育,航卫片判读,野外地质调查等方面的研究,认为沿长江北西西地物理异常带有地表没有相应的特殊地质构造显示。  相似文献   

3.
前言随着数字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成熟 ,数字地震台网已经成为现代地震观测技术的主流。长江三峡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主要布设于东起三斗坪坝址 ,西至巴东县所属的楠木园之间库首段两岸进深 1 0~ 2 0 km狭长地带。三峡水库为典型的河谷型水库 ,它穿越两个大地构造单元和不同时代的地层 ,地质构造环境较为复杂。当地采石场大部分地处灰岩地区 ,地表岩石完整性较好 ,因此 ,地壳浅层对高频成分吸收较少 ,使地震和爆破的记录波形极为相似 ,增加了识别爆破记录的难度。通过大量数字遥测台记录地震和爆破波形资料的对比分析 ,找出了地震和爆破记…  相似文献   

4.
长江三峡地区的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活动断裂的错动方式、白垩-第三纪红层变形和破裂的组合关系等资料,利用赤平投影作图求出各观测点主应力(σ_1、σ_2和σ_3)的参数,并结合震源机制和地壳形变测量数据,着重描述了喜马拉雅运动以来的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长江三峡(及邻区)各构造区域内σ_1轴向随时空而变化。按照“弹性回跳理论”和“Baushinger效应”分析了现今应力场的这种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提出构造应力场σ_1轴的长期变化,可以作为板内弱震活动区(带)的一种构造标志  相似文献   

5.
长江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构造体制转换的典型地区,具有断隆相间、"一盖多底"的构造特征,发育了大量金属矿区,精细的上地壳速度结构和基底图像对该区的成矿作用和构造演化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文中以在长江航道内激发的大容量气枪作为震源获得的密集观测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初至波走时成像、时间项和射线反演等方法,构建了长江断裂带安庆—马鞍山段的上地壳精细速度结构和基底结构。综合分析研究结果可知,长江断裂带的上地壳精细速度结构和结晶基底特征显示该区具有断隆相间的构造特征。怀宁盆地是该段上地壳最厚的区域,其基底埋深约4.5km。庐枞盆地的结晶基底埋深约为4.1km,沉积盖层呈明显的坳陷盆地形态,结晶基底及其下方存在相对高速的速度特征。长江断裂带在跨江处的上地壳存在明显的速度横向变化,显示了长江断裂带切断基底的断裂特征。长江断裂带安徽段基底最浅的区域为铜陵隆起区,埋深仅为2.2km,表明铜陵隆起区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强烈的挤压作用。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峡地区地壳形变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李愿军 《地震地质》1991,13(3):249-257
本文讨论了三峡地区地壳形变特征,认为黄陵断块相对于周缘的差异性运动是存在的,最大年速率可达5—10毫米。跨断层的短水准结果以继承性断层活动为主,年速率在毫米级。水平形变网揭示仙女山断裂带近年来表现为左旋压扭性,天阳坪断裂带以右旋滑动为主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最新获得的长江三峡工程坝区及外围1/50万完全布格重力异常图和人工地震测深结果,利用Parker-Oldenburg快速位场反演方法研究了该区地壳深部结构.在计算过程中,通过采用模型分解、正则化及自下而上逐层反演等方法,首次获得了该区上、中、下地壳分界面的展布图象,并围绕着该区地壳深部构造的几个共同关心的问题讨论了它们的地质构造意义.  相似文献   

8.
长江三峡地区三维重力反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最新获得的长江三峡工程坝区及外围1/50万完全布格重力异常图和人工地震测深结果,利用Parker-Oldenburg快速位场反演方法研究了该区地壳深部结构.在计算过程中,通过采用模型分解、正则化及自下而上逐层反演等方法,首次获得了该区上、中、下地壳分界面的展布图象,并围绕着该区地壳深部构造的几个共同关心的问题讨论了它们的地质构造意义.  相似文献   

9.
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蓄水对该地区地震活动的影响是世人关注的焦点,也是大坝安全重点考虑的问题.针对该地区地壳稳定性,曾进行过多条人工地震剖面的探测,得到了该地区地壳结构分布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
收集了2015—2018年首都圈地区M1.0以上地震的波形数据,选取近场井下地震计观测记录,通过拾取直达P、S波及相应地表反射波的到时并测量其到时差,获得了台站下方地壳浅部300 m的P波、S波平均速度,并分析了波速的水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华北盆地近地表P波平均速度约为1.98 km/s,S波平均速度约为0.46 km/s,平均波速比约4.3;利用不同速度模型对27个地震事件进行定位,结果显示:沉积层模型可有效改善华北盆地地震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Q值结构反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建平  曾融生 《地震学报》1996,18(2):208-214
利用中美合作在青藏高原布设的11台PASSCAL宽频带数字地震记录的瑞利面波资料,测定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周期为10~130 s范围内的平均瑞利波相速度和衰减系数R;反演了该地区地壳、上地幔的平均S波速度结构和Q结构.结果表明,该地区平均Q值偏低,并在地壳中存在地震波强吸收层.地壳中的低Q层(Q=93~141)位于16~42 km的的范围内,它与S波低速层(21~51 km)基本一致.从地壳下部63 km后,Q值由114随深度逐渐低至上地幔180 km处的34.由地壳内低速层与低Q层相对应可以推测,在该深度范围内可能存在岩石的熔融或部分熔融现象.在反演的S波速度结构中,地壳的平均厚度为71 km,51 km处的下地壳存在一明显的速度界面,96~180 km处的低速层(4.26 km/s)可能与软流层相对应.  相似文献   

12.
位于中朝准地台的华北地区是由几个不同的断块组成的,重力异常场的分布具有很强的浅部效应、块状分布和深浅叠加场的特点。重力的高程效应很复杂,不同波长的起伏变化有不同的影响系数。本文对布格改正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华北如区表浅层的密度值偏低(2520kg/m3),该区合理的布格改正公式为△g2=-0.0879H。将重力场的垂直导数和向上延拓结合起来,有利于揭示地壳上部构造特征。本文搜集整理了由第四系到寒武系的沉积层资料,给出了沉积层总厚度和视密度的分布。对深部重力异常的分析表明,华北沉积层的形成有深源性质,在均衡调节中起着一定的内载荷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华北地区重力场与沉积层构造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位于中朝准地台的华北地区是由几个不同的断块组成的,重力异常场的分布具有很强的浅部效应、块状分布和深浅叠加场的特点。重力的高程效应很复杂,不同波长的起伏变化有不同的影响系数。本文对布格改正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华北如区表浅层的密度值偏低(2520kg/m3),该区合理的布格改正公式为△g2=-0.0879H。将重力场的垂直导数和向上延拓结合起来,有利于揭示地壳上部构造特征。本文搜集整理了由第四系到寒武系的沉积层资料,给出了沉积层总厚度和视密度的分布。对深部重力异常的分析表明,华北沉积层的形成有深源性质,在均衡调节中起着一定的内载荷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接收函数研究渤海湾盆地沉积层结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武岩  丁志峰  朱露培 《地震学报》2014,36(5):837-849
对布设于渤海湾盆地地区的70个台站2006年9月—2009年9月记录到的895个远震数据进行接收函数计算,发现位于沉积层上的台站记录的接收函数震相较为复杂,由沉积层基底的转换波、多次波及莫霍面转换波、多次波共同构成,且随着沉积层厚度的增加,沉积层基底转换波、多次波与莫霍面转换波、多次波震相相互叠加,使之无法分辨出莫霍面转换波及多次波到时.为此,本文利用相邻算法对沉积层模型进行搜索, 以获取与实际波形误差最小的波形相对应的模型,即台站下方的沉积层结构.结果显示:① 渤海湾盆地由NNE向展布的坳陷带与隆起带组成,冀中坳陷带的沉积层厚度为3—6 km, 坳陷带内沿NE-NNE向分布着带状凹陷带与凸起带相间的次级构造,而且其东侧靠近沧县隆起区的凹陷带沉积层基底埋深最大,体现了渤海湾盆地基底受正断层控制而形成的半地堑(地堑)-半地垒(地垒)构造;② 隆起带的波速比vP/vS大于坳陷带的波速比,推测与隆起带下第三系地层的缺失有关, 坳陷带内高波速比地区与地热田的分布相对应, 说明沉积层内高温环境下波速比较高;③ 隆起带内的S波平均速度较坳陷带内的S波平均速度小,且冀中坳陷带内沉积层较厚地区对应的S波平均速度比其它地区更大, 说明渤海湾地区沉积层厚度与沉积层内的S波平均速度成反比关系,推测与下第三系地层的厚度有关,且下第三系地层越厚的地区,S波平均速度越大.以上结果表明,利用接收函数研究的结果与通过地质、地热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存在着良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龙门山断裂带地壳速度结构和震源位置的精确修定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珠  郑斯华 《地震学报》1997,19(6):615-622
结合使用人工地震折射测线和天然地震观测资料,给出了龙门山断裂带P波和S波的地壳平均速度模型.以此模型为基础,修定了沿龙门山断裂带分布的202个地震,给出了震源位置误差小于1.5 km的精确解.以到时曲线为准,将修定后的震源参数与四川台网常规定位的震源参数进行了比较,到时数据相对于时距曲线极小的分散,证明定位后的震源位置的精度得到了相当的改善.所获得的震源分布表明,地震活动主要发生在沿龙门山主中央断裂.绝大多数地震分布在3~22 km深度范围的上地壳中.结果证明,本文所提供的速度模型和采用的定位方法是适合龙门山断裂带地震定位使用的;配合日本东北大学提供的实时处理系统,对提高四川台网的定位精度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界面和速度的两步反演-唐山震区三维细结构研究a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赖晓玲  张先康 《地震学报》1998,20(6):590-597
研究区域界面和速度的两步反演计算方法.三维界面采用分段非完全多项式描述,三维速度的重建采用泛函空间的最小二乘原理.计算采用两步进行:第1步反演三维界面形态;第2步将剩余走时残差按加权分配的方式进行三维速度反演.处理了唐山滦县震区地震测深资料,获得了唐山震区深部三维构造形态及唐山、滦县震区三维地壳速度分布.结果表明:唐山震区深部三维构造总体为北东走向,北东向的丰台——野鸡坨断裂与北东向的唐山断裂所夹的构造为莫霍界面隆起区. 该区中下地壳三维速度结构沿北东向的唐山断裂存在明显低速异常带,其位置与唐山地震活动带的位置相一致.沙河驿附近较大的低速异常块体对应于较密集的地震分布.该区域存在一条北西向的高速异常带,可能是一条隐伏深断裂.唐山7.8级地震震中区下地壳为北东向的低速异常带与北西向的高速异常带相交处.这两组构造对控制唐山7.8级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北部及蒙古地区上地幔P波速度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建平  曾融生 《地震学报》1998,20(6):580-589
利用CDSN以及境外的数字地震台网观测的宽频带体波波形资料,采用体波波形反演方法,对中国北部及蒙古地区的上地幔平均P波速度结构以及部分地区的横向不均匀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上地幔盖层的P波速度较低(约7.8~8.0 km/s),平均盖层厚度约60 km,在410和665 km附近存在速度跳跃分别为0.29和0.55 km/s左右的速度间断面.准噶尔盆地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约7.7 km/s.上地幔盖层具有较高的速度梯度(平均速度梯度>0.005 5/s)和较大的厚度(90~100 km),在140 km深处P波速度可达8.2 km/s左右.贝加尔湖附近上地幔盖层的平均P波速度介于8.0~8.05 km/s之间,上地幔盖层厚度约30 km.   相似文献   

18.
祝治平  张先康 《地震学报》1997,19(5):499-505
近期完成的近东西向的北京——怀来——丰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斜穿北西向的张家口——渤海地震带,并在延怀盆地与一条深反射剖面重合,其目的是探测研究延怀盆地及外围地区的地壳上地幔构造、速度分布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地壳呈层状结构,地壳厚度由顺义的35.0 km向西逐渐加厚至42.0 km;壳内界面近于水平或由东向西缓倾;在延怀盆地地壳呈高低速相间的特征.上地壳的下部存在明显的低速体,并有两条地壳深断裂带延伸至莫霍面,这与延怀地区地震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近地表沉积层的S速度结构是强地面震动模拟和地震灾害估计的重要参数,尤其是浅部的S波速度结构在工程上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目前大部分资料来源于工程钻孔或工程地震探测,很少有地震波频率范围内的S波速度结构,或者深度达数百米的S波速度结构.通过对天然地震的井下摆波形记录的分析,提供了一种测量地震波频率范围深达数百米的S波速度的有效方法.收集了首都圈地区44个井下摆的近震记录,利用广义射线方法确认了直达S波及其在地表的反射波震相,并通过测量不同台站上两个震相的到时差,获得了首都圈地区浅层100——500m 深度范围的S波速度结构.研究发现,浅部100m 的平均S波速度低于300m/s.当深度增加到500m 时S波速增加到800m/s,平均速度梯度为0.8 (m/s)/m.研究结果表明,井下摆地震记录波形是研究沉积盆地浅层S波结构的重要资料,将为沉积盆地的强地面震动模拟提供重要基础参数.   相似文献   

20.
郯庐断裂带是我国东部一条巨型断裂带,总体走向北北东,绵延2400多千米,人们将它分为3段.即,北段(肇兴-昌图),中段(昌图-淮河南岸)和南段(嘉山淮河南岸-广济).在我们的研究区内,将中南段的32.5°N以南称为1段,将32.5°~37.5°N左右称为2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